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美劇《捫心問診》劇照。 (本版用圖均為本報資料圖片)
《捫心問診》:醫生也要看心理醫生
李健鳴
向好幾個朋友推薦過美劇《捫心問診》,原因是很多人都對西方現在似乎很流行的各種類型的心理治療感到好奇,而這部連續三季長達105集(不要膽怯,每集才20多分鐘)的美劇不僅能給觀眾足夠的常識,讓觀眾了解到治療過程中醫生和病人之間必然會出現的「移情」問題,同時又通過醫生個人的經歷對這一職業本身的艱難性有所體會。
保爾醫生已經在心理諮詢的行當工作了很長時間,第三季開始時,他已經是一個中年大夫,經歷了失敗的婚姻,孤身一人,但仍然把生活的重心放在與病人的談話治療上。儘管他的導師曾經提醒過他的弱點:容易在心理上產生與病人的共鳴,可能會被情緒操縱,但他始終相信自己的能力和品德,儘管對自己也有所懷疑,但並不願意正視一些問題。接著觀眾就會看到醫生的病人一一出場。心理醫生的病人可謂是不分男女老少,而病人的基本特點也非常相似:缺乏安全感,從而也就缺乏看問題和處理問題的清晰度。最年輕的病人是一個黑人小男孩。父母不停地爭吵讓他無所適從,他只想通過吃東西來填滿他的空虛感。在醫生的幫助下,父母開始意識到自己的問題,他們倆之間的婚姻已經無法維持,但當他們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審視自己的所作所為時,他們的關係突然開始緩和,不再力挺自己的看法,能比較客觀地看待對方,也開始重視孩子的健康成長。在這段治療中,可以看到三個人的進步以及進步中的反覆,總的感覺是治療確實讓本來煩躁不堪的三人開始出現了平靜的趨勢。
一位早早就意識到自己是同性戀的少男也成為了醫生的病人。這位從小就被父母拋棄的男孩在養父母的精心照料下長大。但他的性取向讓他感到心理上的混亂。一方面他急於證實自己,另一方面他又感到一種說不出來的自卑,因為自己是另類而產生的自卑。正當他走投無路時,生母的來信又給他添加一刀。當他得知親生父母是有錢人時,他希望自己能得到他們的贊助,去上一個十分昂貴的攝影班。他不顧心理醫生的勸阻,以一種完全玩世不恭的態度去見親父母,致使親父母嚇了一跳,把他趕出家門。在心理醫生的幫助下,他開始又有了點自信心,最後他在情感上對醫生有了依賴,當他發覺這種依賴得不到他想像中的回報時,他決心放棄治療,在養父母的愛護下繼續走自己的路。
保爾醫生對另一位身患癌症的女大學生則表現了一種不同的態度。女大學生得知自己得了重病,不想把這事告訴父母,也不想告訴剛剛分手的男朋友,她更不願意接受治療。在一種十分絕望的境況下,她來找心理醫生求救。在醫生的幫助下,她終於同意去治療,但她一定要醫生陪她去醫院,醫生明明知道自己不應該這麼做,但為了讓病人得到治療,給她聯繫了醫生並陪她進了醫院。女大學生開始治療,情況也發生好轉。她又一次來到醫生那裡,並不是為了繼續進行心理治療,而是決定結束治療,主要的原因是因為醫生沒有遵守諾言,把她的情況告訴了她的母親。從醫生和女病人打交道的過程,觀眾一定會注意到醫生和病人之間的複雜關係,一種毫無保障,有時甚至會很危急的關係。
醫生出自本能的同情心會導致治療的徹底失敗。醫生同來自孟加拉國的一位數學老師的經歷就是最好的例子。數學老師在妻子死後被住在美國的兒子接到了美國。來自東方的老人完全看不慣西方的生活方式,特別是美國兒媳婦的所作所為。他忍無可忍,決心設法回家。兒子和兒媳婦看他整日悶悶不樂,就讓他進行心理治療,他一開始拒絕,後來發現心理醫生是個可以交談的人,就按時欣然前往。讓醫生沒有想到的是,老人利用醫生對他的同情,置了一個局,最後警方以他有暴力傾向為由把他驅逐出美國,圓了回家的夢。
這一打擊使醫生在行醫幾十年後,終於發現自己並不適合當心理醫生,他對自己的心理醫生(或督導)談出了對自己的疑問,儘管對方一再強調他是個很好的心理醫生,他去意已定,離開了這個行業。當他走在大街上的時候,觀眾看到他臉上的微笑和輕鬆的背影,馬上就能感受到他自身的解放,相信他會重新邁開生活的新一步。
這部電視劇的特點就是通過醫生和各種類型的病人的具體交談中,在他們逐漸形成的關係中,既看到劇中人物的種種困惑,同時也會看到自己身上的問題,應該說是一部完全可以把「我」納入劇的作品。
把「我」納入心理治療,這在西方不是什麼讓人感到懼怕的東西,而是一種常見的治療方式。除了專家的心理分析外,各種治療的形式也處處可見。我的一位女友就是在德國的一個區政府青少年的治療室問診。這類的問診實際上就是通過交談,發現來者的心病。我的女友會遇到有各種問題的青少年以及他們的家長,因為青少年的問題往往是家長造成的。和中國的治療方式不同的是,我認識的德國心理治療專家永遠不會對病人說:你每天要散步,要放鬆,要吃藥,而是通過談話,讓病人慢慢意識到自己過去的哪些經歷在自己身上落下了陰影,也許這些陰影永遠揮之不去,但會變淡,變得不咄咄逼人。
最近我遇到一些心理上有一定障礙的青年,有的不想工作,有的無法與同學打交道,家長們一開始是無法接受,然後就是無法應付。他們的辯護詞就是:「給他那麼多愛,從來沒有給他壓力啊」。我問了一些早期的經歷,發現都是青春期階段因為被家長和老師壓制早戀的結果,一旦在這個階段,在性發育的階段,孩子對自己和對周圍的世界產生懷疑,這樣的懷疑很可能就會成為長久的創傷。也許這也是我推薦這部電視劇的原因。
(作者系劇評人、翻譯家)
上海文藝評論專項基金特約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