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通訊員 陳曉華
靶向藥物能包治百病嗎?如何吃中藥?腫瘤病人該怎麼吃?腫瘤標誌物升高咋辦?這些問題,不僅癌症患者和家屬關心,普通人也很好奇。
今天,浙江省人民醫院組織了一場線上腫瘤科普大講堂,邀請腫瘤科的多位專家,在線專業解答。
每年4月15日~4月21日是全國腫瘤防治宣傳周,今年已經是第26屆,主題是「抗癌路上,你我同心」。其實每年這個時候,浙江省人民醫院都會組織一些講座,邀請醫院腫瘤科的專家教授來答疑解惑,參與者大多是一些癌症康復俱樂部的成員。
「今年情況特殊,我們就考慮轉移到線上,進行一次腫瘤科普大講堂。」浙江省人民醫院腫瘤內科主任盧麗琴介紹,和以往只有一兩位專家講座不同,這次的大講堂,共邀請了11位不同領域的專家,涉及靶向治療、免疫治療、中藥調理等多個方面,每個專家的時間控制在10分鐘左右,題目也都是大家比較關心的熱門話題。
●靶向藥物真的能包治百病嗎?
盧麗琴主任:關於靶向藥物臨床上問的最多就是兩個問題。
一、什麼是靶向藥物?與化療藥物有何不同?
二、是不是所有的腫瘤患者都適合使用靶向藥物?
顧名思義,我們體內首先要有相應的靶點,而這個藥物就是針對性的治療這個靶點,從而起到控制腫瘤的效果,這就是靶向治療。那麼什麼是我們需要的靶點的呢?就是引起腫瘤發生發展的基因,這些基因由於各種原因發生了突變,使得正常細胞的增殖失去了控制,從而導致腫瘤的發生。那麼我們如何找到這些突變的基因呢?那就需要進行基因檢測找到它、發現它。從而給予相應的治療。
因為靶向藥物是有靶點的,所以它殺滅腫瘤細胞具有針對性的,是針對那些壞的腫瘤細胞,針對正常細胞影響非常小,所以它與化療相比不一樣,副作用更小,更精準,療效更好。
靶向藥物並非神藥,也並不適合所有的患者,所以它不能包治百病。只有體內有相應的基因突變,才有相應的靶向藥物。我們浙江省人民醫院腫瘤科能幫助你,挑選出你是否適合靶向藥物治療。
●化療真的可怕嗎?
欽志泉主任:雖然腫瘤的治療手段越來越多,但化療仍是晚期腫瘤治療不可或缺的方法。化療有很多不良反應,常見的不良反應包括胃腸道反應、骨髓抑制、肝腎功能損傷等,但隨著藥物的不斷出現,大部分不良反應都可以通過藥物控制。
比如,目前有很多類型的止吐藥物,大部分患者的噁心嘔吐症狀都能得到很好的控制。因為化療藥物對血管有較強的刺激作用,因此,我們需要通過深靜脈進行輸注,可以使用CVC,PICC,輸液港等方法進行安全輸液。
●腫瘤如何早期發現
楊柳主任:2019年全國最新癌症報告,平均每分鐘有7.5個人被確診為癌症。談癌色變時更要科學防癌,如何來早期發現惡性腫瘤是治癒腫瘤、降低死亡率的根本。常見癌種包括肺癌、胃癌、大腸癌、乳腺癌、肝癌、胰腺癌等,早期症狀不同,要及時篩查。
●神奇的免疫治療
趙同偉主任:免疫治療方式很多,包括免疫檢查點抑制劑、腫瘤疫苗、免疫細胞過繼治療等。目前談到的腫瘤免疫治療主要是指免疫檢查點抑制劑包括PD-1/PD-L1和CTLA4抗體等。PD-1/PD-作用機制通過抑制PD-1/PD-L1通路信號來激活T細胞等對腫瘤產生殺傷。
研究證實免疫治療與傳統治療的聯合可以帶來更佳療效,常見模式包括免疫聯合化療、聯合放療、聯合抗血管、聯合其他機制的免疫治療和聯合放療等。
相信未來,免疫治療會給廣大腫瘤患者帶來越來越多的驚喜。
●中藥補藥怎麼吃
袁國榮主任:我國傳統中醫中藥在腫瘤治療中,發揮了特別重要的作用,但是中醫中藥需要辨證論治,因人制宜。
不同腫瘤時期,使用的中藥是不一樣的。並不是所有的補藥都是好的,都是適合你的,也並不是所有的以毒攻毒的中藥都是有用的。中醫中藥服用的需要找有經驗的中醫師,根據你的體質為你進行量身定製。
●腫瘤病人該怎麼吃?
汪霄主任:惡性腫瘤患者營養不良的情況非常普遍,營養不良導致免疫力下降,感染風險增加等多種併發症,最終導致患者生存期縮短。所以腫瘤病人怎麼吃尤其重要,不但要吃夠,保證熱卡,而且要吃好,腫瘤病人提倡高蛋白、高脂肪、低糖飲食,需要品種多樣化。
最後,糾正幾個常見誤區,營養支持不會促進腫瘤生長,腫瘤患者喝湯營養並不好,應該湯和渣一起吃,飲食不要盲目忌口,葷素搭配,藥療並不比食療好。
●如何照顧腫瘤患者——腫瘤相關靜脈血栓栓塞症的預防
戴雅琴護士長:建議患者改善生活方式,如戒菸、戒酒、控制血糖、血脂等,減少咖啡因和酒精的攝入量,適當補充水分,避免脫水。
臥床時膝下墊一長軟枕,抬高下肢20-30cm,下肢充分保暖。
臥床期間儘早開始床上被動、主動活動;PICC置管者進行握球訓練;在允許情況下儘早下地活動。同時可以穿戴梯度壓力彈力襪,使用間歇充氣加壓裝置等進行物理預防,必要時根據醫生醫囑進行藥物預防。
對確診者應絕對臥床10-14d;禁止按摩、拍打、嚴禁冷熱敷、抬高、制動,遵醫囑給予溶栓治療。
●請把癌痛說出來
陳韻教授:什麼是癌痛?疼痛是一種令人不快的感覺和情緒上的感受,伴有實際的或潛在的組織損傷。
為什麼要說出癌痛?
1、預測病情,及早治療
疼痛是世界第五大生命體徵,預示著疼痛可以作為我們生命安全的「警示燈」。當患者在出現癌痛時立刻反饋給醫生,就可以及時查出可能存在的病變部位,及早處理。
2、藥物進步,可防可治
很多患者非常害怕自己最後會「活活痛死」。事實上,癌痛不等於晚期,更不等於無藥可救。隨著藥物及其他疼痛治療手段的綜合應用,90%以上的癌痛都能得到很好的控制。
3、「晚治」,不如「早治」
我們在臨床中經常聽到一句話:我能熬儘量熬,真的熬不住了再用止痛藥。事實上,初期疼痛沒有得到較好控制的病人會出現痛覺敏化,造成「難治性癌痛」。
●腫瘤標誌物升高了咋辦?
楊思福教授:腫瘤標誌物的定義是:伴隨腫瘤出現,含量通常是增加的糖類抗原、激素、受體、酶或代謝產物形式的蛋白質、癌基因和抑癌基因及其相關產物等成分。
臨床過程中,經常會遇到體檢發展腫瘤標誌物升高的患者,腫瘤標誌物升高不等於患癌,很多良性疾病也可以引起腫瘤標誌物輕度升高,因此腫瘤標誌物升高要重視,但不必焦慮,還需要配合CT、胃腸鏡等相關檢查,查找腫瘤標誌物升高的原因,臨床中良性的腸息肉,胃息肉都可引起腫瘤標誌物輕度升高。
●腫瘤患者的隨訪
孫馨教授:腫瘤是一種慢性病,由於局部復發、遠處轉移存在難治性,目前醫學有局限性,所以推薦進行隨訪,便於儘早幹預。
患者隨訪期間一般需要提供病史,醫生做全面的體格檢查後,進行相應的腫瘤標誌物、影像學、內鏡等項目檢查。一般隨著時間延長,隨訪頻率逐漸下降,遵照腫瘤專科醫生建議,一旦出現不適,建議儘早就醫。
建議患者保留資料,主動提供病情情況,選擇相對固定的醫療機構及醫生。疫情期間的隨訪應注意個人防護,在不影響預後的情況下,建議精簡項目,適當延後隨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