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16年以來,中醫領域受資本熱捧的現象尤為明顯。此前,36氪已經報導過固生堂、君和堂、甘草醫生、六度中醫等中醫項目,小鹿醫館也是其中之一。2016年3月剛上線的小鹿醫館,已在2016年5月完成了來自晨興資本和IDG資本的數千萬人民幣A輪融資。
與其他中醫項目相比,小鹿醫館最大的差異化在於其從重問診切入。之所以稱之為「重」問診,這是相較於春雨醫生們主打的輕問診。小鹿醫館問診之「重」,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醫生資質高
小鹿醫館創始人兼CEO張闊介紹,小鹿醫館平臺上的醫生80%以上都是副主任醫師和主任醫師,主要來自於三甲醫院和國醫堂。北京最好的四大中醫院——東直門醫院、廣安門醫院、北京中醫醫院、北京西苑醫院,都有醫師入駐,還包括北京中醫藥大學國醫堂、北京同仁堂中醫診所、北醫三院、北京協和醫院等。因為醫生資質高,醫生在小鹿醫館平臺上的問診費也相對於輕問診高很多。
「我們認為,看病就要看好醫生。醫生好,問診專業,醫患溝通才會很好。因此,我們對醫生要求高。」
寫到這兒,可能很多人會提出:資質高的醫生是不願意或者沒時間在網際網路平臺開展問診的。張闊表示,比起西醫,這種現象在中醫領域會好很多。甚至,越老越大牌的中醫,越願意與患者溝通。當然,如果醫生服務不好,患者是可以評價的。
診療流程重
在張闊看來,許多移動醫療產品的診療流程看起來很亂,小鹿醫館希望把線上診療流程清晰化、簡潔化。
首先,作為前搜狗首席科學家的張闊,將搜狗搜索的邏輯融入了小鹿醫館這款中醫產品。用戶在選擇醫生之前,選擇的不是寬泛的科室,而是細化到各種不適病症,包括月經不調、痘痘色斑、失眠頭痛、脾胃虛弱等。
張闊透露,未來,小鹿醫館還將嘗試應用人工智慧技術,通過自然語言分析患者的症狀或主訴,來為他們推薦醫生。這一點,有點像36氪此前報導過的半個醫生和多美小壹。
其次,中醫講究「望、聞、問、切」,小鹿醫館以問診單的形式,搬到了線上。該問診單是在中醫十問歌的基礎上,和中醫專家們討論優化而成的。用戶選擇完醫生之後,即跳轉到問診單填寫。
該問診單分為問卷選擇和拍照上傳,問卷選擇包括症狀主訴、1分鐘脈搏次數自測、寒熱情況、出汗情況、疼痛情況、睡眠情況、大小便情況、飲水情況、耳眼口情況等,而舌頭、面部、以及歷史處方/化驗單則是拍照上傳。
小鹿醫館APP截圖
「因為我們是先付費後填問診單,患者的問診信息都會填得很全面和仔細,加上醫生很專業,患者的後續購藥比例已經達到了40%。」張闊說,在藥材供應和配送上,小鹿醫館與同仁堂和順豐達成了合作,其原則是「藥必甄選,次日到家。」由於小鹿醫館在同仁堂安排了駐點工作人員,出於人力成本的考慮,外地患者的藥材也是由北京同仁堂通過順豐寄出。
除了C端用戶,小鹿醫館同時也在做B端客戶,即通過中醫上門的形式,去各大企業按需坐診。搜狗、騰訊、攜程、輝瑞、中國人壽、金信網、電動邦都是小鹿醫館的B端客戶,後續或將產生保險和金融上的合作。
目前,小鹿醫館入駐醫師100餘名,C端和B端客戶已累計產生5000餘問診訂單量。在小鹿醫館的盈利模式中,也是醫藥分開。即醫師收取問診費,小鹿醫館收取和藥材供應商的分成。隨著訂單量的增多,小鹿醫館的議價權會更大,利潤空間越大。
從目前來看,小鹿醫館以線上和O2O模式為主。不過,在張闊的計劃中,也會有線下的布局,來形成閉環。「當用戶需要面診時,提供醫患見面的場所和服務,包括脈診的穿戴設備也會做的。」
據了解,小鹿醫館隸屬於北京紫宸正陽科技有限公司,註冊於2015年11月25日。創始人張闊除了搜狗搜索的背景,是清華大學計算機系博士,經北京市專業技術資格評審中心評定的教授級高級工程師,科技部國家863重大項目課題總負責人;聯合創始人黃鶴畢業於北京郵電⼤大學信息工程專業,曾為搜狗搜索和豌豆莢的產品經理;聯合創始人劉欣悅畢業於南京中國藥科大學藥物分析專業,曾任職於葛蘭素史克、默沙東、輝瑞,後任好大夫在線副總裁。公司現有員工20餘人。
張闊還透露,中醫領域競爭越來越大,希望在年底前完成B輪融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