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癌症患者人數在700萬以上,並且至少有60%的癌症患者在治療過程中會出現癌痛問題,難以忍受的劇烈癌痛會影響患者的生存質量,有很多人就是因為沒有辦法忍受癌痛,從而會引發負面情緒,自暴自棄,不配合治療的,甚至有的患者選擇輕生。
癌性疼痛的發生主要有三個:
第一個是腫瘤引起的癌痛:癌症腫瘤病灶不斷增大,會侵犯周圍器官組織,過度牽拉、壓迫局部就會引發癌痛,另外腫瘤組織潰爛也會引發劇烈癌痛問題。
第二個是治療過程中的癌痛:癌症患者手術後手術切口可能會引發神經損傷性癌痛,而放化療則會對正常組織造成傷害並造成癌痛。
第三個是腫瘤間接引起的癌痛:癌症患者的體力會逐漸下降,此時一旦感染就會導致局部有癌痛的不適,特別是癌細胞的骨轉移更是會讓人痛不欲生,也是非常痛苦的
通常在西醫的治療上,通常的治療方法有放化療治療、手術治療、藥物治療和注射治療。但是因為副作用和患者身體狀況的原因,有些患者並不適用。中醫也可以緩解癌痛。中醫藥防治本病的優勢在於既可止痛,又可抗癌,並能增強機體免疫及促進骨髓造血功能,提高抗病能力,減少放化療的毒副作用,改善晚期患者的生存質量。
中醫學認為,癌痛引發的原因主要是:氣機失調、血瘀痰瘀、髒氣虛衰、經絡壅塞等,這些病機都是相互影響、相互轉化的。比如說邪氣可直接或間接影響機體臟腑功能,引起陰陽、氣機失調,導致氣滯、血瘀、痰凝,瘀阻脈絡,這就是中醫講的「不通則痛」。另外當腫瘤長期難以祛除,就會導致邪氣入體,正氣虧虛,臟腑功能進一步下降,氣血不足,臟腑經絡失養出現疼痛,這在中醫上叫做「不榮則痛」。
中醫上以扶正祛邪、標本兼治為原則,一般中醫在治療癌痛方面,通常以「陰成形,陽化氣」「痛則不通,痛則不通」為根據,用到溫陽止痛、散寒止痛、行氣止痛、活血止痛、化痰止痛這5個方法。
比如中醫治療癌痛上常用的消痛湯就是,採用百合、石斛、穿山甲、天南星、生半夏、制烏草、大青葉等等14味藥,用於化瘀消痰、解毒補虛,尤其是其中的生南星、生半夏雖然藥材本身有毒,但是兩個藥材用的適量,就能起到燥溼化痰,散開癌結的效果。因為天南星含三萜皂甙有明顯的消炎、鎮痛、鎮靜作用。半夏有散結止痛、降氣平喘,還具溫化痰飲水邪之效。兩者配伍相輔相成,可起到通經活絡、溫補脾腎、化痰止痛的效果,尤其在治療陽虛痰凝型的癌痛及骨轉移痛效果非常好。
另外中醫在治療癌痛方面上,除了內服藥,還可以外治,比如中醫針灸治療通過對穴位的刺激和溫煦起到疏通經脈,行氣活血的作用,從而改善了病痛的營養狀態,特別是晚期的乳腺癌病人的癌痛效果顯著,另外中醫也有外敷藥,如可以直接通過皮膚或者經絡作用於人體,起到消腫止痛、活血化瘀、消腫利水的效果,比如肝癌外敷散、肺癌外敷散等。
所以對於癌痛的治療,中西醫各有優勢,但是想要達到治癌和止痛的功效,可以採用中醫上的整體論治,內服外用的綜合療法,既可止痛,又可抗癌,治養結合,減少放化療的毒副作用,改善晚期患者的生存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