蛐蛐的秘密:生命力僅百天的蟲子何以被把玩近千年

2021-01-17 中國新聞網

  蛐蛐的秘密:一隻蟲和它攪亂的人心

  一隻重約0.65克的蛐蛐曾賣出5萬高價;北京玩家租房養蟲,不敢開火、不抹擦臉油

為了抓到好蟲,農民組織起摩託車隊。

 

  一種生命力僅百天的蟲子,被把玩了近千年。

  當蟲季來臨,玩家們付出體力和腦力,傾注財富,希望藉此獲得駕馭戰鬥的法門。在田間地頭,古老的鬥蟋文化與不斷投入的財富相遇,並隨之復活、繁榮、幻滅。

  玩家中有北京城的退休教師、身家過億的老闆、年輕大學教授、國企金領、幼兒園園長、穿校服的小學生、名校博士生……

  他們將為你打開另一個世界。在那裡,蛐蛐是讓成年人回憶童趣的玩物,是生命的解藥,是堪比西班牙鬥牛的文化象徵,是幫助一方百姓脫貧致富的寶藏,也還可能是擊垮富豪的賭博機器。

  蛐蛐,這種存活了至少1.4億年的古老昆蟲,用它的一生締造了人間的快樂,也見證著現實的奇幻。

  託孤

  老崔給蟲友於佳發了條簡訊。

  「把我的罐子拉走吧。」躺在病床上,血液裡的栓塞壓迫了他的運動和語言神經,一說話會咬到舌頭。

  老崔的蛐蛐罐大大小小湊足了三桌。大罐子擺不開,他找人定做了手掌大的小罐。一層層摞起來,精心侍弄。

  十幾年前,老崔從北京某重點中學退休。70歲的他身高1米8,和老伴兒住在一套50來平米的房子裡。爭取了二十多年,老伴兒劃出一塊1平米見方的角落,讓他伺候蛐蛐。

  選蟲、飼養和格鬥,蛐蛐的玩法很像昆蟲版拳擊運動。玩家需要通過頭形、牙形、須、腿、翅膀、顏色以及動態等生物特徵,識別並判斷出一隻蛐蛐是否具備成為「泰森」的潛力。再依靠40-45天的靜養,最後將蛐蛐倒進鬥盆,用鼠須或芡草撩撥它的牙齒,指揮它贏得戰鬥。

  據蟲界人士估算,在蟲季,北京城裡每天蛐蛐罐不離手的玩家至少有1萬人。

  蛐蛐兒在老輩兒人的生活裡擁有特殊的地位。三千年前,詩經有云: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一百多個罐裡的生命曾驅走了老崔的煩惱和孤獨。這位曾經的數學老師願意向你描繪一幅唯美的畫面——繁星滿天,青紗帳裡蛐蛐低鳴。「除了天和地,只有你和吱呦吱呦的蟲。」

蛐蛐又名蟋蟀,是一種至少存活了1.4億年的昆蟲。

 

  2015年春節前,老崔中風了。

  被「託孤」的於佳不敢接罐:「玩蛐蛐兒的人,鬥的就是一口氣。」罐兒在,就有念想,到了蟲季他還能爬起來。

  果然,轉過年,蟲季一到,老崔一抬腿又下山東了。

  老崔還算不上最痴迷的玩家。一位88歲的老爺子,被醫生宣告活不過80天時,從重症監護室出來,身上掛著尿袋、手背上打著吊針、坐著電動輪椅到了山東。他跟賣蟲的農民說,蛐蛐叫百日蟲,他可能活不到蛐蛐出戰了,但到了季節「特別想聽蛐蛐叫」。

  黑風口

  每年8月初,當第一場秋雨飄落,蛐蛐順利褪下最後一次殼。它們的翅膀變得厚實、亮麗。雄蟲震動翅膀鳴叫著從成片的玉米地、草窩、磚縫裡跳出來,玩家們便像鐵屑一樣被「磁鐵」吸引著,奔向山東。

  按照蟋蟀學者的表述,因水質和土壤利於蟋蟀鈣化,山東有一條自北往南的蟋蟀產區,位於東經116°30′—117°30′,包含寧陽、樂陵和寧津等16個地區。蟲客們把去山東抓蟲和買蟲,統稱為「下山東」。

  其中,又以泰安市寧陽縣和德州市寧津縣最出名,兩地蟋蟀彪悍善戰,曾為歷代朝廷進貢鬥蟋。

  按照當地公布的數據,每年至少有10萬人從上海、北京、天津、杭州等地湧入寧陽縣。這一數字,接近寧陽縣82萬總人口的八分之一。

  寧陽縣鄉飲鄉小孔家村外的一個十字路口,形成了中國著名的蟋蟀交易市場——黑風口。

  當年,遠道而來的蟲客為了看到第一手蛐蛐,半夜坐著小馬扎,在路口攔截抓蟲的農民。四周都是溝,天黑風大,起名叫「黑風口」。

  許敬晴是村裡的85後,從他記事起,村裡就出現了拿著大哥大來收蟲的上海人。改革開放後,鬥蟋逐漸擺脫了「老四舊」的枷鎖,開始成為一部分富人的新娛樂。他的家族參與了黑風口的開發——填平深溝,蓋起兩排門面房,還在村委會的支持下,豎起了一塊石碑:黑風口蟋蟀交易市場。

  圈裡叫得上名號的玩家會帶著上百萬現金出現在黑風口。他們包下人流量最大的路口,每人一張小方桌和一條小板凳,等待蟲子被送到眼前。剩下的攤位也寸土寸金,10塊錢一個沿街排開。

  最熱鬧時,整個黑風口「估計得有一千張桌子」——至少相當於村莊人口的兩倍,許敬晴頓了頓,又補充:「保守地說」。

  早上10點之前,黑風口會陷入癱瘓,所有車輛需要繞行——人群有多湧動,財富就有多黏稠。

  蟲客擠滿了蘭州拉麵館,菸酒供不應求,平時一個月都賣不出幾桶的礦泉水斷貨了。「賣零錢」的吆喝聲會告訴你,在蟲季,即使沒什麼可賣的,零錢也是一種商品——100塊錢可以換走95塊零錢。

  對一隻好蟲的渴望,驅使著蟲客在早上5點鐘出攤。「爭的就是第一個看到撬子手抓到的蛐蛐兒。」許敬晴說。

  撬子手是蛐蛐捕手的職業稱謂。在蟲季,外出打工的青壯年會像春節返鄉一樣,請假回家抓蛐蛐兒。

  8月8日是約定俗成開始抓蟲的日子,聽上去充滿好彩頭。

  他們趟遍了村莊附近的田地,又組成車隊,向十幾公裡甚至上百裡外的玉米地進發。裹著水綠色的迷彩服,撬子手的武器是頭頂的礦燈、手裡的網罩和腰間的竹筒。

  男人們黃昏時出發。前半夜一壟一壟趟過田地逮蟲。後半夜則要靠「聽叫」——在地裡吃飽喝足的雄蛐蛐會震動翅膀,召喚配偶。有經驗的撬子手通過叫聲,能聽出蛐蛐的釐碼和優劣。

  那是從土地裡冒出的真金白銀。2015年,一隻重約0.65克的蛐蛐在黑風口曾賣出5萬塊的高價。按同時期黃金298元/克折算,即使是同等重量的千足金,也不過194塊錢。

  蛐蛐被分裝在拳頭大的白瓷小罐裡,用橡皮筋箍著。蟲客根據閱歷和眼光給價。有的把厚厚的眼鏡抵在蛐蛐罐邊上,打量半天:先看頭,後看腿,再看皮毛不後悔,最後打草看牙。也有人一掀蓋兒就報價。在這個桌上開價100賣不掉的蟲子,到了下個桌,可能被1000塊買走了。

  許敬晴說,即使抓不到昂貴的「萬金蟲」,在象徵涼寒的露水爬上莊稼之前,一個家庭也平均可以賺兩三萬。

在田間地頭等待抓蟲的撬子手。

 

  萬金蟲

  2016年秋天,許敬晴的叔叔賣了一隻蛐蛐,1.3萬元。對方出價1萬,成交後感嘆蛐蛐確實好,一高興又給了三千。

  買到好蟲的玩家放起鞭炮;賣出蟲子的叔叔買來煙花,又買了煙分給一起下地抓蟲的戰友。

  1993年,老崔第一次下山東,蟲友在地頭兒花150塊錢買了兩隻蛐蛐兒,旁觀的農婦驚訝得直吐舌頭。

  到了2003年前後,開著悍馬、保時捷、奔馳的老闆開始出現在市場,很快成為「大戶中的大戶」。當地有了新的致富經:「一隻蛐蛐三頭牛」。

  始自宋朝的古書上,列出了青、黃、紫、紅、黑、白六大類共260多個蟋蟀品種。不同的顏色和特定的形態匹配,便會演繹出等級懸殊的蟋蟀。「烏頭金赤、蟹殼青、紫黃、青麻頭、鐵頭青背、琥珀青、白牙青……」具備「帝王相」的蛐蛐鮮見,且不易辨認。

  2016年秋天,42歲的北京玩家柳森花500塊從黑風口買回一隻「黃扳鉗」——外殼黃色,牙齒像扳鉗一樣威武有力。

  當年,他花了幾萬塊收蟲,最貴的一隻叫價2萬,8000元拿下。這隻初看起來「中不溜兒」的黃扳鉗,在當年北京蟲王爭霸賽上,贏得6釐1重量級的「蟲王」。

  「收蟲兒就跟搞對象一樣,別人看範冰冰、Angelababy好看,你就瞅不上!」3月18日的上午,柳森穿一件藍綠色Polo衫,坐在擺滿各式蛐蛐罐的方桌前。他在北京一家企業擔任中層管理。

  柳森每年會和幾個蟲友開著豪車下山東。在黑風口,他們包下十個攤位,拉起橫幅收蟲。臨走時,他照顧村民生意,還買走了全村的土雞蛋。

  村民每年拉起橫幅,放上鞭炮,列隊歡迎他和蟲友的到來。

  柳森是朝陽門胡同裡長大的北京人,從小用酸奶瓶養蟲。記憶中,天津名家郭景升製作的蛐蛐罐擺在木板車上,2塊錢一對。如今,相同的罐子就擺在他的刺蝟紫檀茶几上,價格已經漲了上千倍。

  寧陽縣政府曾做過統計,10萬蟲客在吃、住、行、購、娛樂、旅遊六大塊為全縣帶來3個億左右的產值。這個數字在280公裡外的寧津是4億元。

  為了持續「蟲經濟」,寧陽和寧津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舉辦「中華蟋蟀大賽」。蟋蟀譜已出了五六十個版本。寧陽縣政府還推出了一部地方法規,規範蟋蟀資源的開發。

  資深玩家王憲春曾勸過一個每年投入巨資買蛐蛐的朋友,沒必要花大價錢買蟲。

  有蟲客對許敬晴說,每年下山東,趣味最足的就是坐在農村的市場裡,呼吸著清新的空氣,被賣蟲人簇擁著,「有種當皇帝的感覺」。

  還有的大戶,會包下半條街的旅館,購置新的家具,創造最舒適的玩蟲環境。也有任性的蟲客,無法忍受早晨雞叫,把村裡的公雞全部買來吃掉。

  擁有市值過千萬股票的蟲客,會時不時微信截圖給許敬晴:「我這股票又漲了。」

  「玩的就是一種身份體驗。」王憲春曾接觸過大戶玩家。金錢為他們鑄造了自信的鎧甲。投入巨資的人,最大的希望是獲得一張頂級玩家圈的門票。

  尊貴

  萬金蟲進城後,住的是比北上廣還金貴的房子——價值幾萬,甚至十幾萬的蛐蛐罐。許敬晴的一位蟲客,在上海專門拿出一套500多萬的房子養蛐蛐。

  許敬晴的部分同鄉,在蟲季結束時,跟著大老闆一同進城。他們為蟋蟀調理飲食、按摩、洗浴,是名副其實的「營養師」,月入過萬。

  於佳是蛐蛐圈的新玩家。他希望自己成為技術型選手,而不是人民幣玩家。

  為了賽場上的兩三分鐘,他常常需要準備一年。

  為了不燻著蛐蛐,養蟲的三個月,於佳要求全家吃飯館,家裡很少開火。「不怕你們笑話,那幾個月,早上起來我從來都不抹擦臉油。」

  按照書上記載,蛐蛐被燻了之後發軟,六條腿抓不實地,嚴重的直接斃命。

  後來,於佳在北京南二環為蛐蛐們租了一套房。他從網上買了兩個養殖級的溫控開關,只要溫度計裡的水銀柱指向24度,開關會自動斷暖斷電。屋裡鋪滿了塑料泡沫,保證蛐蛐們蹦出來不會受傷。

  單是餵食一項,從古書上的小米、南瓜、綠豆,到蝦尾肉、蟹腿肉、羊肝,再到冬蟲夏草、鮑魚海參、蜂王漿、螞蟻卵……人類對食物的拓展,也豐富著蛐蛐的食譜,玩家間常常諱莫如深。

  在2016年寧津縣舉辦的全國蟋蟀大賽上,於佳斬獲一項全國比賽冠軍。

  於佳多次提到「信念」。他強調,打草的時候要有信念:我一定能翻盤。

  為了練習打草時抖手腕的動作,他買了一個1斤的沙袋綁在手腕上,開著車等紅綠燈的工夫也不自覺抖一抖。最投入的一次,他餵著餵著睡著了,手裡的蛐蛐罐摔了,一睜眼看到裡面放了三個不同的食槽,「太困了,餵了三次。」

黑風口市場上交易的蟲客。

 

  門徒

  在北京,蛐蛐王國的「領土」並不大。

  佔地40多畝的朝陽區十裡河天嬌文化城,能買到蛐蛐的門面不過6家,流動攤位二三十個。

  初春的午後,在迴旋著鳴蟲叫聲的店面裡,66歲的首都鳴蟲協會秘書長趙伯光在一根柱子前坐定,身後掛著「蟋蟀能人」四個大字。他身材高挑,穿一件立領皮上衣,手上戴著一枚紅珊瑚戒指。

  店面只一間房大,卻是北京最全的蟋蟀用品商店。在擺滿蛐蛐罐的貨架頂上,陳列著一排泛黃的獎狀和落有灰塵的獎盃。

  從1988年開始組建北京市蟋蟀聯賽至今,趙伯光組織的北京市友誼賽即將迎來第30屆。他和位於西直門、廣渠門等北京四九城的其他7個玩家,成立了八支隊伍,打起循環賽。他們草擬比賽章程和競鬥規則,每年修改。

  起初,參賽者每人5塊錢,用於購買獎狀和獎盃。後來,有支持者開始為比賽提供贊助,參賽的隊伍從8支逐漸發展到22支。

  趙伯光把鬥蟋視為國粹,「就像法國人的歌劇、西班牙的鬥牛一樣」。他曾在電視上出鏡85次,其中一次是應荷蘭電視臺之邀。對方此前拍攝了泰國鬥雞和西班牙鬥牛。

  這天,在接完一個關於為鬥蟋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電話後,他再次向記者強調了玩蛐蛐對修身養性和提升社會文化積澱的作用。

  鬥輸了的那隻蟋蟀不會鳴叫,「知恥也」。宋朝書法家黃庭堅總結了蟋蟀的「五德」:信、勇、忠、知恥、識時務。趙伯光試圖找到人和蟲在情感品格上的共鳴,並鼓勵人像蟋蟀一樣去戰鬥。

  先後有23個徒弟拜在他門下。他們中有身家過億的老闆、北京城的年輕教授、國企金領、幼兒園園長,還有名校博士生。

  趙伯光收徒的條件之一:必須是大學生。這既保證了徒弟的領會能力,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收進賭徒。

  在被財富裹挾的潮流中,如何保全鬥蟋蟀的味道,成了趙伯光最在意的事。

  新領土

  於佳敬重每一隻為他徵戰過的蟲子。蛐蛐臨終時,他會拿火柴盒裝起來,埋在小區花園裡。常勝的蛐蛐還被他做成標本緬懷。

  蟲客們講究生命輪迴帶來的蟲運。一個有點迷信色彩的說法是,蛐蛐臨終要厚葬,來年還能遇見好蟲。

  但在山東,「蟲運」正漸漸枯竭。

  在距寧陽縣30多公裡的曲阜,農民家裡的《寧陽蟋蟀譜》都快被翻爛了。撬子手抓蟋蟀的半徑越來越大,好蟲卻越來越難抓。

  原來麥秸垛、牆角裡,一翻就有。工業區、開發區的崛起,加上多年的掃蕩式捕蟲,如今車隊要開四十多分鐘去開闢新領地。

  在泗店、姚村等大型交易市場,為了對抗人工繁殖的蛐蛐——「白蟲」,賣家們拉起觸目驚心的橫幅——「抓到賣白蟲的罰款2萬」。

  上海、北京、天津的玩家還在嘗試去山東、河南、河北孵化新的市場。他們找到與寧陽處於同一緯度的處女地,投入金錢和設備,培訓農民如何識別優質蟋蟀。

  3月11日,在十裡河,散落在北京各地的玩家,趕來和即將搬遷的文化市場告別。

  「我那可是只漂亮的青衣白麻,小壽星頭,黑面骨頭大白牙,青翅包身。」一位68歲的老玩家擠在鳴蟲區的過道裡,講起2016年的得意大將,兩眼放光。

  今年2月,文化市場騰退搬遷的通知下來後,趙伯光召集徒弟們開會討論新店鋪的選址問題。有徒弟建議轉做網店,遭到了他的堅決反對。「蟲友堂的招牌不能倒,得給北京愛玩蛐蛐的人一個歇腳的地兒。」

  許敬晴一度搭建了一個網絡交易平臺。

  當他在網上出售蛐蛐時,一個品相一般的蛐蛐,被蟲客出價1000塊。他怕郵寄過去蟲客有落差,不斷打預防針:「這種連500塊都不值。」

  蟲客不理,轉眼他手機上已經收到了轉帳提醒。

  網絡似乎拓展了新的領土。但行業缺乏優劣標準,以及籠罩在交易下的涉賭色彩,令他心情複雜。

  他關停了網絡銷售的入口,總是忍不住回味起小時候去抓蛐蛐的單純和快樂。

  夜裡,叔叔怕他走丟,一邊趟地,一邊喊著他的名字。他走在溼熱、密不透風的玉米地裡,汗水越過脖子裡的毛巾順著脊背淌向褲腰。老玉米葉子唰唰劃在臉上,辣辣地疼。

  突然,一陣悠長的叫聲響起,礦燈一亮,網罩蓋住了油亮亮的一隻蟋蟀。

  新京報記者 李興麗 實習生 王雙興 鄧宇晨

相關焦點

  • 山東一隻蛐蛐賣11萬 小小蟲子咋這麼值錢
    (原標題:山東一隻蛐蛐賣11萬 小小蟲子咋這麼值錢)
  • 深秋陪伴國人千年的,就是那幾聲蛐蛐叫
    又是深秋季節了,這時候晚上安靜下來,我們常常聽到幾聲蛐蛐叫,不管是農村的堂屋還是城市的角落,晚上都少不了這幾聲蛐蛐叫。其實,這幾聲蛐蛐叫已經陪伴我們中華民族走了千年。不信,我們一起來聽聽:國風·唐風·蟋蟀蟋蟀在堂,歲聿其莫。今我不樂,日月其除。無已大康,職思其居。好樂無荒,良士瞿瞿。
  • 濟南蛐蛐名聲在外 身價高漲一隻能賣六百元/圖
    玩家用"蛐蛐胡"逗蛐蛐  一隻小小的蛐蛐,竟能賣到幾百元。入秋以後,省城濟南的蛐蛐交易又開始火了起來。個頭大,非常善戰,其實濟南的蛐蛐也挺有名,不少外地玩家專程來濟南挑蛐蛐。60歲的吳九龍用一根青草不時地挑動蛐蛐的頭,被撓的蛐蛐立即露出大牙張開翅膀擺出迎戰的姿勢,吳九龍這時會細緻觀察蛐蛐的牙齒以及是否好鬥等指標,由此判斷出它是不是一隻好蛐蛐。  「這根青草我們玩家叫『蛐蛐胡』,用它一撓蛐蛐就癢了。」吳九龍每年都會挑一些蛐蛐和好友對戰,蛐蛐好鬥,鬥蛐蛐也就成了他退休生活的一大消遣。
  • 蟋蟀市場出現高價蛐蛐 一隻賣3萬(圖)
    他告訴記者,自己玩蟲近20年了,每年這個時候,他們便成群結隊趕赴蛐蛐產地,經常在當地一住就是十幾二十天。為了「淘蟲」方便,有時就住在村民家。以前當地很窮,村民家連電風扇都沒有,有的蟲友還專門從合肥帶空調去安裝。不過,現在那裡因為蟋蟀,幾乎家家戶戶都蓋上了洋樓,空調、熱水器一應俱全。
  • 蟲子竟然能變「黃金」新鄉百姓晝伏夜出找「它」
    老劉今年60歲,來自上海,和他結伴而行的是他的髮小,他們來到延津,不為別的,只為尋找心中最愛的秋蟲——蛐蛐,今年,已經是他們來延津找蛐蛐的第9個年頭了。老董,延津縣本地人,已經有30年的捉蟲經歷,他深諳蟲子出沒的規律。高手出場就是不一樣,老董剛一下地,就發現了寶貝!不遠處,幾個年輕人席地圍坐,等待著鑑定。
  • 「蛐蛐」賭場,賭前給蛐蛐洗澡按摩「找對象」
    這裡到底隱藏著怎樣的秘密呢?這一情況,很快就被武清警方獲悉。經過近一周的秘密監控,民警發現,從晚上七八點後,便會有人陸續進入神秘的廠房。來到廠房的人員,必須敲門而入,大鐵門只打開一道縫,外面的人閃進後大門即刻關閉。民警仔細觀察廠房,發現在漆黑的夜晚,廠房上的窗戶,竟然沒有一絲光亮,這與裡面有眾多人員明顯不符。
  • 山東「蟋蟀」經濟:寧陽縣今年最貴蛐蛐賣了11萬
    大眾網9月26日訊 每年立秋到白露,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各個鄉鎮農村,人們會湧入田間地頭林地山溝抓蛐蛐,而全國各地的客商則匯聚到這裡買蛐蛐。被人群擁堵的寧陽縣泗店鎮上,僅是這短短三四十天的周期,據稱就有超過6億元的資金流動。數十年下來,泗店鎮已形成國內數一數二的蟋蟀交易市場。
  • 黎叔|壁虎蛐蛐與蜚蠊目
    鄰家小哥卻偏愛玩各種蟲子,蜻蜓,蝴蝶,屎殼郎,臭大姐...,就沒有他不抓來玩的。 而年幼的我,還不知道什麼叫噁心。直到有一天,這哥們兒和我同齡的弟弟,從院牆下一堆煤球裡逮了只大土鱉,在手上翻來扒去玩膩了,扔地上便一腳踩下去,踩出來一攤灰白粘稠的液體,我立刻有了生理反應,胃中物差點兒嘔出來。
  • 數百「蟲老闆」燈光市場收蛐蛐
    作為蛐蛐主產地,姚村的燈光市場聞名全國,每年都有數百計的收購商會集於此。據初步統計,不足兩個月的時間內,在此交易蛐蛐的金額高達千萬元。蛐蛐帶來的豐厚利潤,讓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到捉蛐蛐的大軍之中,也催生了蛐蛐經紀人這一新興職業。
  • 蟲子竟能變「黃金」?孟津縣有人靠它賺百萬
    老劉今年60歲,來自上海,和他結伴而行的是他的髮小,他們來到延津,不為別的,只為尋找心中最愛的秋蟲——蛐蛐,今年,已經是他們來延津找蛐蛐的第9個年頭了。老董,延津縣本地人,已經有30年的捉蟲經歷,他深諳蟲子出沒的規律。高手出場就是不一樣,老董剛一下地,就發現了寶貝!不遠處,幾個年輕人席地圍坐,等待著鑑定。
  • 螢火蟲何以能「閃亮一生」? 螢火蟲發光的秘密
    螢火蟲何以能「閃亮一生」? 螢火蟲發光的秘密時間:2016-07-27 14:20   來源:《知識就是力量》雜誌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螢火蟲何以能閃亮一生? 螢火蟲發光的秘密 秋夕 銀燭秋光冷畫屏,輕羅小扇撲流螢。 天階夜色涼如水,坐看牽牛織女星。
  • 蟲子竟能變「黃金」?孟津縣有人靠抓它賺百萬
    當地因蟲子聞名全國,有人放棄上萬元高薪回家捉蟲。&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老董,延津縣本地人,已經有30年的捉蟲經歷,他深諳蟲子出沒的規律。高手出場就是不一樣,老董剛一下地,就發現了寶貝!
  • 夏天到了,北京話管這些蟲子都叫什麼?
    夏天到了,北京話管這些蟲子都叫什麼?老乾兒—大個綠色蜻蜓,尾巴是天藍色的(公)老紫(子)兒—大個綠色蜻蜓,尾巴是天紫色的(母)配圖可能不是,別較真兒哈,能逮到就不易了(圖片來自微博,見水印)體型稍小的:橘黃色的—老琉璃,數量最多的一種。
  • 成都街頭天降蟲雨 一車爬滿近百條毛蟲
    成都街頭天降蟲雨 一車爬滿近百條毛蟲 原標題:   天降蟲雨 皮膚沾上就紅癢  「路邊的樹上掉下來很多毛毛蟲,像下雨一樣,到處都是,已經有一個星期左右了。」近日,家住成都市青羊區過街樓街的居民趙女士給華西都市報記者打來電話反映,過街樓街道路兩旁的大樹上爬滿了無數的毛毛蟲,已嚴重影響了居民的生活。
  • 家裡來「稀客」 像蛐蛐卻沒有翅膀,這是啥蟲?
    高新區於女士家發現怪蟲,像蛐蛐卻沒有翅膀  高新區的於女士在家裡發現了一隻非常稀奇的蟲子,這隻蟲子像蛐蛐,但沒有翅膀,並不是蛐蛐,身子像蝦,卻也不是蝦,腿很長還長有一些分叉……「這種昆蟲我們從來沒有見過,感到非常驚奇。」12月29日,於女士說。
  • 知了和蛐蛐減少,農作物病蟲害增多,似乎很矛盾,如何解釋?
    小時候(上一世紀七十年代),每年的暑假前後,山裡面可熱鬧了,一陣陣蟬鳴,直接割得人耳朵疼,恨不得撲過去將所有的知了全部殺滅,可惜並不知道怎麼處理,等到人們離得近了,翅膀一展,就飛到別出去了,奈何他不得。每天清晨,就被知了吵醒,睡不成懶覺,生氣之下就找一個竹竿,上面用苦竹彎一個圓圈,糊上幾層蜘蛛網,三五個小夥伴成群結隊粘知了去了。
  • 小小蟲子,如何成為古人行樂之物
    蟋蟀蟋蟀,又名促織、蛐蛐、吟蛩,屬昆蟲類直翅目,形似蝗蟲而稍小,有角翅與兩長鬚,善鳴,性猛,好鬥。,是不是又記起了你小時候趴在田野裡地頭上循聲找蛐蛐的場景啦?雖然時隔千年,但民間的很多奇玩巧藝倒是像記憶一樣遺傳了下來,我覺得這也算是一種寶貴的精神遺產!當然,有的人可不是隨便玩玩。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從唐宋起,就有高級玩家琢磨出了餵養、馴鬥蟋蟀的技巧。甚至還有了《蟋蟀譜》,《促織經》,《蟋蟀教養法》等一系列專著。
  • 自然科普:蟈蟈、蛐蛐、螞蚱,傻傻分不清
    最常見的昆蟲,除了我們最常見的蝴蝶、蟬、蜻蜓等,應該就是蛐蛐、蟈蟈、螞蚱之類的,可是,這些叫法一點兒都不專業,今天我們就來認認這些蟲子到底是誰。你能分清它們誰是蟈蟈、蛐蛐和螞蚱嗎?在具體了解這幾個蟲子不同之處之前,我們先看看它們的共同點:1、長得像,善跳躍;2、都經過卵期、若蟲期和成蟲期三個時期的生長;3、唱歌不用嘴,秘訣是摩擦。
  • 每日三分鐘 蛐蛐?蟈蟈?螞蚱?油葫蘆?
    蟈蟈、螞蚱、蛐蛐這幾種你都清楚嗎?【只是覺著好吃,沒想到還可以治病】螞蚱也是蝗蟲的俗稱,沒錯就是田裡蹦的那個(沒想到好吃的螞蚱是農田害蟲),屬直翅目,包括蚱總科、蜢總科、蝗總科的種類,全世界有超過10,000種,我國有1000餘種,分布於全世界的熱帶、溫帶的草地和沙漠地區。
  • 敘詭筆記|蛐蛐:立秋之後的「千年鬥局」
    《庚巳編》二、寵姬:跟賈似道的女人鬥蛐蛐 不知道《聊齋志異·促織》現在在語文課本上還有沒有,至少筆者上學那會兒是有的,此篇大概可以算是古代筆記小說中有關鬥蛐蛐最知名的篇章了,其實另有一篇在清代也很有名,只是近世以來漸漸被人遺忘,那就是長白浩歌子所著《螢窗異草》中的《鬥蟋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