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茴」有四樣寫法,「和」有六種讀音

2021-01-10 文林散人

孔乙己指點鹹亨酒店的小夥計,「茴」有四種寫法。字典注音,「和」有六種讀音。如今,「茴」字的四種寫法早已規範為一種即茴,而「和」的讀音仍是六種:

hé,相處得融洽,溫順、溫暖,平息爭端,打成平手,介詞,連詞;

hè,跟著唱或說;

hú,打麻將取勝;

huó,粉狀物加水攪拌、揉弄,使黏結成團;

huò,加水攪拌,使均勻;

huo,後綴,如:暖和、軟和、摻和。

很繁瑣,不易掌握。

文字恆定,語音多變。「和」是形聲字,口為形,禾(huó)為聲,本義聲音相應,合唱中的伴唱或伴奏,引申到詩歌的唱和,後又引申出其它義項,讀音隨之發生變異、分化。但在南方一些方言中,「和」至今只有huó 這一個音,也並不影響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不少漢字都有這個情況。

國家公布的8105個規範漢字中,多音字大約有六七百個,多存在於地名、人名、成語、古籍中,這大大增加了漢語的學習難度。近年來多音字有逐步減少的趨勢,如「呆」取消了aí 音,「波」取消了pō音,葉shè 公好龍的葉現注音yè。標識zhì讀成標shí、說shuì服讀成shuō服,也不算錯了。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加快清理多音字的步伐,讓我們的後代能減輕一點學習負擔,也有利於漢語真正成為國際通用語言。

我認為,現存六七百個多音字半數以上可以成為獨音字。多音字清理工作的原則是「三從」:從今、從眾、從俗,如:如江西的鉛(yán)山,讀成qīan山,伍員(yún)讀成伍yuán,又如卡,有kǎ、qiǎ兩個讀音,kǎ是古音,qiǎ是後起音,可以統一成kǎ,作為通用音。其它讀音視為方音,可以繼續使用。大學漢語言文學專業要開設音韻學課程,讓學生(每屆數萬人)了解漢字讀音的流變,並一代代傳遞下去。

相關焦點

  • 「茴」字有四種寫法,你知道幾種
    「茴」字有四種寫法,你知道幾種/外門雜役弟子滿分,一篇高考滿分的作文,微信群中有人轉曬出來了,我帶著好奇點開看。真丟人,好多字都沒見過,一些人的名字聽都沒聽過,更別會讀,知道啥意思了,我可是近三十年的老書蟲了,真是丟人丟到外婆家了。
  • 很多人都愛用這個漢字,但讀音和寫法都搞錯了
    在漢字圈,有一個字,曾經一露面就以相當驚人的速度躥紅,流傳得相當之廣。這個字就是——懟。這個字,不能說全部人吧,大概八成以上的人,腦子裡響起的讀音都是三聲「duǐ」,少部分人會讀成四聲「duì」。「懟」究竟是讀三聲還是四聲,或者是個多音字,很容易就能搞清楚。《現代漢語詞典》中「懟」的讀音只有一個,是四聲:duì。大部分人都把「懟」字的讀音搞錯了。
  • 很多人都愛用這個字,卻可能連讀音和寫法都錯了
    「懟」究竟是讀三聲還是四聲,或者是個多音字?很容易就能搞清楚。  《現代漢語詞典》中「懟」的讀音只有一個,是四聲:duì。  大家平常說的「duǐ」,正確的寫法應該是:㨃。「㨃」有兩個讀音,一個讀音是:chéng,同「朾」,是撞擊的意思。  另一個讀音就是:duǐ,本意是表示排和推這種動作,引申出來就有拒斥、反駁的意思,這才是我們今天說的「duǐ」。
  • Wi-Fi讀音是"微費"還是"歪fai"?
    濟南市民王先生昨天告訴東方網記者,自己前兩天和朋友說起無線上網的事情,彼此聊天時,對於「Wi-Fi」這個詞的發音竟然不一樣,彼此都不知道誰念的對,也都怕出錯,便都尷尬地不再提起這個詞,「我是想知道,這個詞到底是咋念的呢?」
  • 希臘字母的讀法與寫法
    點擊關注↑↑↑↑即可免費訂閱本公眾號物理學習中大多數物理量的表達幾乎都離不開希臘字母,熟悉其規範讀音和規範寫法,是基本的學習常識
  • 齊湣王的mǐn字有四種寫法,究竟哪一種寫法是正確的?
    第一種寫法,也是現今公認的,出自史記,也就是齊湣王,這種寫法,個人認為雖然已經得到公認,卻並不是正確寫法。因為諡號是有規則的,有一本專門的書叫《諡法解》,傳說是周公定的,這本書中所講諡號,沒有一個是湣,因此,這種寫法不對。
  • 讀音最多的漢字是哪一個?「和」字有7個讀音,竟然只能排第二
    漢字的博大精深,不僅體現在象形上,也體現在讀音上,比如多音字。所謂多音字,顧名思義就是指一個字有兩個或兩個以上讀音,用以區分同一個字在不同語境下的不同詞性、不同詞意或者不同用法。(常見多音字)情況一:不同讀音,詞性或詞意不同。這種情況又被稱為「破音異讀」,是多音字的主流用法,佔比在80%以上。
  • 「秋」的讀音和最早的寫法都與蟋蟀有關,漲知識了!處暑古詩詞
    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秋的讀音和最早的寫法,都與一種小蟲相關。秋天的「秋」字在甲骨文當中,像是一個蟋蟀的樣子。而且,「秋」字的讀音也是因為蛐蛐的叫聲。後來,因為秋天是禾苗豐收的季節。所以,秋天的「秋」,加了「禾」字部首,慢慢變成了現在這個樣子。
  • 日語中讀音最多的漢字,一個字竟有100多種讀音!
    學日語的小夥伴在背單詞時,很多人會為漢字的讀音而頭痛。日語裡的漢字讀音非常複雜,不僅有音讀和訓讀之分,而且同一個字的音讀和訓讀也有可能有好幾種,真是讓人傷腦筋。一般的漢字讀音也就2-3種,背起來還算輕鬆。
  • 此人改變了一個漢字的讀音和寫法,引女性唾罵,現在卻依然在使用
    中國漢語言文化博大精深,漢字則是文化的載體和語言的表現形式。最初的漢字都是由甲骨文演變而來的,而甲骨文則是根據人們的行為動作演變成的一種文字。所以現代漢字從一定程度可以看作是經歷了無數代演化的象形文字。
  • 五種楷書撇的寫法,簡簡單單的認識和分辨,三分鐘區分撇的寫法
    楷書中的撇,應用起來比較多也比較廣,那麼撇的分類有時候分類有多有少,今天我們看到一個分類比較詳細的撇的寫法,他把撇大概歸類成了五種,長撇,中撇,短撇,豎撇,尖頭撇,今天我們把這五種給大家分享出來。長撇的筆畫寫法示例及運筆圖長撇在具體楷書中的應用2.然後來看一下中撇的寫法中撇對應的一般是和捺畫對稱使用,也就是我們平常寫撇捺的時候,撇稱為中撇,這樣的字一般比如 水,人,俗,等字 中撇起筆時候,和長撇筆法一樣,然後向左下方行筆,角度大約45
  • 草書的我字寫法有什麼來歷?正確寫法是那個字
    漢字的書法有一個演變的過程,草書也是相對而言的。例如,隸書相對而言就是篆書的草書,在隸書之中又產生了章草,章草又是隸書的草書。在產生章草的時候也產生了楷書、行書和今草。例如三國時代東吳的書法家皇象,他的草書就叫章草。下面這個《文武帖》就是皇象的書法,章草的書法就是這樣。
  • 多音字:漢語中讀音最多的兩個漢字,最多的1個字有6個讀音
    這個漢字在今天我們常用當中,主要運用到的是和(hé)氣、和(huò)稀泥、天氣暖和(huo)這三個讀音。在最後的這個讀音當中,實際上表達的是一種輕聲的狀態。關於輕聲,我們在以後還會談到。另外三個讀音,是(hè)、(huó)還有(hú),分別代表的是喝(hè)彩、和(huó)面,以及打麻將的時候,非常高興的喊出「我和(hú)了」。漢語當中的多音字確實很常見,但是能像這個漢字一樣有六個讀音的確實也很少。這個漢字不光代表了中國古代文化精神的精髓,而且還成為了多音字當中的典範之作。
  • 漢字是怎麼創造的,有什麼獨特的使用方法?「四體二用」給你答案
    當漢字被創造出來,人們又根據其形體結構和使用方法,總結出了「六書」,也就是漢字的六種條例: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六書的說法最早見於《周禮》,《說文解字》中又給六書下了具體的定義。六書·四體二用六書的基礎建立在小篆上,是戰國到漢代及後世人們對漢字結構和使用歸納出的系統理論,有了六書理論之後,人們再造新字,都會以此為依據,因此可以說六書對漢字的發展和演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 六合「六」讀什麼?六合作家認為「liu」讀音更靠譜
    記者採訪的多位六合市民和專家都認為,應該讀「lu」,字典裡「六」的「lu」讀音應該恢復。不過,也有一些專家認為「liu」也有道理,應該以字典為準。  「liu」和「lu」混用麻煩不少  在六合工作了四十多年的作家、副研究員王家幹認為,還是應該讀成「liu」。由於工作的原因,王家幹經常撰寫演出臺本,常常能遇到對「六」字讀音的質疑。
  • 安徽六安念六(lù)安還是六(liù)安?讀音尷尬如何解
    由國家民政部編輯、中國地圖出版社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區劃簡冊(2015)》給出的正確答案是:「六(lù)安」。  此前的4月27日晚,在央視《新聞聯播》一則報導中,主持人郭志堅將安徽「六安」讀作「六(liù)安」。隨後便有網友指出郭志堅的讀法是錯誤的,「六安」應該讀作「六(lù)安」。
  • 《說文解字》第93課:「桃之夭夭,有蕡其實」,「蕡」是什麼意思
    接著我們的《說文解字》課程,今天是第93課,仍然是講「艸」部漢字中的六個漢字,具體如圖:(今天所要講的六個漢字)芳的小篆寫法如圖:(芳的小篆寫法)3、蕡。這個字有兩個讀音。口味亂了,不知道甜和苦的味道。所以這裡的蕡,是紛亂的意思。(二)蕡的第二個讀音,讀fèi。段玉裁的《說文解字注》裡說:「麻實名萉,因之麻亦名萉,。《草人》用蕡。」這裡的《草人》指《周禮.草人》就是說,它通「萉」字,萉字我們之前已經講過(39課),就是「枲實也。」大麻的籽實。就是平常說的麻子。
  • 樂字的六音六義。總有你不知道的一種
    它一共有六種讀音,六個釋義。其中有一種讀音,有人做過統計,全國最多只有百分之一的人知道。而在這種讀音下的正確釋義,知道的人又更是少之又少了。反正我在一本書上有看到過,可在百度上卻無法查到。 第一種讀音為le,取第四聲。釋義為快樂,歡樂等。這個大家都很熟悉,不多說。
  • 曱甴怎麼讀是什麼意思 曱甴拼音念什麼粵語讀音
    曱甴是漢語詞語,讀作yuēyóu,多用於粵語廣東話白話等,「曱甴」多指「蟑螂」的意思,也有形容陰險惡毒之人,該詞寫法始見於民國時期的上海話小說文學中。  「曱甴」在吳語、閩南語、粵語和客家話中均有使用,但發音、意義卻不盡相同。  粵語裡常用的對「蟑螂」的稱呼就寫作「曱甴」,這兩個字普通話讀音是yuēyóu。
  • 央視將六安讀作六(liu)安 主持人稱系字典唯一讀音
    安徽省六安市究竟應該是讀作「六(l)安」還是「六(li)安」?  近日,央視《新聞聯播》的一則報導就再度因該地名讀音而引發輿論熱議。  4月27日晚,在央視《新聞聯播》一則報導中,主持人郭志堅將「六安」讀作「六(li)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