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常見的昆蟲,除了我們最常見的蝴蝶、蟬、蜻蜓等,應該就是蛐蛐、蟈蟈、螞蚱之類的,可是,這些叫法一點兒都不專業,今天我們就來認認這些蟲子到底是誰。

在具體了解這幾個蟲子不同之處之前,我們先看看它們的共同點:
1、長得像,善跳躍;
2、都經過卵期、若蟲期和成蟲期三個時期的生長;
3、唱歌不用嘴,秘訣是摩擦。
了解完共同點,再來看看它們的不同:
蛐蛐=蟋蟀

它們分布極廣,一般是棲息在草叢下、洞穴中,不會飛或者最多只能短距離飛行。蟋蟀多數體型嬌小,身體為黃褐色至黑褐色。
蟈蟈=螽斯

它是非常有名的鳴蟲,螽斯總科是一個大家族,包括12科1萬多種。螽斯的體型較大,較為兇猛,身體多為草綠色,也有灰色或深灰色。螽斯用翅膀摩擦發聲,後足擅長彈跳,雜食性,葷素都吃。
螞蚱=蚱、蜢、蝗
螞蚱之一蚱:也稱菱蝗,因其從背面看呈菱形,所以叫這個名字。它們體小型,會跳卻不會飛,而且沒有發音器和聽器。


螞蚱之二蜢:蜢總科的昆蟲,是一類較罕見而又較原始的小型昆蟲,也不會發聲。形似蝗,但觸角短於前足股節,也稱為短角蜢。蜢中的大多數種類生活在熱帶和亞熱帶的灌木叢或林區內,對農作物危害性較小。

螞蚱之三蝗蟲:分布於全世界的熱帶、溫帶的草地和沙漠地區。蝗蟲體型為中型或大型,全身常為綠色、灰色、褐色。頭大,觸角不太長,後腿的肌肉強勁有力,外骨骼堅硬。


另外有一些蝗蟲,並不像東亞飛蝗那樣具有圓圓的「腦袋」,而是「腦袋」尖尖,如同一個大扁擔,因此也被稱為尖頭蚱蜢。例如中華劍角蝗,也叫中華蚱蜢、東亞蚱蜢、扁擔溝或者「老扁」。雖然它們俗稱為蚱蜢,但實際上是蝗蟲。
而我們最為常見的蝗蟲,實際上是最臭名昭著的農業害蟲,也是我國歷史上蝗災的罪魁禍首——東亞飛蝗,主要分布於我國東部平原,因其強大的繁殖能力和群棲遷飛的習性,破壞力極其強大。
最近頻頻出現在新聞和熱搜中的沙漠蝗,就是引發西非、東非和南亞等多個國家暴發蝗災的背後元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