蟈蟈屬昆蟲綱,直翅目,螽斯科一些大型鳴蟲的通稱,個子較大,外形和蝗蟲相像,身體草綠色,觸角細長。雄蟲的前翅互相摩擦,能發出「括括括」的聲音,清脆響亮。蟈蟈的別名很多,如哥哥、蛞蛞。蟈蟈在中國分布很廣,與蟋蟀、油葫蘆被稱為三大鳴蟲。蟈蟈的食物主要是豆類、菜葉、螞蚱等。公蟈蟈叫聲洪亮,深受廣大鳴蟲愛好者的喜愛。
蟈蟈喜歡吃瓜果、豆類等,人們用小竹籠飼養觀賞。作為欣賞娛樂昆蟲在中國已有悠久歷史,如在古易州(今河北省易縣)就有幾百年編籠捕蟈蟈的歷史。在我國從古代開始就有專門捕捉、銷售、飼養蟈蟈的產業,用於權貴人家或蟈蟈愛好者用來爭鬥玩耍。
蟈蟈在野外自然界中,若蟲共要蛻6次皮。蛻皮時頭向下,足抓住附著物,頭胸蛻裂線先開裂,再是前足、中足、後足、觸角及腹部蛻出,歷時約65分鐘,最後將蛻下的皮吃掉。一年一代繁殖,以卵在土中過冬,成蟲或若蟲嬉戲棲息於穀物田間或灌木叢中。喜食豆科植物的嫩莖與嫩果實。雖是害蟲,但人們喜飼養,供作玩物聽其鳴叫。
蟈蟈養殖一般分為棚養、室內養殖二種方式,棚養的好處是建造和管理比較容易和方便。棚養包括大棚、拱棚和土暖棚等,初養蟈蟈可選用拱棚。
室內養殖的好處是室內養殖佔地面積小,管理方便,不受氣候條件所影響,室內養殖場管理也較為簡單,可用水泥和磚建成高100cm左右,寬以木板或水泥板的長度為準,間隔或通長均可,一般為三層最好。蟈蟈養殖需要引種交配和產卵、人工孵化和管理。
一般來說人工孵化有在自然狀態下取卵跟人工輔助取卵二種方式,取卵以後需要工孵化。一是卵的人工孵育。二是出孵:當蟈蟈的胚胎發育完全成熟以後,若蟲就會破殼而出。
若蟲孵化成功後在精細化餵養,飼養前的準備首先要準備好養蟲籠和扎盤,用高錳酸鉀藥液浸泡消毒後再用清水衝淨藥液,保證清潔無菌後備用。加強通風管理,新孵出的蟈蟈若蟲對溫度要求很嚴格。溫度控制在28℃左右,不宜過高。三齡以上的若蟲對溫度變化適應性增強,一般掌握在25攝氏度至28攝氏度。
飼料跟餵養其實只要掌握了蟈蟈的習性跟生長需要,還是很好掌握的,一般來說餵養蟈蟈的飼料主要有三大類,即黃豆(或青豆)、羊肝、胡蘿蔔。黃豆含植物蛋白質很高,每百克中含36g以上,羊肝的維生素A含量很高,胡蘿蔔除營養齊全外,其中的粗纖維有極好的利便作用,對若蟲是不可缺少的。
蟈蟈經過了幾千年中華文明的發展,通過對野生品種不斷的尋找跟進行,現在蟈蟈已成為一些富裕階層日常玩樂消費的首選。一般來說夏季來臨,農民們把成千上萬隻蟈蟈運到城市,在一片悅耳的鳴叫聲中出售。夏蟈蟈是野生的,一隻幾十無元錢而已。冬蟈蟈是人工孵化的,幾百元一隻。品相極好的身價也很昂貴。2015 年冬蟈蟈的極品單價已突破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