懷中揣葫蘆,手裡揉核桃,提籠架鳥肩落鷹,耳聽蛐蛐叫,石榴紅似火,鴿哨響雲霄,缸底金魚穿水草,雅俗樂逍遙!這些都是老輩人的玩兒法,他們不止玩兒,還玩兒出了文化。
養鳥
在看清朝劇時,總能看到一些富家子弟的出門標配:長袍大褂,頭頂一個瓜皮帽,手上一個大扳指,再揉倆核桃,有時還提著個鳥籠子滿大街晃悠。養鳥風氣也是被八旗子弟引領,滿清入關後,滿人不用務農,無需打仗,不為生計操勞,閒得無聊就開始養鳥、養蟲、盤鴿子,《燕京雜記》裡記載:「京師人多養雀,街上閒行者有臂鷹者,有籠百舌者,又有持小竿系一小鳥使其上者,遊手無事,出入必攜。」
「養鳥之人大致分三類,一是為聽音,如百靈、畫眉、八哥等,叫起來聲音十分動聽,哪位「鳥人」能有一隻叫出百靈套子的百靈鳥,就會被人稱作「百靈X」,比如人藝《鳥人》裡的「百靈張」。
二者為觀賞羽毛顏色。觀賞類鳥兒諸如鸚鵡、碧玉等,主要為看其羽毛顏色。
三就是藝人馴養之鳥,像梧桐鳥、小黃鳥等,梧桐鳥只能在架上棲止,經過訓練會叼吻、打彈等技藝,常見於廟會;而「小鳥算卦」之伎倆,以小黃鳥居多,所以叼卦蒙人之事,古來有之。
人們也在鳥籠和鳥具上下功夫,鳥食罐和鳥籠也越來越精美。
鳥食罐也是各種材質,各種樣式,有瓷的、玉質的、木器類、景泰藍等,還有底盤,常被雕刻圖案,十分具有收藏意義。
鴿哨
以前的影視劇裡,藍天白雲下,響徹著鴿哨的嗡嗡嘟嘟,響徹北京城。鴿哨又名鴿鈴,是綁在鴿子尾羽上的一種哨子,當鴿子盤旋迴翔時,哨音隨著風口變化,輕重強弱有別,時而」哨聲齊喑,倏乎又復」,悠揚悅耳。
制哨八大家:前四家為「惠」、「永」(老永)、「鳴」、「興」,後四家為「永」(小永)、「祥」、「文」、「鴻」。改革開放後,北京鴿哨製作技藝被正式列入北京市非物質文化遺產。
鳴蟲
常見鳴蟲有蟋蟀、蟈蟈、油葫蘆、蛉子等。蛐蛐,又名蟋蟀,也叫促織,上可追至唐宋時期,盛於明清,宋代有三代權相賈似道,人稱為「蟋蟀宰相」,著有《促織經》,成為蟋蟀的經典著作。
鬥蛐蛐也是民間的一種娛樂活動,並且發展了一套完備的養蛐蛐,鬥蛐蛐的方法。幾百年來,人們對蛐蛐的熱愛一點都沒減少,直到現在,也有很多人在養蛐蛐,鬥蛐蛐,還會組織鬥蛐蛐賽事。按習俗來說,獲勝的蛐蛐常被冠以「將軍」稱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