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為操蟲手?在古時,中國民間捉蟋蟀,訓蟋蟀,賣蟋蟀為生的人,被稱為螺戶,又被稱為操蟲手。在過去的封建社會中,有錢有閒的富貴人,會在白露前後鬥蛐蛐為戲樂,並能夠插花賭博,鬥蛐蛐被有錢人認為是一種風雅的遊戲,是為花鳥魚蟲之中的蟲字。在《紅樓夢》中,賈府的少爺賈璉就整日以遛鳥鬥蛐蛐為樂。
無論是真風雅還是附庸風雅,都需要花高價購買高品質的蛐蛐。因此以操蟲為業的操蟲手,只需要忙碌一個秋天,就可以賺取非常豐厚的收益,其他時間做些副業,就完全可以養家餬口了。
在我國,鬥蛐蛐的風氣可謂是源遠流長,到了唐宋時期,更是盛行於世。就比如說南宋丞相賈似道,因為玩蟲還寫出了一本流傳後世的書,叫做《促織經》,可是一本研究蛐蛐的專著,其本人也是蛐蛐專家了。他在書中說:「白露出將軍,人人愛色青,其白不如黑,黑不如赤,赤不如黃,黃不如青。」在他的書中,蛐蛐的品級各有其名稱,比如什麼白牙青,烏頭金翅,三段錦等等。
這操蟲手的營生,大多是家傳的,因其中有很多經驗,大多是幾代的人心血結晶,在當時那種情況下,甚為珍貴,不太可能外傳給別人。有些技藝高的操蟲手,可以通過蟋蟀的叫聲判斷其品位,看一眼蟲子,就知道是什麼品種,怎麼稱呼,有什麼講究,在青黃紫紅白黑異七大品類中,還有諸多名目,什麼和尚頭,五花斑,紅殺青等等,都要看一眼就叫得上來,才能稱為合格的操蟲手。而這些內容,對於外行人來說,需要很長時間去學習。
對於操蟲手來說,捕是第一關,最難的卻是第二關,捕到之後該如何養。這個養蛐蛐,可是一個費工夫的細活,需要具體到每一隻蟲不同的特性有不同的養法,需要考察十二個部位,形聲頭眼牙項翅身尾足腿須。針對不同的蟲,餵什麼吃的,放在什麼樣的盆子裡,用什麼樣的水洗澡,甚至包括什麼時候讓其交配,如果防病治病,皆有一整套的學問,沒有幾年的手把手教,根本學不會。
除了以上這些,養蛐蛐還分季節,有早秋中秋晚秋,以及鬥後四個階段,各有不同的養法。可見養蛐蛐並非看起來那麼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