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下大學在線教育的變革與展望

2021-01-11 中國教育新聞網

2020年春,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導致的學校停課已波及全球87.9%的學生,截至4月底,已有19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逾15億學生受到影響。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總幹事奧德蕾·阿祖萊說:「我們從未見過教育面臨如此大規模的中斷。」

在這一特殊時刻,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成立了全球教育聯盟,以支持各國推廣應用最佳遠程學習方案,並確保最易受影響的那部分兒童和青少年亦不掉隊。阿祖萊說,合作是前進的唯一道路。發起這一聯盟意在呼籲採取協調和創新的行動,以實現著眼於包容和公平的解決方案。這些方案將不僅在現階段為學生和教師提供支持,並將在整個恢復過程中發揮作用。

疫情阻隔了物理流動,但教育不能中斷,這成為世界的共識。藉助於網際網路的發展,在線教育成為當下的重要教育方式。數據顯示,截至4月3日,全國在線開學的普通高校共計1454所,95萬餘名教師開設94.2萬門、713.3萬門次在線課程,參加在線課程學習的學生達11.8億人次。教育部組織37家在線課程平臺和技術平臺率先面向全國高校免費開放在線課程,帶動了110餘家社會和高校平臺主動參與。

3月13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向全球發布遠程教學解決方案,推薦了世界範圍內可免費獲取的27個學習應用程式和平臺,愛課程網、阿里釘釘、藍墨雲班課入選。

4月24日,清華大學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聯合舉辦「全球大學特別對話:新冠疫情下的大學在線教育及展望」在線會議。來自6大洲15個國家的21所大學,跨越時空,相聚雲端,共同探討命運共同體理念下大學的責任與擔當,以及如何做好在線教育。清華大學、耶魯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劍橋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米蘭理工大學、多倫多大學、早稻田大學、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智利大學、聖彼得堡國立理工大學、亞琛工業大學、上海紐約大學等大學負責人和專家學者,以及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多位代表共同探討全球疫情蔓延下在線教育的挑戰與變革,共謀交流合作新發展。此次特別對話再次傳遞出明確信號,即全球大學抗疫行動需秉持和衷共濟的理念,團結協作、開放包容,共同努力打好在線教育攻堅戰,實踐大學對教育的承諾與擔當,為儘早戰勝疫情積極貢獻高等教育力量。本刊摘編部分內容以饗讀者。

清華大學校長邱勇

我們秉持一個共同信念,那就是教育在任何時候都不能中斷,教書育人是學校不可放棄的職責。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造成前所未有的影響,給人類帶來更多風險與不確定性。全球許多高校陸續關閉校園,開始在線教育。過去3個月,清華大學開展了前所未有的全校性在線教學,並通過實踐總結出有效實施在線教學的三個關鍵詞:機會、質量與公平。

首先,要讓教師獲得在線「教」的能力,讓學生獲得在線「學」的機會。清華大學踐行「行勝於言」的校風,1月30日作出「延期開學、如期開課」的決定,不到兩周時間裡,超過2600名清華教師接受了在線教學培訓並掌握所需技能,而在此之前,他們中只有15%的人具有在線教學經驗;2月17日,清華成功實現如期開課,3923門課程在線順利開展;學校還啟動特別計劃,幫助學生儘快適應在線學習,並為身處偏遠地區因網絡問題無法進行在線學習的學生,以及分散在世界各地不同時區的學生提供資助。突如其來的疫情以一種意想不到的方式推動了在線教育的普及,大學理應迅速採取行動,以滿足師生教與學的需求。

其次,不管在任何情況下,始終要將教育教學質量放在第一位。高等教育是精心設計的完整體系,為了確保在線教學成效,學校要努力維護教學秩序,做到按時上課。春季學期以來,清華大學採用自主研發的在線教學軟體平臺進行主要教學活動,其可以實現教師與學生的實時交互,並進行隨堂測試、教學效果評估等。實踐表明,與線下課堂相比,在線課堂到課率顯著提高,師生互動更為充分。可以相信,屏幕並不是師生互動的阻礙,反而架起了師生交流的嶄新橋梁。

第三,通過發展融合教育,進一步促進教育公平。依託在遠程教育領域的技術優勢和經驗積累,30多年來,清華大學持續為中國偏遠和貧困地區提供教育與培訓支持。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清華大學在線教育平臺學堂已陸續向公眾開放1900門在線課程。此外,學校還面向武漢等地區高校開設「克隆班」,積極分享在線教學資源,「克隆班」成功實現了兩校學生同步上課、同步做題,擁有同樣的教材、同一位授課教師。

清華大學教育研究院發布了《清華大學疫情期間在線教育階段性研究報告》,闡述一所大學為應對疫情所採取的努力與思考,包括決策過程、開展在線教學的系列舉措,以及師生觀點與經驗分享等。由於疫情原因,2020年將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個分水嶺,同時也會見證在線教育的空前發展。毫無疑問,疫情過後基於校園的傳統教育模式將發生深刻變化。大學是人類文明的燈塔,是知識與文化的傳播者。面對關乎人類未來的嚴峻挑戰,大學必須承擔應有的責任。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教育助理總幹事,義大利前教育、大學與科研部部長史蒂芬妮亞·賈尼尼

我對清華大學面對疫情率先開展在線教學和採取的一系列措施表示讚賞。我認為,學習永遠不會停,也不能停。當前在線教育面臨三個挑戰:保障學習連續性、教師具備在線教學的能力和意願,以及以信息技術為媒介的在線教育中的隱私安全與倫理問題。教育在實時發生變化,減少教育不平等是我們肩負的使命。全球合作是應對疫情危機的唯一辦法,相信此次對話將為大學間的創新合作拓寬道路,讓我們更加從容應對危機,推進構建可持續的人類命運共同體。

美國耶魯大學校長蘇必德

近期一系列的突發事件清晰表明,我們必須攜起手來共同努力,加快教學和發現新事物的速度,將知識與價值注入亟需答案的世界。感謝清華大學組織我們走到一起,針對疫情期間的教育連續性這一重要議題展開及時對話。應急的遠程教學經驗對耶魯大學未來發展將產生長遠影響,有助於在線教育方式的重新塑造,並引發傳統課堂教學的變革。正如數百年來的情形,面對不確定性,大眾會向高等教育機構尋求指導和答案。相信憑藉智慧與創新,我們能更好地回饋社會。

英國劍橋大學校長杜思齊

此前在線教育發展迅速,而新冠病毒大流行更加速了這一進程,並為大學開展更大規模的活動提供了機會。我們面臨的挑戰來自這樣一個事實,即教育不僅僅是教學和評估。從入學、教學、學習、輔導和評估,到職業諮詢、畢業、社交和社交活動等,每一份體驗都是學生對大學的期望。挑戰還來自學生充分接受教育所需的支持和資源,來自學生群體的多樣性和他們所處的不同環境。本科生和研究生對在線教育有著不同的需求,不同國家和學科的學生也有各自的特殊需求,作為大學,我們必須滿足這些需求。挑戰更來自教師所需的支持,我們需要支持他們進行在線教學,並與學生有效互動,引發他們的好奇心。

英國帝國理工學院校長愛麗絲·加斯特

在線教育不僅僅是將傳統教學轉移到網上,它要求我們從舊的教學範式轉變為與數位化的功能和局限相匹配的新教學法。毫無疑問,這將對線下的傳統教育產生不可逆的影響。我們正在做過去認為不可能的事,並且以飛快的速度推進。希望功夫不負有心人,教師、學生等所有人都可以從中受益。

義大利米蘭理工大學校長、義大利大學校長聯合會主席費盧奇奧·內斯塔

當學校著手應對新冠肺炎疫情時,我們制定了戰略規劃,聚焦個體、全球校園、影響力三個支撐點。以可持續、負責任的方式推動科學技術創新、改善人類生活,是我們的願景使命。目前可以確認我們走在了正確的道路上,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堅信大學是全球性機構。接下來,我們需要找到整合線上學習與傳統課堂學習的正確方法,從而塑造數位化教育而非虛擬教育的概念,同時需要在實驗室、科研攻關上投入更多。新的挑戰關乎大數據與連接性,關乎靈活與智能,我們必須採取有效行動以應對新的規則。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校長梅瑞克·格特勒

儘管人們認識到在線教學的潛力和可能性,但在如此快速的過渡過程中,坦白說我們取得的成就是推進遠程教學。我們需要大量時間、精力和費用來提高學生的學習體驗和質量,盡力滿足學生的特殊需求。比如,聽力和視力障礙的學生很難適應,尤其對身處偏遠地區或在家學習有障礙的學生來說存在困擾。我想,當一切都結束時,我們能夠恢復到正常狀態後,新常態將與之前有所不同,但也不會被顛覆。儘管遠程學習的潛力超出了想像,但在安全的情況下,我們的學生會竭盡全力返回教室,那裡有交互學習的豐富感受。

日本早稻田大學校長田中愛治

新冠病毒大流行對教育的影響非常大。我認為,面向未來和「後疫情時代」,我們應藉此機會,通過網絡促進社群發展,連同所有大學校長和負責人的共同努力,進一步實現自身發展。目前早稻田大學所有師生都居家學習。我們努力為在線教學提供指導。或許,通過世界範圍內的共同努力,我們有可能找到新的方式來改進技術,以增強教育核心要義。

美國聖路易斯華盛頓大學校長安德魯·馬丁

我們必須提升對大學精細化管理和可持續發展價值的認識,繼續為未來的使命服務。在這次疫情中,一流大學的重要性更加凸顯出來,要為學生提供教育,幫助他們融入世界並茁壯成長。實際上,大學為戰「疫」提供了必要的基礎研究。無論從醫學研究還是醫療保健工作的角度而言,世界範圍內的大學在數十萬病患的救治方面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

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校長、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布萊恩·施密特

線上系統具有出色的韌性和性能,但是缺少人與人之間的互動,這是一所虛擬大學比不上已有大學的原因。我認為將會出現的情況是,我們通過在線教學提供一種「滿堂灌」的學習方式,這似乎是學生最好的學習方式;同時,要確保師生間高度的課堂互動。因此,我們將課內學習安排得更加緊湊,以衡量學生在哪一種系統下能吸取更多的知識。

上海紐約大學常務副校長、康奈爾大學原校長傑弗裡·雷蒙

一些在線教學和視頻會議的軟體工具有明顯的好處,但是過度使用也會誘發疲勞。為了避免這種情況,我們的教授使用異步交互工具為學生提供動態的主動學習體驗。《自然》雜誌之前發表了一篇有關我校一位教授如何在他的高級代數課程中使用異步交互工具的專題報導。他的學生回答問題時,將證明步驟加載到虛擬白板上,討論彼此的證明等。他相信,大家在異步學習方面的效果很好。之後,他們會進行同步學習,因為他們在交流和書寫之前已經進行了認真思考。疫情讓很多大學對教學法的思考比過去很長一段時間都深入得多。今天這樣的對話讓我很激動,因為我們對教學的反思和探討並不是在「孤獨」中進行。重要的是,我們將繼續合作,以確保我們的教學能夠通過新工具實現獲益最大化。

來源:神州學人(2020年第6期)

相關焦點

  • 「應對與展望:疫情時代的全球教育」中外學者高端對話活動在滬舉行
    央廣網上海11月30日消息(記者吳善陽 通訊員錢俊妮)由教育部教育管理信息中心和上海外國語大學聯合舉辦、上海外國語大學國際教育學院承辦的2020「應對與展望:疫情時代的全球教育」中外學者高端對話日前在上海舉行。
  • 清華大學「雲上學堂——在線教學總結、分享與展望」大會舉行
    陳旭表示,召開「雲上學堂」交流會,總結本學期在線教學工作,部署暑期和下學期教學安排,展望在線教學的未來發展,對於學校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人才培養工作、推進在線教學改革創新具有重要作用,對中國乃至全球的在線教育發展也具有積極意義。陳旭代表學校向共同實現學校有史以來最高質量、最大規模在線教育的全校師生員工致以崇高的敬意,向上級領導部門的悉心指導、兄弟高校和合作夥伴的大力支持表示誠摯的感謝。
  • 新冠肺炎疫情下的科學教育變革
    受新冠肺炎疫情的影響,世界範圍內大規模的學校停課導致教育環境、教育方式、教育效果都受到巨大的影響。本文聚焦科學教育領域,參考經合組織(OECD)和美國科學教師協會(NSTA)相關報告,關注全球科學教育在這一罕見重大公共衛生安全危機下的最新變革和應對策略。
  • 陳文峰、汪基德:疫情時期混合學習模式探究與展望
    及時反思、系統總結這一非常時期的獨特經驗,可為未來學校人才培養目標和價值追求的選擇,為未來教育理念及學習方式的變革,為以後線上線下融合學習的新常態提供有益借鑑和啟示。 疫情期間教育現狀與問題 (一)疫情期間基礎教育現狀 「停課不停學」作為疫情防控時期的指導思想,無論對於教育行政部門、管理者,還是對於一線教師、學生及家長來說,都是一項新事物。在時間、空間分離的情形下,在線教育成為各級各類學校開展教學活動的主要方式。
  • 教育部介紹疫情期間大中小學在線教育有關情況和下一步工作考慮
    內容:介紹疫情期間大中小學在線教育有關情況和下一步工作考慮作為疫情防控期間的應急之舉,這次史無前例,也是世無前例的大規模在線教育實踐,應該說是全世界在線教育發展中的一個重要的裡程碑事件。至今,在線教育已經實施了3個多月的時間了,前天我們發布會上向各位記者朋友介紹,目前返回校園的學生已經是1億多,大概佔比是4成左右,剛剛重返校園的學生面臨著在線教育和線下教育的有效銜接的問題。目前還有一半多的孩子仍然是通過在線方式來進行學習。
  • 疫情之下,美國在線教育玩得轉嗎?
    圖片來源:unsplash*來源:矽谷101(svstyle),作者泓君疫情讓在線教育行業起飛,同時也暴露了很多過於重視科技、忽視教育本質帶來的問題。在線教育的重點不是在線,是教育。教育可以通過科技,讓更多人跨地域跨時區的獲得更多的好老師資源。原本是聊在線教育,這期談話讓我印象最深的是三件事:1.當大多數人還在思考「效率」這件事時,很多孩子離開學校連飯都吃不飽。去學校是為了兩頓飯,離開學校的孩子們如何吃飽,才是這次美國疫情中討論的最熱烈的話題。2.當疫情發生時,有些學校被在線教育打得措手不及,花了一星期調整找節奏。
  • 趙章靖: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下全球教育的變化特徵和趨勢
    該報告主要圍繞疫情期間教育應急政策的實施、遠程教學開展情況、學生學習狀態、教師專業進修、復學計劃、課程與教學調整、學校防禦措施等專題開展了在線調研。調研結果較為詳實地反映出疫情衝擊下的世界教育現狀、面臨的問題及發展趨勢,簡要分述如下。
  • 淘課之家:年關歲末,疫情捲土重來,2021年在線教育是否持續站在風口?
    正當各地中小學快放寒假之際,疫情似乎又慢慢引起大家的重視了,河北省各地中小學、大學都立即響應防控需求,及時放假了,而對於經歷了2020年上半年停課的線下培訓來說,2020年可謂是經歷了有史以來最短的培訓季,相比之下,巨量投放廣告宣傳的在線大班攀上了新的高峰。在風口模式狂奔的同時,核心市場的偏好卻正在轉移。
  • 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出版社密切協作全力保障疫情防控期間在線...
    為貫徹教育部《關於在疫情防控期間做好普通高等學校在線教學組織與管理工作的指導意見》,落實我校「停課不停教、不停學」專項工作會議部署,上海交通大學圖書館、出版社積極行動,主動服務師生、承擔使命,於近日首批上線了電子版系列教材,供廣大教師和學生在疫情期間免費學習閱讀。
  • 在線教育無法「一統天下」,線上線下融合成為行業新常態
    新冠疫情為在線教育行業帶來了短期爆發性增長,但與此同時,線上教育也面臨著師資水平參差不齊、網課質量有限等問題。面對風口,企業需要做好哪些準備?面對關口,企業又將從哪些方面啟動變革,消解用戶的負面情緒成為行業關注話題。
  • 化工高等教育|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工程倫理教育的教學探究與實踐延伸
    在新冠肺炎疫情背景下,全球高校逐步探索出多種在線教育模式。文章以清華大學化學工程倫理課程為例,介紹疫情常態化防控階段工程倫理教育的教學方式探究與實踐環節延伸。線上課程教學和課外實踐活動並舉有助於實現立德樹人的教學目標,可為進一步開展工程倫理融合式教學奠定基礎。
  • 廈門大學:後疫情時代高校教師在線教學態度的調查研究
    在疫情爆發之前,關於大學教師對在線教學態度的研究成果不多。有人調查分析了醫學院教師對在線教育的認可度和態度問題(張浩等,2018),研究對象局限在醫學院校;一項針對高校教師信息化教學手段使用意願的調查發現,當前在線教學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缺乏學校的技術和制度支持,同時教師對自身技術素養也不夠自信(張鮮華,李越,2019);還有學者研究了教師對學校變革積極態度形成的策略(楊潤東,2019)。
  • 疫情是教育信息化成果的試金石—新聞—科學網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正在進行的超大規模的在線教育集中實踐,體現了政府、學校、教師、企業以及社會各界參與者的責任擔當,同時也充分發揮了全社會的信息化創造力,湧現出眾多實踐創新成果,對於我國未來教育的發展具有推動作用。
  • 中國科研教育的千萬雄心|曾詩然在《商業周刊》TheYearAhead展望峰會
    作為中國領先的在線教育公司,在12月11日由《商業周刊/中文版》主辦的The Year Ahead展望2021論壇上,鹽趣科研教育創始人兼CEO曾詩然以《中國科研教育的千萬雄心 疫情之下的挑戰與機遇》為主題,分享了他們這一年的經歷和感悟。
  • 2020亞洲教育論壇年會開幕 共商後疫情時代教育發展
    中新網成都11月14日電 (記者 賀劭清)以「教育之光,點亮未來」為主題的2020年亞洲教育論壇年會14日在成都開幕。論壇期間,來自3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800餘位教育專家圍繞後疫情時代的教育發展交流經驗、探討學術。
  • 大象狂奔 創新不眠 2019-2020中國在線教育行業總結與展望
    此次疫情催化了市場對在線教育的需求。數據顯示,以釘釘為主的教育學習平臺的日均活躍用戶規模在春節後比平日增長了200%。客觀來看,疫情過後,用戶的時間分配會回歸正常。K12教育的用戶們會把時間精力放回到線下課堂;職業教育的用戶繼續投入職場,但是,教育線上化是一個長期趨勢。
  • 作業幫受邀參加新京報2020在線教育論壇,暢談未來教育新生態
    作業幫作為國內最大的K12在線教育平臺受邀參會,作業幫執行總裁蘇靜與教育部基礎教育司副司長俞偉躍、北師大未來教育高精尖創新中心執行主任餘勝泉、北京市市委教育工委副書記李奕、北京中學校長夏青等一眾嘉賓共同參與了議題探討。在常態化疫情防控下,在線教育因其突破時間、空間的特性,成為傳統課堂教學之外,實現人人皆學、處處能學、時時可學的首要途徑。
  • 重大疫情給教育改革創新帶來的啟示
    這些年來,我國教育規模有了飛速發展,每個社會成員都能受到較好的學校教育,但是教育過於「功利化」,過於注重考試分數,注重考試技巧,注重專業技能,基礎教育過度追求成績至上,大學教育過度強調職業培訓,一定程度上忽視了人的發展和教育的宗旨。孔子云:君子不器。即教育是培養有道德、有情懷的君子,而不是工具。
  • 【GET2020】華南師範大學焦建利:疫情對教育的影響或超過兩次世界...
    在演講中,焦建利表示,受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全球的教育都在發生變化,人類進入教育史上最大的在線教育實驗。他從七個方面,為受眾解讀了後疫情時代的學校教育應該何去何從。我們學校的概念在發生變化,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到職業教育,學生的概念正在發生變化。今天在大學裡面有許許多多的非18歲到24歲典型的學生。疫情爆發之後,國外大學中來自中國的留學生的去向變成了非常有意思的話題。在美國留學的學生中間,來自中國的學生有37萬,佔美國大學裡面國際學生總數的33.7%。
  • 教師報:答好在線教育「考題」關鍵不是技術,而是人
    教師報訊(通訊員 金鳳 陳曦 華凌 王延斌 趙習鈞)一場疫情,讓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周琦嘗試著在大學教授和網絡主播間不斷切換,「前者需要專業、精準,在有限的時間內傳遞更多的信息量,後者需要保持亢奮、要『嗨』,要讓學生跟得上我的節奏。」周琦更關注的,是如何捕捉學生的反饋,「與面對面授課不同,你不能第一時間知道你講課時,學生們都在做什麼,是否在認真聽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