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四診望聞問切,其中「問診」佔有突出的地位,古人將問診的經驗總結為《十問歌》,提示醫生在接診時全面、詳細地詢問患者信息,以免漏診、誤診。其實,患者了解一些醫生問診的必要的常識,也會對就醫起到指導作用。
問診:「診病之要領,臨症之首務」
問診,是醫生通過詢問患者或陪診者,了解疾病的發生、發展、治療經過,現在症狀和其他與疾病有關的情況,以診察疾病的方法。
自古以來,問診在四種診療中佔有突出位置,明代張景嶽將其視為「診病之要領,臨證之首務」。
比如我們去醫院看病,醫生第一句話總是會問:「你哪兒不舒服呀?」可別小看這句話,這就表明醫生開始「問診」了。醫生問,病人答,而病人的回答是否準確,會影響到醫生的診療思路,也會影響到醫生能否做出正確的診斷。
問診可彌補其他三診的不足
一般說來,病人的主觀感覺最真切,某些病理信息,目前還不能用儀器測定,只有通過問診才能獲得真實的病情,在辨證中,問診獲得的資料所佔比重較大,其資料最全面,最廣泛。
問診的意義還在於,它能充分收集其他三診無法取得的病情資料。如疾病發生的時間、地點、原因或誘因以及治療的經過、自覺症狀,既往健康情況等。這些常是辨證中不可缺少的重要證據,掌握了這些情況有利於對疾病的病因、病位、病性作出正確的判斷。所以,問診在疾病的診察中具有重要意義,是臨床診察疾病的第一步,它可以彌補其他三種診察方法之不足。
醫生要耐心問,患者要認真答
問診如此重要,所以醫生問診時,要注意力集中,拋去雜念,認真詢問,不可敷衍了事。
通常,醫生問診時語言會儘量通俗易懂,不用醫學術語去問,以取得患者的信任和合作,必要時還啟發患者回答,但要避免暗示,以求病情真實。
人們常說,「醫生的語言勝過藥物」,這是指醫生恰當的語言慰藉,幫助患者解除精神負擔,樹立起戰勝疾病的信心。親切的態度和鼓勵的語言對患者的意義都不可低估,高明的醫生不會用失當的語言給患者帶來不良影響。
醫生患者都要了解《十問歌》
醫生通過問診掌握患者的症狀,可以了解疾病目前的主要矛盾,並圍繞主要矛盾進行辨證,從而揭示疾病的本質,對疾病作出準確的判斷。
明代醫家張景嶽編出《十問歌》指導醫生問診,以求問得全面準確,無遺漏,每一個學過中醫診斷學的醫學生,都可以很流暢地背出來《十問歌》:
一問寒熱二問汗,三問頭身四問便。五問飲食六胸腹,七聾八渴俱當辨。九問舊病十問因,再兼服藥參機變。婦女尤必問經期,遲速閉崩皆可見。再添片語告兒科,天花麻疹全佔驗。
《十問歌》提示醫生在問診時該問什麼,還有什麼沒有問到,以免遺漏。作為病人,也要留意其中各方面症狀,因為這都是醫生要問的疾病信息。
有病不諱醫
隱瞞病情只能害自己
有些患者去看中醫的時候,總是存在一個誤區,認為中醫只要看脈就能診斷。所以,有些病人自作聰明,對醫生進行考驗,不告訴醫生真實的病情。
這其實是對中醫認識的一個誤區,這些人誤認為脈息可以反映一切。事實上,中醫四診望、聞、問、切,每種方法都是中醫診斷的重要組成,這四診相互印證、相互參驗才能得出完整的疾病信息,從而得出準確的診斷。
俗話說「有病不諱醫」,在醫生進行問診的時候一定要如實描述病情,這是醫生得出正確診斷結果的前提。
提醒:就診前,把資料準備好
中醫的診療過程與西醫不同,望聞問切需要注意的事情比較多。患者在中醫診斷的過程中,要按詢問回答,避免自作主張,言語混亂,會影響醫生的診斷。
患者就診前,要把已有的疾病化驗結果、以往病歷等資料準備好,將自己病情及不舒服的感覺(如口乾、口苦、疼痛、頭暈、麻木、水腫、飲食、睡眠、大小便、月經、白帶、性生活等)回憶一下,記不住可以用筆寫下來,如實提供給醫生。
經常有患者在看完病後才想起還有某些症狀或與疾病有關的情況未說。有時,某些難以啟齒的情況也應該準確地提供給醫生,這些對於醫生綜合了解病情,調整用藥都非常重要。
記者 劉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