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網—聽蟈蟈 鬥蛐蛐

2021-01-08 科學網

 

夏季是鳴蟲的季節。夏日的夜晚,如果你湊近草叢去聽一聽,就能聽到蟲鳴,而且可能不只一種蟲鳴,其中就有蟈蟈和蛐蛐。

蟈蟈屬於昆蟲綱螽斯科,是一種短翅的鳴蟲。蟈蟈的體色是綠色或褐色的,看上去有些像蝗蟲。不過二者也比較好區分,蟈蟈的翅膀比身體短,會鳴叫;蝗蟲的翅膀比身體長,不會鳴叫。蟈蟈的鳴叫不是喊出來的,而是靠前翅的摩擦。當然,也不是所有的蟈蟈都會鳴叫,只有雄性的才可以。因為蟈蟈的鳴叫聲比較響亮,所以就有愛好者捉了來養著聽聲。

也有人捉蛐蛐的,不過不是為了聽聲,而是為了比賽鬥蛐蛐。蛐蛐,即是蟋蟀,又叫做促織,屬於昆蟲綱蟋蟀科。蛐蛐的體色有黃褐色或黑褐色等。除了體色外,蛐蛐和蟈蟈的觸角也有差別。蟈蟈的觸角比較長,但一般不會超過身體的長度;而蛐蛐的觸角更長,遠遠超過自身的體長。雄性的蛐蛐也可以鳴叫,也是通過翅膀的摩擦產生的。蛐蛐的個頭比蟈蟈小,鳴叫聲也不如蟈蟈響亮。人們喜愛蛐蛐,主要是因為蛐蛐善鬥。中國民間有很多鬥蛐蛐的團體和活動,到了秋天,各地就開鬥蛐蛐大會了。蟋蟀科裡還有一種叫做油葫蘆的,有人形容其鳴叫的聲音像油從葫蘆裡倒出來一樣,人們捉來主要是聽聲的。

中國古代對於蟈蟈和蛐蛐有很多記載,詩詞歌賦裡也不少見。《詩經·國風》中就有專門的《螽斯》和《蟋蟀》篇,吟詠的就分別是蟈蟈和蛐蛐。《詩經·豳風·七月》對於這兩種昆蟲都有描述。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中有一篇《促織》,講的是地方官為迎合上級鬥蛐蛐的愛好而歷盡磨難,最終兒子被逼自殺化身為蛐蛐的故事。

還有一種鳴蟲跟蟈蟈和蛐蛐有些像的,叫做紡織娘,屬於昆蟲綱紡織娘科。身體是綠色或褐色的,與蟈蟈和蛐蛐的不同在於,它的翅膀比較長,可以達到腹部長度的兩倍。紡織娘的翅膀摩擦也可以產生鳴聲,類似於「軋織、軋織」的聲音,這也是它得名的由來。

夏秋的夜晚,你的身邊是否也有小蟲在鳴唱呢?(付雷)

《中國科學報》 (2017-06-23 第4版 自然)

相關焦點

  • 蛐蛐、蟋蟀、蟈蟈有什麼不同?在古代為何喜歡鬥蟋蟀?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蟈蟈是綠色的,像螞蚱,但較大些。蛐蛐(即蟋蟀)黑色,頂部有長鬚,尾部有針。蟋蟀俗名蛐蛐、夜鳴蟲(因為它在夜晚鳴叫)、將軍蟲、秋蟲、鬥雞、促織、趨織、地喇叭、灶雞子、孫旺,土蜇,"和尚"則是對蟋蟀生出雙翅前的叫法。
  • 每日三分鐘 蛐蛐?蟈蟈?螞蚱?油葫蘆?
    蟈蟈、螞蚱、蛐蛐這幾種你都清楚嗎?【只是覺著好吃,沒想到還可以治病】螞蚱也是蝗蟲的俗稱,沒錯就是田裡蹦的那個(沒想到好吃的螞蚱是農田害蟲),屬直翅目,包括蚱總科、蜢總科、蝗總科的種類,全世界有超過10,000種,我國有1000餘種,分布於全世界的熱帶、溫帶的草地和沙漠地區。
  • 蟈蟈與蛐蛐的區別 蟈蟈是草綠色且不發亮
    喜歡蟈蟈的朋友在選購蟈蟈前或多或少都會碰到一些選購的問題,就比如很多人喜歡蟈蟈,卻選了蛐蛐,其實蟈蟈與蛐蛐是有很大的區別的,那麼他們具體有什麼區別呢,下面愛寵網的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關於蟈蟈與蛐蛐的區別。蛐蛐屬於蟋蟀科,但是僅僅是其中的一種。
  • 蟈蟈、蛐蛐、金鐘兒傻傻分不清,教你認識夏夜的「歌手」們
    ,卻是一個不能飛的主兒,它們的翅膀早已退化,「走街串巷」都靠自己健壯的腿蹦,移動能力的限制使得蟈蟈遷徙能力差,不同地域的蟈蟈體色和鳴聲都不同。這裡的介紹的主角為中華鬥蟋,根據物種種名也可音譯為「迷卡鬥蟋」。
  • 蟈蟈、蛐蛐、金鐘兒傻傻分不清,教你認識夏夜的「歌手」們
    暗褐蟈螽>>>>有翅不能飛別看蟈蟈長著翅膀,卻是一個不能飛的主兒,它們的翅膀早已退化,「走街串巷」都靠自己健壯的腿蹦,移動能力的限制使得蟈蟈遷徙能力差,不同地域的蟈蟈體色和鳴聲都不同
  • 蛐蛐、蟈蟈、螞蚱和蚱蜢…傻傻分不清
    夏天草地裡此起彼伏的蟲鳴吵死人了,不過小孩子就開心嘞,可以抓蛐蛐玩了呢!等等,蟈蟈也可以拿來鬥哇?螞蚱呢?
  • 蟈蟈、蛐蛐、螞蚱、蚱蜢、蝗蟲的區別
    昆蟲是地球上數量最多的動物群體,在所有生物種類(包括細菌、真菌、病毒)中佔了超過50%,蹤跡幾乎遍布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最常見的有蝗蟲、蝴蝶、蜜蜂、蜻蜓、蒼蠅、草蜢、蟑螂等,下面我們就一起看一看蟈蟈、蛐蛐、螞蚱、蚱蜢、蝗蟲的區別吧
  • 那些年我們養過的蛐蛐、竹蛉、金鐘兒
    所以如果想聽蛐蛐叫,一定得養雄蟲。多數鳴蟲呈兩性異形,也就是雄蟲雌蟲長得不一樣,民間一般俗稱蛐蛐的雄蟲「二尾(yǐr)」,雌蟲則是「三尾(yǐr)」(也有諢稱「三尾大扎槍」)。這俗稱很形象,因為大部分的蟋蟀在尾部都有兩根尾須,而雌性又有一根針狀的產卵瓣。蛐蛐兒(迷卡鬥蟋),左雄右雌。想要雌蟲叫,「臣妾做不到啊!」
  • 自然科普:蟈蟈、蛐蛐、螞蚱,傻傻分不清
    最常見的昆蟲,除了我們最常見的蝴蝶、蟬、蜻蜓等,應該就是蛐蛐、蟈蟈、螞蚱之類的,可是,這些叫法一點兒都不專業,今天我們就來認認這些蟲子到底是誰。你能分清它們誰是蟈蟈、蛐蛐和螞蚱嗎?了解完共同點,再來看看它們的不同:蛐蛐=蟋蟀
  • 老北京什麼時候興起鬥蛐蛐的?玩家不是一般人
    鬥蛐蛐之戲,始於唐朝天寶年間。《天寶遺事》中記載,「宮中以金籠養促織,置之枕函畔,以聽其聲。」南宋權相賈似道,「少時遊博無行」,掌權後尤喜促織之戲,經常與妻妾在半閒堂鬥蛐蛐取樂。他還寫過一部專著:《促織經》。「玩家兒」不是一般人天津鬥蛐蛐,大概是從北京「傳染」過去的。北京什麼時候開始有人玩鬥蛐蛐的呢?明朝。
  • 《今天不煩惱》鬥蛐蛐大賽 留學生吐槽武漢生活
    這裡不僅上演史上最精彩的鬥蛐蛐兒大賽,還有索馬利亞留學生吐槽武漢生活笑翻全場,而「分手大師」又是如何幫人斬斷情絲?  父親養200隻蛐蛐噪音擾民 鬥蛐蛐大賽喚起眾人兒時回憶  李濤的老爸有一隻數量龐大的「合唱團」,此起彼伏的叫聲,吵得他每天都難以入眠,也常常引來鄰居們的投訴,令他苦不堪言。
  • 蟈蟈和蟋蟀的區別 兩者的叫聲是不一樣的
    現在很多人在提到蟈蟈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蟋蟀,而且大多數人都認為蟈蟈就是蟋蟀,其實不然,蟈蟈並不是蟋蟀,蟈蟈和蟋蟀有本質上的區別,那麼蟈蟈和蟋蟀到底有啥區別呢,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蟈蟈和蟋蟀的區別。
  • 提籠架鳥肩落鷹,耳聽蛐蛐叫,雅俗樂逍遙!
    懷中揣葫蘆,手裡揉核桃,提籠架鳥肩落鷹,耳聽蛐蛐叫,石榴紅似火,鴿哨響雲霄,缸底金魚穿水草,雅俗樂逍遙!這些都是老輩人的玩兒法,他們不止玩兒,還玩兒出了文化。鳴蟲常見鳴蟲有蟋蟀、蟈蟈、油葫蘆、蛉子等。蛐蛐,又名蟋蟀,也叫促織,上可追至唐宋時期,盛於明清,宋代有三代權相賈似道,人稱為「蟋蟀宰相」,著有《促織經》,成為蟋蟀的經典著作。鬥蛐蛐也是民間的一種娛樂活動,並且發展了一套完備的養蛐蛐,鬥蛐蛐的方法。幾百年來,人們對蛐蛐的熱愛一點都沒減少,直到現在,也有很多人在養蛐蛐,鬥蛐蛐,還會組織鬥蛐蛐賽事。
  • 青城山發現8cm巨型蟈蟈,和蝗蟲是親戚,一隻極品冬蟈蟈可賣2千元
    但要說起蟈蟈,不知道你們是否能夠分清蟈蟈和螞蚱的區別,因為它們畢竟是一個家族的兄弟,長的非常相似。然而就在2020年7月30日,一隻體長8釐米的巨型蟈蟈在青城山被發現。可能有人會覺得不就一隻蟈蟈嘛?有啥稀奇的!其實,不然。
  • 深秋陪伴國人千年的,就是那幾聲蛐蛐叫
    有人的地方肯定有老鼠,那麼有人的地方也必定有蛐蛐。這個昆蟲不同於螞蚱、蟈蟈。蛐蛐和人的陪伴那是自古就有了,它在中國文化中,也是佔了一席之地,不管是風俗迷信還是娛樂鬥蛐蛐,蛐蛐這種鳴蟲,和我們中國人真是密不可分。除了娛樂和迷信之外,蛐蛐的另一個功能就是報秋送寒。 所以蛐蛐在從詩經到唐詩到宋詞等文學體裁中一直延續下來,並大頻率出現。
  • 快樂休閒玩魔獸 四風谷鬥蛐蛐升級指南
    快樂休閒玩魔獸 四風谷鬥蛐蛐升級指南 發布時間:13-08-29 10:24 來源:178遊戲網 作者:slime7783
  • 此次四川發現的8釐米巨型螽斯,它和普通蟈蟈相比有何不同?
    但要說起蟈蟈,不知道你們是否能夠分清蟈蟈和螞蚱的區別,因為它們畢竟是一個家族的兄弟,長得非常相似。然而就在2020年7月30日,一隻體長8釐米的巨型蟈蟈在青城山被發現。可能有人會覺得不就一隻蟈蟈嘛?有啥稀奇的!其實,不然。此次在四川發現的蟈蟈比成都地區常見的各種蟈蟈體型都要大一倍,堪稱是「蟈蟈界的」大哥大,此次發現也自然而然刷新了四川最大蟈蟈的記錄。
  • 敘詭筆記|蛐蛐:立秋之後的「千年鬥局」
    野草長得有半人來高,蛐蛐的叫聲此起彼伏,清脆得像剛從架子上摘下的小黃瓜,人的腳步一走近,它們就停止了鳴唱。可是儘管如此,經驗豐富的舅舅們還是能將它們翻出並拿下……可惜我從小就害怕各種昆蟲,所以聽聽叫聲尚可,連走近了看都是不敢的。 北京的城市化進程加快後,有幾年的初秋似乎都聽不到蛐蛐叫聲了,反倒是攪拌機和砂土車的轟鳴聲讓那些酷熱的日子更加焦躁難熬。
  • 夏日裡常見的昆蟲,蟈蟈竟象徵著多子多福,《詩經》裡這樣解釋
    而蟈蟈則完全不同,蟈蟈在我國古代歷朝歷代都被當作寵物一樣,甚至有專門的飼養售賣者。在當代社會,仍然有飼養蟈蟈作為寵物的,並且開設有養殖場,一直蟈蟈的身價頗高,居然有幾元到幾千元不等。蟈蟈一直都被當作寵物對待,並且它的歷史寓意也頗為獨特,歷來都象徵著「多子多福」。
  • 蟋蟀蟈蟈是不是同一種昆蟲?
    「油葫蘆」也是蟋蟀的一種,但是民間說法上,卻把「油葫蘆」和蟋蟀、蟈蟈並列為「三大鳴蟲」。  又比如蝗蟲,屬於蝗總科的昆蟲都可以叫做蝗蟲,包括8個科。而通常所說的螞蚱主要是劍角蝗科的蝗蟲和錐頭蝗科的蝗蟲。也就是講,螞蚱就是蝗蟲,蝗蟲卻不一定是螞蚱。    蟈蟈不是蟋蟀  蟈蟈屬於直翅目螽(音「鍾」)斯科,身體草綠色,觸角細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