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被疫情限制了腳步的除了商業人士,還有一群不容忽略的重點人群,那就是孩子們。
疫情的這一年,本土學校停課、出國留學受阻,孩子們的升學、求學之路出現前所未有的阻礙。
作為中國領先的在線教育公司,在12月11日由《商業周刊/中文版》主辦的The Year Ahead展望2021論壇上,鹽趣科研教育創始人兼CEO曾詩然以《中國科研教育的千萬雄心 疫情之下的挑戰與機遇》為主題,分享了他們這一年的經歷和感悟。
科研教育可以分為四個階段:研究探索階段、設計階段、執行階段、展示階段。一般大家比較了解的是在研究展示階段,忽略了前面三個階段。
我們理解,科研教育的存在是為了解決教育有效性的問題。從數據上看,我國科研教育跟美國相比落後了40年-60年。
由於產業變遷,時代對人才的需求是變化的,過去可能是工業相對來說更佔主導地位,現在服務業、創意變得越來越重要了。所以我們需要科研教育。
政策層面,我們從2018年開始進行了一些革命性的改變。
比如:「3+1+2」新高考、自主招生、強基計劃、考研保研等等政策的推出,都是把科學素質帶進小學、帶進中學。
今年又頒布了非常多的關於提高科研工作、關於高校老師的培養方案,關於大學生應該學習什麼樣的內容,改進很多。
比如中外合作辦學數量增加,帶來的招生人數的變化、高等教育行為習慣的變化非常巨大。
我們針對的群體主要是大學生和高中生。
這個群體對學術研究有需求,而且學習知識和思維的能力非常強。這是一塊比較藍海的市場。
新冠疫情對於整個教育行業的影響很大。短期來看首先是國際交流變得非常少,學校關門的也比較多,名校實驗室也關閉了。
事實上,我們做得更好。
中國過去的教育財政投入主要在K12階段,把高等教育培養這件事情外嫁給了日本、美國。新冠疫情和中美關係影響之下,不得已促進了國內高等教育發展和政策變化。
長期來說,對國內高等教育和科研教育是利好。我們可以把更多的責任和更多的關注、資金的投入、GDP的投入等放在高等教育上面。
從教育內容來說,我比較有信心、我們的確做的是比較前沿。我們的競爭對手在我看來,實際上是跟我們共同競爭學生的時間。
比如:線下學術交流產品、其他培訓等等。相對來說,可能它規模化或者歷史更久,但是並不意味著它可發展更久。
The Year Ahead展望2021論壇現場
這實際上是我的第一份工作,也是我第一次創業。
我之前先是在國內讀書和在國際金融研究所做金融學學習,然後出國做了環境項目的研究學習,所以有一個跨學科的經歷,這對科研來說可能是比較好的開端。
再加上我和我的兩位聯合創始人,一位是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AI博士、一位是計算機的研究者,所以我們本身就很受益於科研。
我們最開始只是希望解決學弟學妹們沒有科研經歷、想提升學術水平的問題。但隨著我們對高等教育的理解更加深入,我們發現這是一塊值得堅持參與的長期市場。
所以我們願意再付出10年、20年甚至更多時間,協同更多科研教育的從業者一起投入到這項創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