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浦東新區教師繼續教育課程項目團隊自2016年開始探索「問診」式課程開發模式,在3年多的實踐中,師訓團隊以「問診」作為主要的課程諮詢手段,通過課程開發者的自我診斷、師訓團隊與專家團隊的合作問診,不斷改進課程內容,幫助教師最終形成科學、親和的教師繼續教育培訓。所謂「問診」,是聚集各領域專家,把優秀教師的實踐經驗凝練為方法論層面的知識,有針對性地突破教師培訓課程開發中的瓶頸問題,解決關鍵難點。整套流程由「自檢——初診——問診和會診——反饋」四個步驟組成。
首先由課程開發者填寫《課程自檢表》並提出問診申請,師訓員使用初診工具解決部分問題,並將重難點問題重述,藉助「三級檢索專家庫」匹配合適的專家,開展一對一面對面「問診」;若雙方沒有就解決問題達成一致,師訓員將再次組織多位專家進行「會診」,並將問診和會診的報告反饋給問診教師。
為了確保問診的質量,除了固定的問診流程外,還建立了各項制度和保障機制。具體如下:
建立了三級檢索專家庫。據專家的特色以及所擅長領域,建構了一支可進行三級檢索的課程諮詢專家團隊。其中,一級檢索內容基於諸如數學、英語、語文、學前教育、職業教育、通識教育等學科分類。二級檢索基於專家所側重的研究領域。三級檢索關鍵詞為專家的專業經歷。
形成課程項目團隊「會診」工具。在團隊成員進行課程「問診」過程中,有一種現象較為普遍,即前來諮詢的教師對自己的課程問題描述不清,或者沒有真正意識到問題的本質是什麼。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運用「剝洋蔥」的對話方法,即通過5次「為什麼」的追問,找到導致問題發生的因果關係鏈,從而明確問題的原因,理解課程開發者的需求。
實踐案例1:來自課程開發者的聲音——前置諮詢問診,高效解決問題。
光明中學的一位語文教師協同團隊成員開發的教師培訓課程《語文教師科研方法指導》,連續兩次申報都未能通過。在「問診」嘗試期,他們在自檢表中寫下了問診需求,經過專家諮詢中獲得的「要對所申報課程的內涵和外延做進一步的明確」「參考以下幾個文獻……」「注意語文科研方法的實踐性」等寶貴意見。如此,進行了三輪的專家對話,該課程團隊終於完成了修改工作,參加了該年度的春季課程申報並成功通過專家答辯。
案例2:來自課程選修學員教師的反饋——課程內容新穎豐富、上課形式靈活多樣。
在區內組織的多次調研中,區內繼續教育選修課程存在「課程內容針對性較弱」「課程數量難以滿足現實需求」等問題。「問診」實施後的第三年,98%以上的教師反饋現在的培訓課程數量充足,內容豐富且能滿足教師的個性需求。
《中國教師報》2019年11月20日第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