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養殖蛇類能食用嗎?蛇類疾病調查結果不容樂觀

2020-12-05 新浪財經

來源:一財網

調查結果表明,臨床發現蛇的許多疾病是人獸共患病(如蛇曼氏裂頭蚴病),已成為嚴重的公共衛生安全問題。

禁野之後,人工飼養的蛇類還能食用嗎?蛇類養殖者憂慮叢生,並且認為純養殖的蛇類沒有問題。但記者調查發現有關蛇類疾病問題不容忽視。

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的「大令」已經落下,如一根噼啪作響的打草棍,讓蛇類養殖業者直呼震驚。

「種養殖業是農戶最大的經濟來源。很多人上有老下有小,所有開支收入都指望著養殖。」「蛇類養殖戶不少人是向銀行貸款和親朋好友借錢來發展這個行業。」「如果禁蛇,對這個養殖行業必將造成滅頂之災。」

1日上午,多位養蛇業人士向第一財經記者反映,目前廣西在全國養蛇存欄量約佔全國的50%以上,廣西的溫度、地理位置得天獨厚非常適宜蛇類的繁殖生長,特別是眼鏡蛇、滑鼠蛇(水律)在廣西繁殖馴養成功已經有幾十年的歷史。

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特種養殖業的滑鼠蛇、眼鏡蛇、大王蛇產值約500多億元,直接從業者和相關產業鏈的從業者達100多萬人。「蛇類養殖行業本身就是投資大、風險高、周期長的項目,為發展這個行業,不少人已債臺高築,欠債少則三五萬元,多則幾十萬甚至上百萬元。」一位養殖者說。

多位養殖戶對第一財經記者說,蛇類養殖業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滑鼠蛇(水律蛇)、眼鏡蛇、大王蛇這三個品種,經過多年的優選優育馴養繁殖,與傳統意義上的野生動物相比,無論是生存環境,還是食物來源,或者自身所攜帶的病菌,已經存在很大差異。到現在為止,還沒有證據表明蛇類攜帶有冠狀病毒或者是中間宿主。

微信名「執筆為常」的養殖戶對第一財經記者說,野生動物不管是什麼都會攜帶有病毒,蛇在野外有很多的不確定性,不確定它去過哪裡,不確定它捕食過什麼獵物等等;但是人工繁殖的蛇從孵化到幼苗到再成年,都可以追蹤其生長環境。

「合法養殖場的蛇,都是子二代、三代、子N代,都是蛇場自己養殖的蛇產蛋孵化而來的,從出生到養殖,一直到銷售,與外界無任何接觸,何來皮下寄生蟲一說?」養殖戶郭祖成說。

一位騰輝蛇場的養殖戶也表示,他本人在養蛇行業已八年了,沒有聽說因為吃蛇或接觸蛇出現過病毒感染事件。「如果有這種可能,我們養蛇人首當其衝,不會首先發生在吃蛇人身上。」

廣西壯族自治區自然景觀。攝影/章軻

有養殖戶稱,「野生動物應分為兩類:生活在自然界中的野生動物;以及有成熟技術人工養殖的野生動物。相關部門應把控源頭,區分對待。」

不過,也有專家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由於現行野生動物保護立法、執法和管理制度不健全甚至缺失,導致野生動物馴養繁殖交易市場長期處於混亂狀態,甚至成為非法野生動物交易的「洗白工具」。

調查顯示,盜獵洗白、租借亂用許可證情況屢見不鮮,如有些養殖場經常到野外捕捉野生動物,然後與圈養的野生動物交配,防止圈養的種群退化。野生動物保護的溯源、監管和執法難等問題普遍存在。

第一財經記者在採訪中也注意到,有關蛇類疾病問題仍不容忽視。

福建農林大學動物科學學院專家黃瀟航在《畜牧獸醫科技信息》(2019年第4期)撰文介紹,肺炎是蛇類規模化養殖中具有較大危害性的疾病。患有肺炎的蛇類主要表現為拉風箱的喘氣聲、肺部呼吸道等纖維素性滲出,或者乾酪樣物質填塞等呼吸系統病症。蛇肺炎是蛇類常見的呼吸道傳染病,夏季多發,常見於水律蛇等抗病力較差的蛇種。該病具有傳播快、治癒慢等特點。對廣西地區的蛇類患病個體(包括肺炎病例在內)進行的系統的病原菌分離鑑定與致病力分析發現,共分離純培養17株菌種,包括奇異變形桿菌、彭氏變形桿菌、腸道沙門氏菌等致病菌類。具有傳染性的群發性肺炎有細菌性肺炎、寄生蟲性肺炎、真菌性肺炎和病毒性肺炎四大類。

湖南永州職業技術學院於桂陽教授等多位學者在《黑龍江畜牧獸醫》(2016年第1期)上也撰文稱,隨著永州地區蛇類養殖向規模化發展,人工飼養的蛇類動物易發生各種疾病並呈上升趨勢。大多數養殖戶未曾學習有關蛇病防治的知識,蛇場一旦發病,多束手無策,給蛇類動物疾病防治工作帶來一定的難度。

於桂陽介紹,經流行病學調查和歷史對比發現,蛇類動物疾病的傳播途徑主要有以下幾種:通過空氣(飛沫和塵埃)傳播,飛沫和塵埃是主要媒介,如蛇急性肺炎;通過汙染的飼料或飲水傳播,以消化道侵入為主,如蛇腸炎和蛇曼氏裂頭蚴(蛇吞食含有寄生蟲的青蛙);經生活中的土壤傳播,人工養殖蛇現在大多數使用自然環境的土壤作墊料,土壤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此類傳播主要是一些對外界環境抵抗力較強,且能在土壤中存活較長時間的致病微生物,如大腸桿菌和葡萄球菌,在蛇抵抗力下降或各種應激因素情況下,很容易爆發疫病。

於桂陽介紹,調查結果表明,臨床發現蛇的許多疾病是人獸共患病(如蛇曼氏裂頭蚴病),已成為嚴重的公共衛生安全問題。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2月24日通過的《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明確,全面禁止食用國家保護的「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以及其他陸生野生動物,包括人工繁育、人工飼養的陸生野生動物。

深圳市人大常委會法工委一份關於《深圳經濟特區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動物條例(草案徵求意見稿)》的說明,明確將蛇排除在可食用動物範圍之外。

有專家表示,對存在科學不確定性的這些問題,環境法的風險防範原則早就做出了回答。這一原則的要義就是,當科學知識對某一環境問題的認識未達成一致意見時,如果存在對人類及環境造成嚴重的損害威脅的可能性,則不能以科學不確定性為由,延遲或拒絕採取防範措施。

相關焦點

  • 最常被拿來食用的蛇類,它們是餐桌上的頂級美味
    哪怕是靈長類動物都很怕的蛇類,在我們國家也都被端上了餐桌。 那麼在餐桌上到底哪種蛇是最常被食用的蛇類呢?答案就是人工養殖的中國水蛇了(野生的中國水蛇屬於國家三有保護動物,千萬不能傷害)。
  • 清遠蛇類養殖戶盼望能延續特種養殖產業的脫貧路
    連續的重磅消息除直接針對野外野生動物的非法捕獵、販賣、運輸、食用等違法行為外,也進一步收緊了對現行合法飼養、食用、製藥功能的野生動物管理。其中《條例》還明確表示:全面禁止食用國家保護的「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以及其他陸生野生動物,包括人工繁育、人工飼養的陸生野生動物。
  • 河北新樂回應「養殖眼鏡蛇跑出」:數日排查未發現蛇類蹤跡
    針對「網傳新樂市協神鄉南青同村養殖眼鏡蛇跑出」一事,8月18日傍晚,河北省新樂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一名工作人員告訴澎湃新聞,眼鏡蛇屬於食用肉蛇的種類之一,經排查,南青同村內有3戶養殖戶養殖眼鏡蛇,共計約一萬多條。
  • 阜陽市25家機構野生動物人工繁育許可證被註銷,涉及豪豬、蛇類等
    潁州晚報訊 (記者 方松高)記者昨日從阜陽市林業局了解到,目前,我市已註銷25家從業機構野生動物人工繁育許可證,這些野生動物人工繁育機構繁育的有豪豬、蛇類、梅花鹿、鵪鶉、雉雞等。《決定》規定,凡野生動物保護法和其他有關法律禁止獵捕、交易、運輸、食用野生動物的,必須嚴格禁止。全面禁止食用國家保護的「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以及其他陸生野生動物,包括人工繁育、人工飼養的陸生野生動物。全面禁止以食用為目的獵捕、交易、運輸在野外環境自然生長繁殖的陸生野生動物。
  • 十月是大多數蛇類冬眠的季節,稻田見到形似油菜花的蛇,是什麼蛇有...
    現在已經進入10月份中旬,我國大多數蛇類也都要進入冬眠時間了,像我們漢中這邊,上個月還能在稻田山上見到覓食的蛇類,這個月基本上已經見不到了。而草叢中像油菜花一樣的蛇,十有八九是菜花蛇,這個季節還能在菜地草叢見到菜花蛇的地方,多半是華南等比較溫暖的南方地區了。
  • 劇毒蛇類-加彭噝蝰
    加彭噝蝰 是一種毒性極強的蛇類動物,分布在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它是世界上毒性最強的蛇類動物之一,
  • 常德處置蛇類40萬餘公斤、竹鼠5萬餘公斤...
    日前,常德市鼎城區林業局工作人員將1000隻鴻雁和斑嘴鴨帶到花巖溪國家森林公園放生,這是該區積極響應野生動物人工繁育退出政策採取的有效措施之一。今年來,該區積極開展人工繁育野生動物退養補償工作,對鴻雁、斑嘴鴨等人工繁育的野生動物放歸自然,蛇類、竹鼠、豪豬等實施轉作他用或無害化處理。
  • 除了蛇類地球毒性最強的生物還有哪些?
    在自然界,我們能夠想像的到讓我們毛骨悚然的生物,蛇類絕對排第一位。除了豔麗的外表,還有就是它最強有力的武器毒液了。據統計,每年因毒蛇有近十萬人死亡。其中大部分是因為被咬傷,發作太快得不到及時的救助導致。
  • 非法售賣野生蛇類 男子獲刑一年四個月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陳良曄 袁愈鵬    3月9日上午,湖南省城步苗族自治縣人民法院公開宣判了一起非法售賣野生蛇類案件
  • 在野外,遇到大型蛇類該怎麼辦?
    雖然毒蛇比無毒蛇類的威脅更大,但是我們對蛇的害怕程度並不是根據有無毒性判斷的,而是根據體型,相對來說,看到的蛇越大,人也就越害怕。那麼,如果在野外看到大型的蛇類該怎麼辦呢?我們簡單的來聊一下這個問題。除了毒蛇外,我國也是有大型的無毒蛇類分布的,它就是蟒科下體型第二大的緬甸蟒。緬甸蟒是一種分布在亞洲地區的大型巖蟒,成年的緬甸蟒有著5米以上的體長,最大甚至超過了8米,當然這條8米多的緬甸蟒是人工飼養下的體型,在野生環境下,已發現的最大的緬甸蟒體長為7米。
  • 科學家首次發現蛇類琥珀
    、加拿大、美國和澳大利亞的科學家團隊首次在琥珀中發現蛇類標本,並揭示出一個全新的物種。這一發現對研究晚中生代蛇類的演化與全球分布有著重要價值,相關論文於北京時間7月19日凌晨發表在《科學進展》(《科學》旗下子刊)上。與其他脊椎動物化石相比,蛇化石極為罕見,此前人們從未在琥珀中發現過蛇類。論文作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白明認為,這或許是因為大多數蛇類骨骼質地不堅硬,能形成化石並保存下來非常不易。
  • 餐桌上最常食用的蛇類是什麼品種?答案就是這種滑鼠蛇
    前些日子我們在科普黑眉錦蛇的時候,曾說過這種蛇體型較大肉質肥厚,適合拿來食用。
  • 攤上大事了 海南三商販竟在生鮮市場公然販賣瀕危蛇類活體被刑拘
    2月23日下午4時,根據群眾舉報,定安縣森林公安局民警在定城鎮和安市場內發現有人在生鮮攤位上販賣蛇類動物,於是向該局請求支援。接報後,定安森警聯合工商部門執法人員果斷出擊,當場查獲18條蛇類動物,其中,在姚某傑攤位上查獲6條疑似眼鏡蛇活體和3條疑似滑鼠蛇活體,在陳某新攤位上查獲6條疑似眼鏡蛇活體和3條疑似滑鼠蛇活體。
  • 大多數蛇類能吞下比自己大的獵物 這是為什麼呢
    雖然,「蛇吞象」這一事件在自然界是不存在的,但這生動地反映了蛇的吞食能力——大多數蛇類的確能吞下比自己頭和身體寬得多的獵物。不過,大多數人對蛇吞食獵物的行為的了解可能還是來自科普書籍或是紀錄片,仍然有很多細節值得進一步探索和推敲。在我從事蛇類研究的過程中,就經常被問到「蛇為什麼能吞下比自己大得多的獵物?」這個問題。
  • 圖跡 | 常見蛇類——遊蛇科
    遊蛇科下的蛇類特性較為普通,亦較為常見。大部分遊蛇科下的蛇種都是無毒的(又或者含有輕量而且對人體不構成傷害的毒素),因此對人類的威脅普遍不大。黑頭劍蛇(學名:Sibynophis chinensis)又名黑頭蛇,為遊蛇科劍蛇屬的爬行動物。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湖北宜昌。
  • 蛇類寄生蟲感染率高,生吃風險非常大
    有些人還認為生吃蛇膽效果更佳,結果對身體造成損害。那麼,生吃蛇膽到底有多危險呢?很多人認為蛇膽是中藥,吃了會對身體好。可是藥用蛇膽和食用蛇膽完全是不同的概念。蛇膽是一味中藥,性涼,味苦微甘,具有祛風除溼、清涼明目等功效,但它的藥用價值和食用價值是截然不同的。藥用蛇膽的來源、炮製方式等都有嚴格的規定。也就是說,在蛇膽炮製處理過程中,已經將其有害、有毒的東西去除。
  • 世界上首例蛇類琥珀被發現
    此次新發現的蛇類琥珀化石標本共有兩件:一件是蛇皮琥珀,一件是緬甸曉蛇。這兩件蛇琥珀的發現者分別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副教授和石探記科學團隊的賈曉女士,兩人與蛇琥珀最初的相識都很偶然;之後,他們與多國學者攜手對「蛇琥珀」進行了長達兩年半的研究,最終發現了一條有0.99億年「高齡」的「琥珀蛇」,向世界揭示了一個前所未知的新物種。
  • 科普日的硬科普(3)溼地的動物——蛇類篇
    (雙斑錦蛇)(白條錦蛇) 你們能分清楚區別嗎和紅點滯卵蛇不同,它是陸生的無毒蛇類,很少下水,善攀緣,食物包括鼠、鳥和蜥蜴。大的也能超過一米二左右。5、烏稍蛇 大型無毒蛇類,個別個體可以長到兩米。傳說蛇頭上有個王字型的花紋,性暴躁,吃能捕到的一切動物,包括雞蛋和同類。這裡插一句話,蛇吃蛇很正常,但不一定是嚴格意義上的吃同類,蛇是爬行綱的一大類動物的統稱,有3~4千種,是3~4千種不同物種。
  • 亞馬孫雨林發現專吃蝸牛的蛇類新物種
    一支國際聯合科考隊在南美亞馬孫雨林中發現了5個蛇類新物種,它們可以利用獨特的下顎和牙齒將蝸牛身體從殼裡「挖」出來。這項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期刊《生物鑰匙》上。來自厄瓜多、秘魯和美國的研究人員在2013年至2017年期間,在位於厄瓜多的熱帶雨林中發現了這些奇特的小型蛇類。
  • 泰國曼谷:走進蛇類博物館(組圖)
    泰國曼谷:走進蛇類博物館(組圖) 2016年05月18日 08:49:00  來源: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