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醫生的「硬科普」

2021-01-13 秦觀坊

哪天誰寫稿,寫什麼內容,誰初審,誰終審,都一清二楚,而這樣的排班表,不是在媒體單位,而是在陝西省人民醫院神經內三科。

正是這份「另類」的排班表,讓醫觀者充滿了好奇。

在信息量豐富、傳播渠道多樣的時代,人們接收信息的方式和渠道已不再單純依靠報紙、電視、廣播等傳統方式,人人都是發言人,人們獲取消息的渠道越來越容易,然而信息的真實性卻並不樂觀。

大型科普講座——長安健康大講堂

醫學是嚴謹的學科,需要有實證作為支撐。

然而,在信息化的時代,各種「醫療科普」遍地開花,孰真孰假辨識度卻很模糊。正是看到了這一點,陝西省人民醫院神經內三科李銳主任,決心帶著全科人做「硬科普」,從自身專業做起,將有科學支撐的醫學科普通過新媒體的方式傳播出去。

「醫學科普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也是很重要的事情,」他告訴醫觀者,找到一條自己堅持的路,並一直走下去,就會有所收穫。

多年前,這也是他做「硬科普」的初心,這些年一路走來,即使工作越來越忙,他仍然這樣堅持。

- 壹 -

對於「硬科普」,李銳有著自己的理解,他認為,凡是沒有進行科學驗證的,或是無法查證的觀點不能進行廣泛傳播,就跟治病救人一樣,醫療科普須嚴謹,每一條醫療科普內容,都要有循證醫學的精神做支撐,經得起推敲,才能真正起到科普的作用,讓老百姓用得放心。

說起做微信公眾號,他算是很早就嘗鮮的「弄潮兒」。從2014年伊始,微信公眾號才剛剛出現在人們視野不久,李銳就意識到這種新媒體未來將會產生巨大的力量,到現在,6年過去了,說起自己科室運營著的擁有數萬粉絲的「神經科學」微信公眾號,他從容地和醫觀者談粉絲量、閱讀量、轉載量以及整體定位、寫作技巧等等,這讓醫觀者由衷佩服,而說起每篇文章內容的構成,李銳有著獨道的見解。

李銳參加學術會議講座

作為一名神經內科的專家,李銳說,在臨床中會遇到很多「聽說後遺症」的患者,就拿吃阿司匹林來說,有好幾種版本:聽說吃後易引發出血,所以不吃了;聽說對胃不好,所以不吃了;聽說空腹吃不好,容易刺激胃,所以不吃了……凡此種種之後,有些患者就發生腦梗了。

而事實,剛好相反。

這些「道聽途說」讓李銳感到,正確的理念和觀點有時比正確的治療方案更加重要。因此,在微信公眾號推送主題內容的設置和選擇上,點選小一些,面放大一些,發病率高的、出錯率高的、誤解較深的,都是他們的選題,另外,他會為患者做總結,儘量把專業的知識通俗化,讓更多患者,可以在他們文章的影響下樹立正確的醫學認識。

- 貳 -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利用微信公眾號做科普,最開始,他的這種做法,並不為科室醫生所理解,因為這樣繁瑣細緻的工作,對於科室繁忙的工作來說,無疑是雪上加霜,而李銳認為,這也是作為一名醫者應該堅守的初心,只是換了一個「陣地」,用不同的方式在治病救人。

他常給科室年輕的醫生們說,大醫生一定要會做科普。

健康是一切幸福的基礎,沒有健康,擁有再多財富、資源也無濟於事,而人保持健康的需求,就是醫者要保持的初心。李銳告訴醫觀者,臨床的治病救人,是技術層面的技能,而用醫學科普知識,改變更多人的醫學認知和思想,提高群眾整體的醫學素養也是在治病救人,甚至比技術層面的更加重要。

李銳參加學術會議講座

他舉了一位37歲的腦梗小夥子的例子來說明這點。

多年前,一位37歲的小夥子因腦卒中住到了李銳的病區,而問及病史,血壓、血糖、血脂都正常,也沒有血管炎、房顫、卵圓孔未閉等等,所有的誘因均被一一排除,但患者一句「他從22歲便開始吸菸,一天一包半左右」,讓李銳倒吸了一口涼氣,這就是讓他偏癱的病因,如果這個「習慣」不改變,回家後邊吃藥邊吸菸,這個小夥之後還會因腦梗來醫院報到。為此,他形象地為小夥子講解吸菸是怎麼一點點損害血管以及他今後將面臨的風險。

小夥子聽後,決心回去先戒菸,同時吃藥繼續治療。直到現在,這位小夥子沒再來找他報到。這件事後,更堅定了李銳堅持做科普的決心。

他更認為,做有深度、有價值、有見地的醫療科普,讓患者獲得真正的醫學科普知識,助力患者的健康和治療,這便是作為醫者的「終極」目標。

- 叄 -

魯迅先生棄醫從文,是想要從精神層面喚醒國人。

而李銳,也希望自己能從筆尖出發,逐步培養更多人的醫學理念。

作為一名醫者,他更想要通過這樣的方式,喚起更多人樹立基本醫學常識的理念,在疾病發生時,能理性、科學地對待。

當醫觀者問及,像您這樣的年齡,很多人覺得沒必要在公眾號的運行中投入太多的時間,您為什麼還要堅持學習跟隨新媒體時代的潮流呢?

每周一次的住院患者科普講座

李銳笑著答到,人很多的愛好、追求和年齡無關,和選擇有關。為醫者,就是要想方設法,跟隨時代潮流為患者服務,如今網絡發達,自媒體形式多樣,他就應跟上時代,用老百姓喜歡的方式,一邊闢謠醫學誤區,一邊幫著患者成長,換一種方式治病救人,他很樂意。

而當一家家專業網站找到他,向他「索要」「白名單」,看著他的一篇篇醫療科普被一家家醫療專業網站收錄、推廣,李銳坦言,他很自豪、也很欣慰!

這就意味著有更多的人可以看到,離他為更多人樹立醫療科普的理念更近了一步!

- 肆 -

生命彌足珍貴,因為它只有一次,唯一的一次。

它一旦失去,便永不會重來!

在這短暫而富有意義的生命期間,能用自己所長,維護生命的存在,這是醫學的奇蹟,也是醫學的魅力。

李銳經常為醫療科普忙至夜深人靜。

在他看來,幹一行,就要愛一行,專一行,更要為這一行不斷創新,拓展。

醫者的「舞臺」不應只停留在門診、手術室,更應利用自己所長,從最基本的醫學常識出發,用不同的形式影響更多人。

做好每一篇有據可循的醫療科普,他堅持了6年,而他相信,更多的科室、醫院,乃至更多的同行會加入到醫療科普的隊伍中,為挽救更多生命而共同努力!

而於他,或於更多的醫者,能參與生命的「修復工程」,並為之不斷努力奮鬥,看到患者受益,想必就是醫者想要的,也是他們收穫的最大的成就感與獲得感!

相關焦點

  • 一位醫生痛述:「體檢」是怎樣把正常人「幹掉」的?
    一位老友不理解,說我走極端,萬一得了什麼病沒有體檢出來,後悔就來不及了。她的擔心有道理,近日的媒體接二連三地報導有關名人英年早逝的消息。 大陸笑星侯躍文猝死,臺灣導演楊德昌、大陸電影攝影趙小兵的離世不停刺激我們的神經。更令人噓唏的是,臺灣首富郭臺銘砸了百億臺幣也救不了患白血病的弟弟郭臺成。
  • 幽默笑話:一位女士鼻青臉腫地來看醫生,醫生問她是怎麼回事
    1.一位女士鼻青臉腫地來看醫生,醫生問她是怎麼回事,女士哭了出來,說每次丈夫喝醉了回來就會揍她。「那好辦」,醫生說:「給你這個漱口水,下次他再醉酒回家時,你就噙住這個漱口水,直到他睡下來後再吐掉。」一個月後,女士歡天喜地地找到醫生:「大夫,您給我開的到底是什麼藥啊?他果然不再揍我了!」「我給你開的就是純淨水」,醫生說:「你不需要藥,你只需要閉嘴。」
  • 一位男科醫生眼中的前列腺按摩
    從剛開始連前列腺在哪都不知道,到後來得心應手,相信每一名男科醫生都和我一樣,經歷過一段既糊塗而又尷尬的過程……大三學習中醫外科理論時,主任和藹地告訴我們前列腺是這樣按摩的:插進去,左三下,右三下,中間再來兩下(圖一)。我當時就牢牢地記下了,心想很簡單啊,不就是進去後手指劃拉幾下OK了,真想找機會實踐一下,那時壓根就沒有想到過現在要天天做這個動作。
  • 第869期:紀念一位偉大的醫生 John Snow
    今天,佛老希望專門寫一篇小文紀念一位人類歷史上偉大的醫生——John Snow (約翰·斯諾)。
  • 抗癌故事 | 一位美國腫瘤醫生的心路自述
    在社區醫院的門診部和住院部工作9年後,我準備在換到美國癌症治療中心(Cancer Treatment Centers of America,CTCA)工作——在住院醫生項目中專注治療腫瘤病人,我覺得這是一個很好的機會,能學習最新的癌症專業知識,更深刻地理解這些知識的應用並加以實踐。
  • 一位外科醫生解釋了蒙娜麗莎的微笑,她沒有笑,是有病
    一位外科醫生解釋了蒙娜麗莎的微笑,她沒有笑,是有病關於藝術,大家一直都是覺得藝術是非常高尚的一種東西。人們一直都對這幅畫充滿好奇,那個神秘的微笑,到底是什麼原因,在眾人紛紛拿出自己的解釋的時候,有一位也站了出來。這位醫生的名字叫做梅林,你們肯定要說他一個醫生懂什麼藝術,還不都是亂說。是的他是醫生沒錯,所以他只能從醫學的角度來分析這幅畫。
  • 人的盡頭,神的起頭——義大利倫巴底地區一位醫生的見證
    一位倫巴第(義大利)的醫生寫下這樣的文字:「即使在最黑暗的噩夢中我從來沒有想過現在看到、經歷在我們醫院這兒已經發生了三周的事情。噩夢在繼續,越來越可怕。最初是一些人死,然後是幾十個,然後是數百個。 現在我們不再是醫生,我們已經成為分類器,儘管所有這些人一生都繳納了稅款,但我們決定誰可以住進醫院,誰應該被送回家等死。直到兩周前,我和我的同事都是無神論者。
  • 1840年代,倡導「洗手」使一位匈牙利醫生付出了職業生涯
    1840年代,倡導「洗手」使一位匈牙利醫生付出了職業生涯 2020-03-22 12: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四川大竹,一位楊醫生連做多臺手術累倒,磕斷門牙
    醫生每天的診治量都很大,前段時間,四川大竹有一位楊醫生,在連續做多臺手術後,摔倒在電梯裡,把門牙都磕斷了。即使在這種情況下,他只是在斷掉的牙齒上戴了一個牙套,第二天一大早又按時到醫院上班了。每天都要做多臺手術,有一次在做完手術回家途中,楊醫生多次打哈欠,後來接連摔倒兩次,磕斷了兩顆門牙,被人發現之後,楊醫生被及時送到醫院進行治療。但在這種情況下,第二天楊醫生又按時回到了工作崗位上,網友在心疼這位楊醫生的同時,也提醒一定要保重自己的身體。
  • 一位磁共振醫生
    做磁共振,看片醫生的診斷很重要,患者「扎堆」大醫院,也和他們信賴大醫院的醫技有著重要關係。作為河南第一批從事磁共振看片、有著近20年經驗的老醫生,尚中甫對自己的技術有信心,更對技術外的服務用心。  「我們會為患者準備備用衣服,為老人準備毛巾被。還熟記醫院附近的公交換乘地點,有時甚至為患者畫路線圖。」尚中甫說。
  • 朝陽醫院被砍傷的眼科專家陶勇,原來是這樣一位醫生,看完淚奔!
    1月20日下午14點左右,北京朝陽醫院發生一起醫生被襲擊事件,有醫生被砍傷。被砍的眼科主任醫生陶勇醫生受傷嚴重,後腦勺、胳膊等多處被砍傷。記者從朝陽醫院一醫生處獲悉,陶醫生在事發後不久,就在手術室內接受救治。據該醫生稱,事發後傷人者已被控制,隨後被警方押走。
  • 一位醫生的自述:險被愛滋病「擊中」後
    迅速吃藥,一般不會被感染,到目前為止,世界範圍內鮮見醫生因「職業暴露」而感染愛滋病的,可能和及時服藥有關。這也提示所有人,一定要在第一時間吃上相應的抗病毒藥,可以將被感染的風險降到最低。我想,萬一真的被感染了,怎麼辦?我第一個遺憾是以後不能做醫生了,第二個就是對不起家庭。
  • 一位世界級權威腦神經外科醫生,為什麼會堅信天堂是真實存在的
    就是因為寫書這個人特別不一般,這個書的作者叫做埃本·亞歷山大,他是位名醫生,而且是腦神經外科世界權威,他的父親也是一位非常有名的腦神經外科醫生。亞歷山大家族,家裡全都是名醫,律師,就是各種社會精英。,名副其實的科學家,他曾多次說他根本就不相信死後世界的存在,作為一個神經外科手術的醫生,曾經多次把他的病人從死亡線上拉回來,而且很多人跟他描述過這種瀕死的體驗,埃本·亞歷山大描述了他的一個病人是這麼跟他說的,說在埃本·亞歷山大他們搶救他的時候,他就看到自己在一個黑色的隧道裡面,什麼都看不見,他就看到遠處有亮光。
  • 且聽一位醫生的專業講解
    且聽一位醫生的專業講解What body health benefits that apple cider vinegar really has?用蘋果醋洗頭髮,要注意它的酸性很強埃德溫·麥克唐納(Edwin McDonald)是一個醫生,也是經過培訓的大廚,說餐後喝蘋果醋,可以穩定血糖。麥克唐納醫生說,人在吃了碳水化合物高的飲食後,血糖上升較多。
  • 《流浪地球》最硬科普(一)太陽會爆炸嗎?為什麼要飛往比鄰星?
    敬請期待《流浪地球最硬科普》下一集。李永樂老師:北京大學物理與經濟雙學士,清華大學電子工程碩士;北京市中學物理教師/物理競賽教練。從教十年,培養清華北大學生200餘人,國際奧賽、亞洲奧賽、國家奧賽金牌十餘名。掃二維碼,關注公眾號↙↙↙點擊下方「閱讀原文」,進入李老師直播課網站。
  • 漢默醫生與沈醫生的傳奇相遇
    事情發生在1974年,畢業於康奈爾大學的精神科醫生漢默經營著一家診所且已經在業內有所建樹。
  • 又一位李文亮醫生的同事走了!該科室已有3人不幸感染去世
    上午,記者從武漢市中心醫院多位醫生朋友圈得知,3月9日,該院返聘專家、眼科副主任醫師朱和平因新冠肺炎去世,同事、朋友們紛紛哀悼。至此,武漢市中心醫院已痛別了四位優秀的醫生。此前,眼科醫生李文亮於2月7日凌晨因感染新冠肺炎不幸去世,甲狀腺乳腺外科主任醫師江學慶因感染新冠肺炎於3月1日不幸去世,眼科副主任梅仲明也因感染新冠肺炎於3月3日與世長辭。據武漢市中心醫院網站介紹,朱和平擅長眼底病診斷治療,眼前後節雷射治療。
  • 協和醫生口述|一位14歲惡性腫瘤女孩的救治經歷
    北京協和醫院婦科腫瘤醫生譚先傑在他的新書《致母親:一個協和醫生的故事》中,詳細描寫了兩位腫瘤患者的救治經歷,今天我們刊發一位14歲患惡性腫瘤的女孩醫治過程。一2016年12月21日,冬至,我接診了14歲的女孩小嘉(化名)。小嘉是中學生,典型的北京女孩,有些傲氣,不太愛理人。
  • 一位腦神經外科醫生,到底經歷了什麼?從此堅信人死後進入四維空間!
    一位腦神經外科醫生,到底經歷了什麼?從此堅信人死後進入四維空間!
  • 《捫心問診》:醫生也要看心理醫生
    在醫生的幫助下,父母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他們倆之間的婚姻已經無法維持,但當他們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審視自己的所作所為時,他們的關係突然開始緩和,不再力挺自己的看法,能比較客觀地看待對方,也開始重視孩子的健康成長。在這段治療中,可以看到三個人的進步以及進步中的反覆,總的感覺是治療確實讓本來煩躁不堪的三人開始出現了平靜的趨勢。一位早早就意識到自己是同性戀的少男也成為了醫生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