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是鳴蟲的季節。夏日的夜晚,如果你湊近草叢去聽一聽,就能聽到蟲鳴,而且可能不只一種蟲鳴,其中就有蟈蟈和蛐蛐。
蟈蟈屬於昆蟲綱螽斯科,是一種短翅的鳴蟲。蟈蟈的體色是綠色或褐色的,看上去有些像蝗蟲。不過二者也比較好區分,蟈蟈的翅膀比身體短,會鳴叫;蝗蟲的翅膀比身體長,不會鳴叫。蟈蟈的鳴叫不是喊出來的,而是靠前翅的摩擦。當然,也不是所有的蟈蟈都會鳴叫,只有雄性的才可以。因為蟈蟈的鳴叫聲比較響亮,所以就有愛好者捉了來養著聽聲。
也有人捉蛐蛐的,不過不是為了聽聲,而是為了比賽鬥蛐蛐。蛐蛐,即是蟋蟀,又叫做促織,屬於昆蟲綱蟋蟀科。蛐蛐的體色有黃褐色或黑褐色等。除了體色外,蛐蛐和蟈蟈的觸角也有差別。蟈蟈的觸角比較長,但一般不會超過身體的長度;而蛐蛐的觸角更長,遠遠超過自身的體長。雄性的蛐蛐也可以鳴叫,也是通過翅膀的摩擦產生的。蛐蛐的個頭比蟈蟈小,鳴叫聲也不如蟈蟈響亮。人們喜愛蛐蛐,主要是因為蛐蛐善鬥。中國民間有很多鬥蛐蛐的團體和活動,到了秋天,各地就開鬥蛐蛐大會了。蟋蟀科裡還有一種叫做油葫蘆的,有人形容其鳴叫的聲音像油從葫蘆裡倒出來一樣,人們捉來主要是聽聲的。
中國古代對於蟈蟈和蛐蛐有很多記載,詩詞歌賦裡也不少見。《詩經·國風》中就有專門的《螽斯》和《蟋蟀》篇,吟詠的就分別是蟈蟈和蛐蛐。《詩經·豳風·七月》對於這兩種昆蟲都有描述。蒲松齡的《聊齋志異》中有一篇《促織》,講的是地方官為迎合上級鬥蛐蛐的愛好而歷盡磨難,最終兒子被逼自殺化身為蛐蛐的故事。
還有一種鳴蟲跟蟈蟈和蛐蛐有些像的,叫做紡織娘,屬於昆蟲綱紡織娘科。身體是綠色或褐色的,與蟈蟈和蛐蛐的不同在於,它的翅膀比較長,可以達到腹部長度的兩倍。紡織娘的翅膀摩擦也可以產生鳴聲,類似於「軋織、軋織」的聲音,這也是它得名的由來。
夏秋的夜晚,你的身邊是否也有小蟲在鳴唱呢?(付雷)
《中國科學報》 (2017-06-23 第4版 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