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口腔內潰瘍滋生的照片,拿給3個網絡問診平臺上的若干名不同醫生問診,卻得出了眾多不同的診斷和處方開具。記者注意到,在線醫療大幅發展的同時,網絡問診、開藥過程仍存制度漏洞,導致公眾「體驗」並不算太如意。(《中國青年報》)
隨著網際網路發展,在線醫療成為一種趨勢,而今年突發新冠疫情讓很多患者把問診需求轉移到網上,再加之網上複診可依規進行醫保報銷等政策助力,網際網路診療呈爆發式增長,一些第三方平臺診療諮詢量增長20多倍。然而在線醫療繁榮背後也有一些隱患。
在網絡問診方面,同一病例問診多名醫生,診斷結果卻五花八門,這雖不是在線醫療的普遍現象,但也是網上診斷不規範的一個縮影。網上購買處方藥時,「線上醫生」在未問及患者「是否線下就診過」的情況下就開具處方單,比線下醫生還隨意,令人吃驚。
2018年,國家衛健委、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出臺的《網際網路診療管理辦法(試行)》,明確規定「不得對首診患者開展網際網路診療活動」。這是因為患者首診非常重要,在線醫療存在局限性,無法取代線下觀察、觸摸等診斷。但某些在線診療平臺卻提供首診服務。
對於在線診療,一名從事在線問診的公立醫院副主任醫師的總結一語中的,即「醫生在線上看病幾乎沒有監管,主要靠自覺」。這句話說明在線診療既缺乏監管者有效約束,也缺乏平臺有效約束,而患者把自己生命健康寄托在醫生道德自覺上,顯然不太放心。
包括醫療服務、政務服務在內的任何公共服務,都應該受到有效監管監督。以在線診療為例,只有確保監管「在線」,網際網路診療管理制度才能落地,「線上醫生」診斷、開藥才能規範,患者才有良好體驗,生命健康更有保障,網際網路診療服務才能行穩致遠。
不久前,國家藥品監管局發布的《藥品網絡銷售監督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提出「按照有關要求進行處方調劑審核」等,這有利於堵上網售處方藥「黑洞」。但該制度正式出臺後實施效果還有待觀察,還是那句話——只有監管到位,才能確保網購處方藥安全。
而「線上醫生」診斷不規範的問題,需要醫院、第三方網絡診療平臺、衛健部門同時完善診療程序。目前,不少公立醫院已提供網上診療服務,但對醫生網上診療行為是否像線下那樣嚴格監管?顯然有必要借鑑部分線下監管經驗,規範醫生線上診療行為。
第三方網絡診療平臺,既要嚴格按照《網際網路診療管理辦法(試行)》操作,也不妨借鑑部分醫院對醫生的管理經驗,比如醫院、科室對醫生進行「雙重」規範效果較好。同時,嚴把「線上醫生」準入關,杜絕醫生帳號出租等亂象。這是平臺的義務和責任。
作為在線醫療的監管部門,既要依據現有制度利用多種手段對平臺、「線上醫生」實施嚴格監管,也要根據在線醫療的新特點、新問題不斷完善相關制度。比如媒體披露的一些制度漏洞要儘快堵上。在必要時候應升級網際網路診療制度層級,加大懲罰力度。
當然,「線上醫生」離不開道德自覺。但不能依賴醫生自覺。只有「醫生自覺+制度完善+有效監管」,在線醫療才能「飛得更高」。數據顯示,2019年4月我國在線醫療用戶規模為4500萬人,滲透率為6.6%,2020年這一數字預計將達到7.9%——數據帶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