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人改變了一個漢字的讀音和寫法,引女性唾罵,現在卻依然在使用

2020-12-01 騰訊網

中國漢語言文化博大精深,漢字則是文化的載體和語言的表現形式。最初的漢字都是由甲骨文演變而來的,而甲骨文則是根據人們的行為動作演變成的一種文字。所以現代漢字從一定程度可以看作是經歷了無數代演化的象形文字。

因為多年文化的沉澱,漢字裡同一個讀音裡常常會衍生出來不同的文字。比如說漢字中的他、它,最初的時候他代表的泛指單個的人,而它則代表某一種事物或者動物。直到一個人又發明了另一個「她」,這個字出現後才有漢字上ta的男女之分,現在她這個詞泛指單個的女性。

漢字中的「她」是民國時期一個人發明的,這個人叫做劉半農。劉半農原名壽彭,初字半儂,後改名為半農。光緒十七年,他出生於一個知識分子家庭,他自小飽讀詩書,做對聯能力更是當第一家。16歲時考入常州府學堂,四年後來到翰林教書。

1912年劉半農與弟弟一起來到上海謀生,在這期間他接觸到了很多新事物,並且開始從事編輯和撰寫工作。他先後在當時的《時事新報》等刊物上發表了四十多篇他翻譯和創作的小說。

1920年劉半農來到英國倫敦大學學習,1925年他獲得了法國國家文學博士的學位。是中國第一位被外國以國家名義授予最高學銜的中國人。

學成後劉半農回國對國內的文化教育做出了傑出德國貢獻。他在翻譯時,發現英文中的「she」是用來特指女性的第三人稱,而漢字中卻沒有這個字,只能同意的翻譯成「他」。為了更好的區分,他覺得有必要創造一個字來區分男性和女性的第三人稱,為此他查閱了許多典籍,經過多次論證,確定了「她」這個字。

這個字是從「他」字衍生出來的,最初的時候劉半農為了區別這個字還為他改了一個讀音叫做「tuo」,但是因為當時這個字是生僻字,所以使用的人並不是很多。

「她」這個字被發明出來後,在當時可謂是轟動全國的一件事,為此劉半農還遭到不少守舊派女性的攻擊,但是經過歲月的沉澱,她這個字慢慢在國內普及了起來,現在已經是國內漢字中非常常見的一個字了。

劉半農一生都在研究中國漢字及讀音的學問,除了發明「她」這個字,劉半農為了完成《四聲新譜》、《中國方言地圖》、《方音字典》的編寫深入苦寒之地,吃了不少苦頭。1934年6月,劉半農為調查蒙古族牧區的民俗,遠赴塞外,在考察途中,劉半農為蝨子叮咬,不幸患上了「回歸熱」,被送回北京治療後仍不幸去世,享年44歲。

相關焦點

  • 很多人都愛用這個漢字,但讀音和寫法都搞錯了
    在漢字圈,有一個字,曾經一露面就以相當驚人的速度躥紅,流傳得相當之廣。這個字就是——懟。這個字,不能說全部人吧,大概八成以上的人,腦子裡響起的讀音都是三聲「duǐ」,少部分人會讀成四聲「duì」。《現代漢語詞典》中「懟」的讀音只有一個,是四聲:duì。大部分人都把「懟」字的讀音搞錯了。並且,北青菌還想說一個更加顛覆大家認知的知識點:我們現在常說的「duǐ」根本就不是這個字!
  • 「茴」有四樣寫法,「和」有六種讀音
    孔乙己指點鹹亨酒店的小夥計,「茴」有四種寫法。字典注音,「和」有六種讀音。如今,「茴」字的四種寫法早已規範為一種即茴,而「和」的讀音仍是六種:hé,相處得融洽,溫順、溫暖,平息爭端,打成平手,介詞,連詞;hè,跟著唱或說;hú,打麻將取勝;huó,粉狀物加水攪拌、揉弄,使黏結成團;huò,加水攪拌,使均勻;huo,後綴,如:暖和、軟和、摻和。很繁瑣,不易掌握。
  • 很多人都愛用這個字,卻可能連讀音和寫法都錯了
    在漢字圈,有一個字近幾年以驚人的速度躥紅,網友們幾乎每天都能看到或使用,流傳得相當之廣。2017年,它還是毫無爭議的年度熱詞之一。  這個字就是——懟。除了一些文學作品中可以看到,現在幾乎很少有人使用。  而且從《現代漢語詞典》的解釋中可以看到,它的古今義是一致的,一直都是表示怨恨,並沒有延伸出別的用法來。  這顯然跟大家平常使用的習慣不一樣。  大家平常說的「duǐ」,正確的寫法應該是:㨃。「㨃」有兩個讀音,一個讀音是:chéng,同「朾」,是撞擊的意思。
  • 讀音最多的漢字是哪一個?「和」字有7個讀音,竟然只能排第二
    漢字的博大精深,不僅體現在象形上,也體現在讀音上,比如多音字。所謂多音字,顧名思義就是指一個字有兩個或兩個以上讀音,用以區分同一個字在不同語境下的不同詞性、不同詞意或者不同用法。(常見多音字)情況一:不同讀音,詞性或詞意不同。這種情況又被稱為「破音異讀」,是多音字的主流用法,佔比在80%以上。
  • 日語中讀音最多的漢字,一個字竟有100多種讀音!
    學日語的小夥伴在背單詞時,很多人會為漢字的讀音而頭痛。日語裡的漢字讀音非常複雜,不僅有音讀和訓讀之分,而且同一個字的音讀和訓讀也有可能有好幾種,真是讓人傷腦筋。一般的漢字讀音也就2-3種,背起來還算輕鬆。
  • 專家建議廢除漢字,用字母代替,他寫2篇奇文諷刺,全文一個讀音
    不過後期卻有人提出了廢除漢字的提議,專家建議廢除漢字,用字母代替,而他則寫了2篇奇文諷刺,全文一個讀音。那麼到底發生了什麼呢?由於有人對專家所持有的的觀點表示極度不贊同,也無法用字母來代替,故而寫出了兩篇奇文,這兩篇文章中通篇都使用的是同一個讀音,但是卻清楚地表達出了文章的含義,故而這兩篇文章一出現之後,世人關於廢除漢字的浪潮和呼聲也漸漸消除,漢字真正成為了國人心中的中國標誌。
  • 為何日語有些漢字讀音會和江浙方言很像?吳音是怎麼傳到日本的?
    在日語中,漢字是分為兩種讀法的:音讀和訓讀,所謂音讀,指的是保留該等漢字當初傳入日本時的漢語發音;而訓讀呢,則是使用該等漢字之日本固有同義語彙的讀音。而在音讀當中,有這麼一種發音方式:吳音。吳,這似乎是中國的一個地名,對的,日語中所謂的吳音就是從中國的吳地傳過去的讀音,不過傳過去的時間很早,那還是西元五至六世紀,日本大和時代(中國南朝)時期的事情,當時南朝政治中心建康(南京)周圍吳語區的漢字讀音傳到了日本,所以這種漢字音就被稱為吳音。
  • 沒有拼音的時代,漢字讀音如何傳承?
    漢字是方塊字,是音意行的結合體。但是也有可能簡化到今天,音,意,形完全不具備聯想性,也就是說我們看到一個生字,既不了解他的意思,也不了解他的發音。不像英文,你看到一個不認識的單詞,卻能夠勉強拼出他的讀音,因為英文字母組成有一定的音律規範性,掌握音標就可以在不懂意思的情況下讀出來。
  • 我國最生僻的5個漢字,只有一筆,認識的人卻鳳毛麟角
    其實,不僅提筆忘字在當下是一個常見的現象,很多書寫非常簡單的漢字,你在看到時可能也會驚呼:「這居然也是字?!」今天要介紹的5個生僻的漢字,都只有一筆,專家卻說認識這些字的人鳳毛麟角。
  • 多音字:漢語中讀音最多的兩個漢字,最多的1個字有6個讀音
    「和」這個漢字在今天我們時常能夠運用到,而且這不光是一個漢字,還代表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中國古代向來追求以和為貴,包括今天推崇的和諧社會,都體現了中國古代文化、這個漢字當中所蘊含的哲學意蘊。這個漢字在今天我們常用當中,主要運用到的是和(hé)氣、和(huò)稀泥、天氣暖和(huo)這三個讀音。在最後的這個讀音當中,實際上表達的是一種輕聲的狀態。關於輕聲,我們在以後還會談到。
  • 網友曬怪異讀音漢字 小夥伴驚呼讀完舌頭打結了
    前不久央視舉辦的中國漢字書寫大賽大概「打擊」到了不少人。很多人突然發現自己居然有那麼多的漢字都只會說不會寫。不過如果你現在還這麼以為的話,那也未免自我感覺太良好了。事實上,很多漢字你不僅不會寫,恐怕就連讀都讀不出來。近日,微博上出現的二十多個漢字以及它們的奇葩讀音「秒殺」眾人。有網友高呼:「你怎麼了舌頭?怎麼打結解不開了!」
  • 漢字是怎麼創造的,有什麼獨特的使用方法?「四體二用」給你答案
    這也是學習英語最大的難點之一:太多的詞義並沒有明顯的規律可循,只能死記硬背,更別說要搞清一個英語單詞的本義了,這壓根兒不是普通學生能做到的。對英語成績好的同學來說,看到一個單詞就能立刻拼出它的讀音,但卻未必能知曉其義,而漢語恰巧相反,我們看到一個陌生漢字,往往可以猜出其大致的意思,卻不能讀出來。
  • 讀音如此相似,日語真的來自麗水古越語?
    很多學日語的人發現,雖然日本使用漢字,但是日語的發音跟漢語普通話中的發音相去甚遠。如果沒有學過日語,根本就聽不懂他們說話,即使漢字的讀音也是如此。不過日語中的漢字分為訓讀和音讀。音讀是模仿中國古代不同時代或不同地方的讀音。
  • 漢語拼音 60 年:是什麼助推了漢字的拉丁化,我們的思維方式為何改變?
    再等到他有了第一臺可以手寫的智能設備,他終於不必費心回憶各種字的讀音——他回到了漢字的輸入方式,但依然困擾於前後鼻音以及平翹舌音的區分。不過對於他的兒孫來說,拼音的應用就完全不同——尤其是最年輕的一代,拼音是如此日常,以至於有個叫「手癌」的詞專門形容輸入失誤。
  • 專家建議廢除漢字只用拼音,此人不服寫千古奇文反駁,全文只有一個...
    漢字是歷史最久的文字,也是使用人數是最多的文字。它凝結了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智慧結晶,對延續中華文化有著重要的作用。早在7000多年前的夏文化裡就出現了漢字。關於文字最早是由誰創造的,《呂氏春秋》一書給了我們答案:「倉頡作書,后稷作稼。」因此「倉頡造字說」是最廣為流傳的說法。
  • 瞿秋白主張廢除漢字,趙元任寫96字奇文反對,全文只有一個讀音
    很多外國人都認為漢字就像是在畫符,非常難以辨認;音調不同字義也不一樣,有的詞語讀音一樣但是意思卻完全不同,例如意義、譯意與異議,有些字還有多個讀音;他們更加無法理解我國的古詩和古文中的優美語句。但其實在民國時期,很多的國人學漢字也像現在這些外國人一樣困難,因為當時的漢文都採用繁體字並且沒有拼音輔助,只有經過私塾或者學校系統性的長時間學習才能完全掌握漢字的使用。也正是因為這個語音,漢字差點被廢除。 清末民初的時候人民飽受外國列強的欺壓,很多的進步人士都紛紛尋找國家的出路。
  • 漢字讀音改來改去,是為了遷就文盲嗎?
    同樣是「嚼」的白話讀法「jué」,使用在「咀嚼」一詞中的正確率為93.5%,但在文言文「過屠門而大嚼」中,僅有12.5%的人選對了發音。不斷變化的漢字讀音由於社會變遷和地域文化對讀音發展的衝擊,為了順應大眾在生活中對語言的需求,中國從古時候起就通過修訂辭典的手段正音。
  • 漢字說:「呦呦鹿鳴,食野之芩」裡的「芩」是什麼植物
    所以,在文字構成部件類型的文字比如部首等文字等字時,我們會講解文字的字形,而其他文字則多隻講讀音和字義,而且這套課程也力圖完整地將這本書從頭到尾通一遍,因此是系統的,前後關聯的。的小篆寫法) 2、芐。這個字有兩個讀音,一個讀作hù,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只標註了這一個音,給的解釋是「芐,地黃也。」《爾雅.釋草》也說:「芐,地黃」郭璞作注「一名地髓,江東呼芐」地黃又名芑。玄參科。多年生草本,全株被灰白色柔毛,根莖肉質肥厚。夏季開紫紅色筒狀花。
  • 我國最奇特的一個字,3000年間都是一個讀音,你的讀法可能也錯了
    引言中國的漢字,從創造至今也經歷了許多的改變和變革,源遠流長,歷史悠久。不過其實文字的誕生也是一個逐步形成的過程,《荀子·解蔽》有言:「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所說的其實就是倉頡造字的傳說。但傳說也都是虛無縹緲的,故而文字的創造也還有多種說法,倉頡造字只是其中一種。
  • 日本教授:日文起源於中國漢字!日本網友的玻璃心碎了一地
    但對於日文是不是起源於我國漢字,中日雙方都有著爭議,畢竟文字是記錄一個民族文化的載體,承認日文發源於我國,那就相當於承認了日本的文化都是源於我國。日本教授:日文起源於中國漢字!近日,有日本教授在一個節目中稱,日文的漢字、平假名、片假名起源於中國,這在中日兩國都引起了爭議,甚至有日本網友罵其為「日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