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的相術,能夠經歷千年而不衰,至今依舊能夠給予我們很多經驗上的指導,在其神秘的面紗之下,到底蘊含了怎樣的智慧呢?今天馬不才就給大家講一講,在傳統相術之中面相的起源。
面相由來已久,在中國古代,很早就作為統治階級識人用人的工具,甚至史官在記錄歷史人物時,也非常注重對於面相的描述。
比如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記錄秦始皇的面相:「秦王為人,蜂準,長目,摯鳥膺,豺聲,少恩而虎狼心」。這段描述就是正對秦王的這種面相,而具備的個人特徵,忘恩負義,虎狼之心。這是一種經驗性的總結。
中國傳統的相術,首先是起源於日常生活經驗。
一切文化的根源,必然是來源於民間,來源於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面相也同樣如此。人們根據在日常生活中的觀察和總結,通過一種大概率的歸納,將人的某些面相特徵和人的一些突出特性相聯繫,從而產生的面相學。比如,我們看到一個男人手長腳長,在傳統相術中被認為是好的相貌,其實在最初,只是因為手長腳長的人,能挑能抗,幹活棒能養家。而對於女性來說,十指纖纖的女人,肯定不會是農婦,畢竟整日幹農活,手指頭一定是結實粗壯。
總結說來,面相相學的起源有三條途徑
第一、經驗說
面相學的核心是人外在表現和內在特徵的緊密聯繫,是在長期的社會實踐中總結和積累起來的,是古人認人、辨人經驗的積累。這種聯繫多年來已得到證實。例如,手指纖細的婦女永遠不會是常年務農的婦女。這種經歷似乎很平常。它具有嚴密的邏輯思維,包括社會學、人類學、心理學、美學和統計學。這是一門經驗主義科學。
第二、巫醫之說
古代的「巫」與「醫」是相通的。認為人體經絡是人體的命脈。它們掌管著人類的健康,反映著人類的命運。通俗點理解,經絡影響健康,影響人的心理活動,可以通過五官來表達。人五官的變化,不僅可以反映出人內部的生理性健康狀況,同時也能反映出人的性格特徵,能力特性,以及運勢情況。人一生之中,五官的狀況在不停的變化之中,人的性格,能力運勢,同樣也是不斷發展變化,這和中醫的望聞問切,是一樣的,比如面相中常用的印堂發黑,一定是運勢很差,那麼在中醫中,印堂在面部中間最高位置,和肺部相關,如果印堂呈黑色,那麼肺部一定有毛病,這樣人的身體很差,很虛弱,精神狀態就會低迷,那麼運勢如何會好呢?
第三、幹支說
幹支說其實就是中國古代的天文學,是中國古人對天文現象的一種概括性的規律總結,這種規律被古人普遍化,也就是一般化,簡單的說就是中國哲學中的天人合一說。將天文的規律普遍到人的面相上,就將原本來自於民間的經驗性總結,變成了系統化的面相之學,出現了用面相推命的系統性理論和實踐手法。
之後,面相學首先在民間廣泛傳播,後來流入富人圈層,又從富人圈層流入士大夫貴族圈層,最終上至宮廷。面相學在這個流傳的過程中,被各個階層的人加以豐富和改造,最終成就了其千年不衰的獨特學術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