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日的硬科普(3)溼地的動物——蛇類篇

2020-09-23 百鳥園的鄭從容

上期講了溼地的植物,那麼這期我們來聊聊溼地的動物。溼地的動物類群太多,面積太廣,每個都說的話1001夜也說不完,今天聊聊合肥溼地的動物。

溼地的動物當然要從蛇老闆最擅長的蛇類開始:

1、紅點滯卵蛇

這應該是合肥地區最常見的蛇了,活動於水田、池塘等溼地環境,半水生。合肥地區把它稱做「水蛇」,其實並不是真正的水蛇,分類上水蛇是遊蛇科水蛇屬的,而它是遊蛇科滯卵蛇屬(單屬單種)的。之所以叫滯卵蛇就是因為它們的卵不會直接產下來,是留在媽媽的肚子裡孵成小蛇才分娩出來,它們這種不靠胎盤從母體給寶寶提供營養,還是靠卵黃的生殖方式,不是真正的胎生,所以我們稱為~卵胎生

紅點滯卵蛇體長一米左右,喜歡捕食中小型的蛙類和小型魚類。尤其喜愛吃澤陸蛙(合肥土話稱做土田雞),合肥農村的老人家流傳著土田雞是給水蛇看門的傳說,事實上是因為有澤陸蛙多的地方紅點滯卵蛇也比較多的緣故,雖然只是傳說,還是有一定的科學道理的。此蛇分布極廣,大半個中國都有分布,俄羅斯和朝鮮也有部分分布。

2、赤練蛇

大名鼎鼎的赤練蛇,也是分布極廣的一種蛇,赤練一詞很形象的標明了它們的外貌特徵。合肥地區稱為「赤板蛇」,也是根據它的外觀色彩來起的名字。因為顏色鮮豔,在很多武俠小說上吹的神乎其神,被認為是劇毒蛇,合肥還留傳著「赤板、赤板、咬傷不得到晚」的訛傳。其實赤練蛇並沒有毒牙,口腔後部有幾顆牙齒特化變大,但沒有特殊的溝槽注射毒液,目前也沒有咬傷嚴重中毒的案例,所以我們公認它為無毒蛇。最新的研究表明它們是具有類似毒腺的達氏腺,應該是可以分泌一些微量的毒液,但毒液成分和具體數據指標還缺乏研究。

赤練蛇是典型的夜行動物,白天很少出來,體長一米出點頭,偶有很大的個體,蛇老闆小時候見過1.5米的大貨。食性也很廣鳥、鼠、蛙、蟾蜍、魚、蜥蜴、其它蛇統統都來者不拒。尤其是捕食大個體的蟾蜍,那場面真的驚心動魄,讓人難以忘卻。

3、赤練華遊蛇

此蛇舊名水赤練遊蛇,現在科學家搞出個華遊蛇屬,於是它成了赤練華遊蛇。體色和赤練蛇相反,紅黑相間的警戒色花紋在蛇的腹面,背面呈泥灰色或者橄欖綠色,和爛泥巴顏色相仿,合肥俗稱「泥(糜)雷(一聲)子」。夜行的水生蛇類,卵胎生、無毒,吃魚和蛙類,尤其喜愛吃泥鰍、鱔魚,以前常在捕鱔魚的籠子裡發現,現在合肥地區非常少見了。

4、白條錦蛇vs雙斑錦蛇

(雙斑錦蛇)

(白條錦蛇)

你們能分清楚區別嗎?呵呵,別說你們不能,蛇老闆不能,很多專門搞蛇類分類的專家也不能。甚至蛇老闆認為這兩種蛇根本就同名異物的一種動物,當然這需要搞基因的科學家實驗才能確定。所以吵來吵去沒有意義,我們就當一種蛇來介紹吧。這個蛇顏色花紋遠看都和紅點滯卵蛇極像,往往被誤認為是「水蛇」。仔細看區別還是蠻大,而且下頜往往發黃(可能是古籍上記載的「黃頜蛇」),偶爾進入人家裡,常常也被稱做家蛇。和紅點滯卵蛇不同,它是陸生的無毒蛇類,很少下水,善攀緣,食物包括鼠、鳥和蜥蜴。大的也能超過一米二左右。

5、烏稍蛇

大型無毒蛇類,個別個體可以長到兩米。合肥人稱「麻公條子」,速度極快,經常只聽「倏」的一聲就不見了蹤影。靠視力在水邊追逐捕殺各種蛙類(資料上顯示也吃蜥蜴、魚,據蛇老闆觀察在合肥地區基本只吃蛙類),對運動的物體極其敏感,在蛇類裡面算是千裡眼了。由於是傳統中藥材,又個大味美,合肥市區已經極難見著了,大蜀山上應該還有一些。

6、黑眉錦蛇

現在科學家們又給它改名做「黑眉晨蛇」,唉!拗口,反正蛇老闆叫習慣了,就錦蛇吧!大型蛇類,輕鬆長到一米八,善攀緣,喜歡進入居民家裡捕捉鼠、鳥、蝙蝠。所以常常被稱為「家蛇」(往往居民報警救助的多是此蛇),其實「家蛇」在合肥並不是特指哪一種蛇類,誰喜歡往人家裡跑,誰就是「家蛇」,現在往往被野味販子稱做「菜花蛇」,性格比較溫和,在國外多當做寵物飼養。

7、王錦蛇

合肥地區人稱大王蛇,成體長兩米,真正的長江流域的蛇中之王。傳說蛇頭上有個王字型的花紋,性暴躁,吃能捕到的一切動物,包括雞蛋和同類。這裡插一句話,蛇吃蛇很正常,但不一定是嚴格意義上的吃同類,蛇是爬行綱的一大類動物的統稱,有3~4千種,是3~4千種不同物種。很多蛇都會吃其它蛇類,可真正連自己人都不放過的數量並不多,王錦蛇是其中最臭名昭著的一個,經常捕食自己的幼蛇(幼蛇和成體差異極大,常被認為是不同種的蛇類),王錦蛇雖然無毒,但什麼蝮蛇、竹葉青甚至是五步蛇在它眼裡也不過是個充飢的「辣條」。

王錦蛇是名副其實的臭名遠揚,它在遇到危險時會從臭腺裡分泌惡臭的液體,摸過一次,可能要洗三十遍手都還是臭的,所以有些地方稱其為「臭黃蟒」,臺灣同胞稱做「臭青公」。由於其個大肉多,常被人們濫捕濫食,2000年左右上海非常流行的「椒鹽大王蛇」即是此蛇。2010年後經過人們不斷研發,此蛇的人工飼養技術已經日趨成熟。合肥靠西邊包括肥西紫蓬山一帶有分布,大蜀山近年來也偶見。至於市區出現的,呵呵!那就不知道是不是菜館子逃逸的,還是善男信女們為了自己的虧心事贖罪而放生的了。

8、虎斑頸槽蛇

虎斑頸槽蛇以前名字叫虎斑遊蛇,成體一米左右(據說四川有產1.5米以上的),喜愛在水邊捕食魚類和蛙類(特別中意蟾蜍),是一種非常神奇的蛇。從前是被認做無毒蛇,隨著研究的深入發現它們不僅有毒,而且有兩套奇怪的泌毒器官和方式,一種是口腔內的達氏腺,可以泌出造成嚴重出血的毒液,國內已有數起咬傷致死的案例,但由於它沒有真正意義上的毒牙,所以必須是咀嚼式的反覆噬咬或者吞咽式的咬特別深,用口腔後面的大牙咬傷,才能讓人類中毒。蛇老闆推測這種毒液僅僅是預先麻醉和消化獵物的作用,並不是特別用來毒咱們的;另一種就非常有意思了,遇到危險,此蛇往往會像眼鏡蛇一樣撐開前部的肋骨膨大頸部。

露出紅色的警戒色,恐嚇對方,並從頸部的皮膚中分泌乳白有時帶粉紅的毒液自衛。研究表明,這種從它身上泌出的毒液居然不是它自己製造的,它是通過捕食蟾蜍,把蟾蜍的毒液轉移到自己身體儲存起來,用作防禦(人們做過實驗,這種毒液和蟾酥的成份是一樣的,並且沒有捕食蟾蜍的個體是無法如此般放毒的)。這種技術在魚類(河豚)和蛙類(箭毒蛙)身上常常見到,但在蛇類僅有頸槽蛇這一個屬的幾種會有,會從頸部泌毒也是頸槽蛇屬名~頸槽的由來。為什麼能這樣呢?具體是怎麼把胃裡的蟾蜍毒素原封不動移到頸部儲存的機理我們都還不清楚,需要等科學家們認真的研究結果。

虎斑頸槽蛇在合肥市區郊區都不多見,巢湖一帶比較常見些。

9、短尾蝮

提起短尾蝮,知道的人不多。要說「土公蛇」「土狗子」,很多合肥人就明白了,短尾蝮是合肥地區唯一一種真正意義上的毒蛇,別看它們正常八十釐米都不到,往往只有3~50釐米,幾十克重,但它們有真正完整、健全、發達的製毒和注射設備~毒腺和管狀毒牙。短尾蝮毒液屬於混合型毒液,既有神經毒素也有血液毒素。據我所知,在合肥地區只有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才有「抗蝮蛇毒血清」。現在正是蝮蛇為儲備越冬脂肪大吃大喝活動頻繁的季節,喜歡親近自然和戶外活動的朋友一定要注意:在野外一定要穿厚鞋襪;紅薯藤、花生秧子下面一定要看清楚再下手;鋪在草地上的衣物一定要抖抖才能穿,發現蝮蛇一定要用棍子挑開,千萬不要徒手抓。也請大家慈悲為懷,放它一條生路是正道,沒必要一定打死才心甘,這比買一堆烏龜,王八去亂放,善更大的多啊。

短尾蝮卵胎生,食性很廣,鼠、鳥、蛙、魚、等等都吃,在合肥全域都有分布,大蜀山和肥東、巢湖很多,各位看官要切記切記,被它咬傷,蛇老闆用自己的領悟告訴大家,死亡不是一定的,很痛是肯定的!

在合肥地區你們還經常會看到發現個種報導,比如塘西河的大蟒蛇、環城公園的白娘娘甚至還有發現什麼眼鏡蛇、五步蛇,那些都是外來的動物,不是合肥本土居民,至於來源嘛,那就一言難盡了!


相關焦點

  • 科普日的硬科普(4)合肥溼地的動物~龜鱉篇
    昨天談了談合肥的蛇類,受到了各位領導、專家的好評,尤其是研究蛇類的專家們的好評和轉發,讓我受寵若驚。蛇老闆一定再接再厲,做好自己熱愛的科普工作。今天我們繼續聊聊合肥常見的溼地動物~龜和鱉:1、中華鱉其實鱉類也有很多種,分布在合肥地區的現在只有中華鱉一種,(古代可能有黿、斑鱉或者山瑞分布)現在大家在市場上看到的很黃很黃的「黃沙鱉」、很黑很黑的「臺灣甲魚」,其實都是中華鱉一種動物。當然,我國不同地域的中華鱉有些特徵區別很大,隨著研究的深入,很有可能細分為不同的種。就目前來說大家公認的都是中華鱉一個物種。如何分辨野生鱉和養殖的中華鱉呢?
  • 科普日的硬科普(2)溼地植物
    昨天說到了溼地是有很多類型的,所以溼地的生態系統也是多種多樣的。溼地植物在不同生態環境中相互競爭、相互依存,構成了多姿多彩、類型豐富的溼地王國。挺水型植物如蓮(荷花)、千屈菜、菖蒲、水蔥、藤草類、香蒲、蘆葦等。
  • 一位醫生的「硬科普」
    正是看到了這一點,陝西省人民醫院神經內三科李銳主任,決心帶著全科人做「硬科普」,從自身專業做起,將有科學支撐的醫學科普通過新媒體的方式傳播出去。「醫學科普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也是很重要的事情,」他告訴醫觀者,找到一條自己堅持的路,並一直走下去,就會有所收穫。多年前,這也是他做「硬科普」的初心,這些年一路走來,即使工作越來越忙,他仍然這樣堅持。
  • 動物世界中的10種陸生劇毒蛇類
    眼鏡王蛇為大型蛇類,最大全長記錄中國3806(3,276+53)mm、國外5580mm。體長為2.5-3米,重達3-6公斤,身體為褐色或紅色,有平滑的鱗片、寬闊的頭部及大眼睛。2004年,國家林業局公布全國野生動物調查結果顯示,莽山烙鐵頭蛇的數量僅為500條左右。當年國家林業局發布的「中國11種比大熊貓還瀕危、急需拯救保護的野生動物」名單中,莽山烙鐵頭蛇位居第10位。人們從此稱它為「蛇中熊貓」。
  • 佛羅裡達溼地成蟒蛇天堂 專家擔心出現「超級混血巨蟒」
    ,生活著各種各樣的巨型蛇類。佛羅裡達州自然歷史博物館爬行類動物專家肯尼思·凱斯科推測說:「如果這些不同種類的巨蟒互相交配,很可能產下變異後代,它們將更具攻擊性,更加強大,人類很可能淪為它們的食物。」凱斯科說:「巖石蟒是一種非常危險的動物,緬甸巨蟒的到來已經讓佛羅裡達窮於應付,巖石蟒將令情況更加糟糕。」    緬甸巨蟒產於東南亞,體長可達7米,重100多公斤。過去10年間,它們已經在佛羅裡達州的溼地安家落戶。
  • 雲南蛇類圖鑑 醉倩版 第一篇
    由於雲南蛇類種類繁多,能力有限,此篇為部分物種,並且很多地方還不完善。若有錯誤請各位看官指正批評。
  • 動物興衰史警示錄(3)
    (五)強者受挫——恐龍第一次劫難機會終於來臨了,在1億2000萬年前,一顆流星以摧枯拉朽之勢衝擊大陸。這次撞擊強度創歷史新高,除了直接形成火山噴發、地震、颶風等破壞,強烈的衝擊波使有著聯結的大陸徹底分裂了,並在慣性的作用下向各個方向漂移, 各個大陸在漂移過程中相互碰撞、積壓又引起一系列的破壞作用,所以地球上的這次劫難程度大於以往任何一次,地球上的動植物似乎在劫難逃了。
  • 最常被拿來食用的蛇類,它們是餐桌上的頂級美味
    作為世界上飲食文化最發達的國家,我們國家幾乎對任何動物都有很深的烹飪心得。哪怕是靈長類動物都很怕的蛇類,在我們國家也都被端上了餐桌。 那麼在餐桌上到底哪種蛇是最常被食用的蛇類呢?答案就是人工養殖的中國水蛇了(野生的中國水蛇屬於國家三有保護動物,千萬不能傷害)。
  • 它們都需要保護——紀念幣上的珍稀野生動物(二)
    1.1、白鰭豚的習性 1996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將白暨豚物種提升為「極危(CR)」狀態,同年12月18日,中國人民銀行於發行了中國珍稀野生動物白鰭豚紀念幣。,圖案描繪了一隻正在覓食的丹頂鶴,它緩緩踱步在溼地邊緣,尋找適合自己的食物。
  • 學會一活動被中國科協評為2020年全國科普日優秀活動
    學會一活動被中國科協評為2020年全國科普日優秀活動 2020-12-23 12: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人工養殖蛇類能食用嗎?蛇類疾病調查結果不容樂觀
    多位養殖戶對第一財經記者說,蛇類養殖業經過這麼多年的發展,滑鼠蛇(水律蛇)、眼鏡蛇、大王蛇這三個品種,經過多年的優選優育馴養繁殖,與傳統意義上的野生動物相比,無論是生存環境,還是食物來源,或者自身所攜帶的病菌,已經存在很大差異。到現在為止,還沒有證據表明蛇類攜帶有冠狀病毒或者是中間宿主。
  • 濱河溼地動物錄丨昆蟲篇 · 蛾&幼蟲
    佛山新城濱河溼地位於佛山市順德區北部,佛山新城核心區,北臨東平河,屬於城市主幹河道溼地。園區內樹木茂密、野草豐盛,溝渠眾多,灘涂沿河帶狀分布。生態環境的多樣化,吸引了不少生物定居於此。昆蟲是溼地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溼地公園內溼地植被較為豐富,除主要觀賞區域外,園內溼地灘涂區域維持原生態的管理護養,為不少昆蟲提供了優良的棲息環境。
  • 在野外,遇到大型蛇類該怎麼辦?
    大型蛇類俗話說「蛇大為蟒,蟒大為蚺」,也就是說一些大型的蛇類要麼是蟒,要麼是蚺,不過,這個說法並不準確,因為即使在蟒科下也有體型很小的成員,比如球蟒成年後的體長也僅有1米左右。而一些蛇雖然不是蟒、蚺,但是它們依然有著較大的體型,比如眼鏡王蛇就有著平均3-5米的體長。
  • 柳宗元《捕蛇者說》,是害了永州野生蛇類?還是宣傳了原始永州?
    還記得學校課文裡,必須背誦的《捕蛇者說》那篇課文麼說起湖南的永州 ,很多人第一次認識,都是來自於教材課文的《捕蛇者說》,這篇唐代柳宗元所寫的《捕蛇者說》,堪稱是中國知名度非常高的一篇保護野生動物的古文,這篇必背誦課文,不知道讓多少做過學生的人記憶深刻,在記住這篇課文的同時,也記住了一個地名,那就是永州。
  • 科學家首次發現蛇類琥珀
    科學家首次發現蛇類琥珀對研究晚中生代蛇類的演化與全球分布有重要價值緬甸曉蛇復原圖 劉毅繪/光明圖片本報北京7月19日凌晨電(記者張蕾)來自中國這一發現對研究晚中生代蛇類的演化與全球分布有著重要價值,相關論文於北京時間7月19日凌晨發表在《科學進展》(《科學》旗下子刊)上。與其他脊椎動物化石相比,蛇化石極為罕見,此前人們從未在琥珀中發現過蛇類。論文作者之一、中國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副研究員白明認為,這或許是因為大多數蛇類骨骼質地不堅硬,能形成化石並保存下來非常不易。
  • 溼地動物圖鑑來啦~
    溼地是人類最重要的環境資本之一也是眾多植物、動物的樂園在涵養水源、蓄洪防旱、降解汙染調節氣候、補充地下水、控制土壤侵蝕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被人們譽為「地球之腎」在免渡河國家溼地公園就有很多土生土長的「原住民」在這片土地生活的同時也肩負著為家園的生態發展貢獻力量的責任這就是溼地公園常見的小動物快來看這些小朋友有多萌吧
  • 上海崇明島溼地再現原生動物新物種
    央廣網上海3月10日消息(記者唐奇雲 通訊員戴琪)記者今天(10日)從華東師範大學獲悉,《Scientific Reports》雜誌於2月28日發表該校生命科學學院範鑫鵬副研究員課題組的研究論文,報導了有關發現於上海崇明島溼地的一纖毛蟲原生動物新物種。
  • 阜陽市25家機構野生動物人工繁育許可證被註銷,涉及豪豬、蛇類等
    潁州晚報訊 (記者 方松高)記者昨日從阜陽市林業局了解到,目前,我市已註銷25家從業機構野生動物人工繁育許可證,這些野生動物人工繁育機構繁育的有豪豬、蛇類、梅花鹿、鵪鶉、雉雞等。今年2月24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表決通過了《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決定》規定,凡野生動物保護法和其他有關法律禁止獵捕、交易、運輸、食用野生動物的,必須嚴格禁止。
  • 非法售賣野生蛇類 男子獲刑一年四個月
    2020-03-10 16:27:59 | 來源:中國法院網 | 作者:陳良曄 袁愈鵬    3月
  • 溼地動物名錄一(軟體動物門)
    我國溼地種類比較齊全,幾乎佔據拉姆薩爾溼地名錄分類系統中的所有溼地類型。在這廣大的我國溼地上,越大越古老的溼地就越趨向於陸棲動物的高度特有性,驚人的多樣性和聚集性。不論溼地生境發生何種演替變化,都在養育著無數美麗的最奇異的動物種類。同時眾多的物種由於多種原因處在瀕危或正在消失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