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報記者趕赴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當地出產全國最有名的蛐蛐
從苞米地到交易市場,短短個把月,這裡蛐蛐交易規模超過6億元
寧陽今年最貴的蛐蛐,賣了11萬
本報特派記者 陳偉斌 實習生 楊媛媛 文/攝 發自山東寧陽
每年立秋到白露,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各個鄉鎮農村,人們會湧入田間地頭林地山溝抓蛐蛐,而全國各地的客商則匯聚到這裡買蛐蛐。
寧陽縣的蛐蛐市場上,商家在挑蟲。
被人群擁堵的寧陽縣泗店鎮上,僅是這短短三四十天的周期,據稱就有超過6億元的資金流動。
數十年下來,泗店鎮已形成國內數一數二的蟋蟀交易市場。據當地人稱,參與捕蟲的人家,每年這個把月光靠抓蟲賣蟲就有數萬元的收入,所以外出打工的人,會「季節性遷移」返回家鄉,加入捕蟲大軍。
因為鬥蟲的巨大需求,蛐蛐身價連年攀升。今年在寧陽市場上最貴的一隻,據稱被天津商戶買走,價格是11萬元。
被商人買走的蟋蟀會被人工養殖一段時日,而後流向全國各地,在一個個圓柱形小瓷罐中開始它們的「角鬥士」生涯。
杭州人玩的蛐蛐,幾乎都是這樣來的。
轉手數次翻幾番,今年最貴11萬
每年立秋到白露,寧陽縣泗店鎮柳廠村的黨振海都會把精力放在地裡——每天起早貪黑,不是種莊稼,而是抓蛐蛐。
抓了20多年的蟲,他經驗豐富,只要在一片苞米地外看看長勢,或停下腳步聽聽這一帶蛐蛐的叫聲,就能判斷出是否有好蛐蛐。
如有發現,他就會手持半個拳頭大的捕蟲網兜去地裡,貓著腰「聽音辨位」,搜尋蛐蛐。
「這個只能自己去,在哪兒抓到條好蛐蛐都是不能讓別人知道的。」黨振海說,這就像商業機密。
不論白天黑夜,幾乎整個寧陽縣的農地溝壑中,都會有捕蟲人的身影。與此同時,來自全國各地的玩家和商販都會聚集在此,收購蛐蛐。「寧陽的蛐蛐交易,其實說的就是泗店。」該鎮宣傳員戴成猛對此毫不猶豫。
在這三四十天時間裡,每天從凌晨四五點開始,泗店鎮鎮中心幾條主要道路都會被擠得水洩不通,周邊的店面,被一些當地人租下來賣蛐蛐。更多的商人則在路邊擺上矮方桌,坐在馬紮上,等待村民們送來剛從地裡捉到的蛐蛐。這些蛐蛐會被村民們按品相先簡單分類裝好。先送到相熟客商那邊賣,餘下的,就挨個小方桌推銷,直至售盡。
有些大客商,則會在泗店鎮的小旅館裡包幾個房間,或直接住進農家院,等待常年熟識的村民把第一手貨源送上門來。
這些蛐蛐,被分類分級待價而沽,從一、兩元至幾千幾萬,幾乎沒有一隻會被捨棄。
將之形容為黃金季節毫不誇張,因為一隻蛐蛐的價格,往往遠超同等體積的黃金。
當地人之所以如此熱衷於抓蟲,就是因為這一個月,起碼能賺到三萬左右的現錢,這可是一筆不小的額外收入。「一隻好蛐蛐,甚至頂得上當地人半年的收入,你說能不動心嗎?」當地人說,「一般一天能有六七百的現錢。」
泗店鎮還專門開通了一些長途客車,不斷將蛐蛐送往全國,「從地裡收還是便宜的,最好的也不過一兩萬,但賣過幾道,價格就翻上去了。」
寧陽縣蟋蟀協會會長劉德強說,今年最貴的一隻蛐蛐被賣給了一位有名的天津商家,「11萬。」
過了白露,市面上的蛐蛐價格就猛跌,幾塊錢一隻都無人問津。黨振海說,這是因為白露後的蛐蛐開始鑽洞交尾,「戰鬥力就不強了。」
從換一節電池,到賣出上萬元
如今紅火的蟋蟀交易,三十多年前剛開始的時候,可寒磣得很。當年最早換一節電池,或者一毛兩毛,直到如今的一千、五千、上萬。一些大玩家和商販每年拿出幾百萬,找人分頭「淘寶」,要求在20多天內,把錢都花掉,換成好蛐蛐。
劉德強說,寧陽土壤特殊,這裡出的蛐蛐特別壯,也好鬥。最早是上世紀八十年代末,逐漸有各地的蛐蛐玩家來寧陽捉蟲,也找當地村民幫忙抓蟲。
「最早不是給錢,是給手電筒的電池。」劉德強說,那會兒對於當地村民來說,電池是很緊俏的,一隻好蛐蛐換一節電池是最初的交易模式。後來商販越來越多,但是交易的規矩沒變過,「誰先看上誰先買」是鐵打的規矩,第二個人即便願意掏十倍價格,也不能「撬邊兒」,只能向第一個人買。
劉德強印象最深的一次,是1991年,他親眼看到一隻蛐蛐被一名天津客商從農戶手裡以一元錢收購,隨後轉手賣給一位上海玩家,賣了1000元,「那時的1000元,可是一筆大錢啊。」1995年後,泗店鎮的蛐蛐買賣越做越大,這幾年當地每年蛐蛐交易超過6億元。
賭蛐蛐,會毀掉整個產業
在劉德強和黨振海看來,一隻蛐蛐是否「好」,就像賭玉,誰也不知道幾千幾萬買下的蛐蛐,是否會被別的蛐蛐一口乾掉。
「今年11萬那條是『紅牙青』。」劉德強說,這蛐蛐分六類,每類都分蟲王級、將軍級、大將級……除了從其體色、花紋、腮部、大牙、後腿等方面比較,比鬥中一生不敗、最後一敗和偶爾一敗成為衡量這些蛐蛐「級別」的核心標準。
在黨振海看來,講究雖然多,但最重要還是看腿是否短粗有力、大牙是否如麥粒般有勁,「但有時也難說,就跟相媳婦似的,情人眼裡出西施。」
蟲王的傳奇,一般都是被送上賭場,讓主人一夜暴富。
在採訪中記者就了解到,去年有位上海玩家在寧陽花萬元買了一隻蛐蛐,回上海後放到賭場上,戰無不勝,為這玩家掙了300萬,蛐蛐死後,他特意火化並親自送它回山東「老家」入土為安。
劉德強不認可那種將蛐蛐買去賭博的違法行為,他覺得從長遠來看,會毀掉蛐蛐產業,但現實中屢禁不止。
市場熱乎的背後,也有隱憂。
野生蟋蟀被稱為「秋蟲」,而被稱之為「白蟲」的人工養殖的蟋蟀並不被業界認可,在泗店鎮街面上的店鋪裡,總能看到「抵制白蟲」的標語。
戴成猛告訴記者,這幾年來,野生蛐蛐的資源在不斷下降。除了寧陽,山東另一個蟋蟀產地德州寧津縣也面臨此類問題。
「現在寧陽的蛐蛐資源少了很多,所以以寧陽為中心,捕蟲大軍開始往周邊區域擴散。」劉德強說,山東濟寧的梁山、菏澤一些縣市甚至河南,都成了捕蟲大軍的新目標地有的「壟斷戶」會安排一輛大巴車,拉著捕蟲人去河南一些地方,「四五天時間帶著那邊的蟋蟀回寧陽販賣。」
這些蛐蛐,被分類分級待價而沽,幾乎沒有一隻會被捨棄。因為一隻好蛐蛐的價格,往往遠超同等體積的黃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