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風驅急雨,殘暑掃除空。因識炎涼態,都來頃刻中。紙窗嫌有隙,紈扇笑無功。兒讀秋聲賦,令人憶醉翁。——【宋代】仇遠《處暑後風雨》
處暑簡介
處暑是二十四節氣的第十四個節氣,也是秋天的第二個節氣。每年08月22日-08月24日時太陽到達黃經150°時交節。它與大寒、小寒、及小暑、大暑一樣,都是表示氣溫冷暖變化的節氣。
處暑的「處」,有離開遠離的意思。因此,處暑有「夏季的落幕,秋季的開始之意」。古籍《歲序總考全集》也云:「處暑七月中。處,止也,息也,謂暑氣於此時止息也...」可見,古人很早就已經發現,處暑節氣的開始,標誌著酷暑的即將終結。但即將終結,並不意味著已經終結。
處暑時間
處暑是在公曆每年08月22日-08月24日之間,即太陽位於黃經150°。
2020年處暑時間:08月22日 23:44:48,農曆庚子鼠年七月(小)初四,黃帝紀元4717年07月04日。
處暑氣候
從廣義上來看,處暑過後,暑氣漸消,晝夜溫差逐步加大,呈現出晝熱夜涼的氣象特點。但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各地處暑的氣候存在明顯的差異。當長江沿岸低海拔地的人,還在感嘆「秋老虎」餘威的時候,西北地區卻已經秋意濃濃,高海拔地區更是一片牧草漸枯,朔風日凜的初冬景象。
中國農民靠天吃飯。勤勞智慧的他們在長期實踐的過程中,發現「處暑」的雨,不僅決定了今年收成的多寡,還關乎每家每戶的「菜籃子」。他們將之總結成易於傳頌的農諺,「處暑雨,粒粒皆是米。」意思是如果處暑這天下雨的話,那麼今年的收成便會很不錯。當然,這句話也不是萬能的,君不見還有那麼一句諺語叫「立秋下雨人歡喜,處暑下雨萬人愁「嗎?那麼到底孰對孰錯呢?在我看來,這兩句諺語可能都是正確的,只不過是總結之人所處的地域不同罷了。
處暑三候
處暑三候:鷹乃祭鳥,天地始肅,禾乃登。意思是說:處暑節氣後,物產豐茂,老鷹捕食各種各樣的獵物,並把它們陳放在地上,古人看到此情此景,以為它們是在祭祀萬物;五日後天地間萬物開始凋零,充滿肅殺之氣;十五日後,黍、稷、稻、粱等五穀,也開始進入收穫期。
處暑習俗
(1)夜放河燈:
舊時民間從七月初一起,就有開鬼門的儀式,直到月底關鬼門止。這段時間內,民間有放河燈的習俗。肖紅《呼蘭河傳》中的這段描寫,便是對這種習俗的最好註解:「七月十五是個鬼節;死了的冤魂怨鬼,不得託生,纏綿在地獄裡非常苦,想託生,又找不著路。這一天若是有個死鬼託著一盞河燈,就得託生。」
(2)貼秋膘:
處暑節氣之後,秋意漸濃,此時天高雲淡,惠風和暢,正是賞秋的好時節。 約上三五好友,奔赴郊野,靜看花開花落,坐看雲捲雲舒,想想也是極好的。民間也有「七月八月看巧雲」的說法,其中就包含了「出遊迎秋」、「登高望遠」之意。
處暑食材
處暑時節雖然名曰屬於秋季,但依舊悶熱似夏季。因此,這段時間的飲食需結合兩季的特點,以清補健脾、祛暑化溼為原則,忌吃辛辣肥膩的食物,而多食一些養陰清熱、潤燥止渴的食品。
而鴨肉也是一種很適合處暑時節食用的食物。傳統醫學認為鴨肉性寒,味甘、鹹,具有大補虛勞,補血行水,養胃生津,清熱健脾的作用。現代研究也表明,鴨肉中富含不飽和脂肪酸和低碳飽和脂肪酸,其化學成分近似橄欖油,是一種天然健康的食材,經常食用對身體大有裨益。
處暑食譜
(1)五味鴨(來自網友菜菜美食日記):
【材料】番鴨 半隻、嫩薑 10g
【調料】客家娘酒 5大勺、米醋 3大勺、生抽 4大勺、冰片糖 30g、柱候醬 1大勺。
【做法】
① 碗中加入娘酒、米醋、生抽、柱候醬調勻。
② 鍋中下入多些油,將鴨子皮朝底下入鍋中,煎至表皮金黃後盛出, 可將鴨翅卸下稍後放。
③ 鍋中留底油,加入薑片爆香。
④ 鴨肉回鍋,倒入調好的醬料,加入冰片糖,倒入沒過鴨子一半的開水。
⑤ 大火煮開後,轉小火,蓋上鍋蓋燜40-50分鐘。
⑥ 期間需要翻面3-4次,讓鴨子均勻上色,最後大火收汁即可出鍋。
⑦ 鴨子斬件裝盤,澆上醬汁即可食用。
(2) 苦瓜炒蛋(來自網友私廚文君):
【材料】苦瓜 1根、雞蛋 2個、小蔥適量。
【調料】鹽適量、油適量。
【做法】
① 苦瓜洗淨,去籽和白瓤,斜切薄片。
② 放鹽拌勻,15分鐘左右苦瓜出水變軟後,擠幹水分。
③ 炒鍋熱油,入小蔥炸香。
④ 放入苦瓜稍炒。
⑤ 倒入已調入鹽的雞蛋液,翻炒均勻,待雞蛋熟了即可出鍋。
處暑常識
處暑節氣正是由熱轉涼的交替時期,雖然中午悶熱依舊,但早晚晝夜溫差加大。因此,不宜身體一有涼意,便馬上增添厚的衣物。而且這種涼,並不是那種難捱的寒,而是冷,是可以忍耐的。此時,採取「秋凍」對於適應與抗禦後來冬天的嚴寒很有幫助。
當然,我的意思,並不是一刀切地不建議增添衣物,還是得看對象的。小孩與抵抗力較弱的老人,外出時,身邊就得備件輕薄外套,防止早晚涼風襲來而傷風感冒。
本文系岐黃問答獨家稿件,禁止一切形式的轉載、盜用以及洗稿,未經同意擅自盜用,將追究到底。
今日互動:你們家鄉過處暑時節有什麼別的特別講究嗎?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