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秋的讀音和最早的寫法,都與一種小蟲相關。
秋天的「秋」字在甲骨文當中,像是一個蟋蟀的樣子。
《詩經·豳風·七月》當中說「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意思是說:七月份的時候,蟋蟀在野外,八月的時候在庭院中,九月的時候在家裡,十月的時候,蟋蟀就鑽到我的床下啦!
可見,在商朝,人們就發現了蟋蟀這個在初秋唱歌的小動物,在秋天的活動變化。
所以用這個象形字來記錄這個季節。
而且,「秋」字的讀音也是因為蛐蛐的叫聲。
後來,因為秋天是禾苗豐收的季節。
所以,秋天的「秋」,加了「禾」字部首,慢慢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處暑,是秋天的第二個節氣了。「處」不是正處於的意思,而是「出」的意思。
天氣開始漸漸轉涼,樹葉也漸漸轉黃了。
詠廿四氣詩 處暑七月中唐代:元稹 向來鷹祭鳥,漸覺白藏深。葉下空驚吹,天高不見心。氣收禾黍熟,風靜草蟲吟。緩酌樽中酒,容調膝上琴。
唐代詩人元稹的這首詩,將處暑的「三候」飽含其中。
老鷹開始大量的捕食空中的鳥類,並且會把捕到的獵物放在地上,像是在祭祀一樣。
漸漸地感覺到秋意越老越濃了。(白藏:秋天)
此時,秋風瑟瑟,天高雲淡。
農作物開始成熟,不颳風的時候,能聽到蟋蟀在草裡輕輕的鳴叫。
這樣的天氣中,還是先別著急喝酒了。
讓我先把琴調試一下,彈奏一曲吧。
《廣陵雜詠.其四》宋代:吳山 悵望遙天羨鳥歸,落雲深處暑光微。荒階漸有蟲聲出,秋欲來時細雨飛。
宋代的吳山在詩中也描寫到了在初秋之時,
雲高風清,他望著天邊的歸鳥,心生羨慕。
夕陽西下,太陽已經沒有夏天那般炙熱了。
在人跡罕至的臺階下面,蟋蟀肆意地唱著歌。
秋天快要到了,細雨紛紛揚揚的灑落下來。
《處暑後風雨》元代:仇遠 疾風驅急雨,殘暑掃除空。因識炎涼態,都來頃刻中。紙窗嫌有隙,紈扇笑無功。兒讀秋聲賦,令人憶醉翁。
都說一場秋雨一層涼。秋天的一場急雨將夏天的炎熱一掃而空。
所以我發現,其實,炎熱和清涼的變換,只是片刻的工夫就轉變了。
如今,我已經嫌窗紙有縫隙會鑽涼風。拿著扇子,已經沒什麼用了。
兒子在讀《秋聲賦》讓人想起歐陽修啊!
編者:《秋聲賦》是歐陽修的名篇,從秋天聽到的聲音入手,漸漸地看到了山川景物的變化。
其實,秋天,是否悲涼,關鍵要看自己的心境。
《長江二首》 宋代: 蘇泂 處暑無三日,新涼直萬金。白頭更世事,青草印禪心。放鶴婆娑舞,聽蛩斷續吟。極知仁者壽,未必海之深。
宋代的詩人蘇泂在這首詩當中,也提到了境由心造。
剛剛過了處暑,還沒三天呢,沁人心脾的涼意已經來了。
這樣的天氣,萬金不換啊。
年紀大了就更知道世事變幻是正常的事。
那棵棵青草當中,都有著無限的禪心。
仙鶴在婆娑起舞,蟋蟀在斷斷續續的吟唱。
心懷仁心的人是肯定能夠長壽的,那樣的心胸,就連深邃的大海也比不上啊。
今天和大家分享了4首處暑的古詩詞。
裡面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那只在初秋鳴叫的小蟲:蟋蟀。
有多久沒有聽過蟋蟀叫了呢?
那蟋蟀的叫聲,正是秋天的奏鳴曲。
伴隨著「秋」「秋」的叫聲,秋天越來越近了。#處暑#
感謝品讀,你的留言和點讚對我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