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結束之後,希望所有醫生都可以被善待

2020-11-30 澎湃新聞

新型肺炎疫情發生期間,

紀錄片《中國醫生》不動聲色地火了起來,

播出僅20天,豆瓣評分就高達9.3分。

攝製組用長達一年的時間,

跟拍了中國6家大型的公立三甲醫院裡

20多位醫護人員的生存現狀,

不擺拍、不渲染,

做到了百分百的真實記錄。

在被拍攝到的醫生中,

有三位目前正在武漢的一線戰鬥:

浙江省人民醫院的何強副院長、

四川華西醫院ICU的尹萬紅醫生、

西交大第一附屬醫院的施秉銀院長。

很多人忽然意識到,

醫生們在疫情一線的奔波忙碌,

才有了大家的健康平安。

有網友給《中國醫生》留言:

很幸運,中國總被一些勇敢的普通人保護著。

我們對總導演張建珍做了專訪,

她說:

「在疫情如此嚴重的情況之下,

他們真的是在徒手搶救,

我更希望在疫情結束之後,

所有醫生都可以被善待。」

撰文 張翔宇

圖片來源 趙醫生

2020年初,剛上線沒多久,《中國醫生》在豆瓣就有2800多條短評和77條劇評:

「在這樣的特殊時期,《中國醫生》來得正好。」 —— Sellynn

「中國醫生:苦不怕累不怕,就怕被忘記我們也是普通人。」 —— 弓長小初

「看一集就哭了,中國醫生太難了……」 —— 表姐電影

《中國醫生》,是國內第一部以醫護群體作為主角的大型醫療題材紀錄片。據統計,中國醫院每天會有2000萬人就醫,但醫生卻只有400萬左右。

張建珍導演說:「中國醫生是一個特殊的群體。沒有任何一個國家的醫生能承受這樣的壓力。」

攝製組將鏡頭對準了中國6家大型的公立三甲醫院,進行了長達一年的紀實拍攝。每家醫院見過的醫生基本在30位左右,每位都要從頭到尾地採訪一遍,最終選出3到5位進行拍攝。

最終拍攝了20多位,有世界頂級的醫學專家、有僅28歲的年輕住院醫生,還有普通的護士……絕大多數是三、四十歲的醫生,因為他們是中堅力量。

很幸運,

中國總被一些勇敢的普通人保護著

孫自敏,是中國科技大學附屬第一醫院的醫生,她建立了全球最大的臍帶血移植中心,單中心臍帶血移植數量目前全球領先。

孫自敏,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附屬第一醫院血液內科主任

截止到2019年,她帶領團隊一共完成了1200例臍帶血移植

在1990年之前,整整15年孫自敏沒有救活一個白血病患者,她覺得醫生沒辦法幹下去了,因為支撐一個醫生最重要的是成就感。就連她的大學同窗同學,也死在了她的科室。最終,她卻憑藉驚人的信念和毅力,攻克了白血病。

邱勇,南京鼓樓醫院骨科主任

同時開設5個診室

巡邏式地看病,在國內絕無僅有

邱勇,在法國學習、工作了8年後,毅然放棄法方提供的高薪職位,回到了南京鼓樓醫院。「作為中國的醫生,我更想為中國的病人看病」。

為了能給更多的患者問診,他在醫院同時開設了5個診室,巡視式地看病。最誇張的一次,是他在一個400人的禮堂裡問診,這在全國也是絕無僅有的。

很多病人光掛號就排了2個月,最終發現醫生只給看了30秒。張導說:「像邱勇這樣的醫生,其實是依靠卓越的專業性,非常高效地對病人做出診斷。」

王東進,南京鼓樓醫院心胸外科主任

號稱「心臟上的拆彈專家」

每天無數次往返於四樓和七樓之間

王東進,也是南京鼓樓醫院的醫生,他所做的主動脈夾層手術,是危險係數極高的一種手術。如果搶救不及時,主動脈夾層的致死率高達50%以上。

因為常年進行手術,他的身體並不好。王東進很擔心:「心臟外科的醫生必須得身體好,身體不好,站臺站不住是會被淘汰的。」

目前,正在武漢疫情一線的尹萬紅醫生

圖片來源:四川大學華西醫院宣傳部

仍在武漢疫情一線的施秉銀院長

圖片來源: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宣傳部

另外,紀錄片拍攝到的醫生中,浙江省人民醫院的何強副院長、四川華西醫院ICU的尹萬紅醫生、西交大第一附屬醫院的施秉銀院長,此刻全部在武漢疫情的一線「戰鬥」,施院長是國家衛建委組織的第三批奔赴一線的專家之一。

有網友給《中國醫生》留言:很幸運,中國總被一些勇敢的普通人保護著。

不擺拍、不製造矛盾,

跟拍20多位中國醫生的生存現狀

《中國醫生》從2017年10月份開始拍攝,每家醫院歷時1個月。進入到後期剪輯以後,又補拍了好幾次,最終的素材量竟達到了3000多個小時。

張建珍,《中國醫生》總導演

中國社會科學院新聞與傳播研究所副研究員

這是張建珍導演拍攝的第一部紀錄片,此前,她一直是一位影視研究學者。做了多年研究之後,她決定自己幹。

張建珍(右一)與父母及妹妹、姐姐的全家福

2000年,攝於山西大同家中

2008年,她的雙親曾先後被查出癌症晚期,這讓她有了在北大醫院整整一年的陪護經歷。和每個病患家屬一樣,張建珍親自查閱資料、論文,一知半解的地方就主動求助醫生。每天早晨8點,主任醫師查房在病床前停留的那1、2分鐘,是她一天中最期盼的時刻。

父母去世後,她提交了一份醫護題材的影視拍攝方案,最終從浙江衛視向社會徵集的500個方案中脫穎而出。

鏡頭全部是跟拍的,張建珍的原則只有兩個:第一就是真實,第二是不渲染、不誇大。「這是我想追求的一種敘述方式,不會為了製造衝突和矛盾,而去渲染一些情感。可能大家會覺得平淡,但事實上它是波瀾起伏的。」

紀錄片最初的名字是《醫心》,但張建珍並不想強調這一點,播出之前她主動提出了修改。

拍攝難度最高的區域:急診室

這部紀錄片一共有九集。拍攝到了腫瘤科、婦產科、血液科、麻醉科、ICU……幾乎涵蓋了醫院的大部分科室。而急診科,是所有拍攝中難度最高的。

說服病人及家屬接受拍攝,是一件很困難的事情。九集紀錄片,溝通的病人不下上百位。而到公立三甲醫院看的一般都是重病。病患及家屬本來就低落,還要接受媒體拍攝。張導說:「在醫院,被拒絕才是常態。」

每到一位家屬,王軍就會溝通一次病人的救治情況

同時還要照顧到家屬的情緒

急診室的特點是突發性,很多病人送來的時候,已經錯過了最佳的搶救時機。「光是如何把這種情況告訴家屬,急診醫生每天會進行許多次的判斷和抉擇。」

97歲老人從兩米多高摔落

20多分鐘後才被送到王軍所在醫院的急診室

南京鼓樓醫院急診科的主任醫生王軍,就碰到過這樣的難題。一位97歲的老人從兩米高的地方摔落,在急診科搶救的過程中,心臟驟停了數次。王軍覺得搶救成功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他仍不斷地要求醫護人員進行胸部按壓,直到老人的家屬全部到場,自己更是不停地給家屬解釋病情的變化。

即便醫生已經知道不可能了,但在目前這種醫患關係下,還是要做出最大的努力,家屬心裡也會得到稍許的安慰。

王軍溝通後

家屬仍堅持給老人插肺管

還有一名因為肺癌導致呼吸衰竭的老人被送到了急診室,幾乎無法救治。當時王軍建議不要採用創傷性治療再增加病人痛苦,但家屬仍堅持給老人插肺管。王軍說:「我沒辦法替家屬做任何選擇,但如果換做我,我希望他可以有尊嚴地活著。」

急診室的拍攝需要蹲守,病人突然來了,只能趕緊跟拍。每次拍完之後,張導都要求現場的拍攝導演詢問醫生病患的詳細情況。「即便拍完整個過程,攝影師也不明白醫生究竟做了什麼。因為除了醫生,所有人都是外行。如果只是拍了一個流程,就毫無意義。」

急診滿意度最低,只有不到50%

最初設定的拍攝,以危重病例優先,為了顯示醫生起死回生的高超技藝和治療手段。但隨著拍攝不斷深入,張建珍發現事實並非如此。

令她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凌晨送到南京鼓樓醫院急診科的腸梗阻病人,他已經89歲高齡。腸梗阻這種病症,做手術是唯一的解決辦法,但進行身體檢查之後,醫生發現他還患有心臟病。

如果不做手術,就意味著等死,如果做手術,很可能下不了手術臺。更糟糕的情況是,即便手術成功,術後患者仍需要在ICU裡維持生命,平均一天的基礎費用是2萬,最後的結果也可能是昏迷不醒或因為併發症去世,人財兩空。

王軍把所有的可能性都告訴了家屬。但家人商量了5個小時,仍然無法作出選擇。

張建珍說:「生或死、是與非、進和退,每時每刻都在這裡交織。醫生顯得更加冷酷無情,所以在對醫生的滿意度調查中,急診最低,滿意度不到50%。」

後期拍攝的重點發生了轉變,張建珍不再追求危重病例,而是把鏡頭對準了普通人:「病症本身可能很普通,但落到每一個人頭上又都不是小事,而每位醫生對待病人的態度,才是最關鍵的。」

尿毒症患者

最極端的是尿毒症。病人一旦得了尿毒症,每周需要到醫院3、4次,每次就醫4個小時,跟上班時間差不多。

從生病開始,病人似乎就和醫院籤署了終身的契約。「人到了這種境地,就需要學會和病症和平相處。醫生不僅僅是給患者進行身體的治療,更多的是心理建設,只有心理健康了,病人才算得到了真正的救治。」這是張建珍在拍攝中明白的道理。

徐曄,是南京鼓樓醫院燒傷科的住院醫生,他今年28歲,剛剛博士畢業,也是紀錄片中年齡最小的一位醫生。他所工作的燒傷科,是一個非常「慘烈」的科室。

拍攝中,一對老夫妻因煤氣爆燃而導致全身燒傷,男患者老劉燒傷程度高達95%,因為家境困難,老劉的妻子被送回鄉鎮的醫院,而他也從ICU送到了燒傷科。沒過多久,因支付不起醫療費用,最終家人在沒有告知徐曄的情況下,悄悄為老人辦理了出院。

病人走後,對他的打擊非常大。但學會理解並接受病人及家屬的選擇,是年輕醫生必須學會面對的事情。

最可愛的醫生:

如果我死了,就是在浪費國家資源

腦卒中,俗稱中風,是目前中國已知的疾病中,死亡率最高的一種。

因為發病突然,短時間內得不到救治就會致殘乃至致死,很多大型醫院都為此專門設置了綠色通道。河南省人民醫院、國家高級腦卒中中心主任朱良付就是綠色通道的發起者。

他也是所有醫護人員中,令張建珍覺得最可愛的一位。病人做手術之前,他會將可能出現的風險用手機錄音;查房的時候,見到做了3、4次手術的小男孩,朱良付會鼓勵他好好學習,將來成為一名醫生……

張建珍說,「他常常默認不到一歲的小女兒,將來一定會做醫生。每天騎著電動車往返於家與醫院之間,即便隨時被叫到醫院,他也樂在其中。」

拍攝醫護人員背後的家庭,是原本就計劃好的,這是不同於已有醫療題材紀錄片的一點。張建珍說:「我不想把醫生變成神一樣的存在。既然是普通人,除了工作環境,他也有悲喜,有默默為他付出的家人,呈現這些很有必要。」

朱良付的家庭很普通,作為醫生的家屬,他的太太、女兒和母親似乎早已習慣了他在家中的角色。「大多時候,必須把這個人理解為他是不屬於這個家的。如果沒有這個境界,最好不要嫁給醫生。」

國家培養出一位主任醫師,大約需要歷經25年。朱良付說:「現在我44歲,很怕自己突然猝死,但我不能死,如果我死了就是在浪費國家資源。」

84%的中國醫學畢業生不想當醫生:

請善待醫生

有調查顯示,24.6%的中國醫生一周的工作時間會超過80小時。醫生也是猝死率最高的職業之一。

英國曾設想改變國家的醫療體系,因為醫生每天接診的數量太少了。患者如果到公立醫院看病,經常需要等3、4個月之久。他們想模仿中國醫生的工作頻率,卻導致了全英醫生的大罷工。

因為長期需要站臺,王東進的頸椎狀況並不好

腿部靜脈曲張,需要每天穿彈力襪才能稍有緩解

有人評價說,中國醫生看慣了生死卻依然對生命充滿著敬畏和熱枕。在張建珍看來,他們是一群既感動又讓人心酸的人:「這一切並不是理所當然的,醫生也是普通人,為人妻、為人兒女。在疫情面前,他們衝在最前面,為什麼?因為必須有人去做。」

張建珍也拍攝到了一些傷醫事件,但在她看來,激烈的衝突、悲慘的處境,在整個醫患關係中佔比不足5%。「將疾病作為醫患共同的敵人,一起克服困難的過程,更符合真實的狀況。」

張建珍認為,幾年前很多媒體在醫患事件的報導中是不負責任的:「醫學本身是有專業性的,旁人很難給出一個明確的結論。連基本事實都搞不清楚,一度把醫生推到了風口浪尖上,使得整個社會缺乏對這一職業的基本信任。」

遺憾的是,醫療界最權威的學術刊物之一《柳葉刀》發表的《10年間中國醫學畢業生的培養與損耗趨勢:全國性分析》的報告中說到,超過84%的中國醫學畢業生最終不會當醫生。

張導說:「像我高考的那個年代,北京醫科大學的分數比北大還要高。」但近些年,醫學院招生的數量是逐年下降的。既不能降低招生標準,又不能解決醫生的困境,是當下非常現實的問題。

近期,因為疫情的發生,朋友圈、微博……隨處可見關於一線的報導,大眾開始關注醫護群體。但疫情結束,一切生活又會歸於常態。

張建珍說:「《中國醫生》在這樣的關口播出,也許是一種幸運。但我更希望在疫情結束之後,醫生可以被善待。」

部分影像資料由《中國醫生》紀錄片團隊提供

原標題:《疫情結束之後,希望所有醫生都可以被善待》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網紅醫生」餘昌平:我不想出名 希望疫情報告系統有些改變
    在接受記者採訪時,餘昌平已經結束出院之後的集中隔離,回到家中休養。他對記者說,除了身體尚待恢復之外,患病「對我沒有太大影響,我本來就是這個性格。」待到疫情過去,武漢解除封城的那天,想做什麼?「還是上班吧!幾個朋友聚在一起,聊聊天,吃個飯。」以下是封面新聞記者和餘昌平的對話:參加會診時就覺得「這個病不得了」封面新聞:您回家幾天了?
  • 疫情什麼時候能結束?李蘭娟院士等專家回應
    【來源:健康時報】(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王艾冰)「疫情什麼時候能結束?」「武漢什麼時候能解封?」成為了全國人民最為關心和期待的事情。「現在全國範圍內疫情已經基本得到控制,武漢疫情也在明顯變好,希望3月底新增病例可以全部清零。」
  • 疫情結束,我就是最野的那頭驢
    其實這樣就可以欺騙自己,化了妝你就是美女啦。但我決定不再找藉口。今年春天,學著化妝吧,哪怕只是簡單的一步,兩步。這個春天,想要學會拍vlog,把身邊微不足道的小事全都記錄下來,會呼吸的每一天,都是劫後餘生的第一場安眠。
  • 譚德塞:使用疫苗結束新冠疫情有了真正的希望
    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譚德塞23日在記者會上表示,通過結合使用疫苗和其他經過測試證明有效的公共衛生措施來結束這場疫情,「現在有了真正的希望」。譚德塞在記者會上表示,全球新冠疫苗研發取得的科學成就之重大,「再怎麼強調都不過分」,其研發速度之快在疫苗史上前所未有,整個科學界已為疫苗研發創立了一個全新標準。
  • 希望這次疫情過去之後,人們不要遺忘中醫的貢獻
    隨後武漢所有方艙醫院皆配備了中醫專家,參與患者治療。他提到,在武漢中心醫院,李文亮醫生的三個同事感染新冠病毒,進入重症期。此時領導已經認為「沒大希望了,儘量搶救」。但當病人服入張伯禮與劉清泉教授共同研究的配方之後,3天的時間,病人的狀況大為好轉。「其中兩個人可以肯定說,死不了了。這是中醫立竿見影的效果,中醫治療急症有自己獨特的東西。」張伯禮說。
  • 沉痛哀悼李文亮醫生!願疫情儘快得到控制,致敬所有...
    懂球帝首頁>足球新聞> 沉痛哀悼李文亮醫生!願疫情儘快得到控制,致敬所有... 沉痛哀悼李文亮醫生!願疫情儘快得到控制,致敬所有... 胡椒胡志軍 02-07 11:27 沉痛哀悼李文亮醫生!
  • 《猩球崛起》:每個種族都應被善待,和平才是最終的信仰
    《猩球崛起》:每個種族都應被善待,和平才是最終的信仰。電影「阿凡達」之後,出現不少特技大片,而其中「猩球崛起」便是延續的它的技術,然而動作捕捉確實在日光下完成的。這部系列劇一共有三部,在我看來每一步都非常的精彩。
  • 《星際穿越》導演諾蘭:希望疫情結束,觀眾回歸影院是為了彼此
    諾蘭3月21日,電影院的忠實支持者克里斯多福·諾蘭近日撰文,稱新冠疫情讓電影院遭受重創,希望觀眾在疫情結束後不吝幫助。但電影業其實關乎每一個人:擺零食攤的人、開動器材的人、負責門票和預訂的人、做推銷的人、打掃電影院廁所的人……那些平常人,很多都不是拿固定薪水而是小時工,通過運行我們的社交聚集中價格最合理、最平等的場所(指影院)來謀生。」他表示,在新冠疫情下,許多公司做出了迅速而負責任的選擇:關門,包括電影院,但這個決定會對他們的生意造成很大的傷害。
  • 疫情之後愛動物 看看它們的智商
    疫情之後我們發現:原來地球上的動物都那麼可愛!有多少人決心以後要善待動物了呢?有沒有你?說到動物,哪一種最聰明,哪種第二聰明呢?動物們都這麼聰明,為什麼還被人類搞得這麼慘呢?完全不是人類的對手。「耶和華神…造人,將生氣吹在他鼻孔裡,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名叫亞當….」——聖經中國有老話說:「人乃萬物之靈」。「靈明」讓人類的智商處於上層世界,所以統治了地球。
  • 早安,地球村丨何時可以放心摘口罩?疫情結束標誌是啥?中央指導組...
    頭條本周除湖北外,全國多日新增確診病例都在個位數,已經有多個省市自治區連續多日零增長……不斷傳出的這些積極信號,讓很多人開始期待:什麼時候可以摘下口罩?疫情結束的標誌是什麼?若是樂觀點來看,武漢甚至可以爭取和全國同步(解封)。武漢封控至少要再堅持一個月Q:從防控的形勢看,對武漢人民,您有什麼希望?A:武漢已經戰鬥了兩個多月了,從老百姓到各級醫務人員、公務員,都做出了很大的奉獻、犧牲。現在已經看到希望了,一定要再堅持一下!
  • 公益機構心理諮詢師:疫情結束之後,社會更需要我們
    當我們處在一場不知什麼時候能結束的疫情中時,為什麼那麼恐慌?因為我們失去了控制感,我們不知道自己害怕的是什麼東西。 其實這是一個很好的自我探索的時機,比如問自己「我怕的到底是什麼?」,每個人的答案可能都不一樣。
  • ...醫生:全世界都還沒有意識到這場疫情給人類帶來的危害到底有多大
    現在,有許多中國留學生從美國、歐洲回來躲避瘟疫,他們以為躲完風頭之後就可以再回歐美去繼續求學、工作,可是他們哪裡想得到,他們這次回到中國,很可能就是一次單程旅行,之後他們可能再也不能返回歐美去了,也許要幾年、十幾年過後,歐美的那些著名的大學才會重新打開塵封的大門。然而,2020年年初的這場疫情,對中國來說,卻有著自1840年以來非同一般的意義。
  • 不要讓自己的愛成為對方的負擔,善待那個愛而不得的人,善待自己
    導讀:他溫柔、帥氣、博學、唱歌好聽,他符合你所有對另一半的期望,可是偏偏他不喜歡你。不論是對於男人還是女人,拒絕的理由有一千種可是結果只有一個。如果不可能那麼不如放開手,不要讓自己的愛成為對方的負擔,善待那個愛而不得的人,善待自己。
  • 教師張文宏:對學生的唯一要求,是希望他們都具有合作性
    附屬醫院承擔著醫學院所有的臨床教學工作,我們一批批醫生走向臨床,都必須在醫學院這個醫生的搖籃裡成長。所以我也是在這裡,做醫生的同時,學著怎樣做老師、怎樣做研究。問:你的老師翁心華對您有什麼影響?如果做到責任、信心、付出這三點,那麼在我們這樣的醫學院,相信大多數學生都可以成為比較好的醫學人才。問:你希望培養什麼樣的學生?
  • 疫情當前,全國各地各科室寵醫專家在線義診,共同守護愛寵健康
    日前,人民日報轉發了世界衛生組織的貼文,再次強調「目前沒有證據顯示貓狗會感染新型冠狀病毒」,與寵物接觸後,用肥皂和水洗手就可以顯著減少其他常見細菌在寵物和人類之間的傳播。希望寵主們不要因為謠言拋棄、傷害你的寵物,最終做出讓自己後悔的決定,疫情期間,我們更需要和寵物一起抗疫!
  • 疫情結束後,我的朋友們都失業了
    疫情結束後,我也不知道什麼時候算真正的結束。反正我三月底回到武漢,天天在家自己做飯,外面除了有菜買,什麼都沒開門,只能頓頓自己做。今年在外面吃飯特別特別的少,電影到現在為止也就只看過一次,不是怕死,是真的窮,身上僅剩不多的錢只能夠我低欲望的活著,起碼我可以選擇買什麼素菜。除了我是真窮以外,我身邊的朋友也不如去年,相互比慘一番,都沒好到哪裡去。以前要是誰比慘,彼此清楚的情況下大家肯定會覺得你裝,但是今年大家都沒有反駁。
  • 送給老師:新學期,善待自己,就是善待學生
    老師,願您總能善待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收穫滿滿幸福感!這10件幫你提升幸福感的事情,嘗試做起來吧!3.警惕消極思維老師繁忙的生活中,總有一些事情會影響你一天的好心情,老師們的情緒會不自覺地傳遞給學生,所以老師們可以努力改變看問題的角度,主動去看好的一面,別讓心思糾纏在消極或者困難的事情上。試著灑脫一點,有些事就讓它過去,不要計較,畢竟你的好心情更重要。
  • 「希望這場大雪是個好兆頭!」德陽援助湖北醫生何清的戰「疫」日記...
    德陽市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副主任、副主任醫師何清作為我市首位援助湖北醫護人員,隨隊出徵(德陽援助湖北應對疫情醫療隊首位醫護人員出徵!何清,我們等你回家!)何醫生到達後,用日記的形式記錄下了每天的經歷:「希望所有人平平安安」 德陽援助湖北醫生何清的戰「疫」日記(四)「病區迎來了第一位出院患者」 德陽援助湖北醫生何清的戰「疫」日記(五)「戰『疫』結束,想去武大看看櫻花。」
  • 獨家| 疫情結束後的100個創業機會
    在文娛領域,誕生了影院線上化、各領域直播、綜藝雲錄製等;在公共基礎服務領域,可以測溫的多功能門禁、社區無人機等越發被重視;教育領域,老師們變身主播,在線教育一直風頭無兩,此外疫情結束後,由於裁員等原因,學歷教育、職業技能也可能產生需求增長。  本文希望能為創業者提供一份指南。黑暗中,努力鑿出一個小口,便能射出比平時更亮的光。
  • 家庭醫生陳朝豔:送醫送藥 送去溫暖和希望
    陳朝豔是武漢市武昌區水果湖街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醫療部的一名家庭醫生,這一幹就是12年。她帶領的團隊一共管理社區3萬餘人。疫情發生後,陳朝豔不僅主動投身抗疫一線支援醫療隔離點工作,同時利用空餘時間堅持為轄區居民義務送藥、上門問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