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百「蟲老闆」燈光市場收蛐蛐

2020-11-30 齊魯晚報網

  夜間的姚村燈光市場,村民和收購商正在交易。 本報記者 張曉科 攝

  在燈光下辨別蛐蛐的品質優劣。 本報記者 張曉科 攝

     每年進入8月,位於曲阜西北部的姚村鎮便迎來一年中最熱鬧的時節。作為蛐蛐主產地,姚村的燈光市場聞名全國,每年都有數百計的收購商會集於此。據初步統計,不足兩個月的時間內,在此交易蛐蛐的金額高達千萬元。蛐蛐帶來的豐厚利潤,讓越來越多的村民加入到捉蛐蛐的大軍之中,也催生了蛐蛐經紀人這一新興職業。

  本報記者 姬生輝
通訊員 劉中善

千米燈光市場
交易熱鬧如廟會

  16日晚上9點,一場急雨過後,位於曲阜西北部姚村府前大街的千米路面上燈光閃爍,一張張方桌整齊地分布在道路兩側,好似要開始一場隆重的演出。伴隨著一陣陣的發動機聲,懸掛著各地牌照的轎車陸續駛來,操著不同方言的人們從車內走下。50歲的天津人劉建剛在一張長條桌前坐定,不慌不忙地把一個安裝了三腳架的探照燈固定在桌面上,之後一支細長的竹籤銜在嘴上,悠閒地玩起手機。
  在村民們口中,劉建剛這些外地人被稱為「蟲老闆」,每年進入八月份後,他們從四面八方趕到這個偏遠小鎮,多達數百人。「20年了,每年入秋前後都會到這裡住上一個多月。」多年在蛐蛐行當闖蕩的劉建剛認為,姚村蛐蛐皮厚、好鬥、耐力強,在全國品質上佳,「說起姚村的燈光市場,玩蛐蛐的人哪有不知道的?」
  一個普通的小鎮如何成了蛐蛐的交易「聖地」?多年從事蛐蛐交易的姚村人李之湖認為,這都是姚村特有的水土造就的,「姚村地勢平坦多良田,雨水適中,自古以來村民有麥收後種玉米的習慣,這為蛐蛐提供了絕佳的生長環境。」
  晚上10點半,燈光市場千餘張方桌上,早已坐滿了蛐蛐收購商,大量頭戴探照燈、身穿長褲長褂,手提方形竹籃的村民不斷向此會聚,燈光市場真正忙碌起來。身穿一件紅色外套的孔德貴背著一個單肩包,笑眯眯地走到一張方桌前,「正宗的大白牙,出個價?」說話間,孔德貴將一個圓形白色瓷罐遞上去。「2000塊。」操著東北口音的收購商打開瓷罐上方的鐵蓋看了一眼,眼睛頓時亮了起來。老孔點過頭後,20張嶄新的百元大鈔遞到他面前。
  晚上11點,燈光市場仍是一片熙熙攘攘的熱鬧景象,近10米寬的路面變得有些擁擠。交易之餘,一些讓人心動的消息也在人們口中傳播開來。「前兩天,一隻『青翅』賣出了3萬的高價。」一位頭髮花白的村民被五六個人圍在中間,人群中不斷發出感嘆聲。
捉蟲練絕技
聞聲30米定方位

  「蛐蛐又叫百日蟲,普通蟲能活八九十天,但咱的蛐蛐能活過110天。」生長周期和壽命決定了蛐蛐的品質,這也是為何姚村蛐蛐聞名全國的原因。如何辨別一隻蛐蛐的品質優劣呢?具有多年經驗的村民賈海龍說,首先要選擇兩條尾巴的,「兩條尾巴的是公的,三條尾巴的是雌的,公蛐蛐好鬥。」根據身體顏色,蛐蛐又被分成紫、黃、青三大類,據此又被細分為紫黃、淡紫等多個小類。除顏色外,蛐蛐的體形和獠牙也是兩大辨別標準,「頭大、獠牙寬大,身形和大腿粗壯的一般為上品。」 
  「逮蛐蛐的學問大著呢,一聽二看三動手,都是學問。」李之湖告訴記者,玉米地是蛐蛐的集中地,捉蛐蛐的人必須要輕手輕腳,一般要先蹲在地頭聽。「耳力非常重要,能從十幾種叫聲中辨別出蛐蛐的優劣就算出師了。」李之湖神秘地說,「好蛐蛐不喜叫,一般一天就發幾聲。」經過多年的練習,李之湖能夠聽到30米,「30米內,蛐蛐叫一聲,我能把它圈定在一米之內。」面對記者的讚嘆,李之湖擺著手說,他這點本事不算啥,「高手能聽到一百米。」
  交易之前,蛐蛐多需要在村民家中短暫寄養,如何照料好它們也是大有學問。「我家裡專門騰出一個房間,空調始終保持在26℃—28℃之間。」多年經營蛐蛐的周傳喜告訴記者,蛐蛐的飲食大有講究,首先蛐蛐不能脫水,一定要保證足夠的飲水。「鮮玉米把皮剝開,留下小小的芯餵給它,現在有了用大豆等五穀雜糧做成的飼料粉,和成糊狀後再喂。」周傳喜坦言,蛐蛐參鬥之前,首先要改善夥食,「要改吃葷料,主要是風乾的蝦蟹肉和雜糧一起打碎。」為了激發蛐蛐的鬥志,有時甚至還要為它提供與雌蟲交配的機會。
產業催生經紀人
戶均月入三五萬

  伴隨著蛐蛐市場的擴大,目前已在魯西南形成了以曲阜、兗州、寧陽為中心的交易地,蛐蛐經紀人這一新型職業也在交易中發揮著不小的作用。「目前,在姚村活躍著近50位經紀人。」周傳喜告訴記者,他們多奔走在村民和蛐蛐收購商之間。「村民們逮到成色好的蛐蛐後,一般會先聯繫熟識的經紀人」,由於經紀人多是常年收購蛐蛐的行家,從他們口中能夠得到更為專業的估價。商定價格後,蛐蛐轉手至經紀人手中,與收購商進行交易。「去年我1.3萬收了一隻黃大頭,最終賣出了4.5萬元的天價。」經紀人賈海龍說。
  近兩年,蛐蛐市場出現了不少「白蟲」,這是讓經紀人倍感頭疼的事情。「白蟲就是人工孵化、飼養的蛐蛐,從外表看很難與自然生長的蛐蛐區分。」周傳喜告訴記者,「白蟲」的長成周期不超過四個月,比野生蛐蛐短了整整8個月,皮薄是它們的最大弊病,「上了鬥臺,幾個回合下來,多被咬得身首異處。」採訪中,不少經紀人也呼籲,蛐蛐行業能夠形成規範機制,將不誠信經營的人錄入黑名單。  
  看似不起眼的蛐蛐能夠帶來多大的經濟價值?「多了不敢說,一個蛐蛐季下來,村民們賣出一百萬不是問題。」約1600人的辛莊村,目前大多數村民都從事捉蛐蛐的行業,村幹部戴興水告訴記者,每年7月底,幾乎所有外出打工的年輕人都會雷打不動地回到村內。「一個多月忙下來,每戶平均收入都在三五萬之間,這也成了村民致富的一大途徑。」姚村蛐蛐協會一位負責人告訴記者。
  蛐蛐行業的興起,也帶動了小鎮其他產業的發展。「每年入秋後的一個多月是生意最紅火的時節。」在鎮上經營羊湯館的朱運河五年前發現商機,索性將家中的房子進行裝修後,開了一家小旅館,「現在,12個房間都已住滿,不少外地客商預交了一個月的房費。」34歲的王超是在燈光市場居住的村民,他在自家門前支起6張桌子,租給蛐蛐收購商使用,「每天租費100元,天天都滿員。」姚村鎮政府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通過初步統計,每年的蛐蛐收穫季,交易額多達上千萬元。

相關焦點

  • 蟋蟀市場出現高價蛐蛐 一隻賣3萬(圖)
    [摘要]因為遭遇乾旱,今年每隻蛐蛐少則數百元,多則上千元,一隻極品「紅牙」最高價賣到3萬。即便這樣,愛蟲者仍趨之若鶩。一些地方將鬥蟲當成一種賭博。三秋主人說,這裡的蟋蟀市場一般5~6點開市,8~9點結束。偌大的市場,吸引了全國各地數以萬計的蟲友。因為遭遇乾旱,今年每隻蛐蛐少則數百元,多則上千元,一隻極品「紅牙」最高價賣到3萬。即便這樣,愛蟲者仍趨之若鶩。為逮蟲賣錢,附近村莊不管老人還是孩童,幾乎個個都是行家裡手。用蟲友的話說:他們都是「為蟲瘋狂」之人。
  • 蟲痴「選、養」蛐蛐的一些心得
    將蟲絕對有別於常蟲走路。第二:蛋情。優質蟋蟀過蛋前後,和常蟲甚有區別。第三:蛐蛐各部位發育,是否和其蟲整體合拍(此點我們下文詳述)。看蛐蛐神相的著眼點有許多,這裡不再一一展開。但需要著重強調的是--因個人精力有限,建議正常飼養蛐蛐的數量在40-60只之間。挑選時把關嚴些,這樣減少飼養壓力。切記:是人玩蛐蛐,而絕非到最後變成蛐蛐玩人!
  • 山東「蟋蟀」經濟:寧陽縣今年最貴蛐蛐賣了11萬
    大眾網9月26日訊 每年立秋到白露,山東省泰安市寧陽縣各個鄉鎮農村,人們會湧入田間地頭林地山溝抓蛐蛐,而全國各地的客商則匯聚到這裡買蛐蛐。被人群擁堵的寧陽縣泗店鎮上,僅是這短短三四十天的周期,據稱就有超過6億元的資金流動。數十年下來,泗店鎮已形成國內數一數二的蟋蟀交易市場。
  • 蛐蛐的秘密:生命力僅百天的蟲子何以被把玩近千年
    到了2003年前後,開著悍馬、保時捷、奔馳的老闆開始出現在市場,很快成為「大戶中的大戶」。當地有了新的致富經:「一隻蛐蛐三頭牛」。  始自宋朝的古書上,列出了青、黃、紫、紅、黑、白六大類共260多個蟋蟀品種。不同的顏色和特定的形態匹配,便會演繹出等級懸殊的蟋蟀。「烏頭金赤、蟹殼青、紫黃、青麻頭、鐵頭青背、琥珀青、白牙青……」具備「帝王相」的蛐蛐鮮見,且不易辨認。
  • 家裡來「稀客」 像蛐蛐卻沒有翅膀,這是啥蟲?
    高新區於女士家發現怪蟲,像蛐蛐卻沒有翅膀  高新區的於女士在家裡發現了一隻非常稀奇的蟲子,這隻蟲子像蛐蛐,但沒有翅膀,並不是蛐蛐,身子像蝦,卻也不是蝦,腿很長還長有一些分叉……「這種昆蟲我們從來沒有見過,感到非常驚奇。」12月29日,於女士說。
  • 《北方各路蛐蛐特點》
    各位蟲友北路蛐蛐都玩了不少年了,我也來總結一下,寫寫玩玩!哪裡錯了請大家賜教。
  • 山東寧陽蛐蛐身價連年攀升 今年最貴的賣了11萬
    寧陽縣的蛐蛐市場上,商家在挑蟲。  被人群擁堵的寧陽縣泗店鎮上,僅是這短短三四十天的周期,據稱就有超過6億元的資金流動。  數十年下來,泗店鎮已形成國內數一數二的蟋蟀交易市場。據當地人稱,參與捕蟲的人家,每年這個把月光靠抓蟲賣蟲就有數萬元的收入,所以外出打工的人,會「季節性遷移」返回家鄉,加入捕蟲大軍。
  • 小蛐蛐「叫」來八方客,曲阜姚村鎮「蟋蟀經濟」真紅火
    齊魯晚報·齊魯壹點記者 康巖立秋到,蛐蛐叫。一年一度的 「蛐蛐季」——曲阜市姚村百姓的「黃金季節」,雖說暑氣未消,但難擋姚村鎮百姓捉蛐蛐、賣蛐蛐的熱情,蟋蟀聲裡數鈔票的日子又來了。連日來,姚村鎮的蟋蟀交易日漸火爆起來。
  • 介紹幾種蛐蛐,給想要玩蛐蛐的人,這些事情你要知道!
    介紹幾種蛐蛐,給想要玩蛐蛐的人,這些事情你要知道!鬥蛐蛐是什麼信託大家都不陌生,但在全國陋習模的地方卻也實在不多,且應大局部集中在北方。但南方也並不是沒有,全國最大的比賽之一就在上海,擁有相稱成熟並且完滿的市場。吃瓜群眾對什麼感樂趣?自然是什麼樣的蛐蛐咬起來厲害,這故事可就長了。
  • 山東一隻蛐蛐賣11萬 小小蟲子咋這麼值錢
    而山東最近發生了一件與蛐蛐有關、讓人震驚的事——一位來自天津的商戶在山東寧陽買下了一隻蛐蛐,成交價高達11萬!   據了解,如果是餵雞餵鳥用的沒什麼品種可言的蛐蛐,幾十塊錢能買三五百隻。稍微帶點品種品相的正常情況下,少的數百元,多的也就幾千元,個別品相極佳的也就是萬元左右一隻沒有什麼成本、也不存在什麼收藏價值的蛐蛐(俗稱「百日蟲」,能活到冬天就算賺了),突然被炒到11萬,會不會藏著什麼不為人知的秘密?   每年中秋節前後,山東的幾個蛐蛐主產地都匯集了來自上海、杭州和香港等地的客戶。而這些地方的男女老少都會紛紛放下手頭的工作,奔赴田間地頭抓起蛐蛐來。
  • 讓「蟲文化」找回「精氣神」
    只見一隻青頭蛐蛐和紫頭蛐蛐正在激烈戰鬥。二蛐盆內相逢,先是遙望對手,可勁兒鳴叫先聲奪人,近而似摔跤手圈內旋轉,互相打量……突然青頭蛐蛐發動進攻,紫頭蛐蛐急揮前爪迎戰。二蟲角力,身體拱起,獠牙互咬。良久,青頭蛐蛐力氣不支,危急中它用抱頭摔拖翻對手,倒地後一個虎跳,逃到鬥盆之側喘氣。沒料到,紫頭蛐蛐伺機一個虎跳,跨到青頭蛐蛐背上死命咬住其脖項,猴子騎羊般牢牢鎖定不放鬆。
  • 敘詭筆記|蛐蛐:立秋之後的「千年鬥局」
    中國鬥蛐蛐的最早記載,見於宋人顧文薦所著《負暄雜錄》一書:「父老傳,鬥蛩亦始於天寶間,長安富人鏤象牙為簍而畜之,以萬金之資,付之一啄,其來遠矣。」 蛩即蛐蛐,此句大意是鬥蛐蛐這件事始於唐玄宗天寶年間,而且那時圍繞此項娛樂製作的「周邊」就已經非常高檔。而到宋代,鬥蛐蛐更成了市民最常見的娛樂活動,特別是南宋,舉國上下鬥蛐蛐成風,比現在的搓麻還要全民化。
  • 延津130多個村莊的農民靠逮蛐蛐發家,月入四五萬 | 豫記
    每到八九月份,頂著頭燈,拿著手電筒,揣著挎包,彎著腰尋摸著逮蛐蛐,再尋常不過了。之所以這麼幹,是因為蛐蛐能賣錢,看看那些外地牌照的車,北京的、上海的、山東的,都是收蛐蛐的客商開的。在當地人眼裡,蛐蛐已不是一種害蟲,而是一種賺錢的產業了。有數據統計,截止到2014年,延津縣130多個村子70%以上的農戶都加入了逮蟋蟀大軍,以僧固鄉德士村蟋蟀交易市場為依託,延津縣已有13個蟋蟀交易市場。
  • ...老闆小金去海南參加野外科考了 同去的還有對門金魚店老闆小黃
    見習記者朱家豪文/攝吳山花鳥城負一樓,電梯下面是一家賣昆蟲的商鋪,小店不大,毛估估三十來平米,門口桌上小圓柱形玻璃瓶一字排開,每個裡面都裝了一隻蟈蟈或者蛐蛐,眾蟲齊鳴,仿佛提前入了夏。店裡這麼熱鬧,卻不見老闆,我以為老闆臨時出去了,就站著等。這時,對面賣金魚的老闆娘走過來,問需要什麼。我問這家店老闆去了哪裡。
  • 古代的蛐蛐經濟催生出的傳統職業人!
    在過去的封建社會中,有錢有閒的富貴人,會在白露前後鬥蛐蛐為戲樂,並能夠插花賭博,鬥蛐蛐被有錢人認為是一種風雅的遊戲,是為花鳥魚蟲之中的蟲字。在《紅樓夢》中,賈府的少爺賈璉就整日以遛鳥鬥蛐蛐為樂。無論是真風雅還是附庸風雅,都需要花高價購買高品質的蛐蛐。因此以操蟲為業的操蟲手,只需要忙碌一個秋天,就可以賺取非常豐厚的收益,其他時間做些副業,就完全可以養家餬口了。
  • 黎叔|壁虎蛐蛐與蜚蠊目
    第三節:蛐蛐 華北光學儀器廠,是蘇聯援建的一個重要項目。我家離這裡很近。60年左右,工廠還沒建完,蘇聯專家就撤離了。留下一座座樓頂或圓或尖的俄式建築,樓棟各層高大的窗戶尚未安裝玻璃,它們像張著大口準備吞噬人的怪物般矗立著,樓座四周長滿了一人多深的蒿草。廣闊的廠區四周灰磚高牆,牆上扎著鐵絲網,由軍隊逡巡把守。
  • 蟈蟈、蛐蛐、螞蚱、蚱蜢、蝗蟲的區別
    昆蟲是地球上數量最多的動物群體,在所有生物種類(包括細菌、真菌、病毒)中佔了超過50%,蹤跡幾乎遍布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最常見的有蝗蟲、蝴蝶、蜜蜂、蜻蜓、蒼蠅、草蜢、蟑螂等,下面我們就一起看一看蟈蟈、蛐蛐、螞蚱、蚱蜢、蝗蟲的區別吧
  • 那些年我們養過的蛐蛐、竹蛉、金鐘兒
    被寵物水族市場大量的作為飼料昆蟲,故獲取非常容易。雙斑蟋,左雌右雄。圖片:Sch?nitzer / wiki commons日本鍾蟋Meloimorpha japonica俗稱金鐘兒,雄蟲前翅很大,鳴叫聲非常悅耳,好像秋風中搖擺的銀鈴,為鳴蟲愛好者推崇的一種鳴蟲。多生活在低海拔山區的草叢和石縫中,喜歡偏潮溼的環境。
  • 許昌:蛐蛐「爬」上高樓擾居民 專家:能飛幾十米高
    王先生這時剛下班,正在用掃把敲打家裡的沙發,想把沙發下面的蛐蛐趕出來。「上周下雨後,我家出現了蛐蛐。昨天晚上關燈後,一隻蛐蛐叫個不停,吵得我們一家人睡不好覺。我好不容易才抓住它,沒想到今天凌晨又出現了蛐蛐的叫聲。我家這麼高,它們是咋爬上來的?」王先生說,為了阻止蛐蛐進屋,他嘗試過關窗戶,但關上窗戶屋裡悶熱。這讓他很頭疼。常在地面活動的蛐蛐咋「爬」上了高樓呢?
  • 神評論|一隻蛐蛐比我還值錢-荊楚網-湖北日報網
    ◇山東寧陽縣一隻蛐蛐賣了11萬【山東寧陽縣一隻蛐蛐賣了11萬!靠蟋蟀產業能帶來6億年產值】>>>查看詳情山東泰安寧陽縣,蟲客在吃、住、行、購、娛樂、旅遊等方面的消費,能給全縣帶來6個億左右的產值。為了助力「蟲經濟」,寧陽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舉辦「鬥蟋比賽」,規範蟋蟀資源的開發。今年受疫情影響,寧陽蟋蟀在網絡上的銷售,逐漸成了「主力軍」。據村民回憶,寧陽縣這幾年身價最高的蛐蛐曾賣出過11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