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8月23日處暑,處暑的「處」是啥意思,處暑到了意味著什麼?
文/農夫也瘋狂
從7月12日入伏到8月20日出伏,今年漫長的40天「三伏天」終於結束了。在出伏後不久,就要迎來處暑節氣了。處暑是秋季的第二個節氣,在每年公曆8月22日-24日之間,當太陽到達了黃經150°時就迎來了處暑節氣。而今年的處暑節氣是在8月23日,農曆七月二十三日,也就是這周的星期五。馬上就要處暑了,處暑的「處」是啥意思,處暑到了意味著什麼呢?
處暑的「處」有躲藏、終止的意思。在《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有記載:「處,去也,暑氣至此而止矣。」,因此處暑中的「處」也可以理解為去、出的意思,這樣處暑的意思就等同於「出暑」,意味著暑氣將於這一天結束,暑熱天就會被涼爽的秋天所替代。
在二十四節氣中,有三個節氣都帶有「暑」字,分別是小暑、大暑和處暑。不過處暑節氣不同於小暑、大暑,也不同於小寒、大寒節氣,它是一個反應氣候變化的節氣,代表著氣溫由炎熱向寒冷過渡的節氣。由成語「寒來暑往」、「暑去冬來」等就能很好的理解「暑」就是熱的意思,而在二十四節氣中熱又可以分為三個級別,即小暑、大暑、處暑。
其中,小暑節氣是在立夏的後面,其代表著氣溫將要進一步升高,夏季就要來了。這個時期的溫度會日漸炎熱了,但是還沒有達到一年中最熱的時候,還只是消熱。而大暑就是指大熱的意思,其相比於小暑節氣而言,熱力要更甚。這個時期也正好是三伏天中的中伏,正所謂「冷在三九,熱在中伏」,所以在大暑節氣的時候是一年中最熱的時期。
同時,因為到了大暑期間,雨水也比較充足,這個時期溫度高,雨水蒸發量也就大,空氣的溼度就大,所以這個期間的天氣是又悶又熱,並且還很潮溼,就像是蒸桑拿一樣,讓人熱得相當難受。最後的處暑節氣,其是在立秋後的第一個節氣,這個期間的早晚已經不怎麼熱了,只有在白天的時候熱,並且因為降雨也少了,這個期間是熱是乾熱了。那處暑節氣到了,是不是就涼快了呢?
處暑節氣到了,意味著就進入到了氣象意義上的秋季,從處暑過後,暑熱天氣就要結束了,後面的天氣也就慢慢轉涼然後就進入秋天了。但是這個也僅僅是在北方和西北的部分地區,因為西北季風盛行,從北方蒙古等地吹向我國大陸,給這些地區帶來了涼爽,所以會變得涼快起來了。可是在南方大部分地區,這個期間還是會比較炎熱的,這個期間的天氣也被稱之為「秋老虎」。農諺「處暑天還暑,好似秋老虎」,說的就是這個意思。這是因為在南方地區這個期間主要是受東南季風的控制,這些地區主要以晴朗、少雨的天氣為主,因此氣溫就相當炎熱。不過也是在白天熱,在早上和晚上的溫度又會較夏季明顯降低了。
值得一提的是,在處暑節氣到了以後,除了華南和西南地區外,我國大部分地區的雨季也即將結束,降水逐漸減少。其實農民都是不期望處暑節氣期間下雨的,因為「立秋下雨人歡樂,處暑下雨萬人愁」,這個期間水稻等穀類作物就要成熟收割了,如果下雨莊稼容易倒伏,並且對於收割也不利。喜歡文章的朋友們,記得點讚、分享和關注農夫也瘋狂,每天都會為大家免費分享一些農村的好玩、有趣的事情,謝謝大家!(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致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