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騰愛醫生,「連接一切」為何觸不動醫療硬核?

2021-01-08 手機鳳凰網

《財經》記者 趙天宇 辛穎 | 文 王小 | 編輯

裹挾著網際網路巨大流量的線上平臺,直衝醫療行業,但在生態鏈中僅扮演了一個可有可無的角色。能為醫生帶來更多患者、扣住盈利閉環的才是有價值的網際網路醫療產品,騰愛顯然沒有做到

(網際網路醫療的幾家頭部企業,即便有大流量,也難滿足醫生將患者帶到線下的願望。圖/新華)

2019年3月27日,騰訊投資的企鵝醫生發布「未來診所」,而就在半個月前,騰訊內部孵化上線三年的騰愛醫生正式關停。

騰愛醫生關停,官方給出的解釋是,「因公司組織架構和業務策略的調整相關原因」。

對騰訊在網際網路醫療的這次重要嘗試的夭折,業內並不意外,因為雖經多次突圍,醫療服務的火苗在網際網路企業內部始終難成燎原之勢。

三年前,正值網際網路醫療春天,騰愛醫生帶著騰訊的光環首次亮相,便與沃醫婦產名醫集團、張強醫生集團等九大醫生集團籤約。彼時,作為平臺型APP,騰愛醫生定位於「為醫生群體提供專業的網際網路服務」。

騰訊副總裁丁珂曾經公開介紹,騰訊擁有10多億用戶體量,讓醫生獲取新患者的成本幾乎為零。「我們也確實對騰訊這步棋的流量充滿了期待。」沃醫婦產名醫集團創始人龔曉明告訴《財經》記者。

然而,由於醫療服務的特性,大流量尚未顯示出能催生大業績的功力,線上問診患者導流到醫療機構的效果並不直觀,醫生們的期待逐漸落空。可以確定的是,隨著市場成熟,重新審視網際網路醫療的價值,單純的線上醫療商業模式被認為難以走通。

一個可替代的工具

兩年多的時間,卓正醫療兒科醫生王萍,通過騰愛醫生為2000餘名患者提供過諮詢。諮詢訂單的數量與騰愛醫生的發展歷程一致——最初幾乎沒有患者通過此渠道來找她,但到了後期,一個月能諮詢100多單。

簡單來說,騰愛醫生起到的作用,就是醫生通過APP能管理在線諮詢的訂單及患者;患者則通過診所或醫生集團的微信公眾號入口,以騰愛醫生為紐帶,搜索醫生或病症,進行提問,並支付相應費用。

王萍以「牽線搭橋」形容騰愛醫生起到的作用,「醫生為患者提供線上諮詢,以騰愛這個程序來做交互,雙方的個人隱私都得到保護。如果我的患者向其他人推薦,就直接把我在騰愛的二維碼拿過去,掃一下就可以諮詢我了」。

王萍提供的線上諮詢服務主要是兒科保健,148元一單,諮詢者在獲得醫生首次回復24小時內,可以再免費追問兩次。

這項功能帶有強烈的微信特質。直到關停,騰愛醫生實現的價值都沒有跳出騰訊最擅長的「連接一切」。2016年前後,正值網際網路醫療方興未艾。作為網際網路資深玩家,騰訊需要在網際網路醫療布下自己的一顆棋子。

在騰愛醫生亮相一年後,2017年時任騰訊移動網際網路事業群副總裁陳廣域在一個論壇上說,「在網際網路+醫療領域,騰訊同樣是一家零件公司,是一家配件公司。」意即做好工具的角色,做好底層能力,然後開放接口給合作夥伴,去服務更多的醫療機構和患者。

在使用騰愛醫生之前,王萍已經有自己的科普微信群,但這個群很快滿了,在群裡經常有人問,「有朋友也想要問問題怎麼辦?」「我總是免費問問題,不好意思打擾你,怎麼辦?」

「對家長們來說,騰愛醫生提供了合理的途徑——我雖然佔用你的時間,但也支付了一定的諮詢費用,公事公辦,他們容易接受這個模式。一些複雜的疾病,尤其涉及隱私,更需要這麼問。」王萍說。

在提供這些諮詢時,王萍自豪於充分發揮了醫生的價值。有一些在線諮詢,醫生們需要花費一兩個小時解答。王萍回憶說,例如孩子餵養、發育方面的提問,比較複雜,有時她甚至會回復到五六千字,「我還遇到過一個線上諮詢的孩子媽媽,我陪著聊了一個小時」。

對醫生們來說,騰愛醫生不失為一個好的工具。今年1月,騰愛醫生宣布下線APP及關閉服務消息時,怡禾健康創始人裴洪崗等多位醫生表達了不舍。

儘管遺憾,但事實是,騰愛醫生的功能顯然是可替代的。卓正醫療、怡禾健康等診所與騰愛醫生合作,彼時雙方寄希望於開拓醫生品牌經營、患者管理、團隊協作、財務管理等諸多創新服務場景。騰愛醫生發出停止運營消息後,合作過的診所們很快自己研發系統,趕在3月10日騰愛醫生關停時做到了無縫銜接。

確實,無論對於醫療機構還是客戶,在線問診都給他們提供了另外一種便捷的服務方式,儘管還處於摸索階段。但問題是,單一的在線問診顯然不能觸及到醫療的硬核——診療服務。

即便是大流量如網際網路醫療的幾家頭部企業,也難滿足醫生將患者帶到線下的願望。線上問診更無法盈利,頭部企業為持續經營尋求支付方,紛紛轉向保險扎堆。

騰愛醫生背後是「騰愛醫療」,這是騰訊在醫療領域布局實現閉環的一次重要嘗試,目的在於用網際網路技術實現醫療信息的共享。騰訊副總裁丁珂曾說,「騰愛醫生產品的價值體現在騰訊後臺精準的醫療引擎上,比如,騰訊有很多流量入口,如果用戶有醫療需求,騰訊後臺會進行漏鬥篩查,幫助用戶匹配到醫生。」

然而,兩年多的嘗試,騰愛的導流效果不甚理想,難以如預想中一般發揮強大數據連接的作用。

兩年多來,騰愛醫生服務患者2000萬,每日諮詢量3萬以上,覆蓋14個臨床科室及4個醫技科室。從規模上看,好大夫在線每天線上服務患者近30萬人次,平安好醫生月活躍用戶數約4860萬;春雨醫生服務患者2億人次以上,微醫累計服務人次超過5.8億。騰愛醫生與主流網際網路醫療平臺的患者量仍不在同一量級。

「你可能誤會了,這不是平臺,只是一個溝通工具。」一位騰愛醫生的深度用戶醫生告訴《財經》記者,在線問診的人仍然是基於醫生品牌的既有粉絲,並沒有想像中的大流量導入。

一位優秀的醫生形成自己的品牌,便有底氣跳出公立醫院,組建自己的團隊,以醫生集團的形式執業。醫生集團期待中的好工具是,能將在線問診的患者成功轉化到線下,以提升收入。

哈特瑞姆醫生集團CEO施海峰告訴《財經》記者,如果從獲客的角度,做在線諮詢,醫生付出時間得不到對等的回報。醫生更傾向於與線下診所合作,導流的患者已經對自己的病情有所了解,對醫生有信任基礎,不但可以為醫生帶來實打實的診療服務,對患者的幫助也切實。

患者大多抱著試一試的態度來線上平臺做初診諮詢。如果有一款提供高效分診功能的產品,而不僅是在線問診工具,將諮詢的患者精細分診服務,這是醫生迫切需要的,尤其是那些資深醫生。現在大多平臺已經開始提供人工智慧分診服務,但還是只能做簡單的業務。

線下患者有著明確的診療目的,醫院也分工明確,醫生呈梯隊組配,比如有住院(助理)醫師的輔助,資深醫生可以將精力集中在更擅長的疑難雜症上。而這是線上分診難以實現的。

騰愛醫生此前的公開數據顯示,使用騰愛醫生後,線上互動粉絲有15%轉化為患者。騰愛帶有深刻的騰訊基因,採用「連接一切」的思維,可問題在於,醫療體系本身並不是單純的「連接」便足以吸引流量、打通線上線下、形成盈利閉環的。

騰訊理解的生態,其實更多的不是醫療市場,而是社群、是社交媒體,是「連接器」,就是該產品能否把專屬的流量連接到這裡來。易凱資本董事總經理王斌說,這完全是TMT的思路,然而醫療有自身的運轉邏輯。

王萍告訴《財經》記者,也有患者在線上諮詢幾次後,來實體診所找她,成為就診的患者。但是這有一個問題,診所不可能覆蓋所有城市,而線上的患者來自全國各地甚至海外,兩相對接,轉化率有限。

向左走,向右走?

網際網路醫療痛苦摸索了線上輕問診、網上掛號業務後,無論線上平臺還是線下機構,一個新的共識是,都要把注意力放在「患者」身上,不能再做實體醫療機構的附屬品。

騰愛醫生的案例,正是網際網路醫療初級階段的產物——不失為一個合適的醫患溝通工具,但相較於同類產品,騰愛顯然走得慢了,線下業務的拓展太保守。

以騰訊投資的醫療版圖來看,其旗下的一個網際網路醫療產品——醫聯從實名醫生平臺做起,醫生可在線接單,但是整體的業務版圖是網際網路醫院,已於2017年拿到銀川網際網路醫院牌照,領先競品一步。

同樣,拿到網際網路醫院牌照的好大夫在線也受到騰訊投資的青睞。「現在已有近21萬的籤約醫生,接下來我們還會有進一步的業務擴張。物質激勵固然重要,但龐大的患者基礎也是我們留住醫生的關鍵。網際網路醫療必然是長跑,而騰訊是在這個問題上能與我們達成共識的合作夥伴。」好大夫在線副總裁施慧告訴《財經》記者。

騰訊也參與過企鵝醫生的兩輪融資,2018年8月該公司與杏仁醫生合併,同樣提供付費的線上問診。企鵝醫生已經落地線下全科診所,定位基層醫療;杏仁醫生提供的醫生端工具與騰愛醫生非常相似,同時該公司已建成深圳、廣州、成都等多地的日間手術中心,若企鵝診所的患者有手術需求,可導流至杏仁預約手術。

網際網路醫療做線下實體醫療服務,看似已成為必經之路。易凱資本在《中國健康產業2019白皮書》中指出,純線上醫療商業模式,收入模式單一,且大部分被醫生分走,加之居民普遍不高的消費意願與巨大的獲客成本,使其變現能力一直處於較低水平。

對公立醫院的醫生來說,使用在線問診平臺,最主要是為積累專業領域的個人品牌。

「沒有流量的吸引,醫生在線投入的精力就越來越少。沒有好醫生的吸引,平臺也不會成為患者的首選,最終惡性循環。」一位網際網路醫療的資深人士向《財經》記者分析,能夠把醫療服務作為硬核的網際網路醫療平臺並不多。醫生向網際網路尋求流量並轉換成線下患者,患者向網際網路尋求優質快捷的醫療服務,不是網際網路醫療做不好,而是少有人能夠提供醫生、患者真正需要的網際網路產品。

易凱資本董事總經理王斌對《財經》記者說,經過幾年的市場檢驗,騰訊與其投入去做一個重複的產品,不如把機會直接給資源、流量、預期發展都好一些的網際網路醫療企業。

2018年11月,騰訊副總裁丁珂透露,未來騰訊醫療健康業務的突破點將聚焦在三個核心能力和兩個重點學科:一是包括電子健康卡、醫保支付等基礎設施建設,二是專業高效的騰訊醫典服務,三是醫療AI;兩個重點學科則是腫瘤和婦幼。

在王斌看來,騰訊在醫療領域的戰略投資,有幾個項目發展到獨角獸的體量;投入去做的項目,比如企鵝杏仁,也有明確的方向。騰訊做醫療的邏輯或許是,既然需要參與醫療行業,那就投一些企業,結果還不錯,說明做判斷的邏輯是對的,公司與背後的人群、流量、數據相結合,有細分市場、有業務協同,騰訊願意花錢投入。

從外部投資來看,騰訊、阿里系投資的醫療公司數量越來越多,已均在30起左右。其間,雙方也在盡力避免互搶地盤,如微醫、好大夫在線、丁香園、醫聯等頭部醫療服務平臺,吸引騰訊的投資;阿里及雲鋒基金參投的項目多在醫藥電商、醫療AI、尋醫問診等。

百度在醫療的投資布局相對薄弱,如2016年投資網際網路醫療「趣醫網」,2018年投資AI輔診「至真互聯」,集中於在線醫療及數據信息。

試圖加快布局醫療AI的企業越來越多,這一領域的競爭在所難免。而時常攪局乃至「顛覆」行業生態的網際網路巨頭們,尋覓著醫療行業的規則,已觸及到邊界和機會。網際網路醫院或許是可企及的。

今年1月,阿里已經參與浙江省網際網路醫院平臺的建設,騰訊參投的醫聯也在著力運營網際網路醫院。施慧告訴《財經》記者,網際網路醫院儘管有跟線下醫院合作的部分,但線上業務的核心沒變,仍在於讓患者「看好病」,提供優質醫療服務。

內部孵化項目則是基於各家公司特質,選擅長的嫁接到醫療。例如騰訊希望連接醫患的騰愛醫生;阿里系經由螞蟻金服、阿里雲等,涉足醫療支付、醫療信息化;百度內部項目如拇指醫生、百度醫療大腦等,能夠在線掛號問診,但產品定位不夠準確,以及信任事件頻發,導致進展有限。2017年2月,百度整體裁撤醫療事業部。

不難看出,網際網路巨頭們投資醫療類公司,往往比內部孵化醫療項目來得成功。一位曾任職於網際網路醫療企業的高管對《財經》記者說,在網際網路企業內部獨立孵化醫療項目的難度很大。由於網際網路企業迭代速度很快,KPI的考核加上部門之間的競爭,醫療這種長跑項目的優勢並不明顯。

對網際網路巨頭們來說,業務領域一旦涉及醫療,會對其背後的醫療風險非常謹慎,這也是上述網際網路醫療前高管強調的。「還是讓專業的人去做專業的事兒吧。」王斌說。

【作者: 趙天宇 辛穎】(編輯:王焱灼)關鍵字: 醫生 醫療

相關焦點

  • 網際網路醫療藍海裡的兩大巨鯨 行遊之路大不同
    誰也不知道他到底在想什麼,或許就是在思考如何推進騰訊網際網路醫療戰略。試水地方平臺模式3月25日,在「網際網路+慢病管理貴州模式」發布會上,騰訊副總裁丁珂正式對外發布騰愛醫療戰略及業務構成。騰訊的「貴州模式」也體現出其在醫療領域的核心思路:連接醫院、醫生和患者,通過大數據技術打造健康管理平臺,實施疾病預防和分級診療計劃。丁珂表示,「騰愛醫療」戰略的啟動,正是基於對「貴州模式」的經驗總結與戰略升級,騰訊希望與貴州省衛生計生委、貴州百靈一起,在網際網路+醫療的探索上進一步往縱深邁進。
  • 公主連接推不動圖怎麼辦
    公主連接推不動圖怎麼辦?對平民玩家來說推圖是遊戲中最大的挑戰,有些關卡吃法傷,有些關卡吃物傷,可是大部分玩家只有一套平民通用陣容,那麼玩家遇到推不動圖的時候應該怎麼辦呢? 公主連接推不動圖怎麼辦?
  • 失落城堡手遊火槍武器排行 失落城堡什麼槍好用
    失落城堡中可供玩家選擇的裝備數不勝數,而且每種裝備都有不同的效果和技能,今天小編就和大家聊聊失落城堡手遊火槍武器排行 失落城堡什麼槍好用。
  • 國康私人醫生平臺與中興通訊強勢連接背後的意義
    中興通訊為何會選擇與國康私人醫生平臺對接呢?其中蘊含著深遠的意義。近年來,以中興通訊為代表的企業發現了醫療服務對於企業管理和經營的重要性。員工的健康問題對企業造成的損失不容小覷。一方面員工或其家人的健康問題,往往會使員工的工作效率下降,造成了人力成本損耗的增加。
  • 孩子動不動就情緒失控?打罵或服軟都不可,做好情感連接是關鍵
    比如佔有欲過強,不喜歡和他人分享,在集體生活中很難與別人相處。如果孩子總是無法把握好情緒,家長又過分地寵溺孩子,孩子在得不到滿足的時候就容易出現暴躁,甚至用武力解決問題,最終形成極端性格。再者,若家長在孩子情緒失控時嚇唬或打罵孩子,則會讓孩子感到委屈,長此以往,孩子就會變得越來越壓抑,喜歡將情緒憋在心裡,時間長了內心就會經常覺得沮喪失落,從而失去孩子該有的天真和爛漫。
  • 中國醫學科普進入「硬核」時代
    根據企鵝智酷的統計數據,目前國內有4萬多個健康自媒體、周閱讀量逾百萬、全網日醫療信息搜索超6000萬……這組數據足以表明國人對於權威醫療信息的渴求。同時,民眾對於健康科普的需求也已經進入一個「硬核」時代,不僅僅滿足於了解健康常識,還希望能主動獲取和學習疾病全周期所需的科普知識。
  • 春雨醫生背後:移動醫療盈利模式難尋
    10月6日傍晚,春雨醫生相關負責人在電話中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公司一切業務經營正常,因為公司建立的是用戶與醫生的平臺,不會因為創始人的變故而影響到公司的後續發展。  10月6日,春雨醫生在其訃告中表示,張銳的相關職責,暫由聯合創始人李光輝代為履行。
  • 多年前,中國「換頭手術」震動世界,手術結果為何至今沒公布?
    隨著醫療技術的飛速發展,國內外器官移植技術已經相當成熟,一些外科醫生開始探索「活體頭顱移植」實施的可能性。聽似天方夜譚的構想,卻給了人們滿心期待。但該頭顱移植手術並未取得真正的成功,由於脊髓連接失敗,這隻接受過手術的猴子僅在8天後就死亡了。
  • 英美醫療系統為何不崩潰?——一位高華用生命做出回答
    (二)疫情泛濫,英美醫療系統井然有序很多朋友都很納悶,美國疫情那麼嚴重,美國的醫療體系為什麼沒有崩潰?美國的老百姓為什麼沒有怨言?這個原因很多,我們先來了解一下,什麼叫醫療體系崩潰。簡單來說就是醫療資源供不應求,醫院人滿為患,醫護人員短缺,醫療物資匱乏,很多人得不到救治。醫護人員短缺可能是因為醫生因感染而減員,或者就醫患者太多忙不過來。
  • 科學戰疫中,你所不知道的硬核操作!
    該方案一經發布,全國各省市醫院CT掃描工作量激增,除了CT設備不足、缺少CT掃描技師、放射室易感染等問題之外,放射科醫生們的工作壓力也隨之增加。▲醫護人員在武漢方艙醫院使用移動CT設備 來源 | 新華社#關於放射科的種種傳言#放射科作為醫院中的戰鬥機,沒有哪個科室不和放射科打交道的。
  • 江珊《急診科醫生》化身醫療界高手引期待
    由鄭曉龍、劉雪松執導的都市醫療行業題材電視劇《急診科醫生》近日分別在北京和上海舉辦了開播新聞發布會,江珊此次在劇中飾演心思縝密,敢愛敢恨,醫術高超的急診科副主任醫師劉慧敏。    這也是繼《永不放棄》後江珊第二次與鄭曉龍導演合作,再次飾演醫生,她也大呼太有緣分。被問到為何要接拍這部劇時,江珊表示:「劉慧敏這個角色對於她來說很有吸引力,因為她具有這個年齡段的身份多面性,集「妻子」、「媽媽」、「醫生」、「女強人」等多個身份標籤於一體。
  • 你知道什麼叫「失落」嗎?
    你懂什麼是「失落」嗎?你又是否明白什麼是「失落」到極致的感覺?這種感覺並非是媽媽沒有買你最喜歡的糖,或老師沒點滿分的人名。失落到極致連喘氣都費勁,但你也只能喘氣來面對。甚至胸口堵得難受,像一顆石頭突然之間撞擊你的胸口。
  • LEAD 立德人物|優秀學科帶頭人張文宏,網民心中的「硬核」醫生
    網民心中的「硬核」醫生截至2016年3月,張文宏兼復旦大學生物醫學研究院PI,上海感染病學會副主任委員,全國醫師協會感染病學分會常委,《Emerging Microbes and Infections》 等雜誌副主編,美國《肝臟病學》(中文版)等雜誌編委。2020年1月31日,張文宏在接受新華社記者的專訪時表示,疫情來了,堅守崗位是醫生的職責所在。
  • 醫生以「靜」制「動」,這招真妙(圖)
    胳膊骨折緊急接 骨,他的左臂保住了  患處動脈突然爆 裂,他的瞳孔放大了  腿靜脈變成臂動經過醫生緊急接骨手術,男子的左臂保住了,但在15天後,意想不到的事發生了:男子打著石膏的左臂突然血管爆裂大出血,致使他瀕臨死亡的邊緣。瀋陽醫學院奉天醫院手外三科醫生急中生智,從患者大腿取出兩根靜脈血管移接到左臂,再施巧手將靜脈「變」動脈,手術獲得成功!8月3日,記者採訪了此事。  7小時接上斷臂  小剛是一名外來打工者,今年32歲。
  • 2014移動醫療深度報告(一)|乾貨|醫療|深度|網際網路|醫生|移動...
    「開放的網絡」是指「可以進行各種類型的信息服務,可以來自各種類型的網絡服務機構,而且,這種連接應該是沒有障礙的」。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 (一)對用戶開放。用戶遵守網絡協議,便捷的聯入網絡,網絡可以隨時保持對用戶的開放。 (二)對信息來源開放。
  • 卡西歐拿不出手?它有的,可不僅僅是硬核
    內部構造硬核一塊表耐不耐造,其實根本上還是要看機芯零件,機械錶之所以那麼脆弱,就是因為被撞擊後的機械錶,機芯會很容易移位或損壞,那基本上整隻表就報廢了。但我們硬核的卡西歐不一樣,卡西歐的設計始是從皮球上得到的靈感,就像拍打皮球的時候橡膠吸收了所有的撞擊力,而卡西歐的機芯和零件像是被懸浮在了「皮球」裡,這樣的抗震力,怎麼可能摔得壞?
  • 《微軟飛行模擬 2020》,硬核模擬器也有春天
    這一切只是為了「真實」。真實到還原每一架飛機的操作流程,還原地球表面的每一個角落。 但它又不強求每個玩家成為「機長」,從「全模擬」到「全自動」,遊戲提供了多個難度等級,即便把Xbox作為輸入設備,也能完成一系列起飛、降落操作。從硬核到休閒,每個玩家都能找到自己的樂趣。
  • 醫療新媒體時代,常笑醫學網獨闢蹊徑,打造醫生線上交流學習平臺
    在生活水平不斷提升的同時,現代人的健康意識也越來越強,隨之對於醫生職業水平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特別是2020年疫情突然爆發的疫情,醫生全面提升職業技能將是為建設「健康中國」加碼的重要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