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漢語言文化博大精深,漢字則是文化的載體和語言的表現形式。最初的漢字都是由甲骨文演變而來的,而甲骨文則是根據人們的行為動作演變成的一種文字。所以現代漢字從一定程度可以看作是經歷了無數代演化的象形文字。
因為多年文化的沉澱,漢字裡同一個讀音裡常常會衍生出來不同的文字。比如說漢字中的他、它,最初的時候他代表的泛指單個的人,而它則代表某一種事物或者動物。直到一個人又發明了另一個「她」,這個字出現後才有漢字上ta的男女之分,現在她這個詞泛指單個的女性。
漢字中的「她」是民國時期一個人發明的,這個人叫做劉半農。劉半農原名壽彭,初字半儂,後改名為半農。光緒十七年,他出生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他自小飽讀詩書,做對聯能力更是當第一家。16歲時考入常州府學堂,四年後來到翰林教書。
1912年劉半農與弟弟一起來到上海謀生,在這期間他接觸到了很多新事物,並且開始從事編輯和撰寫工作。他先後在當時的《時事新報》等刊物上發表了四十多篇他翻譯和創作的小說。
1920年劉半農來到英國倫敦大學學習,1925年他獲得了法國國家文學博士的學位。是中國第一位被外國以國家名義授予最高學銜的中國人。
學成後劉半農回國對國內的文化教育做出了傑出德國貢獻。他在翻譯時,發現英文中的「she」是用來特指女性的第三人稱,而漢字中卻沒有這個字,只能同意的翻譯成「他」。為了更好的區分,他覺得有必要創造一個字來區分男性和女性的第三人稱,為此他查閱了許多典籍,經過多次論證,確定了「她」這個字。
這個字是從「他」字衍生出來的,最初的時候劉半農為了區別這個字還為他改了一個讀音叫做「tuo」,但是因為當時這個字是生僻字,所以使用的人並不是很多。
「她」這個字被發明出來後,在當時可謂是轟動全國的一件事,為此劉半農還遭到不少守舊派女性的攻擊,但是經過歲月的沉澱,她這個字慢慢在國內普及了起來,現在已經是國內漢字中非常常見的一個字了。
劉半農一生都在研究中國漢字及讀音的學問,除了發明「她」這個字,劉半農為了完成《四聲新譜》、《中國方言地圖》、《方音字典》的編寫深入苦寒之地,吃了不少苦頭。1934年6月,劉半農為調查蒙古族牧區的民俗,遠赴塞外,在考察途中,劉半農為蝨子叮咬,不幸患上了「回歸熱」,被送回北京治療後仍不幸去世,享年44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