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剪刀、一枚刻刀、幾張不同顏色的紙,有了這些素材,陳楚洪就能施展技藝。寥寥數剪,一朵漂亮的玫瑰花便活靈活現展示在學生眼前。
陳楚洪是龍崗區外國語學校(以下簡稱「龍外」)的美術老師。她所開發的紙藝課程覆蓋1—9年級,涵蓋摺紙、剪紙、衍紙、刻紙等五大模塊,將知識技能與文化傳承融合在紙藝的製作實踐中。
今年12月,陳楚洪所主持的龍崗區紙藝工作室成果展在校園裡展出,由紙做成的人物畫、風景畫構圖複雜,色彩豔麗,靈動多姿,惟妙惟肖,吸引不少師生駐足觀看,驚呼「太不可思議了」。
龍崗區外國語學校建於2013年,是龍崗區首個公辦九年一貫制外國語學校。校長唐文紅在全國首提並踐行「美好教育」理念,推動學校優質品牌發展。學校在不到八年時間裡就成為全區首個義務教育階段教育集團,形成「一本部四校區」規模。追根溯源,則是該校在育人模式上的積極探索——高質量建設「玉蘭花」特色課程體系,實踐「五I」美好教學,探索評價改革,實現「培養美好的人」的育人目標。
國內外教育系統多位專家認為,該課程體系「創新了學校課程組織的理念基礎與操作模式,是一次系統性的課改教改,更是國家課程與校本課程融合的優秀範例。」
撰文:黃詩妤 唐文紅 李細林
強勁的生長空間
生成課程鏈條突出整體培育核心素養
龍外校長唐文紅曾這樣形象地比喻「玉蘭花」課程體系:「取一個名字,走一段路子,結一串果子,留一段空間。」
據介紹,「玉蘭花」特色課程體系呈玉蘭花瓣綻放形態,花芯即學校的育人目標——培育美好的人;六個花瓣即六大課程群,分別是美思、美和、美雅、美健、美德、美慧,每個課程群關聯學生核心素養,分成若干課程鏈條。比如,美慧課程群的核心素養是人文底蘊、科學精神、責任擔當。課程鏈條長短不一構成「正在進行時」的動態系統,形成「召喚框架」,具有強勁的生長空間。
陳楚洪說:「當看到課程群內的核心素養建構,我就想開發什麼課程來落實這一核心素養,既與其他課程呼應,又保持課程的獨特性。」
課程體系的生長空間體現在內容連貫性。「生活英語」課程鏈條以《全球移動課堂》為主幹課程,包含了「走進美國、加拿大、德國、奧地利、中國香港」等5門課程,牽引著《國際英語文化節》等課程,從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到感知異域文化,再到培養國際思維,龍外以階梯式、漸進式方法完成了由通識教育到專業認知的素養培訓。
「I-STEM」課程鏈是「五I」教學理念與「STEM」理念的「容合體」,以年度為序列,如一年級是哲學啟蒙課《我是誰》、二年級是《幸福生活》、三年級是《艾生活》、四年級是《挑戰生態瓶》、五年級是《創意智能家居設計》等。《艾生活》課上,學生觀察艾葉,記錄生長習性,做艾葉美食,到中醫院學習艾灸,整理與艾葉相關的詩詞、習俗等。
「上課時,我們到地理園觀察艾葉,動手探究艾灸原理,用思維導圖的方式總結,讓我對大自然有了更深的認知,特別有趣。」龍外六年級學生黃偉介紹。
「行之苟有恆,久久自芬芳,這是我們課程理念的起源。」集團小語教學研究院老師姚麗娟介紹,「久久語文是對整個小學語文課程的貫通設計,包含習字、積累、閱讀、表達、習作、課堂六個板塊,每個板塊內又有不同年齡段的課程安排,從一年級開始訓練,學生的語文素養拾級而上。」
體系內的上百門課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甚至這門課程就是另外幾門課程的「母體」。如以歷史大事件為主要內容的《唱著歌就把歷史學了》課就衍生了《那時中國》這門介紹各朝代衣食住行的「外傳」課。
「體系是理念的延伸,寓意核心素養的玉蘭花六個花瓣均衡綻放,就是育人理念在課程上的反映,也是一種組織方式,把零散的課程根據素養需要、學情實際等組織起來,實現整體大於局部之和的目的。」唐文紅這樣解釋課程體系的意義。
科學的教學模型
探索教學範式著眼細節教會自主學習
在七年級的《南亞》地理課上,唐僧西天取經的故事成為課堂主線,老師設置了「火眼金睛探路」「翻山越嶺上路」「共度九九八十一難」等6個環節,讓整堂課都沉浸在「西遊取經」的輕鬆節奏裡。
「我們巧用歷史故事外殼,設置地理學習內容,靈活呈現知識點,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龍外地理老師宋茵介紹,這樣一來,學生可以回憶南亞風土人情,增加學習的趣味性。
製作模型、自主觀察、對比思考、完整評價,讓南亞的地形特徵從二維變成三維,「讓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再次梳理地形知識,評價模型是填補知識漏洞,建構自己的知識譜系,這是一個不斷鞏固的過程。」宋茵說。
好課程需要好教學落地。龍外探索出「五I」美好教學。「五I」即興趣(interest)、信息(information)、方法(idea)、質疑(inquiry)和智慧(intelligence)五個課堂核心要素,在特定課堂時空的模型重組,喚起個體向著更高事物的開放性過程,擴展教學空間,激活教學價值,讓學習真實發生。
據介紹,該成果《「五I」美好教學實踐探索──基於提升學生核心素養的教學變革》獲得2017年廣東省教育教學成果獎一等獎。
事實上,「五I」教學的開放性決定了學科運用的廣泛性,不同學科在不同的學段也構建出多樣化的課堂教學基本範式。「五I教學更像一種武功心法,明確備教方向,揭示教學規律,怎樣設計更能吸引學生興趣,這是一堂課的基礎。」剛獲得深圳市初中化學教師基本功比賽第一名的龍外老師陳海燕分享她用「五I」教學理念在市賽課堂上獲得成功的經驗。
完善的評價系統
創新評價指標側重優點促進學生持續學習
「每年龍外的一年級期末樂考都是腦洞大開呀。」有不少家長驚嘆,今年的考場設置是老師們精心布置的「森林王國」,考試科目分為童話森林,童趣森林,童真森林等3大項,融合語數英、音體美科學等7個學科,以「通關升級」的遊戲形式,考察學生綜合素養。
「9+3=?這個我知道!12!跳12下,太簡單了。」健康小鎮裡的學生們自信滿滿。作為體能和智力的雙重挑戰,孩子們先要通過攀爬障礙、跳圈障礙後再進行數學計算,然後將計算結果以跳繩的形式表現出來。
這場「森林王國」遊園樂考給孩子們留下了滿滿的美好記憶。「玉蘭花」課程體系確立了「五度」評價模型,改變唯分數、唯名次的終結性評價,綜合採用形成性評價、量化評價、質性評價等方式,發揮評價育人的作用。
據介紹,「五度」評價以「學生的學」為參考依據,分為「在學、會學、學好」三個層次,設有學習參與度、學習自主度、情感投入度、思維活躍度、目標達成度5個指標。
「評價的主要功能不是甄別,而是激發,學生可能沒有理想的分數,但如果進行了思考,我們沒有理由不給予優秀等級。」課程教學部主任張曼介紹,「課程就是為孩子成長搭支架,是為成就學生。」
每年新增20多門區級校本課程,增速位列全區之首,還有多門課程通過市「好課程」、區優質課程評估,進入課時計劃。100餘門課程經過重點優化,陸續配套教師用書、學生用書,形成多個小模塊、小系列的課程分支。
卓越的課改教改成果使學校保持高位發展優勢,學校獲評全國校園足球特色學校,廣東省國際教育基地校、深圳市首批科研基地學校、深圳市教育工作先進單位、深圳市體育傳統項目(籃球、遊泳等5個)特色學校、連續三年獲區教育教學質量卓越獎和進步獎,合唱團、管樂隊、舞蹈隊、創客團隊、籃球足球隊等學生團體在省市區級競賽中摘金奪銀,獲得省一等獎13次,市一等獎38次,個人獲獎達1680餘人次,吳欞軒同學獲2020年宋慶齡獎學金,22人次獲「南粵優秀少年」「特區模範少年」等稱號。
「這是一所充滿激情與活力的學校。在這裡,孩子們能感受到教育的美好,對上課充滿嚮往和期待。」不少家長評價:「切身體驗後對於學校的『玉蘭花』特色課程體系感觸很深,也為選擇學校增加了底氣與決心。」
「『玉蘭花』特色課程體系將通過集團化辦學輻射到成員校,指導各學校建立自己的課程體系,撬動育人模式的變革,輸出美好教育品牌價值,做到各美其美,美美與共。」龍外(集團)相關負責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