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病例問診不同平臺診斷結果五花八門 網絡問診開藥靠譜嗎?

2020-12-05 河南輿情研究院

你還在為看一次病去醫院排幾小時的隊嗎?這種很多人習以為常的就醫體驗,或許在未來會發生顛覆性改變。

望聞問切,是患者習慣了的、多年來已經成為定式的線下醫療問診方式。隨著網際網路技術的發展,加上疫情導致的各種就醫限制,網上問診方便了更多患者。可是,線上就醫,是不是真如線下就醫一樣能夠實打實解決患者的問題?新生事物,總需要完善和嚴格的規則制約。

據了解,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線下購藥場景受限,很多患者把問診需求轉移到網上。各大網際網路醫院、第三方網際網路醫療平臺紛紛推出在線免費諮詢、便民門診、遠程會診等服務,醫保支付、藥品配送快速上線,助力線上抗疫。數據顯示,2019年4月我國在線醫療用戶規模為4500萬人,滲透率為6.6%,2020年這一數字預計將達到7.9%。報告顯示,疫情使得在線醫療普及度與大眾認知大幅提升,推動了在線醫療的發展。

近日,一系列利好網際網路醫療的政策接連出臺,未來,網上不僅可以看病拿藥,甚至可以直接醫保報銷。不過,把關係民眾生命健康的診療過程搬到網上,「網上看病」 在便捷高效的同時,也需要釐清責任、加強監管。

靠譜之惑:同一病例問診多名醫生,診斷結果五花八門

但在線醫療大幅發展的同時,網絡問診、開藥過程仍存制度漏洞,導致公眾「體驗」不太如意。比如,安徽一名患者將口腔內潰瘍滋生的照片,拿給3個網絡問診平臺上的若干名不同醫生問診,得出了不同的診斷和處方開具。患者不知所措,最終還是選擇線下就醫,最終病痛才得以緩解。

據悉,家住安徽的小李今年疫情期間幫助父親使用網絡問診的經歷,如今已經成為父親抨擊「網絡不靠譜」的重要依據。

今年3月,小李的父親因「口腔潰瘍」問題受到困擾,「嘴巴裡起了很多白色的皮,而且越來越嚴重」。當時受疫情影響,縣醫院只有發熱門診可以接診,別的科室一律停診。自詡「見多識廣」的年輕人小李,決定通過網絡問診幫父親看病。

他問診的第一名醫生是安徽一家三甲醫院口腔科醫生,在給對方看過父親的口腔照片並書面描述相關症狀後,該醫生診斷為「舌炎引起的口腔潰瘍」,「吃一點消炎藥,注意休息就沒事了」。這名醫生還開具了消炎藥處方,囑其線下購藥。但兩天之後,小李父親的病情又加重了。小李隨後又選擇了其他兩家網際網路問診平臺上的幾名口腔科醫生,提供的還是同樣的照片和病情描述。

「這幾個醫生說得七七八八,都不帶重樣的。」小李說,有人診斷是「重度口腔潰瘍」,有人診斷是「念珠菌感染」,還有人說就是「口腔發炎」。每一名線上醫生,都給小李父親開具了不同的藥,「我實在被弄糊塗了,所以乾脆啥藥也沒買,拖著吧」。

最終,小李的父親在縣中醫院開診後去看病,才確診他是「由抗生素引起的念珠菌感染」,經過幾個禮拜治療後病情有所好轉。

上海一所三甲醫院口腔科資深醫生告訴記者,「念珠菌感染」對口腔科醫生來說實在算不上是什麼疑難雜症,也不需要專門請口腔科細分領域專家問診。之所以造成「一張圖片,不同醫生給出不同診斷」的原因,他認為是網絡問診的「天然局限」造成的。

「在網上,你拿著正規大醫院拍攝的片子、出具的病理報告來複查、複診、諮詢都可以,但首診肯定不行。」這名醫生介紹,口腔科醫生線下問診時除了觀察口腔內部情況、病情問詢,還會輔以觸摸、按壓等動作,僅憑口腔照片和病情問詢,很難實現「準確診斷」,更別說是開具處方了。

身份之惑在線問診平臺數量多是否具有執業資格患者難以考證

「就該實打實管起來,不然還會有人像我這樣,差點丟了性命!」2019年,家住四川省青白江區的賈先生聽說四川省衛生健康委員會、省中醫藥管理局新印發《關於進一步做好網際網路醫院和網際網路診療相關工作的通知》(下文簡稱《通知》),將加大對網際網路醫療過程的監管後,如此感嘆。

感嘆源於他的一次網上求醫「驚險」經歷。2019年3月,賈先生感覺身體不太舒服,時而有噁心嘔吐的症狀。「女兒幫我到網上求醫問診。」賈先生回憶,網絡問診平臺的「醫生」根據描述的病情,開了治胃炎的藥。然而他服藥一段時間後,竟出現昏迷的症狀,被家人送到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診斷結果令賈先生一家大吃一驚,噁心嘔吐並非是胃病作怪,而是心臟出了問題。

賈先生的遭遇是偶然嗎?號稱方便快捷的網際網路診療存在著哪些不規範之處?現有監管是否到位?

賈先生遇到的問診平臺,已經不是什麼稀罕物,當前,因其方便快捷的優勢,微信醫療諮詢群、公眾號和健康諮詢網站等網上問診平臺正在快速擴展中。

據調查發現,在網站搜尋引擎中輸入「在線問診」,出現數十個網絡問診平臺,並用「中醫名家在線問診」「正規醫院好大夫」等描述吸引點擊;在微信中以關鍵字「問診」進行搜索,出現近百個包含在線問診服務的公眾號,80餘個醫療問診小程序。其中「中醫」「育兒」「皮膚」等類別佔比較大。而且,上述網際網路問診平臺的運營主體除醫院外,還有藥企、網絡科技公司、健康管理公司等。

「這些問診網站方便是方便,就是不知道靠不靠譜。」成都「90後」市民郭剛說,他身邊許多同事和朋友已經習慣了選擇網上問診,他也開始隨大流,但心裡始終有些擔心。

實際上,針對這種普遍擔心,去年,國家相關部門出臺《網際網路診療管理辦法(試行)》《遠程醫療服務管理規範(試行)》等文件,明確規定網際網路診療活動「應當由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醫療機構提供」,我省新出臺的《通知》也明確要求,網際網路醫院必須依託實體醫療機構,並進行登記備案。

這些網上問診平臺是否都取得了《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呢?據調查,「微醫」「丁香醫生」等知名網際網路在線問診平臺,「曬」出了《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但在「有問必答網」「求醫網」「好大夫在線」「就醫160網」等多家網絡排名靠前的網站中,並未找到明確的備案信息。記者撥通其中多家網站的客服電話,就平臺是否在相關部門進行登記備案進行求證,但都未得到正面答覆,有的客服回應「詳細情況不清楚」,有的客服乾脆掛斷了電話。

不少網絡問診平臺是否具有執業資格難以考證,而在這些平臺執業的醫生身份更是難以分辨。「根本不知道那些網上坐診的是不是正規醫生。」成都市民段宏表示,有一次他出現明顯的嗓子疼、流鼻涕等感冒症狀,但網上問診平臺的醫生卻給他判定為慢性鼻炎。「這讓我對他們的身份引起懷疑!」

記者按照「求醫網」對醫生的介紹,到醫院的官方網站對醫生身份進行確認,結果的確有部分醫生在實體醫院任職,但也有部分醫生沒有查到。同時,記者通過國家衛健委電子化註冊信息系統對醫生身份進行查詢,輸入醫生信息後,不少查詢結果為「未查詢到符合條件的執業醫生」。

問診之惑以「諮詢」之名行「診療」之實,隔空看診惹爭議

據進一步調查發現,很多網際網路醫療平臺,雖打著網際網路醫療諮詢的名號,但行的卻是開方問診之實。

成都市民李女士的孩子今年兩歲,最近出現一些感冒症狀,因為工作忙,李女士選擇在一個名為「卓越天使兒科」的微信問診群中向醫生求助。在詢問「孩子有沒有發燒」「咳嗽了幾天」「有沒有鼻塞流鼻涕」幾個問題後,該名「醫生」開出處方,「頭孢克肟顆粒、氨酚麻美幹混懸劑、氨溴特羅口服溶液再加上福爾可定,每天吃三次。」

儘管拿到了藥方,但李女士心裡卻有些不安:「兩歲的孩子,沒有當面診療,連視頻看診都沒有,就開了含抗生素的幾種藥物,仔細考慮後,最後還是沒敢這樣吃藥。」

據了解,類似這種僅憑患者文字描述就看診開方的現象頗為普遍。

在一家名為「快速問醫生」的網站,記者以「胸悶心慌,四肢無力,心跳太快」的症狀進行諮詢,很快便有5名醫生回復,並推薦了「複方丹參滴丸」「穩心顆粒」「氟桂利嗪膠囊」「尼莫地平」等多種藥物。此後記者又在「健康160」「尋醫問藥」「求醫網」等其他多家網際網路醫療平臺進行諮詢,醫生們紛紛看診開藥。

僅憑几句話,沒有面診和更多詳細的檢查就做出診斷開出藥方,這樣合規嗎?據查詢國家相關規定,發現其明確網際網路診療活動不能對首診患者開展。此外,對開具處方也有明確要求:醫生在掌握患者病歷資料後,才能為部分常見病、慢性病患者在線開具處方,開具的處方要通過藥師進行審核。為6歲以下的低齡兒童開具網際網路兒童用藥處方時,還要確認患兒有監護人和相關專業醫師陪伴。

多家網絡在線問診平臺的看診開方行為顯然不符合這一要求,但當記者就此質疑時,其醫生和客服都強調平臺只是諮詢建議這樣用藥。

在業內人士看來,此類網上診療行為明顯超出了諮詢範疇。

「沒有明確診斷和治療,比如說要少吃鹽,或者要注意多運動,這些是屬於諮詢。如果明確診斷某種疾病,然後告訴患者要吃什麼藥,或者要到醫院做某種治療,就屬於診療的範疇。」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醫政醫管局副局長焦雅輝說。   不僅開藥方,有的網絡醫療平臺,還親自上場賣藥。

39歲的成都市民李先生告訴記者,他因患牛皮癬病急亂投醫,在一家網站諮詢後,對方寄給他一些「祖傳秘方」自製藥丸,李先生服用藥丸後,出現了渾身無力的症狀。

李先生趕快到一家三甲醫院診斷。「化驗結果顯示轉氨酶很高,肝功能受到了損傷。」李先生的主治醫生田濤初步分析,藥丸中含有激素類藥物,還可能含有重金屬,這導致李先生的肝功能受損。

醫生線上「搶單」接診,傳統看病模式將顛覆?

「10分鐘接診,23萬醫生搶單。」這是某網際網路醫療平臺App首頁上顯示的信息.

記者在平臺上體驗網上掛號問診,只需幾元錢的掛號費,通過平臺提交病情描述和過往診療單據等,不到三分鐘就匹配到一位副主任醫師接診,並進行線上實時交流問診。

對於很多有過掛號難、排大隊等傳統就醫體驗的患者來說,這種網上就醫的便捷和高效,顯而易見。

事實上,今年年初,受疫情影響,大部分醫院的診療活動受到影響,無接觸診療成為剛需,那段特殊時期,也催生了市場對於網際網路醫療的迫切期待。

國家衛健委今年3月透露的數據顯示,在疫情期間,網際網路診療成為醫療服務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國家衛生健康委的委屬管醫院網際網路診療比去年同期增加了17倍。

而最近幾天,兩個重磅文件的發布釋放出更多政策信號。 7月15日,國家發改委等13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支持新業態新模式健康發展激活消費市場帶動擴大就業的意見》對外公布,提出要將符合條件的「網際網路+」醫療服務費用納入醫保支付範圍;規範推廣慢性病網際網路複診、遠程醫療、網際網路健康諮詢等模式。

緊接著,國務院辦公廳又印發了《關於進一步優化營商環境更好服務市場主體的實施意見》,再次提及醫保政策「鬆綁」的問題。

「在保證醫療安全和質量前提下,進一步放寬網際網路診療範圍,將符合條件的網際網路醫療服務納入醫保報銷範圍,制定公布全國統一的網際網路醫療審批標準,加快創新型醫療器械審評審批並推進臨床應用。」

連續的政策信號,讓輿論熱議:「網際網路醫療」,這種新業態是否會在不遠的未來改變人們的生活方式,而與此同時,將關係生命健康的看病就醫放在「線上」,如何能讓民眾既舒心又放心?

看病開藥搬到網上,到底靠不靠譜?

對於一些經常跑醫院的老人或者慢病患者來說,「排隊3小時看病5分鐘」,這是常有的遭遇。與線下問診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線上就診的時間成本被大大壓縮。

在業內專家看來,患者通過網際網路醫院進行複診購藥,可以有效解決患者「因藥就醫」難題,同時也減少來院患者人數,緩解醫院的門診壓力,釋放出更多醫療資源,提升患者看病就醫的獲得感。

不過,與其他行業不同,醫療行業對安全性有著極高要求。但現實是,在一些網際網路醫療平臺中,一些亂象仍然存在。此前,就有媒體報導過醫生在線秒開處方、傳圖即可發藥、在線隨意補方等等。

從媒體的報導看,公眾「體驗」之所以不如意,是因為覺得不靠譜。其一,網絡問診不靠譜。同一病例問診不同平臺,提供的還是同樣的照片和病情描述,但不同醫生卻給出不同診斷,開的藥也截然不同。其二,網上開藥不靠譜。有些「線上醫生」完全不負責任,都沒將病人情況了解清楚就隨便開具處方單,讓網上購買處方藥的方便變成了「處方藥黑洞」。

有人認為,在線醫療目前存在的這些不靠譜,主要與一些平臺及線上醫生的不靠譜有關。此前有媒體報導,一些所謂線上醫生根本不具有行醫資格,甚至沒有多少專業醫療知識。而有些線上醫生雖有資質,卻依然表現出不靠譜,則是因為缺乏監管。在線下,醫生是一個「單位人」,有規章制度可以規範其行醫行為;在線上,醫生是一個「獨立人」,網際網路平臺對其幾乎沒有約束。

由此可見,在線醫療要變得靠譜起來,當務之急就是要強監管——從醫生資質到問診過程、結果,全流程強化監管。首先是加強對醫生的管理,不僅要審核醫生的準入資格,也要注重對醫生的日常考察。其次是加強問診過程的「品控」,將醫生與病人問答幾次算是一個完整的問診、若出現誤診應算誰的責任等問題在探索中明確。最後是建立、完善評價和退款機制,當患者認為網絡問診「不合格」,能給相關醫生「差評」,亦可同時向平臺申請退款。

目前,不少線上問診平臺都在這些方面做出了探索,有關部門不妨在從業者實踐的基礎上不斷完善相關行業規範,從而推動在線醫療有序發展。

我們還應該看到,在線醫療目前表現出的一些不靠譜,也與條件所限有關。以問診為例,疾病要得到確診,西醫需通過「視、觸、扣、聽」,中醫需通過「望、聞、問、切」,一些疾病還需進行必要的儀器檢查。而這些是網絡問診目前無法實現的,需要醫療機構與科技企業強強聯合尋求突破。因此,對於在線醫療,我們還要多一些循序漸進的耐心。

監管之惑診療更安全開展線上線下一體化監管

對於當前在線醫療中的一些亂象,監管有何難度,又該如何加強監管呢?

「嚴謹,始終是網際網路醫療發展的關鍵詞。不僅是因為醫療本身的嚴肅性,更在於對線上醫生和醫療過程的監管都面臨一定難度。」成都市首家網際網路醫院雙流華府醫院桃子網際網路醫院負責人坦言:由於網際網路醫療尚屬於新生事物,所以無論是對其的法律規範、監管設施、管理方法都還處於探索階段,有很多不完善之處。

為保證網絡醫療的真實、安全性,「新規」要求按照屬地管理原則,通過四川省網際網路醫療服務監管平臺,對網際網路醫療機構在線醫療服務行為實行全程監管,並及時向社會公布轄區內網際網路醫院和從事網際網路診療服務的醫療機構名單、監督電話和其他監督方式,受理和處置違法違規網際網路醫療服務的舉報。

衛生行政部門對網絡醫療的監管重點包括:網際網路醫療機構是否按照核准登記的診療科目開展網際網路診療活動;開展網際網路診療活動的醫師、護士是否具備相應資質並進行電子實名認證;開具的處方是否符合《處方管理辦法》和《醫療機構處方審核規範》規定;是否違規開具麻醉藥品、精神藥品,是否開展處方審核和處方點評等。

將網際網路醫療服務的監管結果與實體醫療機構校驗、等級評審、評先評優、數位化(智慧)醫院評審等掛鈎,醫療機構和人員不良行為記分、行政處罰等信用信息將納入全省信用信息共享平臺進行公示,實現聯合懲戒。

據了解,所有的網際網路醫院都必須依託實體醫療機構,已經取得《醫療機構執業許可證》的醫療機構可申請將「網際網路醫院」作為第二名稱。第三方機構可依託實體醫療機構申請獨立設置網際網路醫院。

對網際網路醫院的審批,將按照實體醫療機構的審批權限,由省、市、縣三級衛生健康行政部門分別負責相關網際網路醫院、網際網路診療設置審批和執業登記等準入事項的辦理。在醫療機構設置審批和執業登記時,要在原有審核要求基礎上,組織信息系統和信息安全相關專家嚴格審查,把好準入關。

作為監管的一項基礎性舉措,應該建立起全省網際網路醫療服務監管平臺,將原有的網際網路醫院「備案制」改為「審批制」,對網際網路醫院和網際網路診療進行準入把關和全程監管。但目前這一監管機制中,確實仍有一些不足。

比如,網際網路診療機構監管在很大程度上依賴相關從業者是否主動進行登記。陳婷婷向記者介紹,「如果開展網際網路診療行為的機構主動進行登記,則可以對其網際網路診療行為進行實時監管;如果有的機構沒有登記審批,但卻又在進行網際網路診療的相關服務,目前還無法對其進行有效實時監管。」而且由於技術限制,暫時也無法對微信群、QQ群等社交媒體平臺的網際網路醫療行為進行有效監管。

如何解決當前存在的網際網路診療監管「防君子不防小人」的現象?「監管主體也不應是單一的政府部門。」四川大學華西醫院信息中心主任師慶科認為,推動網際網路醫療發展,需要更多網際網路企業擔負起相應的社會責任,主動與政府部門進行對接合作,共同搭建範圍更廣、監管更細的監管平臺。

「網際網路醫療監管是一個龐大的話題,需要多個政府部門、醫療機構、網際網路企業和患者多方合作,共同營造一個健康的發展環境。」省政協委員、四川廣力律師事務所主任曾興聖也持同樣觀點,他還建議,在監管中應注重提升廣大患者對網際網路醫療的辨別能力,「讓群眾了解什麼樣的病能在網上看,什麼樣的醫生能給自己開藥,什麼樣的網際網路醫院才能信任,群眾的理性選擇和參與可以讓監管更完善。」

線上就醫,其實是智能化加人性化的便捷就醫手段,讓患者與醫者通過網絡面對面,免除線下就醫的種種等待環節,讓患者及時解惑、解痛,承擔起分級醫療的部分責任。「碼」上就醫,讓醫療效率大幅提升,也讓部分患者「碼」上解決問題。但是,患者的病痛「花樣百出」,網上問診,能不能做到像線下就醫問診般針對病灶?能不能對症下藥?

目前看來,各大網際網路醫院、第三方網際網路醫療平臺還是要在精準、人性化、個性化等問題上多下功夫。此外,線下面診,有處方、病歷為證。一但出現醫患糾紛,有法律途徑可走。新興的線上問診,就該更加嚴格謹慎。一方面,網上出診醫生,資質不能馬虎,要像面對線下病患一般面對線上患者;二來,線上問診,也該有嚴格的處理與處方記錄。也就是說,線上線下,仁心仁術質量不變,責任更加清晰,法律責任也同樣承擔。不同醫生或許可能會有不同的診斷,但是,患者得治,應是所有線上線下醫生的根本遵循。出現意見不同,大可網絡會診,省時省力,更能給患者出具最佳治療方案。

患者最需要的「定心丸」,還是嚴格監管。在大數據的助力之下,醫者與患者的責任與權利、治病救人過程中的所有環節,在大數據環境下,其實更有據可查。這就意味著,醫者、病患在網際網路醫療環境下,在嚴格監管之下,權益都能得到保障。

線上線下,能及時就醫,都是病患的福音。網上問診,在嚴格監管之下,必將成為患者及時就醫、及時解除病痛的通途。

綜合來源:人民日報 中國青年報 新浪財經 中國經濟網

相關焦點

  • 青島智能院:痛風智能問診機器人面世
    近日,青島智能產業技術研究院孵化公司青島中科慧康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智能問診機器人」正式在青島大學醫學院痛風病專科門診看診使用,開創了國內三家醫院使用人工智慧機器人問診痛風患者的先河。「智能問診機器人」集智能問診、智能診斷、智能治療、患者管理等多個功能於一體,可以提供包括專業化問診、診斷建議方案、治療建議方案、用藥提醒、飲食推薦等在內的一系列服務,能有效提升看診效率,提升患者就醫體驗。
  • 養老、問診、心理諮詢,和聊天機器人聊聊未來醫療
    Your.MD線上平臺工作流程包括三步:第一步,詢問患者症狀;第二步,給出選項,通過複雜的邏輯回歸對患者症狀進行歸類;第三步,給出診斷結果。由於其詢問症狀的次數往往都在五次以上,因此準確率較高。和Your.MD不同,healthTap在收到詢問信息後,會從自身的病例庫中自動搜尋類似的病例。值得一提的是,healthTap的回應不但會給出症狀的診斷結果,還會告知患者如何去治療。若healhTap的病例庫沒有相關記錄,平臺會自動從機器學習模式跳入到遠程人工模式,患者的諮詢信息會發送給平臺的所有醫生,並在24小時內收到回復。
  • 探索「問診」式課程開發模式
    上海市浦東新區教師繼續教育課程項目團隊自2016年開始探索「問診」式課程開發模式,在3年多的實踐中,師訓團隊以「問診」作為主要的課程諮詢手段,通過課程開發者的自我診斷、師訓團隊與專家團隊的合作問診,不斷改進課程內容
  • AI提升問診效率,與三星、騰訊達成合作,巴比倫何以囊獲超6億美金...
    對於巴比倫創始人兼CEO Ali Parsa——這位曾創立了歐洲最大的臨床醫生合作網絡公司Circle的人來說,這輪融資的目的是幫助其已有的AI聊天機器人更為快速地獲得英國MHRA和美國FDA的臨床認證,打造出一款更為複雜的醫療診斷機器人。
  • WebMD前半生「休止」,這份報告告訴你在線問診的後半生
    從整體市場來看,美國移動醫療行業已進入數據驅動決策的階段,在線問診、遠程醫療與在線醫療均有細化的法律規定,醫保、商保等支付要素已深度參與其中,未來將趨向縱深化發展。而與美國這個移動醫療發展先鋒不同,中國市場因其特殊的醫療體制與資源稟賦,其發展趨勢已走上了獨具特色的路徑。
  • 掃一掃就可連線醫生在線問診 去藥店買處方藥不用跑醫院 
    遠程問診開電子處方記者到天友大藥房,執業藥師周海玲介紹說,上月26日,店裡開出了普陀區第一張電子處方,「電子處方工作一實施,就為購藥者帶來了便利,到今天為止,我們藥店一共開出了80多張電子處方。」電子處方怎麼開具呢?
  • 中國醫科院腫瘤醫院官網可在線問診 已服務9000餘人次患者
    中國醫科院腫瘤醫院官網可在線問診 已服務9000餘人次患者 2020-03-13 19:16:05陳杭 攝   中新網北京3月13日電 (陳杭)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副院長高樹庚13日在發布會上表示,在官方網站上開通了在線問診服務,已累計為9816人次患者提供諮詢服務。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醫院內交叉感染風險增加,就診人數明顯減少,部分腫瘤患者的診療計劃需要進行調整。」高樹庚表示。
  • 阿里雲:CT識別、AI診斷、病例分析,一個都不能少
    其次,根據國家衛健委公布的診斷標準,新冠肺炎診斷流程複雜。作為關鍵的診斷依據,CT影像閱片工作量大,核酸試劑檢驗效果不穩定,病毒基因測序周期長且產能不足。再加之,新冠病毒潛伏期長,傳播路徑複雜,這些因素都要求醫生在病例診斷時綜合分析臨床症狀、檢測結果和流行病學史等多方面信息。
  • 醫療AI 提高診斷效率,「數字醫生」為醫生減負又賦能
    隨著相關政策措施的不斷出臺和完善,各平臺正持續著力加強醫療質量監管,創新服務模式,推進網際網路醫療有序發展。「請家屬和患者出示身份證和醫保卡並放到鏡頭前方,請把鏡頭對準患者……」家住北京市朝陽區的林奶奶在女兒幫助下,通過北京協和醫院手機APP,向醫院心內科副主任醫師劉永太描述病情。劉永太查看了林奶奶之前的病史、檢查結果和用藥情況,仔細問診後,給出治療建議並在線開具了處方。
  •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今起暫停在線問診
    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也就是北京人常說的「東腫瘤」,該院網絡系統5月19日進行系統維護。維護期間,醫院「在線問診」功能將暫停使用,恢復時間將另行通知。記者了解到,為積極應對新冠肺炎疫情,緩解腫瘤患者就診壓力,避免交叉感染,中國醫學科學院腫瘤醫院於2020年2月設立了「在線問診」功能。自「在線問診」開通以來,醫院共組織20個科室,200餘名副主任醫師以上的臨床專家及知名專家團隊在線實名為患者提供免費諮詢服務,已累計為2.2萬餘人次患者提供服務。
  • 醫療創新的內在悖論:以美國線上問診為例
    與傳統產業的創新不同,醫療創新有自身獨特的發展,主要受到支付方和服務方的利益博弈影響。另一方面,由於牽涉到用戶個人自身健康和利益,對經濟、便捷性和安全因素的考慮是最為重要的。這兩大要素結合在一起成為左右醫療創新的主要動力和制約。下面簡單以美國數字醫療的發展為例來說明這一挑戰。
  • 從問診到配鏡處方 專業眼科醫院的驗光配鏡與眼鏡店的究竟有何不同?
    大街上那麼多的眼鏡店,五花八門,價格也懸殊的厲害,究竟該怎麼辦選擇?眼科醫院裡的醫學配鏡與眼鏡店裡的配鏡究竟有什麼不同?  就此問題,記者採訪了菏澤華廈眼科醫院小兒眼科主任曹素燕,曹素燕表示:醫學驗光必須在專業的醫療機構進行。醫學驗光是檢查光線入射眼球後的聚集情況,它以正視眼狀態為標準,測出受檢眼與正視眼間的聚散差異程度。
  • 京東健康免費在線問診中英雙語頁面上線
    億歐獲悉,為了給更多海外民眾提供在線醫療諮詢和援助,京東健康於3月21日將「全球免費健康諮詢平臺」全面升級為中英雙語頁面。據了解,全新升級的京東健康「全球免費健康諮詢平臺」除頁面語言由中文擴展為中英雙語之外,還特別增加了英語服務「ENG Service」板塊,20多名有英語接診能力的醫生在線提供圖文問診服務;平臺上還專門設置了與新冠肺炎疫情關聯最為緊密的感染科和呼吸內科醫生專區,以及特色中醫服務專區,讓海外民眾能夠更快速、便捷地針對自己的需求,找到對應專科領域的醫生進行諮詢。
  • 問診教學,鄭州45中教學網絡監控評價體系為停課不停學保駕護航
    鄭州市第四十五中學引入網絡監控評價體系,實時「監控」教學效果,及時改變教學方向,為停課不停學保駕護航。評價依託當前的實際教學情況,以問卷調查為主要形式在家長、學生兩個範圍內進行開展。主要內容涉及:學生有無網課上課困難情況,有無刻意增加學生負擔現象,網課的滿意情況等等。
  • 爬蟲類問診及基本理學檢查
    本文資料來源於臺灣中興大學獸醫系野動研究室非經授權不得轉載         做公眾號一年以來,有幸認識非常多全國各地的獸醫師,很多對爬蟲類的診療非常感興趣,但礙於臨床經驗不足,往往在診斷過程中忽略一些細節
  • 生病先問手機醫生頻「掉線」初步診斷僅靠照片
    原標題:知道拿啥藥才能問診,初步診斷僅靠照片文/圖 半島全媒體記者 呂華「胃不舒服,大周末還不想出門,幸虧可以線上諮詢醫生,藥半小時就送到我手上了。」家住市北區的範雪,12月19日通過手機App在線問診方式,購買一盒馬來酸曲美布汀片和一盒乳酸菌素片,足不出戶就解決了身體不適問題。
  • 《捫心問診》:醫生也要看心理醫生
    圖為美劇《捫心問診》劇照。(本版用圖均為本報資料圖片)《捫心問診》:醫生也要看心理醫生李健鳴向好幾個朋友推薦過美劇《捫心問診》,原因是很多人都對西方現在似乎很流行的各種類型的心理治療感到好奇,而這部連續三季長達105集(不要膽怯,每集才20多分鐘)的美劇不僅能給觀眾足夠的常識,讓觀眾了解到治療過程中醫生和病人之間必然會出現的
  • 以好醫生+重問診切入,搜狗系小鹿醫館能否在中醫領域站穩?
    與其他中醫項目相比,小鹿醫館最大的差異化在於其從重問診切入。之所以稱之為「重」問診,這是相較於春雨醫生們主打的輕問診。小鹿醫館問診之「重」,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醫生資質高 小鹿醫館創始人兼CEO張闊介紹,小鹿醫館平臺上的醫生80%以上都是副主任醫師和主任醫師,主要來自於三甲醫院和國醫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