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醫生作為一款健康科普、在線問診購藥、健康管理等服務的醫療類APP,廣受大眾好評。面對現有產品中的不足,筆者將進一步分析丁香醫生的功能優化。
目錄:產品概述——產品宏觀環境分析——產品結構分析——用戶意見分析——產品優化分析——不足之處與參考資料
丁香醫生於2012年6月正式上線,由專業醫學網站丁香園團隊研發,是一個為大眾用戶提供健康信息科普、在線問診購藥、健康管理等服務的醫療類APP。
1.1 產品定位
slogan:可信賴的醫療健康信息和服務
依託網際網路技術,在當今醫療資源空間分布不平衡、醫患關係緊張,部分地區看病難、看病貴的背景下,為有看診需求、買藥需求、健康管理需求、日常健康信息科普需求的用戶,提供專業、權威、可信賴、精準化、隱私化的醫療信息與服務。
1.2 用戶人群
1.2.1 年齡分布
(1)以30-39歲之間居多,即80後群體。這個群體是社會上的主要勞動力,也是家庭中的重要支柱,工作壓力與生活壓力較大;同時由於年齡、加班熬夜、作息不規律等原因,身體機能開始減退,健康問題凸顯,有較強的尋求醫療服務的需求。
(2)其次是40-49歲,即70後。這一群體的身體機能進一步衰退,這一年齡段的人由於國家政策相關原因,在二三線城市的居多,權威專家、檢查儀器等醫療資源不充足,因此有尋求網際網路醫療的需求。
(3)再次是20-29歲,即90後群體。這一群體逐步步入社會工作崗位,在城市現代化快節奏壓力下,催生了許多健康問題,被「早衰」、「猝死」等相關新聞推動,對自身健康的關注度逐步提高。同時,他們對網際網路的接受程度較高、對線下醫院看診的時間成本較敏感,因此也樂於尋求網際網路醫療的幫助(數據來源:百度指數;時間段:20180518-20190518)
1.2.2 性別分布
百度指數、艾瑞APP指數提供的性別分布上,均為男女較為平衡,男性稍多於女性(時間段:20180518-20190518),這與男性的社會壓力、經濟地位等因素導致男性健康問題更突出有關。
但是筆者認為,隨著女性經濟、母嬰經濟的崛起,女性社會壓力的加大,未來女性的用戶佔比可能會進一步上升(數據來源:百度指數、艾瑞APP指數;時間段:20180518-20190518)。
1.2.3 地域分布
北上廣杭深等一線城市居於榜首,此外成都、天津、武漢等二線城市也緊隨其後,三線城市用戶數量較少。
這與一線城市人群經濟地位較高、對網際網路接受程度高、壓力較大、去線下醫院看診時間成本高、對健康問題較為關注等因素有關(數據來源:百度指數;時間段:20180518-20190518)。
文檔名稱:丁香醫生APP產品分析文檔
版本:7.9.4
體驗環境:iPhone 6,iOS12.2
撰寫人:小鹿
撰寫時間:2019年5月18日
目的:鍛鍊自身的產品分析與文檔撰寫能力
「2017年國內移動醫療市場規模超過了200億元,2018年市場規模將接近300億元,預計在2020年突破500億元大關。從增速上看,在2016年開始增速緩,2017年增速接近80%,2018年只有40%左右,2020年開始增速會趨於穩定,市場規模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如下圖)。」(數據來源:速途研究院《2018年移動醫療APP行業研究報告》)
由此可見,移動醫療行業整體的發展前景廣闊,暫時不會觸及天花板,大眾使用移動醫療APP的使用習慣正在逐步養成。在我國現有的醫療體系下,網際網路醫療作為傳統醫療行業的重要補充,其市場將會進一步發展。
2.1 優勢
(1)品牌形象已經初步建立,以權威、專業、可靠、正直的形象深入人心,並且用戶對品牌的發展也有較強的期待與關注。
(2)初步積累了用戶信任,並通過產品設計、「權健事件」等得到了進一步鞏固。
(3)PGC基礎廣泛,相對與市場上其他醫療類APP,丁香醫生有來自丁香園、丁香通、丁香人才網等多個專業論壇和網站的專業醫生支持。未來網際網路醫療類產品的戰場,除了表現在對用戶的爭奪,對專業醫生和醫院的爭奪也是一大重點.
(4)兩微一端的全方位打造,目前丁香醫生已經擁有全網3500w+粉絲,是醫療健康領域第一大微信號,也是知乎第一大機構號,雄厚的用戶基礎和知名度都提升了APP的拉新、留存與轉化。
(5)騰訊戰略投資,資金充足,並且產品有微信正規分享通道。
2.2 劣勢
2.3 機遇
2.4 挑戰
(1)國家政策、行業政策前景不明,可變化性較大。
(2)開放性、智能性、快速迭代性較強的「網際網路」行業,和私密性、倫理性、嚴謹性較強的「醫療」行業,這兩個屬性不同的行業的高效融合之道,尚在摸索中,尚未建立一個有效的理論模型。
(3)存在醫療糾紛的潛在隱患。
(4)競品實力不相上下:春雨醫生、阿里健康、快速問醫生……
本部分針對產品進行展開描述,優化問題後續具體分析。
3.1 核心功能
從整體上看,丁香醫生APP以為用戶提供醫療健康信息(科普文章閱讀),以及醫療健康服務(如在線問診、在線購藥)為主,以權威的資質保駕護航,並且目前正試圖發展母嬰類健康管理服務。
丁香醫生APP的主打功能是「問診」、「購藥」,並且在軟體中有多個入口通向問診功能,如首頁的「問醫生」、「名醫義診」、「語音急診」,「問診」快捷鍵,科普文章下方的「一元問」快速通道等,高效完成產品的核心轉化(具體問診流程下方展開)。
「今日推薦」中的信息流文章,以每天更新10篇左右科普文章的形式,既提升用戶粘度,又不會給用戶造成信息爆炸的困擾。
3.2 細節
在70%的功能界面中,都有「分享」按鈕,促進了產品的推廣與拉新。
產品使用流程中處處體現「嚴格質控 雙重審核」的產品質量保證,例如在首頁的中部設置功能區、科普文章中的上部標籤展示、在問診購藥頁面搜索框互動區的下方展示等等,與用戶之間逐步建立信任紐帶,信任是一款醫療類APP的基礎。
產品使用流程中處處體現對用戶隱私的保護,例如主動提示用戶上傳附件僅對醫生可見、自主選擇問診內容是否公開、公開問診後的匿名展示、藥品購買後的保密配送等。
用戶使用中對醫生的選擇更充分,有完善的圖文信息個人資料,可以查看醫生之前的回答,找到適合自己風格的醫生。
熱門搜索的tag展示,為用戶創造健康需求。
4.1 問診流程圖(以主頁面中的「問診」一級入口為例)
4.2 操作分析
雖然諮詢類型較多(1、2、3),但是實際上,只有兩個問診方式,即「圖文」、「電話」。
但是不同入口的使用流程有一定的差別:
(1)(2)入口是用戶「清楚症狀,但不清楚疾病名稱和疾病歸類」,沒有指定醫生的需求,並希望得到儘快反饋,在操作上先描述病情,再在導診的幫助下選擇科室和相關醫生,可以提高效率,對初診用戶比較友好;
(3)入口是,用戶對自己的病狀有一個較為清晰的認識,在操作上先選擇科室和心儀的醫生,再進行分流,比較適合複診、在時間上從容、或者對醫生選擇上有個性化需求的用戶
4.3 優化分析
從流程圖上我們可以看出,這套問診流程的設計,存在一定的嵌套,後續軟體更新可以考慮對嵌套做一個優化。
雖然把「問醫生」、「名醫義診」等多個入口放在了首頁上,提升了優先級,目的是方便用戶問診,促進產品核心功能轉化。但是優先級提升後,是否考慮對原有的較深的入口做一個優化?不然會給用戶一種非常冗餘的感覺,一種「我長途跋涉深挖到這,你卻給我看和首頁一樣的東西」這種心理上付出與回報不成比例的落差。
4.4 具體使用體驗
筆者為了更好的體驗丁香醫生APP的核心功能,親自體驗了一下問診流程。
在入口上,筆者選擇了「名醫義診」,由於沒有其他健康問題,便選擇了「精神心理科」。對該頁面推薦的第一位醫生的基本信息、評分、價格等有了一定了解後,對其進行了選擇。在症狀描述中填寫與「焦慮」相關的一系列內容,並按照上述流程走了一遍,在半個小時內便收到了醫生的提問。
醫生的回覆中規中矩,首先對症狀進行了分析和診斷,並反覆提及「因為隔著網際網路,難以作出準確的診斷,所以建議到附近醫院進行線下就診」等,並作出了處方建議。
總體來說就診過程體驗較佳,但是在此過程中,筆者認為醫生存在模式化回答的現象,並認為產品可以增加線下轉診推薦、處方開藥連結等功能,打通線上與線下壁壘,進一步完善用戶體驗。
基於apple appstore的用戶評價:滿分5分,在58354個評分中,丁香醫生得分4.9,屬於好評率較高的軟體。
對「丁香醫生」的專業性、便捷性、優惠性、共享性,以及同理心方面做出了肯定。
(1)卡頓問題進一步優化。
(2)進一步加強醫生回答的審核,一方面以「權威、可信賴」著稱,另一方面不能只是出於規避責任等因素考慮,就給用戶浮於表面的常規性回答,用戶付費希望得到的真正有效切實可行的建議.
(3)進一步完善追問規則,適當的在互動設計上,給用戶以追問提醒,例如在追問時間到期前提示用戶「您對x醫生的提問的第二次追問機會還有3個小時就失效了呦,您確定不再追問嗎?」,以減少用戶因為錯過追問時間而造成的憤怒。
(4)嘗試打通線上問診與線下轉診的壁壘。
(5)軟體更新中,謹慎刪除已有功能;刪除功能後,要通過互動設計,在更新後的用戶引導上,對用戶進行提示與安撫。
1.1 需求名稱:「心理諮詢」功能優化
1.2 需求背景
1.2.1 我國心理諮詢現狀
(1)心理諮詢專業機構和從業人員規模均在迅速成長,心理諮詢行業擁抱網際網路,主流心理諮詢界開始逐漸接受視頻的方式進行心理諮詢(為本產品提供豐富的PGC資源)。
(2)80後和90後是心理諮詢的主力軍,數據顯示2018年,80後及90後群體佔全部來訪者85.10%,但是70後及80後來訪者進行心理諮詢的平均次數更多,此外諮詢者中57.07%來自北京、上海、廣州、深圳(80、90後,以及一線城市人口是本產品的主要用戶群體).
(3)付費心理諮詢和付費心理內容學習成為趨勢,2018的年度人均心理諮詢花費相比2016年增長近28%,達到人均5913.56元/年(付費習慣逐漸養成,促進功能轉化)。
(4)專業人才培養、輕量心理服務、標準更趨規範化是心理諮詢行業未來發展趨勢,問卷調研中有40%受訪者表示願意通過網際網路平臺預約心理諮詢,遠超傳統心理諮詢機構等渠道(數據來源:CBNData《2018心理諮詢行業人群洞察報告》)。
1.2.2 線上心理問診特點
優點
風險
1.3 用戶場景
1.4 需求描述
1.5 功能價值
1.5.1 商業價值
目前本產品的變現轉化與用戶留存,一部分就是依託於在線問診,「心理諮詢」也是「在線問診」的一部分。提升這個功能的優先級,不但能增加在線問診的轉化率,提高收入,並且能打造品牌富有同理心、全方位關注用戶健康的形象。
1.5.2 產品與用戶價值
丁香醫生APP擁有數量較多的專業精神科心理醫生專業支持。在現有框架下,用戶的該項需求可以得到滿足,表現為「問醫生——選擇科室——精神心理科——選擇醫生」。但是入口太深,一些僅僅是瀏覽軟體,或者為詢問其他病狀而來的用戶不能邂逅這個功能,意識到這個需求,因此本產品目前提供的這項服務不能達到價值最大化。
因此,建議可以把這個入口放到首頁上,首頁上目前有兩個母嬰功能入口,成長測評與私人醫生,可以考慮合併,讓出一個位置給「心理諮詢」。
並進一步豐富「心理諮詢」的相關服務的體量,除了在線問診外,還可以提供在線量表測評、物理治療、正念訓練、音樂治療、相關課程等。
總之,有時候用戶未必想到自己真的需要心理諮詢,但是快節奏的社會壓力下,大多數人都需要心理諮詢。所以,用戶在產品使用上沒有發現這個痛點,我們就創造偶遇痛點的機會給他,讓他發現
1.6 數據埋點
該功能上線後,可以關注首頁上「心理諮詢」入口的點擊率,以及進入該模塊之後,各個功能的點擊率與轉化率的相關數據,並根據相關問題,做進一步優化。
(1)減少系統嵌套,減少冗餘(在產品分析中已經提及)。
目的:促進產品扁平化設計,減少用戶探索與發現之間的心理落差。
(2)問診方式,除了電話問診、圖文問診,可以增添視頻問診。
目的:打造望聞問切的全方位網際網路醫療流程,避免用戶總是被醫生「隔著網際網路,我不能作出明確診斷」之類的言語推脫,完善用戶體驗,減少心理落差。
(3)線上購藥環節,在「安心購」中只強調了權威專業與隱私保障,未強調速度與效率,可以增加「承諾x小時之內送達」的展示。
目的:產品的目標受眾,一二線城市、80後、90後的群體,對時間需求越來越在意;此優化在於給用戶一種掌控感,具體可參考外賣軟體、物流軟體的展示設計。
(4)增強公司各個產品之間的引流,例如微信公眾號上的文章同步更新到APP。
目的:增加產品的聚合性,為用戶節省時間,品牌化運營,提升轉化與留存。
(1)打通線上與線下的壁壘,開發例如「線上線下一鍵轉診」、「線上醫生開具的處方藥,線下立即送達」等功能,完善產品閉環,打造智慧醫療,並加強對醫院端以及專業醫生的競爭。
(2)健康管理業務線的延伸,可考慮在首頁增加「心理諮詢」業務入口(見具體優化示例)。
(3)考慮開發中醫板塊,隨著傳統文化的復興,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尋求中醫體系、中醫養身的幫助。
(4)醫美相關產品的售賣,此功能在微信小程序「丁香媽媽」中已上線,但是APP中暫時缺少,此功能可增強女性用戶的轉化率。
(1)數據來源和用戶反饋大多是第三方數據,缺少真正的第一手數據資料,並缺少真正的線下用戶調研,難以洞悉用戶具體功能的使用率與轉化率,難以進一步洞悉用戶需求。
(2)本文檔從結構上,還可以加入「競品分析」相關內容,分析春雨醫生、阿里健康等產品的相關特點,從而進一步完善對丁香醫生APP的產品分析。
(3)本文檔的分析大多是基於C端,即針對患者使用上進行的產品分析和優化,後續探索可以從B端出發,對專業醫生的產品使用進行分析和優化,為後續醫院端的爭奪,線上線下的融合作準備。
小白菜,《用Axure寫PRD:倒推網易雲音樂APP產品需求文檔》
裴哲琦,《阿里健康APP產品體驗分析報告(上)(中)(下)》
感謝以上兩位大神!
第一次嘗試寫產品分析文檔,經驗不足,時間上比較匆忙,分析或許還不成熟,如有不同的想法歡迎進行交流與指正,感激不盡!
本文由 @小鹿 原創發布於人人都是產品經理。未經許可,禁止轉載
題圖來自Unsplash,基於CC0協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