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林樂山 鳳凰WEEKLY
40年前,美國著名未來學家阿爾文·託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解釋了人類文明進步的根本動力,生產工具的革新具有決定意義。金屬器械是人類四肢的延伸,能源是人類能量的延伸,數據計算機是人類大腦思維的延伸——這些工具在不同層次上解放了人的潛能。在能源革命方面,以煤炭、電氣、核能為中心的能源迭代引發了人類社會的巨大變革,煤炭的廣泛使用引發了第一次工業革命,而電氣時代的到來則直接催生了第二次工業革命。
2020年伊始的新冠疫情,再次促使人們思考人與自然的關係,傳統能源雖然在推動產業升級、造福人類生活方面起到舉足輕重的作用,卻因安全性、汙染性、可持續性等問題,倒逼人類尋找更加安全、清潔和持續的新能源。
2H2+O2=2H2O,這個在初中階段就廣為人知的化學方程式,描述了氫氣和氧氣發生化合反應,釋放大量能量的過程。氫能被科學家視為21世紀最具發展潛力的清潔能源,是全球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要方向。
「發展綠色氫能,提振世界經濟」,10月19日到22日,由聯合國開發計劃署和中國科技部指導,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處和中國汽車技術研究中心有限公司聯合主辦的2020聯合國開發計劃署氫能產業大會在佛山市南海區樵山文化中心隆重召開。
在新冠疫情肆虐全球的當下,這次氫能產業大會的召開具有別樣的意義。
前瞻布局聚能南海
此次氫能產業大會選址佛山南海與當地雄厚的產業實力密不可分。在19日的開幕式上,中國科學技術協會主席萬鋼發來賀信,信中不乏對佛山氫能產業的肯定:「佛山市是中國氫能和燃料電池發展的先行區,在產業政策、車輛推廣應用、基礎設施建設等方面發揮了先行先試的示範作用。」
南海區擔綱了佛山市氫能產業的大旗。目前,佛山市南海區擁有50多家氫能企業,形成了從制氫、加氫、整車研發製造、氫能產業檢測及設備研製、加氫站設計與建設、氫能標準制定等6大環節的具有國內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氫能產業鏈。南海區已經發展成為中國氫能產業的重鎮。
飲其流者懷其源,南海區氫能產業的發展與當地政府的戰略部署密不可分。早在本世紀之初,南海就出臺了全國首個加氫站建設運營及氫能源車輛扶持政策、省內首個專門針對新能源汽車和氫能產業扶持政策,明確了對從事加氫站建設運營以及氫能源汽車運行的企業或個人的補貼標準。不同建設類型的扶持標準,建立起相對完善的政策扶持體系,形成較為完備的產業鏈上下遊。
去年6月,南海區啟動437輛氫能源車輛投運儀式,今年再投入386輛氫能源公交車,目前共投入826輛。標誌著南海的氫能源汽車推廣應用邁入實質性階段。以南海為代表的珠三角地區,氫能產業應用走在全國前列。
在本次氫能產業大會上,南海氫能產業的頂尖地位再次得到加強。韻量燃料電池(廣東)有限公司燃料電池電堆生產項目、廣東濟平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燃料電池催化劑產業化項目、佛山市攀業氫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空冷燃料電池堆生產項目相繼亮相。其中,韻量項目已形成年產5000臺套電堆的產能;濟平催化劑項目在不滿半年內建成擁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規模化全自動生產線並投入生產,年產催化劑達2噸;攀業項目初步完成20MW空冷燃料電池堆的生產能力,開始為各類行業客戶提供氫燃料電池商業化應用場景解決方案。
在南海區氫能產業項目籤約儀式上,共有16個項目進行籤約,項目涵蓋氫源、加氫基礎設施、燃料電池、核心零部件等產業鏈環節。南海區正通過研發生產、產業基金、加速孵化、國際合作等協作方式,廣泛吸引包括中國石化集團資本、國華能源投資、江蘇清能股份、中深新產業、西安交通大學等企業和院校賦能南海,共同推動氫能產業在南海落地發芽、開花結果。
為了增強氫能產業的發展後勁,南海區設立投資2.85億元、佔地面積約1萬平方米的氫能中心。目前已吸引了佛山南海氫能館、廣東省武理工氫能產業技術研究院、華南氫安全促進中心等知名氫能研究和應用機構。一個集氫能科研和體驗於一體的行業公園正拉開帷幕。
政產學研一條龍
產業發展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其中,政府是催化劑,研究機構是原動力,企業是主體,市場是最終的T形臺,各個環節,缺一不可。科研院所與產業發展的關係,從戰術上看,聯繫最為疏遠;但是,從戰略上看,聯繫最緊密也不為過。
南海在打造氫能產業一條龍的過程中,將科研院所和人才支撐提升到戰略位置。本次論壇,可謂群賢畢至,十多位代表國家最高水平和世界領先水平的科技頂尖人物,共同探討氫能作為清潔能源的未來大勢。
為了打造氫能產業的本土力量,補齊氫能產業發展中專業技術人才緊缺的短板,一所旨在培養氫能領域高素質複合型技術人才和專業型一線技術工人的中國粵港澳大灣區氫能經濟職業學院項目已在去年落戶南海。氫能學院項目將職業培訓與學歷教育提升為同等重要的地位,為粵港澳大灣區乃至全中國的氫能產業發展提供源源不斷的人才支撐。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作為一個縣級行政單位,南海區內缺乏重點科研院所。南海圍繞氫能核心關鍵技術,推動高校科研成果轉化,通過藉助國內清華大學、北京理工大學、浙江大學、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所、中國標準化研究院等頂尖研究機構,推動建立仙湖實驗室、國家技術標準創新基地(氫能)、北理工華南新能源汽車大數據服務與管理中心、浙江大學氫能技術科創平臺等產學研平臺。
產業界與學界的聯合,勢必擦出讓世界驚豔的火花。
氫能發展的南海標準
在南海氫能產業大會現場,《燃料電池電動汽車安全指南》和《中國氫能產業發展指數研究》相繼發布,氫能產業發展的「南海經驗」,正成為「南海標準」。
《燃料電池電動汽車安全指南》對燃料電池安全性進行了總結與展望,為制定和修訂行業標準提供了依據。《中國氫能產業發展指數研究》將重點評估中國區域氫能產業競爭力和氫能企業自主創新能力,為產業發展、政府決策和行業研究提供權威參考。
此外,作為分論壇之一的第二屆國際氫能標準和安全(南海)高端論壇著眼於IV型氫氣瓶和氫安全兩個主題,發布了IV型瓶團體標準T/CATSI 02007-2020《車用壓縮氫氣塑料內膽碳纖維全纏繞氣瓶》。該標準是中國首次發布的IV型瓶團體標準,填補了國內IV型氫氣瓶標準的空白。
上述行業標準的重磅發布,充分表明南海作為氫能產業的排頭兵地位。
氫能讓未來更美好
科技的價值在於服務人類。同期舉辦的第四屆中國(佛山)國際氫能與燃料電池技術及產品展覽會,將氫能產品帶出工廠和實驗室,讓科技發燒友近距離感受氫能源產品的魅力。
近300家參展企業,展出內容涵蓋氫能基礎設施、制氫、儲存、運輸、氫氣利用、燃料電池、核心零部件、核心材料、燃料電池整車製造等環節的先進技術和成果,會上各種硬核氫能產品層出不窮:
全國首輛自動駕駛氫燃料電池重型卡車亮相展會,單次加氫續航近1000km;
巡航速度達100公裡/小時的氫燃料電池無人機,可以連續巡航5小時;
燃料電池動力系統遊覽船可載6人,最大功率達1000kW;
往返於會場的氫能源公交車,實現了無汙染、零排放、超長續航裡程,提高了市民群眾出行的安全感、舒適感……
氫能展會覆蓋「水陸空」諸多前沿產品,讓參展觀眾親身體驗到氫能生活的豐富多彩。
「今天的論壇給了我希望。它提供了更好地從疫情中恢復的機會:抗擊氣候變化,同時創造數百萬個就業機會。我相信中國和全世界依然能夠實現可持續發展。」聯合國開發計劃署駐華代表白雅婷(BeateTrankmann)在大會上表達了對氫能產業的期待。
本次氫能產業大會召開的地點在南海西樵,這裡曾經因為發現雙肩石器,深刻影響了珠江文明的進程,被考古學家譽為「珠江文明的燈塔」。2023年,被譽為全球氫能「奧運會」的世界氫能技術大會(WHTC)將在這裡舉行。
南海氫能革命的現在,我們已經看到;它的未來,我們拭目以待。
作者丨林樂山
喜歡此內容的人還喜歡
原標題:《南海氫能革命引發能源變革》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