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 王潔
通訊員 李煌娟 張宏
12月3日,中國教師基礎教育論壇(武林論壇)在杭州市長壽橋嶽帥小學舉行。本屆論壇聚焦「探索精準教育方法,創新師生評價體系」,邀請各位專家老師共同探討教育教學變革的思路,拓寬育人路徑,提升學生綜合素養,全力打造更開放、更包容、更精彩的教育。
幫助學生像「學科專家」一樣進行知識建構區域推進硬體升級更好助力精準教學
作為杭州市最先探索依託於5G網絡和AI技術的智慧校園之一,也是杭州市首批人工智慧應用場景項目單位,長壽橋嶽帥小學近年來一直致力於運用技術,更好地服務於精準教學和構建多元評價,為未來教育探索更多可能。
論壇中,長壽橋嶽帥小學校長金穎就「智慧筆」平臺支撐下的小學課堂精準教學做了經驗分享。在「5G+AI」技術的支持下,學校教師廣泛收集學習信息,用大數據技術開展學情分析,精準確定教學目標,這是實現精準教學的第一步。繼而依據教學目標和學生發展水平,從教學內容選擇、教學情境創設、教學活動組織、教學互動展開四方面精緻建構教學過程。依靠教學大數據建立「長壽雲」智慧平臺,校本資源庫管理系統等。不僅能夠精確地了解學生的問題,做出相對精確的教學幹預,還能幫助學生像「學科專家」一樣進行知識建構,促進精準教學在課堂上真實、有效發生。除此之外,學校正在積極開展學生AI畫像系統的實踐與探索,目前,學校已經從學業水平、品德表現、體育鍛鍊、勞動實踐、飲食健康、個性培養等六個方面採集了學生在校園生活中的各類數據,匯聚成一張個性化的多維評價圖,以實現實時性追蹤評價。
杭州市下城區教育發展服務中心主任張偉旗從項目背景、面臨形勢與挑戰、項目實施路徑以及工作進度四個方面介紹了下城區校協同背景下的精準教學模式研究。精準教學的應用模式主要是一平臺三終端,依託下城區教育資源公共平臺,打通教室大屏終端、教師平板終端和學生反饋器終端,採集教學中的及時反饋數據,從而實現藉助技術達成精準教學的目的。值得一提的是學生手中的反饋器,相較於價格高昂的平板設備,它具有成本低、使用方便、預防近視等優點,非常容易在中小學課堂中普及使用。
一支「智慧筆」為因材施教提供有力支撐VR進課堂打破空間限制 促進深度學習
在個性化理念指導下,來自長壽橋嶽帥小學的袁曉莎老師和同學們,帶來了一堂特別的數學課。每位同學手中都拿著一支特殊的筆,老師和同學們都喜歡稱它為「智慧筆」。有了這支筆,學生答題的過程和結果能夠實時傳輸到教師那頭的終端,通過智慧筆的即時批改,老師和同學們能夠當堂了解答題情況,還能藉助智慧筆的錄屏功能,將答題情況投屏到大屏幕上,由教師進行有針對性地反饋。學完了這節課的內容,智慧筆還能依據每位學生的掌握水平,推送個性化的習題,使每個學生都能獲得適合自己的作業。在老師們的眼裡,依託技術的課堂變得更為精準高效了,也為實現因材施教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除了智慧筆這項技術,長壽橋小學的老師們還將VR眼鏡帶入了課堂。論壇現場,學校科學老師趙一凡,介紹了一堂藉助VR眼鏡開展的科學課——《太陽的位置和方向》。有了VR眼鏡,就能規避客觀條件的局限,孩子們即使身處室內,也能身臨其境,觀測太陽的位置從而判別方位,同時藉助校本資源庫中的課程素材輔助教學,既打破了原有的時空限制,又促進了學生的深度學習。
技術想要更好地改變課堂,強大的資源支持是必不可少的條件,信息技術老師許一洲就學校資源庫建設的相關情況做了細緻地介紹。螺旋式知識體系建構、個性化教學資源整合以及多學科資源整合是資源庫建設的三條基本路徑。此外,許一洲還介紹了學校獨具特色的學生綜合素質報告單,這份報告單的數據來自於各種智能設備終端,包括智能圖書漂流櫃、智盤系統、智能垃圾箱、電子校徽,報告單通過公眾號定期推送學生個人素質報告單,由此推動實現每個學生的因材施教和個性化教育。
未來教育何去何從?課堂教學改革三問引發思考
杭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俞曉東圍繞「新時代課堂教學改革的依據是什麼、課堂教學應該思考什麼、改革課堂教學的重心在哪裡」三個關於課堂教學改革的問題,指出課堂改革不能跟著技術走,技術的介入,不能改變教學基本,而應順其自然地融入。俞曉東認為改革課堂教學的重心在教師,教師應特別關注課堂管理、社會情感支持和教學質量三方面的內容。
北京師範大學學校特色發展與實驗研究中心主任楚江亭教授強調真正的教育是人性的啟蒙、知識的掌握、思維的提升以及人道主義的精神培養。圍繞構建結構式知識、項目式學習PBL、「以教為主」到「以學為主」的課堂轉變、如何成為專家型教師四方面內容,楚江亭教授闡述了當今時代,如何做教師。如課改提倡學生要開展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教師首先要學會自主、合作、探究。教會學生如何養成獨立人格、學會學習、善於思考、敢於探索,是教育的根本任務和歷史使命。 強調以人為本是現代教育最本質的特徵,而技術支持下的精準教學能為每個孩子提供適合的教育,促進因材施教的高效實現。課堂正在技術影響下發生著變革,精準教學的時代已經到來。
本次活動由杭州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杭州市下城區教育局、中國教師雜誌社主辦,由杭州市下城區教師教育學院、杭州市下城區教師發展服務中心、杭州市長壽橋小學承辦,中國教師雜誌社浙江站、讀者雜誌社編輯部協辦。
編輯 楊俏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