蟋蟀蟈蟈是不是同一種昆蟲?

2021-01-08 杭州日報

  記 者 湯佳駿

  

  昨日快報第5版報導了小女孩「夢幻水晶」的床底下跑進了一隻蟋蟀,她被蟋蟀的叫聲吵得影響睡眠,外公外婆也想不出辦法(詳見快報昨日第5版)。

  見報後,有讀者打電話來出主意:「用開水澆一下床底,不管它躲在什麼角落,準燙死。以前也有隻蟋蟀跑到我家裡過,我就是這麼解決的。」

  也有位小讀者是來提出疑問的:「蟋蟀是不是就是蟈蟈?它不是叫得挺好聽的麼,幹嗎要把它捉出來啊?我以前還買過一隻,用小竹籠裝著的,掛在家裡。」

  這個問題引起了同事們的一番討論。很顯然,根據大家的生活經驗,蟋蟀和蟈蟈並不是同一種蟲類。不過由此我們也想到,很多蟲子名氣很大,在俗語或歇後語裡經常被提起,但我們很可能對它並不了解,甚至會將它與別的蟲類搞混。

  比如「一根繩子上的兩個螞蚱」,螞蚱是什麼樣子的?是不是就是蝗蟲?

  我查找資料的過程,簡直就是重新溫習了一次生物課。

  

  蟋蟀蟈蟈螞蚱 都是民間叫法

  總的來說,前面所提到的蟋蟀、蟈蟈、螞蚱、蝗蟲,都屬於昆蟲綱直翅目,它們有一些共同特徵,如「口器咀嚼式,前胸背板大,後足跳躍式,前翅為覆翅,有發達的發音器和聽器」等,這些相似之處,也許就是我們容易將它們混淆的原因之一。

  另一個原因是,生物學分類和民間叫法,存在邏輯上的差異。蟋蟀、蝗蟲這些名字,都不是學名,指的也不是一種蟲子,而是許多種蟲子的總稱。比如蟋蟀,世界上已定名的有1400種以上,我國已定名的有30種以上。常見的有中華蟋蟀、大棺頭蟋蟀等等。「油葫蘆」也是蟋蟀的一種,但是民間說法上,卻把「油葫蘆」和蟋蟀、蟈蟈並列為「三大鳴蟲」。

  又比如蝗蟲,屬於蝗總科的昆蟲都可以叫做蝗蟲,包括8個科。而通常所說的螞蚱主要是劍角蝗科的蝗蟲和錐頭蝗科的蝗蟲。也就是講,螞蚱就是蝗蟲,蝗蟲卻不一定是螞蚱。

  

  蟈蟈不是蟋蟀

  蟈蟈屬於直翅目螽(音「鍾」)斯科,身體草綠色,觸角細長。雄蟲的前翅互相摩擦,能發出「吱吱」的聲音,比蟋蟀更清脆響亮,也更加刺耳。喜歡吃瓜果、豆類。

  杭州人同樣不難找到與蟈蟈有關的記憶。每到夏天,大街上總有人挑著擔子,上面是無數個用高粱篾兒編的小籠子,裡面裝的就是蟈蟈。買一個回家,掛到天井裡或者陽臺上,聽著它的鳴叫,這才算一個完整的夏季。

  至於油葫蘆,屬蟋蟀科,但個頭比蟋蟀大。它這個名字相傳是因為古代裝水、裝酒、裝藥、裝油大多用葫蘆,而這種蟲的鳴叫之聲就好像油從葫蘆中傾注而出的聲音,非常悅耳。再加上蟲全身油光鋥亮,故而得名。

  

  鬥蟋蟀是杭州民俗

  蟋蟀,古時有個很好聽的名字,叫「促織」。杭州人則叫它「蛐蛐兒」,而且有「兩槍兒」(雄)、「三槍兒」(雌)的說法。蟋蟀不僅叫聲響亮,更以「善鬥」出名。雄性蟋蟀相互格鬥,是為了爭奪食物、鞏固自己的領地和佔有雌性。

  鬥蟋蟀的民俗,始於唐代,盛行於宋代。我國大部分地區,都有延續,我們蘇杭一帶,風氣尤盛。據說古人玩蟋蟀講究三種境界,第一種境界叫「留意於物」,最典型的代表是南宋宰相賈似道,竟然因玩蟲而誤國;第二種境界稱「以娛為賭」,把鬥蟋蟀作為賭博手段;第三種境界叫「寓意於物」,這是最高境界,多為文人雅士所為。

  我小的時候,有這麼一套裝備:一個蛐蛐罐、一個蛐蛐罩、若干蛐蛐草。相信不少杭州市民也跟我一樣吧。

  在我們杭州,還有個跟鬥蟋蟀有關的傳說。南宋時,木匠張煜一時好奇偷看羅丞相公子的蟋蟀,卻不慎放跑了它。羅公子大怒,限他三天之內賠償,不然沒命。張煜走投無路,想投河自殺,被濟公救起。

  濟公法力無邊,用一隻弱小的蟋蟀,不但鬥贏了羅公子的所有蟋蟀,甚至鬥贏了公雞,最後將它送給羅公子,作為張煜的賠償。後來小蟋蟀逃走,羅公子為找蟋蟀,命家人毀房、挖牆,得到了應有的下場。

相關焦點

  • 蟈蟈和蟋蟀的區別 兩者的叫聲是不一樣的
    現在很多人在提到蟈蟈的時候,首先想到的就是蟋蟀,而且大多數人都認為蟈蟈就是蟋蟀,其實不然,蟈蟈並不是蟋蟀,蟈蟈和蟋蟀有本質上的區別,那麼蟈蟈和蟋蟀到底有啥區別呢,下面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蟈蟈和蟋蟀的區別。
  • 惹不起的直翅目昆蟲——蟈蟈
    我在淘寶網上買了一隻翠綠蟈蟈,很快就收到,我迫不及待的拿起小刀,打開快遞箱,把裡面的報紙拿出,就看到我的蟈蟈待在一個綠籠子裡,渾身顏色翠綠
  • 蛐蛐、蟋蟀、蟈蟈有什麼不同?在古代為何喜歡鬥蟋蟀?
    本文來自:百度知道日報蟈蟈是綠色的,像螞蚱,但較大些。蛐蛐(即蟋蟀)黑色,頂部有長鬚,尾部有針。蟋蟀俗名蛐蛐、夜鳴蟲(因為它在夜晚鳴叫)、將軍蟲、秋蟲、鬥雞、促織、趨織、地喇叭、灶雞子、孫旺,土蜇,"和尚"則是對蟋蟀生出雙翅前的叫法。
  • 蟈蟈與蛐蛐的區別 蟈蟈是草綠色且不發亮
    喜歡蟈蟈的朋友在選購蟈蟈前或多或少都會碰到一些選購的問題,就比如很多人喜歡蟈蟈,卻選了蛐蛐,其實蟈蟈與蛐蛐是有很大的區別的,那麼他們具體有什麼區別呢,下面愛寵網的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一下關於蟈蟈與蛐蛐的區別。蛐蛐屬於蟋蟀科,但是僅僅是其中的一種。
  • 蟈蟈吃什麼 蟈蟈吃什麼食物
    蟈蟈是昆蟲綱,直翅目,螽斯科一些大型鳴蟲的通稱,外形和蝗蟲相像,身體草綠色,觸角細長。雄蟲的前翅互相摩擦,能發出「括括括」清脆響亮的聲音。  蟈蟈是雜食性動物,一般以捕食其它昆蟲為主。在飢餓時能自相殘殺,通常是雌蟲吃雄蟲較多。
  • 科學網—聽蟈蟈 鬥蛐蛐
    夏日的夜晚,如果你湊近草叢去聽一聽,就能聽到蟲鳴,而且可能不只一種蟲鳴,其中就有蟈蟈和蛐蛐。 蟈蟈屬於昆蟲綱螽斯科,是一種短翅的鳴蟲。蟈蟈的體色是綠色或褐色的,看上去有些像蝗蟲。不過二者也比較好區分,蟈蟈的翅膀比身體短,會鳴叫;蝗蟲的翅膀比身體長,不會鳴叫。蟈蟈的鳴叫不是喊出來的,而是靠前翅的摩擦。當然,也不是所有的蟈蟈都會鳴叫,只有雄性的才可以。
  • 蟈蟈?螞蚱?油葫蘆?
    臉盲不只局限於人臉,同樣還包括昆蟲!蟈蟈、螞蚱、蛐蛐這幾種你都清楚嗎?
  • 蟈蟈、蛐蛐、螞蚱、蚱蜢、蝗蟲的區別
    昆蟲是地球上數量最多的動物群體,在所有生物種類(包括細菌、真菌、病毒)中佔了超過50%,蹤跡幾乎遍布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最常見的有蝗蟲、蝴蝶、蜜蜂、蜻蜓、蒼蠅、草蜢、蟑螂等,下面我們就一起看一看蟈蟈、蛐蛐、螞蚱、蚱蜢、蝗蟲的區別吧
  • 夏日裡常見的昆蟲,蟈蟈竟象徵著多子多福,《詩經》裡這樣解釋
    確實如此,螞蚱、蝗蟲等昆蟲的壽命通常只有一年,經歷了春夏的生長與喧鬧,秋天的繁殖季節過後,曾被指「生命力頑強」的螞蚱一個個都將終結生命,離開這個世界。注釋螽(zhōng)斯:俗稱蟈蟈,跟蝗蟲長相相似,鳴叫聲尖銳清脆,雜食性,兼食部分昆蟲。詵(shēn)詵:眾多的樣子。振振:盛多的樣子。薨(hōng)薨:很多蟲飛的聲音。
  • 蛐蛐、蟈蟈、螞蚱和蚱蜢…傻傻分不清
    等等,蟈蟈也可以拿來鬥哇?螞蚱呢?咦,蚱蜢又是什麼?話說螞蚱跟蝗蟲有點像呢…… 其實不僅我們搞不清楚,分類學上跟日常俗稱也沒法完全統一,現在大致是這樣確定的……  《聊齋志異》裡的促織看過吧?促織就是蛐蛐兒,是蟋蟀在北方的俗稱。
  • 菜葉殘留農藥毒死百隻蟋蟀 昆蟲愛好者坦言心痛
    本報保定電(記者張娜)   沒買到萵苣,趙先生就買了些小白菜,誰知自己心愛的蟋蟀吃了後,竟然死了100多隻。  趙先生是一個昆蟲愛好者,尤其喜歡蟋蟀和蟈蟈,他的家裡光蟋蟀就養了200多隻。趙先生不無驕傲地告訴記者,他養的蟋蟀叫做油葫蘆,在保定養的不多,別人大多數是從北京、天津等地買過來的。
  • 自然科普:蟈蟈、蛐蛐、螞蚱,傻傻分不清
    最常見的昆蟲,除了我們最常見的蝴蝶、蟬、蜻蜓等,應該就是蛐蛐、蟈蟈、螞蚱之類的,可是,這些叫法一點兒都不專業,今天我們就來認認這些蟲子到底是誰。你能分清它們誰是蟈蟈、蛐蛐和螞蚱嗎?了解完共同點,再來看看它們的不同:蛐蛐=蟋蟀
  • 上海常見昆蟲---12蟈蟈
    蟈蟈(學名:Uvarovites inflatus)別名:叫哥哥(南方地區)。直翅目昆蟲,全身鮮綠或綠褐色。頭大,觸角鞭狀,長於體軀。複眼卵圓形,突出。前翅近膜質,較弱,前緣向下傾斜,靜止時左翅覆於右翅之上方,右前翅的基部有光滑的鼓膜。
  • 洛陽晚報自然課堂帶您聆聽夏日昆蟲「音樂會」
    聽蟬鳴、鬥蛐蛐、瞧蟈蟈……28日,一場與昆蟲有關的自然探險在伊河岸邊的伊水遊園內舉行,這是「晚報自然課堂」的第四期活動。這一期活動都有哪些精彩內容?我們一起來瞧瞧。  聽蟬鳴、鬥蛐蛐、瞧蟈蟈……28日,一場與昆蟲有關的自然探險在伊河岸邊的伊水遊園內舉行,這是「晚報自然課堂」的第四期活動。這一期活動都有哪些精彩內容?我們一起來瞧瞧。
  • 青城山發現8cm巨型蟈蟈,和蝗蟲是親戚,一隻極品冬蟈蟈可賣2千元
    前言提到螞蚱、蚱蜢恐怕很多小夥伴都不會陌生,這種陪伴我們70、80、90後度過童年快樂時光的昆蟲。但要說起蟈蟈,不知道你們是否能夠分清蟈蟈和螞蚱的區別,因為它們畢竟是一個家族的兄弟,長的非常相似。然而就在2020年7月30日,一隻體長8釐米的巨型蟈蟈在青城山被發現。可能有人會覺得不就一隻蟈蟈嘛?有啥稀奇的!其實,不然。此次在四川發現的蟈蟈比成都地區常見的各種蟈蟈體型都要大一倍,堪稱是「蟈蟈界的」大哥大,此次發現也自然而然刷新了四川最大蟈蟈的記錄。
  • 小學語文課本提到的12種昆蟲,現在的孩子能摸到的僅僅三四種
    >蟈蟈的認知度挺高的,因為市場上有賣的,叫聲也挺好聽,就是挺難養活的。08蟋蟀——四年級上冊《蟋蟀的住宅》>蟋蟀跟蟈蟈差不多,叫聲好聽,而且數量多,比較好抓。小時候抓它們都是玩鬥蟋蟀。以前有個著名的動畫片,講的是小男孩化身蟋蟀的故事。現在的文言文以後還會學到。就是出自《聊齋志異》的促織。
  • 蟈蟈是害蟲還是益蟲?蟈蟈就是一種益蟲
    在生活中形形色色的寵物越來越多,一些獵奇的寵物也開始逐漸進入大家的視線,就像是蟈蟈。可能有些新手對蟈蟈還不是很了解,蟈蟈到底是益蟲還是害蟲呢?下面就讓愛寵網的小編來為大家解答,不清楚的可以進來看看。蟈蟈是益蟲,大家一起來保護!
  • 玩蟋蟀1套裝備上萬 青島資深玩家1次買200隻
    記者這兩天在南山花鳥市場打探後發現,現在賣得最火的秋蟲是蟈蟈和蟋蟀,平均價格在幾十元一隻,全市場一天能賣上千隻。記者還探訪到,秋蟲的裝備價格普通走高,行家介紹,想要玩得好,一套下來怎麼也得好幾萬。而玩秋蟲的群體也越來越壯大,「一玩上就扔不了了」。    蟈蟈蟋蟀之後 油葫蘆、黃蛉上市    還沒走到南山花卉市場,各處傳來喧鬧的蟈蟈叫聲。
  • 零基礎國畫教程:分步驟講解蟈蟈創作畫法,簡單易學,快來臨摹吧
    草蟲是指各種常見的昆蟲,比如螳螂、紡織娘、蟈蟈、蟬、蜜蜂、蟋蟀、蝴蝶、蜻蜓、天牛、蚱蜢等。草蟲常與花卉、蔬果相結合,還能使作品更添田間野趣的韻味。大自然賦予它們靈活的身體美麗的顏色,以及各種各樣的特徵,這就需要我們在刻畫的時候要仔細地觀察其形態、動態,這樣才能有更傳神的描繪。1 蟈蟈蟈蟈在古時又叫「蛞蛞」、「聒聒」、「螽斯」,能繁殖眾多子孫,被視為家族興旺的吉祥物。
  • 政策調整後食用特種養殖業全面關閉,特種養殖出路,蟈蟈養殖興起
    蟈蟈屬昆蟲綱,直翅目,螽斯科一些大型鳴蟲的通稱,個子較大,外形和蝗蟲相像,身體草綠色,觸角細長。雄蟲的前翅互相摩擦,能發出「括括括」的聲音,清脆響亮。蟈蟈的別名很多,如哥哥、蛞蛞。蟈蟈在中國分布很廣,與蟋蟀、油葫蘆被稱為三大鳴蟲。蟈蟈的食物主要是豆類、菜葉、螞蚱等。公蟈蟈叫聲洪亮,深受廣大鳴蟲愛好者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