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一流大學課程變革的理念、趨勢與特徵——以麻省理工學院為例

2020-11-30 中國教育新聞網

摘 要:2014年,麻省理工學院發布的《未來教育報告》關注教育創新、以學習者為中心、合作共享和信息化等課程變革趨勢,力圖通過大膽而深思熟慮的課程實驗,將麻省理工學院的影響力擴展到全世界,擴大全球學生獲得高質量教育的機會,並提高未來學習者的負擔能力。

關鍵詞:一流大學;課程變革;未來教育報告;麻省理工學院

2014年,美國麻省理工學院(MIT)發布《未來教育報告》(以下簡稱《報告》),提出通過創建教育創新行動計劃為未來發展提供根基、通過「大膽實驗」改革教育理念與方式、跨越校園邊界擴大MIT教育影響力、通過開闢新途徑及創設新空間來支持學生學習等一系列教育改革建議[1],對工程人才培養進行系統反思,以調整工程教育的未來發展方向,這對我國一流大學人才培養尤其是課程變革具有重要的借鑑意義。

《報告》的發布探索重構學院未來的各種可能性,就如何繼續改變未來幾代學習者的教育提出一系列建議,尤其是將以學生為中心、質量持續改進等高等教育改革理念滲透在課程變革中。2017年8月,啟動新一輪工程教育改革計劃(2017年—2020年),即「新工程教育轉型」(New Engineering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簡稱NEET計劃),再次強調工程教育以學生為中心,注重培養學生的工程思維、科學思維及人本思維,旨在培養能夠引領未來產業界和社會發展的領導型工程人才。[2]

創新理念植根課程變革

MIT早在1949年《路易斯通識教育報告》就強調過學生接受教育的總體環境的重要性。[3] 2014年《報告》繼續從變革環境入手,給教師「聯接者」創造生態系統,促進整個學院的教育聯繫和對話—不僅是關於課程、技術和政策,更是關於教學。[4]《報告》工作小組建議提供教育創新中心或「沙箱」,用於進行所設想的各種實驗,負責開發和管理涉及傳統和在線學習方法的教育學術課程,促進研究所與教師團體的教育聯繫,用以深思熟慮地評估學校進行的課程實驗,優化課程管理的機制和問責制度,確保課程的持續評估改進,為後代學習者進行課程管理和課程改革提供經驗等。[5]

以模塊化方法創建關係和知識聯接。為了在學習中實現流動性和延展性,將更多的靈活性注入本科核心課程,《報告》建議探索建立模塊存儲庫的選項,模塊不僅可以跨學部和學校重用,而且還可以跨機構重用。為了支持學生選擇模塊,還設置存儲和管理內容的機制,完善高質量人才培養目標下的課程結構體系。模塊化支持「即時」交付教學,進一步支持校園和全球學生基於項目的學習[6],有利於知識的持續創新。

大膽實驗推動創新。課程實驗是課程創新的試金石,能夠幫助教育工作者了解教學方法和課程創新的積極和消極方面。MIT為教師教學發展工作設定了三項目標:促進課程設計創新、促進教學方法創新、促進教育技術革新。[7] 2007年實施的「通識教育課程設計新方案」(General Institute Requirements,GIRs)是MIT本科核心課程,工作組強烈主張教師進行大膽的實驗,既不建議將特定的課程納入GIRs,也不建議重新設計一套完整的GIRs,而是通過在線教學和混合學習模式提供的新機會、新背景重新認真審視GIRs,培養、擴展在線課程和模塊化方法所需的能力,並通過與本科計劃委員會(CUP)、課程委員會(COC)合作的教育創新基礎設施實現共同核心需求的不同組合。通過提供暑期學分課程,使學生擁有更靈活的時間安排,他們中的更多人能有一個學期的時間離開MIT,去追求可以拓寬教育經歷的學術體驗。

學習者中心理念主導課程變革

MIT強調以人才培養為本位,而非以學科為本位,因此將以學習者為中心的理念落實在課程變革中,以學生發展為中心,以學生學習為中心,以學生學習需求為中心,以學生學習效果為中心。「為使學生在全球文化中工作、引領並獲得成功,MIT為學生裝備了迎接世界最大挑戰的決定性技能。」[8]

在學生發展方面,以人才培養邏輯和人的發展邏輯取代學科本位邏輯,打破MIT各專業、各學院之間的隔離,發展MITx系列概念,在這個概念中,學生通過特定科目的一系列課程可以獲得證書。這種新模式使院系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滿足學生的需求,並重新設想課程結構及其在學科大環境下的地位。[9]從以「教」為主到以「學」為主再到以「人」為主體現了MIT課程變革的人文關懷。

在學生學習方面,MIT意識到當前的學習者不再只是在傳統課堂中被動接受知識的角色,而是作為共同學習主體的主動創生者,並且致力於讓學生能成為全球化社會中的下一代思想創造者和領導者[10]。《報告》鼓勵學生參與MITx課程的創作和輔導;提出技術支持的主動學習(TEAL)項目,把教學看作雙向過程,部分課程進度自定,並且有頻繁的師生互動;開發基於遊戲學習方法的MITx課程,研究如何將基於遊戲的學習應用於現有的大學課堂,並通過Scheller教師教育項目測試,通過遊戲支持教學的新方法,為新一代學習者實現工具的現代化。[11]為了更好地保障課程實施,《報告》著眼於學習空間的開放與擴展,降低在線學習模式的孤立風險,建立起一個有凝聚力的學習社區,強調實踐課程和技能學習,以加強新生之間的聯繫,同時滿足個體學習差異的不同需求。除了類似的虛擬空間開放之外,MIT還有更多的線下實體空間被開發用於教與學。[12] 

在學習效果方面,MIT堅持「以學生為中心、以問題為基礎」的學習,並堅持「手腦並用」的核心價值。MIT還為新生提供小型課程,重點是在更廣泛的人類學框架內整合學科課程、創造融合課程。課程的重點是概念之間的相互聯繫,為學生提供一個更完整的世界觀教育[13],這與當前許多高校促進高度專業化的課程設計「背道而馳」。

合作共享理念融入課程變革

一流大學需要面向世界全方位開展教育合作、共享教育資源,進行多元化課程評價,為學習者提供更有價值的課程內容。MIT在《報告》中分享了將合作共享融入課程變革,推動教育全球化的理念:注重學科交叉融合;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內容的融合;產教融合以及供給側、需求側訴求與質量的融合;核心校園與世界上最優秀的智慧融合等。面向未來、面向世界,促進學生發展。

MIT致力於創建一個促進整個學院教育聯繫的生態系統,激勵教師在跨院系的教育中合作,提供教學資源並建立協同文化,為學生提供情境,進一步創造通用知識、發展融合課程,並在加強聯繫和相關性的同時,保持不同觀點的價值。

一流大學凝聚優勢共建一些高質量課程,並推進這些課程在儘可能寬廣的範圍內實現共享,既保證課程質量,也降低課程運作成本,以這種課程聯盟的方式進行區域教育合作,能最大化提升區域課程運作效能[14]。由麻省理工學院、哈佛大學和其他合作夥伴創建的edX平臺,提供在線課程的技術和服務。截至2013年11月底,edX擁有29個大學合作夥伴,提供超過90門課程,在全球註冊學生超過150萬人[15]。MITx等開放式課程已經成為成功傳播MIT教學方法的重要平臺,可能會成為MIT邁向未來學習模式的旅程中分享最新成果的強大平臺。[16]

課程是聯接社會與大學的紐帶。MIT與工業界一直保持著密切的合作,超過700家公司和MIT進行了基於項目的合作。學校設立學生創業競爭計劃、技術創新中心、創業中心、創業論壇、發展與創業中心、風險投資俱樂部等組織,使學生和教師更好地與工業界、企業、校友開展合作。[17]重視實踐課程的設計和開發,幫助學生積累「做中學」的經驗。設立國際科學與技術創新項目(MISTI),把全球學習和校園活動聯繫起來,參加項目的學生須提前在學校學習語言、文化和歷史,然後派往目標國家;為學生提供全球企業實習和國際實踐機會,每年為數百名MIT學生提供全球實習和研究機會。

信息技術引領課程變革

作為世界一流的研究型大學,MIT更是最大化地利用信息技術進行他們的課程變革,包括創新理念、學習者中心、學科融合等變革趨勢無不依託信息技術的革新來實現。

一方面,MIT成立教育創新與技術辦公室(OEIT),在教育技術創新與推廣方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另一方面,MIT提供的技術先進、種類豐富的數字資源使得教學內容、方式、手段變得更為多樣,滿足學生個性化學習的需求,保證和促進質量的持續提升。信息技術和數字資源極大地改變了教學的時間和空間觀念,這些變革不僅擴大了MIT自身的影響力,使其魔力超越校園邊界,更面向世界、面向未來。利用MITx、edX平臺等,將課程推向了全球學習者。2014年3月,MIT開設了第一個在線專業課程。該課程旨在應對大數據的挑戰,針對技術專業人員和管理人員,是edX提供的一系列專業課程中的第一個。該課程為在職專業人士提供培訓機會,預示著MIT走出了在線專業教育的第一步。[18]

信息技術通過模塊化、在線互動等方式實現學科融合。Stellar是MIT最常用的在線工具,除此之外,高質量協同編輯軟體和共享倉庫等也反映了更多課程工具改進和創建的訴求,加速了教育技術轉化為教學手段的進程,極大地加深和拓展了學生學習的深度和廣度。

通過提供在線點播模塊,不僅可以幫助各院系高效地管理教師的教學負荷,而且也為研究生和博士後研究人員提供機會,參與這些數位化學習模塊的共同創建和測試,提供新的課程模式,這對於那些追求學術生涯的人來說是一種潛在的價值體驗。[19]同時,利用WTW ( Who's Teaching What,誰在教什麼 )平臺來跟蹤教學數據。通過將系統收集的數據輸入平臺進行在線學科評估,確認教師的課程模塊化情況,根據不同課程的特點,持續改進課程實施過程。

混合式學習包括完全在校園內、完全在線以及介於兩者之間的任何地方展示材料,提高了學生和教師的靈活性,使他們能夠以更小、更易於管理的課程單元參與數位化生產過程。[20]這種以信息技術為支撐的課程實驗受到各國高校的重視,如虛擬仿真實驗在各國高校如火如荼地開展,英國開放大學建設開放科學實驗室,印度甘露大學啟動了網上聯合研究中心等一批建設項目,加拿大維多利亞大學建設人類學創客實驗室激勵學生創新探索等。[21]

2019年,教育部發布《關於一流本科課程建設的實施意見》,明確指出「要建設適應新時代要求的一流本科課程」。2020年1月,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於公布2019年度國家級和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名單的通知》,認定了首批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課程是人才培養的核心載體,是專業建設的核心內容,只有踏踏實實地打造「金課」,才能建設一流專業以及一流學科。MIT的教育變革,尤其是在課程方面體現的未來發展趨勢,為我國一流大學的課程發展戰略提供了些許啟示。(作者:蘇林琴 徐若男,單位:北京工業大學高等教育研究院)

本文系北京社科基金重點項目「『新工科』背景下首都高校工科大學生學習觀調查研究」(項目編號:17JDJYA002)的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4][5][6][9][11][12][13][15][16][18][19][20][21] Institute-wide Task Force on the Future of MIT Education[EB/OL].[2020-03-16].http://future.mit. edu/. 

[2] New Engineering Education Transformation [EB/OL]. [2020-03-16].http://neet.mit. edu/.

[3] Report of the Committee on General Education[EB/OL].[2020-03-16]. http:// www.mit.edu/. 

[7][8] A Global Strategy for MIT [EB/OL]. (2017-05-30)[2020-03-16].http://web.mit.edu/globalstrategy/A_Global_Strategy_For_MIT_May2017.pdf.

[10] [17] 汪霞,顧露雯.世界一流大學案例研究:高質量的秘密[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18:134,163.

[14] 張銘凱.「雙一流」建設與課程變革[J].高校教育管理,2018,12(3):12.

《北京教育》雜誌

相關焦點

  • ...信息技術的大學「學習範式」轉型——基於麻省理工學院的案例探討
    這就要求我們的教育理念有根本性的轉變,以學生為中心,實現從以「教」為中心向以「學」為中心轉變……從「傳授模式」向「學習模式」轉變(劉獻君,2014)。同時,信息技術也能從方法、技術、文化等多個層面,為大學向「學習範式」轉型提供支持。
  • 美國大學介紹:麻省理工學院
    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簡稱「麻省理工」(MIT),位於美國麻薩諸塞州波士頓都市區劍橋市,主校區依查爾斯河而建,是世界著名私立研究型大學。
  • 美國大學壓力排行榜!麻省理工學院學習壓力最大?
    美國留學到達美國大學之後,如何安排自己的學習時間會更合理呢?是不是美國頂尖高校的學習壓力特別大?美國留學的「正確的打開方式」是什麼呢?下面就從麻省理工學院一名學姐的作息時間表,為大家解析如何建立正確的時間觀念。
  • 美國頂級私立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和康奈爾大學
    麻省理工學院和康奈爾大學都是美國頂級私立大學,建校實力悠久是兩所學校的相同之處。不過康奈爾是常青藤聯盟成員,而麻省理工學院則並不在這個系統之中,不過麻省理工學院的實力,也不是「常青藤」可以簡單比擬的。事實上麻省理工學院絕對是目前美國的新王者。
  • 留學經驗:麻省理工學院申請小貼士
    麻省理工在經濟學、政治學、管理方面都領先於其他大學。以至於雖然MIT不是常青藤盟校,但也常被人尊稱為Ivy Plus!MIT的歷史麻省理工學院成立於 1861 年,但是真正迅速崛起是二戰之後。美國國防科技急需創新性,飛躍性的技術來提升實力,MIT 就是在這種歷史使命之下迅速崛起,立下漢馬功來。成績評定MIT盡力幫助新生在第一個學期裡適應學校。
  • 麻省理工學院的演變:落後——一流學院,基利安的才能功不可沒!
    大家好,這裡是有*趣談科技*為大家提供的科技新資訊!作為培養工程師的搖籃的麻省理工學院,當然是把學科建設的重點放在工程技術方面。建校初期,該學院下設3個學院:工程學院,建築與規劃學院和理學院麻省理工學院走在其他工科大學前面的一個標誌,就是發生在1930年的那次「轉型」。在20世紀的頭20年間,美國的工業技術水平還低於歌洲的德、英、法等強國。
  •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開發一種新的變形機翼概念
    (原標題:美國麻省理工學院開發一種新的變形機翼概念) 【
  • 世界頂尖名校:麻省理工學院最新博士標準
    美國大學的博士要求赴美攻讀博士,自然要先獲得碩士學位,通過美國GRE考試,獲得「託福」或「雅思」考試的足夠分數,還需要教授老師們的推薦信,最後通過美國大學的入學申請和錄取,並解決好財政支持問題,成功獲得美國籤證,方能進入美國大學學習。
  • ...當地時間周三,美國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對美國國土安全部...
    文 / 夏洛特2020-07-09 03:49:00來源:FX168 【哈佛和麻省理工起訴美國政府 要求撤銷限制國際學生籤證的新政】當地時間周三,美國哈佛大學和麻省理工學院對美國國土安全部提起訴訟,要求立即暫停和永久撤銷有關在美國際留學生
  • 就在家門口,入讀世界名校麻省理工學院課程!
    就在家門口,入讀世界名校麻省理工學院課程! 在職場打拼的你,面對日益激烈的競爭壓力,是否有過重回校園讀書深造,厚積薄發的念頭,但又怕耽誤正常工作,還不知道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校和課程。
  • 麻省理工學院分數線
    麻省理工學院享譽全球,那近年麻省理工學院分數線是多少?麻省理工學院是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是愛國者聯盟盟校,每年只錄取2000人,以保證全世界最優秀的學子能夠匯集於此。麻省理工學院分數線如下:首先要考試的是GPA成績。
  • 為什麼麻省理工學院評價那麼高?
    麻省理工的學生在SAT考試的數學平均成績接近滿分麻省理即便是全世界最聰明的學生在這裡也會產生畏懼心理。麻省理工在經濟學、政治學、管理方面都領先於其他大學。以致於雖然MIT不是常青藤盟校,但也常被人尊稱為Ivy Plus!
  • 陳雲敏:一流大學要做「一流的事」
    他從建設一流工程學科出發,指出一流大學應當著眼於做「一流的事」——面向社會需求,解決重大科學問題。】建設「雙一流」是浙江大學當前和未來一個時期最重要的目標。我以為,知道什麼是一流,才有可能做到一流。李約瑟曾說浙大是「東方劍橋」,引用這句話的同時,我們應該自問:有沒有作出與「東方劍橋」相匹配的貢獻?
  • 喜訊:大連海事大學103門課程入選省級一流本科課程!
    本次獲批的課程中,包括「線上一流課程」18門、「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一流課程」17門、「線下一流課程」32門、「線上線下混合式一流課程」30門、「社會實踐一流課程」6門,實現了五大類型「金課」全覆蓋,促進了教學理念、教學模式、學習方法的深刻變革。這裡,小編帶你了解一下這些一流課程,其實就在你身邊。
  • 麻省理工學院和哈佛大學聯名:美移民局留學生新規...
    留學生政策不講理,美國頂尖高校坐不住了。 美東時間 7 月 8 日,麻省理工學院(MIT)聯合哈佛大學,在麻薩諸塞州美國地方法院正式對川普政府提起訴訟,被告是美國移民及海關執法局(ICE)和美國國土安全部(DHS),訴求是撤銷 7 月 6 號的一項新規定。
  • 美國十大名校之一——麻省理工學院
    我是在北美生活的管大大,在哪個國家都有很多優秀的大學,美國也不例外,今天我給大家介紹一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絕大多數的美國總統、諾貝爾獎得主、圖靈獎得主都來自這些名校,在眾多領域中都擁有極高的影響力。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簡稱麻省理工(MIT),坐落於美國麻薩諸塞州波士頓都市區劍橋市,是世界著名私立研究型大學。
  • 美國十大名校之一-麻省理工學院
    我是在北美生活的管大大,在哪個國家都有很多優秀的大學,美國也不例外,今天我給大家介紹一下美國麻省理工學院。絕大多數的美國總統、諾貝爾獎得主、圖靈獎得主都來自這些名校,在眾多領域中都擁有極高的影響力。 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簡稱麻省理工(MIT),坐落於美國麻薩諸塞州波士頓都市區劍橋市,是世界著名私立研究型大學。
  • 麻省理工學院錄取分數線需要多少
    麻省理工學院錄取材料本科錄取材料:麻省理工學院通過學校申請系統(MyMIT)申請,不通過Common Application申請。立思辰留學雲介紹,學生申請時無需指定自己的專業與學院,學生一般讀完大二才需要選擇自己感興趣的專業。
  • 【特稿】加州理工學院對西工大建設世界知名大學的啟示
    西工大新聞網10月16日電 前言:2011年10月至2012年11月,通過國家留學基金委和加州理工學院(Caltech)的共同資助,我有幸在美國加州理工學院這所世界名校進行了為期一年的工作和訪問交流,也得以有機會近距離了解加州理工學院成為世界一流大學的原因。
  • ...網絡課程 美劇 精品課程建設 邏輯思想 大學的使命 例題分析...
    決定投入到開放課程這件事,是2004年。2003年,朱學恆在美國《連線》雜誌上得知了麻省理工學院的開放式課程計劃,他覺得這個計劃「超讚」。當年他在臺灣中央大學讀電機系時,曾碰到一位「三板」(只會看天花板、地板和黑板,完全不會與學生互動)老師,害得他電磁學這門課被「掛掉」重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