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四位名校長探討課程變革,他們對「道」的理解驚人相似

2020-11-22 騰訊網

課程改革是中國教育改革的核心。那麼,校長應該如何提升課程領導力?如何「因地制宜」地進行課堂管理?這些教學問題想必困擾著不少學校校長和老師們。

今天小編以北京四所名校為例,分享4位校長在課程改革中走出的創新之路。讓我一起借鑑和學習吧~

編者按

本文摘自由中國網主辦的2018中國教育家年會中圓桌論壇的現場實錄。

此次圓桌論壇以「新時代校長的課程變革力」為主題,邀請了清華大學附屬中學校長王殿軍、北京中學校長夏青峰、中關村第三小學校長劉可欽、北京市朝陽區芳草地國際學校校長劉飛,四位校長同臺探討課程改革之道。

Q

中國網:中國教育改革的核心是課程改革,這幾乎成為了教育界的共識。您認為,課程改革的意義是什麼?

劉可欽:課程改革是學校一切改革的出發點和歸宿。對於學校來說,首先需要研究給學生提供什麼樣的「食譜」,也就是課程內容和課程結構;

第二,這樣的課程內容怎麼落在孩子的身上,也就是用什麼樣的「教和學」的方式;第三是評價,我們怎麼知道孩子獲得了,通過診斷等評價方式形成反思改進我們教學的依據。

所以我想把這三個考慮好,也就是辦學理念和師生日常工作有機結合在一起。

王殿軍:課程是核心,評價是關鍵。大家都在教什麼內容上下了不少功夫,包括國家課程標準方案的制定。但是如果不改變中國選拔和評價學生的方式,永遠改變不了真正的面貌。

如果把教什麼東西,怎麼教,教完以後如何全面評價學生,評價結果如何在選拔學生時得到使用,這個鏈條全部搞好,我們才能讓每一個環節都發生作用。

夏青峰:對於學生個體來說,教育即生長,每個兒童如同正常發育的種子,有了充足且適宜的陽光、水分、土壤,它就能很好地長成它自己,課程就如同這陽光、水分、土壤。對於學校來說,需要有目的、有計劃地培養人,而這種培養活動需要一定的路徑和載體,課程就如同這路徑和載體。

課程改革,就是要想方設法地讓合規律性、合目的性儘量地統一起來。同時,面向未來,學校的邊界越來越模糊,時空越來越大,將來不是教師教得怎麼樣,而是學校提供什麼樣的課程,教育越來越走向「課程為王」的時代,因此,教育變革最重要的是課程變革。

劉飛:課程是教育改革的必要條件,絕非重要條件,回顧2001年的課程改革,為什麼後來爭議非常多,因為改革能否成功,絕不是課程本身的事,它涉及到綜合改革。

十九大兩辦文件中《關於深化教育體制機制改革意見》明確提出,要全面深化教育領域綜合改革,如果不全面深化,僅課程突破,我想很難達到目的。但是作為校長、老師,一定要高度關注課程,沒有這點,教育改革也很難取得成功。

Q

中國網:每個人可能對課程改革的理解不同,但是我想殊途同歸。請四位校長分享一下自己探索和取得的一些經驗。

中關村三小:

讓空間成為課程改革的支點

劉可欽:通過學校的任何一個改革支點,我想都能殊途同歸。可以從文化起步,從空間改變,也可以從課程建設,學校管理變革等途徑,都可以實現一所學校的課程改革。最終的目的是為了讓課程更加綜合,更加多樣,讓每個孩子的獲得更加自主,學習過程更加具有挑戰性,我想這是課程改革的價值追求。

中關村三小抓住建設新校區的機會,實現了課程的有效變革。當初最基本的想法,就是不希望再建一個規規矩矩的火柴盒似的教學樓。希望學校的空間裡能夠為師生的生活提供更多樣的支持。

比如,在分科教學即定的體系之下,我們還能夠提供點什麼樣的學習?師生的學校生活還能有怎樣的可能?我們期望這個不一樣的學校能夠更好的服務於師生的教和學的需求,最樸素的一點就是怎麼將合作學習、小組探究、團隊討論等更多地落在日常的教學當中,像家常便飯一樣方便。

於是,一起就按照未來人才的培養來設計我們的的空間和課程,包括一致相呼應的學校管理結構的變革。

第二個在學校怎麼能幫助孩子們建立一個真實的人際關係,通過跨年齡的孩子在一起,建立如家庭一樣的人際關係環境,我們叫「班組群」。不同年級、不同學科的老師在一起,形成團隊。最樸素的想法就是如何解放教育力,讓老師通過合力照看到更多學生,讓學生能受惠於更多老師,而不僅僅是「我的班」和「我的學生」。

第三個出發點是希望將國家課程規定的學時和校本課程融會貫通,也就是說對國家課程的多樣化實施、學生的跨學科的學習展開一些探究,因而我們在設計新空間的時候,也是通過撬動空間倒逼學校的課程改革,促進老師對教育、對學校的重新思考,對自己教學方法的理解反思。事實證明,搬到新校區三年時光,我們的改革,使老師們對教育的理解又邁了一大步。

在課程管理上,我們採用大板塊的學時,即在90分鐘時間段沒有鈴聲,老師們自主協商90分鐘是分著上課,還是因需發生的不同時段的組合。比如一節課70分,另一節課20分,這些要給老師賦權,賦予老師參與課程改革的自主權。

不同學科老師在一起研究學生和課程時,就比過去單一的學科教研組更豐富了,學校也就多了一個治理的小節點,叫「群組長」,群組長就是班組群內把不同學科老師團在一起共同設計課程、服務學生發展的領航人。

北京芳草地國際學校:

綜合實踐課程更適合中國孩子

劉飛:芳草地在學校綜合實踐活動構建這方面下了一番功夫。2000年課程改革提出要設置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十幾年過去了,中國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一直不溫不火,反觀美國的STEM課程發展得如此之好。

陶西平先生說了一句話,引發我很多思考,他說中國的STEM發展這麼好,可能美國的STEM教師都到中國了。

我們是不是真正理解了STEM跟中國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區別。所以在STEM課程傳到中國時,我們繼續關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愈發覺得如果把中國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建構好,完全能把STEM傳遞的理念表達出來,或者說中國的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更適合中國的孩子。

芳草地構建了地球主題探索,分六個主題,六個主題以往可能叫校本課程,在芳草是沒有校本課程這個概念的,因為我覺得三級課程是國家的政策,是為了提高課程的適切性,但是到了一個學校,未必是三級課程推動。六個主題提出之初就定位在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藉助活動課程讓孩子在基礎課程所學在這裡得到一種實踐。

孩子藉助這六個主題,可以更多地去探索實踐,把知和行很好結合起來,讀萬卷書,行萬裡路,讓孩子有一個學會學習的過程,關鍵能力提升的過程,這六個主題已經成為孩子在學校重要的學習支撐。

清華附中:

過程性評價為選撥人才提供參考

王殿軍:我們做有良知的教育,不能短期功利主義,要為了學生的全面發展、一生的發展進行教育教學,而不能局限於中考、高考考什麼就教什麼。我為什麼重視評價,就是因為很多老師教的好多課程其實在考試裡沒有反映。

我從2007年擔任校長,從2009年開始下定決心,把國際上流行的全面評價學生的成長過程的生成性過程性評價要在中國搞起來。將近十年的時間,我們做出了一個我認為比較像樣的系統。

剛才很多人提到國際化問題,我覺得國外教育搞的好,不是他們老師比我們聰明,不是他們的學生比我們優秀,而是他們的評價比我們科學,人家孩子在校期間做的一切有益於成長的事情,都會作為一個高校挑選人才的參考。

而我們只有個別的學習內容或者成果會被高校在選拔學生時作為參考,這中間的差別導致了我們的基礎教育不能完全按照教育規律辦,不能完全按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需求來辦。

所以改革的關鍵就是評價,我們要讓孩子在學校的每一門課程,參加每一項活動,所做的每一項成果都在最終評價結果中有體現,所以我有一個全方位、全面客觀記錄全部成長過程的大資料庫的形成。未來希望高校也能像世界一流大學那樣,基於這個結果來選拔學生,而不是基於五六門課的考試成績來選拔。所以中國教育春天的到來,當然課程是很重要,但是評價更關鍵。

北京中學:

在閱歷課程中體驗知行合一

夏青峰:北京中學才剛剛成立五年,成立之初我們想無論是課程改革還是教學改革,一定要回到人的本身,辦什麼樣的學校是重要的,但培育什麼樣的人才是最根本的。我們遵從著一個理念,過什麼樣的生活就是接受什麼樣的教育,努力讓孩子回歸到真實的學習生活中。

我們注重提供給學生實踐性課程,讓孩子們從中體驗,希望孩子能在行中知,知中行,達到知行合一。在基礎課程,無論語文數學英語這樣一些學科教學中,我們提出在創造中傳承。改變先傳承再創造的模式,而是在創造中傳承,既解決傳承的問題,更解決創造的問題。

為了豐厚學生底蘊,並讓學生進入真實的學習狀態,我們打破校園的邊界,開設了閱歷課程。一方面,要求孩子在初高中階段,聽說讀寫研等方面都要達到一定的底線要求。

另一方面,我們帶領全體孩子們開展中華文化尋根之旅,到過陝西、河南、江蘇、浙江、山東、甘肅、四川、重慶、內蒙、安徽等地,行程近萬公裡,孩子們撰寫了一百多萬字的研究報告。所謂讀萬卷路,行萬裡路。我們帶學生到大森林裡,與生命自然對話,進行高空探險等,我們積極構建閱和歷的課程體系,促進學生綜合能力的提升。

Q

中國網:陶西平先生曾高度評價中關村三小的改革打破了傳統的理念和校園的藩籬。無論是閱歷課程,建築空間的變革,芳草地地球主題課程的探索,以及清華附中評價體系的研發,都是校長們在教育變革過程中獲得的經驗總結,

我認為可能屬於「術」的層面。在這背後一定有它的基點和不變的內核,課程改革背後的「道」是什麼?

劉飛

談課程始終不能變的就是人,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首先是人學,康德也談過人才是教育的目的,我們進行學校的課程建設,必須把育人放在第一位。

劉可欽:

中關村三小校徽是大寫的人,用多彩的顏色建構它,寓意著每個孩子是不一樣的。我們在培養孩子時要多樣化,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多樣化的學習內容,多樣化的活動選擇,以及多樣化的評價方式,我們用這樣的理念來詮釋老師心中的人是怎麼一天一天成長的。

所以說到道的層面上,如果每個校長心裡堅守著要培養「這樣的人」,即不僅需要學知識,更要長見識,悟道理,明事理。所以,我們僅僅靠傳統講授+練習的方式是遠遠不夠的,因而需要創造更加多樣綜合的課程和學習內容,我想這是校長今天課程變革的一個原動力。

夏青峰:

我們有三句話,第一句話叫讓人成為人,第二句話叫讓自己成為自己,第三句話叫讓世界因我更美好。無論什麼樣的課程改革,都是想促進人生命質量的提升,促進人生命價值的實現。

我們內心中最想做的三件事,第一件事就是溫暖,想方設法讓孩子的生命更加舒展,心靈更加柔軟,內心更加安全,讓校園真正成為師生的精神家園;第二件事就是解放,想方設法解放孩子,讓學習更自由,更加能發揮自己的潛能;第三件事就是賦能,賦予他們更多的能量,發展他們的思維,提升他們的服務意識與擔當精神;

比如組織孩子到社區裡去,到孤寡老人家裡,到邊陲地區等等,讓無窮的遠方、無數的人們都與我有關,在不斷的實踐中,培養他們的愛心和責任感,從而讓世界因我更美好。

王殿軍:

我覺得培養一個人三個方面最重要:身、心、智,一切的教育活動的內容應該圍繞著這三方面,為孩子提供健康全面的身、心、智的均衡成長發展。

我們看到中國課程體系的設計缺少綜合特徵、交叉學科,清華附中2010年開始設計一系列綜合課程,就是現在所說的STEM課程。清華附中有一部分學生非常優秀,最好的學生就應該有最具挑戰性的學習內容,基於這樣的考慮,我在2011年開始研發中國大學先修課程,以滿足他們的學習需求,這是傳統教育理念中的因材施教。

人將來能成為多偉大,我們現在就要提供多偉大的營養,所以什麼時候我們做到了全面地為學生的身心健康成長提供營養,而且是有針對性的差異化提供,並把其能作為評價的重要依據,中國的人才就層出不窮了,中國成為世界強國就指日可待了。

Q

中國網:從各位校長發言中能感受到教育變革不是一場運動,不是為了趕時髦,是真真實實的校園生活。課程變革重要的是教育理念和教學方式的變革,而它的核心在於關注人,尊重人的差異。

最後,請每位校長對一線的校長和老師們說一句話。

劉可欽:每個校長心中要裝著偉大中國復興的夢想。回到學校,眼中有事,心中有人,和老師、孩子創造更美好的教育生活。

劉飛:2016年我教齡滿30年,回顧自己走過的30年,有一件事讓我感覺到特別糾結,就是我不了解我自己,我也不了解我的學生,我的教育在一種既不知己也不知彼的狀態下進行者,即使成功,也存在無限偶然。所以各位校長,我真的特別希望我們能靜下心來了解孩子,了解教師,了解自己。只有這樣,我們的教育才有可能進步。

夏青峰:讓我們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到孩子們中間去,讓孩子們更多地擁有一些真實的學習環境。

王殿軍:辦國際水平的中國教育,培養具有國際競爭力的中國人才,這是我的目標。

結 語

中國網:我所理解的教育之道以良知、理性、仁愛為經,以知識、科技、創新為緯,造就新一代人格平等、思想自由和精神獨立的國民。何造就這樣的人?就需要我們落實到課程中,在構建素質教育的課程體系中重建新型的課程形態。

我們發現今天四位校長發言各有不同,但我相信優秀校長的特質是相同的,他們都真實、善良、包容、仁愛,他們尊重理想,崇尚自由,善於發現每個生命的不同。

我們說教育是農業,是慢的藝術,教育是影響,更是守望。阿爾卑斯山下有句名言,慢慢走吧,欣賞!

相關焦點

  • 「大創變」HCD合得北京百人變革盛會
    8月27日至28日,變革大師再聚北京,為來自聯想、加多寶、蒙牛、中國人保、百得利、太極集團、鏈家、思源、發那科、西克麥哈克、新希望、滴滴等等幾十個世界知名企業的113名高管進行零風險模擬推演。從了解變革、學習變革理論到變革模擬體驗,理論結合實踐,歡樂而激烈的「玩中學」、「競爭中學」,引發百人智慧大碰撞,百家激情共創,帶來一場極具震撼力的課程。
  • 北京中小學300位校長3年內退休,這意味著什麼?
    各區縣頻現校長「退休潮」  目前,北京城區一所區重點中學校長新的任職公示正在本區貼出,如果公示通過,他將在下月出任該區一所市重點中學的校長;而該市重點校的女校長將因為到齡而退休。未來三年,這個教育強區至少有20位新校長(書記)上崗。
  • 知名數學教育界大咖齊聚重慶八中 探討教育與數學發展的新路徑
    李主任指出,要加強對教學內容的學科理解、課程理解、教材理解,把握數學本質和育人價值;要精心設計教學活動,並重視研究方法的引導,讓學生經歷完整的再發現、再創造的學習過程,在過程中落實「四基」(基礎知識、基礎技能、基礎思想、基礎活動經驗),培養四能(發現和提出問題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發展核心素養。
  • 高校材料學科如何變革與發展? 106所高校共同探討
    此次大會由華南理工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承辦,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上海交通大學、北京科技大學、武漢理工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及西北工業大學等在內的106所國內知名高校材料學院的院長及代表共250餘人出席。
  • 周建華:數字時代,我們如何促進教育變革?
    線下尚未做到親其師、信其道,線上教學老師和學生處在屏幕兩端我們怎麼辦?」 周建華指出,技術可以解決一些傳統教學的困難,提升教育的表現力;但技術是一種手段,不是目的。 他認為,需要探討學科本質的力量是什麼。 以科學課為例,在觀察植物的課程中,傳統的線下教學會讓孩子們研究植物的器官。但疫情期間的遠程教學中,教師會要求學生在家種植一盆植物。
  • 圖靈獎得主霍普克羅夫特:中國大學校長不能只看經費和論文數
    更何況,現年79歲的霍普克羅夫特還是上海交通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計算機專業學生熟悉的「老神仙」,在中國已經培育過四位數的「桃李」。「我參與中國教育已有十年歷史,教授過超過千名學生。但是過去我通常只是跟個別高校建立聯繫,參與他們自己的項目。中國的規模實在是太大了,學生數太多,我一直覺得點對點合作難以形成規模化。」
  • 從四道劍橋考題看如何化解人才培養難題
    近日,英國劍橋大學國際考試委員會在北京舉行高端教育論壇,該委員會執行長麥可·奧沙利文在演講中羅列出劍橋國際課程考試的4道題,並詳解出這4道題的原因,給與會者帶來很多啟發。     先看這四道考題。
  • 華夏基石商學院高層管理培訓•名師精品課程定製/名企參訪/標杆...
    《生態組織:組織的進化與人才機制創新》(課程介紹:一、質變與不確定時代;組織的演變與進化:從科層制到生態化組織;三、組織變革的方向;四、人才管理的新思維等)3.課程結合美國著名企業林肯電氣公司和斯坎倫計劃的經典案例,從理論和實踐結合角度分析了美國企業廣泛流行的利潤分享與收益分享制度的激勵機制和實施方法。在此基礎上,深入探討了華為基於分享制的多種激勵方案的設計、實踐、效果和進一步改進的方向,對理解華為成功管理之道提供了重要啟示。)4.
  • 清華大學開學典禮,邱勇校長提到四位歷史名人,他們成就有多大?
    他們的加盟,使得開學典禮更加的星光閃耀。楊晨煜與柯潔時任清華大學校長的邱勇,在開學典禮講話之中,單獨提到了四位名人,分別是趙九章、錢鍾書、王竹溪、喬冠華他們是清華大學的四位歷史名人,那麼他們取得了怎樣的成就呢?邱勇校長的原話是:90年前,1929年入學的趙九章、錢鍾書、王竹溪、喬冠華等一批清華學子,曾在這裡唱出「嗟我多士,來自遠方,氣求聲應,濟濟一堂」的歌聲。邱勇校長提到的四位歷史名人,在各自的領域中,取得耀眼的光芒。
  • 中國工程院院士聶祚仁獲任北京工業大學校長
    本文圖均來自於北京工業大學新聞網據北京工業大學新聞網消息,1月12日下午,北京工業大學召開幹部會議,宣布北京市委市政府關於北京工業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職務任免的決定。市委常委、教育工委書記王寧,市委組織部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部長(正局級)王建中,市委教育工委常務副書記鄭吉春,市委組織部政法教育幹部處處長趙躍,市委教育工委幹部處處長、二級巡視員王泳出席會議。
  • 校長的特權就是編了10道題目 - 瀟湘晨報數字報
    本報長沙訊  擁有北大「中學校長實名推薦制」資格的學校,推薦誰大多都是校長層層篩選,最後確定名單。麓山國際實驗學校的校長李素潔說,她行使的特權只有一個,確定十道選題,而且為了這十道題,一天下來頭都想破了。
  • 以「玉蘭花」課程體系撬動育人模式變革
    校長唐文紅在全國首提並踐行「美好教育」理念,推動學校優質品牌發展。學校在不到八年時間裡就成為全區首個義務教育階段教育集團,形成「一本部四校區」規模。追根溯源,則是該校在育人模式上的積極探索——高質量建設「玉蘭花」特色課程體系,實踐「五I」美好教學,探索評價改革,實現「培養美好的人」的育人目標。
  • 北京小學豐臺萬年花城分校校長劉顯洋——跳出「濃茶變淡」的慣性...
    ——劉顯洋小檔案:劉顯洋,北京小學豐臺萬年花城分校校長,首批北京市中小學名校長發展工程學員、北京市特級教師、北京市特級校長、北京市督學,國家特約督導員,曾獲全國優秀教師、北京市勞動模範、十佳校長、人民教師獎等榮譽。
  • 55秒丨浸潤性學習 半日制課程模式……濟南市中教育人分享赴重慶...
    兩校區共計145個教學班,6112名學生,502名專任教師。2004年,重慶謝家灣小學校長劉希婭提出並組織實施了「六年影響一生」辦學理念和「紅梅花兒開,朵朵放光彩」學校文化建設,堅定不移地把孩子的立場作為辦學的出發點和落腳點,致力於通過課程整合促進小學教育綜合變革,領銜建構「小梅花」學校課程。2018年,謝家灣小學素質教育育人模式在第三屆中國質量獎評選中榮獲中國教育領域第一個中國質量獎。
  • 中國15位知名大學校長推薦書單,你讀過幾本?
    中國15位知名大學校長推薦書單,你讀過幾本?讀書是一種最好的學習,無論讀什麼書,都會有收穫。相信讀書會啟迪你的智慧,豐富你的思想,從書中汲取營養吧,書能讓你學到智慧,學到修養,學會做人。今天,小編想帶大家一起看看15位知名大學校長的推薦書單。
  • 疫情下大學在線教育的變革與展望
    數據顯示,截至4月3日,全國在線開學的普通高校共計1454所,95萬餘名教師開設94.2萬門、713.3萬門次在線課程,參加在線課程學習的學生達11.8億人次。教育部組織37家在線課程平臺和技術平臺率先面向全國高校免費開放在線課程,帶動了110餘家社會和高校平臺主動參與。
  • 精耕細作 各美其美 天府四小接受課程建設調研
    課程中心主任王雪瑋匯報了天府四小以及課程聯盟的課程建設工作,重點闡述了以培養「炎黃子孫 未來公民」為目標的四小課程構建的完善,課程實施的突破,聯盟建設的舉措,反思與改進計劃四個方面。學生是課程參與的主體,二年級學生以及班主任黃蘋做了《戶外閱讀空間課程的開發與實踐》匯報。從一線教師的視角,以學生的立場,給大家分享了四小獨具特色的班級戶外閱讀親近之地,共同感受別樣的閱讀體驗。
  • 美國一流大學課程變革的理念、趨勢與特徵——以麻省理工學院為例
    通過提供暑期學分課程,使學生擁有更靈活的時間安排,他們中的更多人能有一個學期的時間離開MIT,去追求可以拓寬教育經歷的學術體驗。學習者中心理念主導課程變革MIT強調以人才培養為本位,而非以學科為本位,因此將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理念落實在課程變革中,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學生學習為中心,以學生學習需求為中心,以學生學習效果為中心。
  • ——阜平縣「老校長下鄉」工作情況總結
    在教育部關工委領導下,在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北京教育系統關工委的直接組織下,2016年9月,第一批「老校長下鄉」活動在北京正式啟動,2019年10月,啟動第二批「老校長下鄉」活動。  北京市共選派了16位退休老校長、書記、教師到阜平9個鄉鎮12所鄉村學校支教。北京師範大學和首都師範大學也選配了部分優秀研究生作為老校長助理參與此項工作。
  • 【朗培民辦校長峰會落幕】巴布閱讀揭秘在幼少兒英語教育破局之道!
    10月11日,備受期待的教育盛會——中國民辦教育校長職業化高峰論壇(CPPL)圓滿落幕。本屆峰會以「變革·未來」為 核心主題,由朗培集團主辦,齊聚了教育領域重量級嘉賓,多維度展開碰撞和交流,共同探討全球教育的前沿趨勢,給大家帶來全所未有的行業洞察和方向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