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這蟲子別看它小,沒有價!得看是什麼貨色,誰來買。」有人因為這小蟲一夜暴富,有人為它傾家蕩產。上海「拔蟲」高手如是說——有報載,山東寧陽蟲王的一隻蟋蟀在澳門被炒到了17萬元。近日,記者更驚聞上海的蟋蟀市場同樣火爆,一隻進價三毛錢的蟋蟀最終以一萬元的高價出手,更有人家藏「寶」蟲,開出了18000元的天價。為此,記者這個外行來到了「玩蟲一族」裡看熱鬧。
收蟲的:3800條蟲一鍋端
安國路蟋蟀市場可以算上海最大的蟲市了。在這裡賣蟲子的有上海人、有安徽人、有杭州人、有河北人,還有山東人。而祖籍寧波的「小黑皮」則是這個市場上生意做得最好的。在這裡,蟋蟀(促織)叫「蟲」,不以「只」論,而叫「條」。
「我的蟲最新鮮,想要的趁早!下午又要走了,看到嗎?!」記者見到「小黑皮」的時候,他正向圍觀者甩著手裡的兩張「上海—兗州」的往返火車票大聲地吆喝著。
「小黑皮」其實並不小,但是真的黑。有生意來,「小黑皮」雙手上下翻飛,麻利地將左手竹筒中的蟋蟀拍到右手的網兜中讓人驗貨,還在嘴裡不停地念叨:「看看,這只是黃蟲!」「哎呀,這只是紫殼,起碼三正半,我虧大了!」
「正」是蟋蟀的重量單位,一正大約0.1克。「小黑皮」面前的塑料筐內賣剩下的五、六百隻蟋蟀其實都由他挑選過,大都在二正半左右。難得有幾隻是大的,那是唬唬人的。「小黑皮」每年只做八、九、十三個月的生意。每個星期他要去山東兗州兩次。每次總要收三、四千條蟲回來。在兗州,每條蟲的收購價大概在一毛到五毛,到了上海可以賣到二元到五元,當然五元的蟋蟀要經過挑選。
「小黑皮」在前邊吆喝,他老婆就在攤位後面收錢以及給蟲子餵飯。按她的話說,「小黑皮」是一線工人,她是搞後勤的。雖然「小黑皮」一年只做三個月的生意,可是就這三個月,他們能賺五、六萬元。因為「小黑皮」懂「蟲經」,收來的蟲子質量好,所以老客戶不斷,賣得最好的一次,當天進來了3800條蟲子給大家一鍋端了。
拔蟲的:「出」蟲好比中獎
在玩蟲這行當裡,有眼光的,經驗足的人一般不亂買,而是要看蟲子的品相,這就叫「拔」,可能有「拔尖」的意思。老「拔客」一眼就能說出蟲子的名堂來,什麼「紫殼白牙」、「夾尾」、「後脆」……一大兜蟲子中間有了一條好蟲子,那就叫「出蟲」。
安國路上的「小禿頭」現在一定懊悔不已。前一陣子,「小禿頭」在兗州用三毛錢收到了一隻奇怪的蟲子,腦袋特大,樣子怪怪的。他跟同行說起了這件事,同行告訴他,那叫「虎頭」,是山東的好品種,能賣大價錢。「小禿頭」記在了心裡。拿到市場上,果然有「拔」蟲的人識貨,開價500元。「小禿頭」沒答應,硬是「斬」了人家1000元。可是沒想到的是,幾天後有人告訴他,那隻「虎頭」在南浦大橋蟲市被人用10000元買走了。
而如今,據說「拔蟲」高手又開出了天價,一個綽號「毛鬍子」的有隻蟋蟀已經開到了18000元。「小黑皮」說,有時,二十元十隻的小蟲子中也會「出蟲」,小孩子隨手買回去一大把,結果鬥出了好蟲子,被一些「拔蟲」高手追著高價收購的例子也不在少數。
鬥蟲的:賭錢也得講規矩
成千上萬地買蟋蟀,不用說都知道是賭錢的。記者曾試圖打入賭客內部觀看這樣驚心動魄,動輒傾家蕩產的比賽,可是內行告訴說,那是想都別想。
輸贏在幾萬幾十萬元以上的,兩撥人會找一個彼此信得過的「莊家」,就是裁判。「莊家」一般黑白兩道都能照應。為了防止「藥水蟲」(在蟲子身上抹一種「興奮劑」),兩家在「莊家」的監督下擲骰子決定比賽的日期,而「蟲子」在此期間由「莊家」收養。
「決戰」那一天,大夥先上車,由「莊家」臨時決定「堂子」(賭場)設在哪裡,再「進棚」。擺開架勢後,先定「尺寸」,人數少的一方先講價,人數多的一方再加價或者確認。定好價位後,開始看蟲。「莊家」會有一個稱蟋蟀的秤,叫做「網」,稱量單位就是「正」,一般兩隻蟲子重量相差在0.2正之內就一定要「開戰」了。
開戰前,雙方的賭資要亮在桌上,用毛巾蓋好。然後「入夾」(將蟋蟀放入有隔板的鬥蟋蟀盆),再拉開隔板開鬥。第一次分出勝負後要下隔板,負方「補草」(用蟲草激發蟋蟀鬥志),再進行第二輪比賽,分出勝負後比賽結束。「莊家」將賭資交給贏家,並抽去5%的「堂費」。
據知情人士向記者介紹,蟲子的高價就是這樣的賭客炒作出來的。在一般的蟋蟀市場上,這樣的蟲子根本無法見到,大都藏匿在「拔蟲」高手的家中。有的等賭客輸紅了眼,乘機奇貨可居,哄抬價格。於是,下一場的賭局又將開始,小小的蟋蟀又將引發一幕幕人間悲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