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興衰史警示錄(3)

2020-08-27 隨爾意11

(五)強者受挫——恐龍第一次劫難

機會終於來臨了,在1億2000萬年前,一顆流星以摧枯拉朽之勢衝擊大陸。這次撞擊強度創歷史新高,除了直接形成火山噴發、地震、颶風等破壞,強烈的衝擊波使有著聯結的大陸徹底分裂了,並在慣性的作用下向各個方向漂移, 各個大陸在漂移過程中相互碰撞、積壓又引起一系列的破壞作用,所以地球上的這次劫難程度大於以往任何一次,地球上的動植物似乎在劫難逃了。的確,這次撞擊對地球上的生物打擊很慘,尤其是動物,恐龍家族中的大哥大基本滅絕了,當然動物對死亡有本能的反抗,這種反抗使它們找到理想的葬身之地——湖泊或大海,與死亡的蛟龍和魚類一起參入造石油的過程。大型動物紛紛滅絕,小型動物藉助於縱橫起伏的溝壑、山嶺躲過了各種自然災害的毀滅性打擊。


(六)弱者擔負重任——恐龍重回霸主寶座


死去的無憂無慮了,活著的生物要歷盡坎坷,與惡劣環境抗爭、為填飽肚子奔波,為繁衍後代操勞。這些現象從地質歷史中可以證實:在白堊紀的中期地層中只有小型的恐龍化石,如似鳥龍(植食、如鴕鳥大小)、恐龍爪(肉食長2-3米)、稜齒龍(1米多)。

弱小者能生存下來的原理還是「適者生存」,在恐龍發展的盛期,弱小的恐龍有的是為了躲避肉食恐龍的捕食來到水草稀少的荒涼地區,這些地區大型恐龍食物供給不足無法生存,當然弱小者適宜這裡的環境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也是經過無數代的適應、進化,身體機能不斷改變,逐步成了惡劣環境的主人。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弱肉強食的競爭法則已經退居次要地位,主宰生物命運的法則是適者生存!試想那種動物能與自然抗爭,對於體型龐大空有一身力量而又難於適應環境的動物,其結局只有死亡!當然,弱者生存下來,就要承擔繁衍發展種族的使命,歷史也見證了,殘存的恐龍不辱使命,並且在數千萬年後,又以高大魁梧的身姿傲立在大陸的每一塊土地上!


似鳥龍

分裂開的大陸在漫長的漂移過程中,自然環境一點點地發生變化,最終出現天涯之別。漂向北極的陸地日漸寒冷,其上殘存的恐龍面對寒冷,不被凍死的條件除了具備充足的食物外,最重要的是改變自身的機能,適應日益寒冷的環境,可惜大多數動物在與環境抗爭的過程中被大自然淘汰,只有少量動物抵禦了寒冷的磨難,並隨著歲月的變遷逐漸進化為適宜嚴寒的動物;漂向南極的大陸上的動物,算命運最不佳的一支,它們辛辛苦苦地進化,到最後,南極大陸全部被冰雪覆蓋,完全剝奪了恐龍的生存空間,企鵝可能是恐龍的後代吧,可惜對南極大陸人類知之甚少,無法找到化石;比較幸運的恐龍是分布在澳洲大陸上,這塊陸地歷經一億多年才從北溫帶漂移到了今天的地方,氣候變化幅度較小,所以生活在這塊大陸上的動物進化緩慢,當其他大陸上的動物進入哺乳動物時代時,它還徘徊在爬行動物時代,不過自然界向前發展的趨勢是不可阻擋的,爬行動物被哺乳動物代替是必然的,只是進程慢些罷了,所以澳洲大陸至今有其它大陸上沒有的動物,如鴨嘴獸、有袋類動物等;至於亞歐、非洲大陸上動物最幸運之處是大陸一直在北溫帶附近流浪,雖然流星撞擊造成環境巨大的破壞,生態惡化到極限,但地理形態萬千,有高山大川、平原和丘陵,氣候多樣,如大山之巔冰雪覆蓋,山腰綠樹蒼茫,山腳溫暖如春,再遠處可能沙漠無邊,生態環境的多樣性導致動物進化的多姿多彩,劫後殘生的恐龍很多找到了適宜的生存環境,所以亞歐非大陸成了自然界生物發展的主力軍。

發展之路多險阻,恐龍的發展之路更不平,它們從劫難殘生到恢復元氣經歷了兩千多萬年,到9000萬年前才重新成為地球生物的霸主,這個復原過程如此漫長,主要原因是大陸上氣候有了四季分化,爬行動物的生長期由全年生長改為季節性生長,如有的冬季休眠,有的夏季休眠,實際生長期一年只有一多半時間,這是流星撞擊地球造成陸地漂移的結果,對生物界而言並非壞事,至少對植物而言利大於弊——動物發展遲緩,植物缺少了制約因素,生長繁殖相對加快,所以這個時期是歷史上重要的成煤階段;對動物而言也獲益甚豐,如個體的壽命相對延長了,身體生長速度明顯減慢,巨型動物又笨食量又大的現象達到遏制,一般動物也就四五噸左右,十多噸的恐龍極其少見。同樣原因,恐龍家族達到高潮時間比前幾屆也增加了近一倍時間,這與肉食動物的超速發展可能也有重大關係,在6500萬年前的恐龍盛世,植食動物體重一般不超過10噸,而肉食恐龍如霸王龍、暴龍的體重有多10噸,肉食動物的超速發展能有效遏止植食動物的發展。這種現象是以往所沒有的,以往都是植食動物的體重遠遠大於肉食動物的體重,這應該算生物界的幸運。

植食動物和肉食動物總是相互遏制,植食動物對於肉食動物的獵食總是躲避或反抗,所謂躲避不是機械地逃避,而是採取的策略,發展敏捷和逃跑速度及耐力,因此這類恐龍體型一直不大;所謂反抗不僅包括長出抵禦肉食動物的武器——尾刺(錘)、頭角等,還不斷增大體型,依靠龐大的體型嚇退肉食恐龍的獵食;另外植食恐龍還依靠群體形式發展,為此植食動物不斷增大繁殖速度和數量。因此,在白堊紀末期,植食恐龍成群結隊過著群居生活,群居生活增大了生存機率,競爭的結果是植食恐龍隊伍不斷壯大,肉食恐龍數量相對減少,這樣對環境而言有害而無益,大量群體生活在草原上,當氣候溫暖溼潤時,植物生長迅速,而一旦氣候乾旱少雨,植物將面臨被蠶食絕種的可能,這個顧慮在恐龍時代的末期終於變成現實。

相關焦點

  • 【安全】2020年火災警示錄
    【安全】2020年火災警示錄 2020-09-19 10:0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科普日的硬科普(3)溼地的動物——蛇類篇
    上期講了溼地的植物,那麼這期我們來聊聊溼地的動物。溼地的動物類群太多,面積太廣,每個都說的話1001夜也說不完,今天聊聊合肥溼地的動物。體色和赤練蛇相反,紅黑相間的警戒色花紋在蛇的腹面,背面呈泥灰色或者橄欖綠色,和爛泥巴顏色相仿,合肥俗稱「泥(糜)雷(一聲)子」。夜行的水生蛇類,卵胎生、無毒,吃魚和蛙類,尤其喜愛吃泥鰍、鱔魚,以前常在捕鱔魚的籠子裡發現,現在合肥地區非常少見了。
  • 動物世界的獨行俠(下)
    接上篇-動物世界的獨行俠(上)04 花豹和獵豹上圖:Reciculated Giraffe細紋長頸鹿07 其它動物上圖:Grevy's Zebra格雷維的斑馬上下圖:Wildebeest牛羚(也叫角馬
  • 中土世界神奇的動物(二)
    —— 烏格魯克猿猴(Apes)是一種靈長類動物,它們生活在中洲南方黑暗的森林中,而中洲北方似乎沒有分布。[2]也許因為猿猴智力較低的緣故,「蠢猴子」在奧克之間是一句罵人的髒話。Cats)是生活在阿爾達的一種動物。
  • 動物的生命通道:埃庫杜克(Ekoduk)(2)
    通過研究單個物種的習性,專家們開發了獨特的生態管道項目,其中考慮了動物的特殊偏好。沿路的網格可引導動物走向橋梁通道。愛沙尼亞由於成本高昂而放棄了生態通道的建設:道路部門批准了在塔林-塔爾圖高速公路上過馬路穿越野生動物的特殊通道。帶有安裝了運動傳感器的警告系統。
  • 動物(1)羚牛
    是一種分布在喜馬拉雅山東麓密林地區的大型牛科食草動物。由於產地不同,毛色由南向北逐漸變淺。分為4個亞種:高黎貢羚牛、不丹羚牛、四川羚牛、秦嶺羚牛,中國均產。棲息於2500米以上的高寒地區,喜群居,每群約20-30頭,多至50頭。體型雄健,性情兇悍。數量稀少,中國僅存數千頭,為中國國家一級保護動物。分布於中國西南、西北及尼泊爾、不丹、印度、緬甸。羚牛是不丹的國獸,在不丹被叫做「塔金」。
  • 2020年以來典型火災事故警示錄
    起火建築是一棟3層的自建民房,過火面積約140平方米,一樓是存放電動車配件的商鋪,二樓和三樓住人,燃燒物是電動車配件及雜物,死亡的6人中有3名女童,這是典型的集儲存、經營和住宿於一體的「三合一」場所火災。   6月17日,湖南省婁底市嘉信華庭小區商住樓一個倉庫發生火災,造成7人死亡。這是一個住宅小區的底層物流配送站,過火面積約400平米。
  • 中土世界神奇的動物(一)
    阿拉武的野牛(Kine of Araw)生活在中洲東方魯恩地區的原野上,它們有著巨大的白色牛角。傳說這些野牛是阿拉武之牛的後裔:阿拉武就是指偉大的獵神歐洛米,這是「歐洛米」一名的辛達語形式。埃韋霍爾特的野豬(Boar of Everholt)生活在菲瑞恩森林中的埃韋霍爾特(「野豬林」)一帶,亦即生活在白色山脈的哈利菲瑞恩山附近。它們脾氣兇暴,攻擊性強。
  • 中國地理(10)——氣候(3)
    氣候(3)——認識氣候特徵 利用氣候資源我國地域遼闊,氣候具有複雜多樣和季風氣候顯著兩個主要特徵。
  • 不想斷子絕孫,這些動物也真是拼了!(一)
    對於進化也是有意義的,若是動物都自己選擇斷子絕孫了,哪還有進化這回事兒呢?人類社會中,自古就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求偶佳話,愛情也被認為是純潔的、令無數痴男怨女著迷不已。好了,我們今天的主角不是人類,是動物們!它們對於繁衍後代也是好一番執著的。首先我們說說動物的求偶吧!
  • 山海經(北山經動物猜想)
    (首先,這種水馬生活的地區無草木,那它就有可能以水下的植被為食,而水裡還生活著類似鱔魚的魚類, 鱔魚又喜歡棲息在鬆軟且腐殖質多的淺水和靜水淤泥中 ,說明這裡的水位並不深,一個環境讓我想到了一種動物河馬,可是河馬和馬的樣子並不是很複合, 這時我在網上看見了索齒獸的化石,它有短的尾巴及強壯的四肢,肢上有四蹄,它的臉並沒有河馬寬大,四肢比起河馬也更細長,整體看起來更像馬,看來水馬可能是它的內陸親戚
  • (原創)走進3億年前的植物森林
    在參觀山西地質博物館的遠古物種展廳中,你會發現有這樣一個由眾多植物化石標本組成的只見綠色,不見花朵的著名史前植物群——華夏植物群(圖1)。2,圖3),在距今約3.2—2.7億年前的石炭紀至二疊紀,歐亞板塊及美洲板塊處於低緯度地區,陸生植物逐漸繁盛,並逐漸佔據內陸腹地,地球上首次出現了大規模的熱帶森林,並且地球上開始呈現明顯的植物地理分區,而這一時期發育在亞洲東部的植物群被稱為華夏植物群,山西正是華夏植物群最為發育的典型地區(圖4)。
  • 它們都需要保護——紀念幣上的珍稀野生動物(二)
    我國擁有種類繁多的野生動植物,但它們的數量在不斷銳減,為了拯救和保護我國的珍稀野生動物,中國人民銀行發行以我國重點保護的珍稀野生動物為內容原型,設計發行了中國珍稀野生動物紀念幣,下面讓我們走進第二批珍稀野生動物紀念幣。
  • 科普日的硬科普(4)合肥溼地的動物~龜鱉篇
    其實鱉類也有很多種,分布在合肥地區的現在只有中華鱉一種,(古代可能有黿、斑鱉或者山瑞分布)現在大家在市場上看到的很黃很黃的「黃沙鱉」、很黑很黑的「臺灣甲魚」,其實都是中華鱉一種動物。當然,我國不同地域的中華鱉有些特徵區別很大,隨著研究的深入,很有可能細分為不同的種。就目前來說大家公認的都是中華鱉一個物種。如何分辨野生鱉和養殖的中華鱉呢?
  • 每日新聞播報(September 3)
    截至8月31日,我國累計確診境外輸入病例2509例,累計治癒出院病例2327例,現有確診病例182例(其中重症病例3例)。電子遊戲《動物森友會》的玩家們可能會在虛擬社區發現拜登的競選標語和廣告牌。《動物森友會》是任天堂開發的一款熱門遊戲,拜登的競選團隊正在該平臺上拉選票,利用其流行度來為競選助力。
  • 科技文化 動物奇趣面面觀(認識自然)
    2.動物中也有欺騙行為,在叢林中,有人觀察到,一隻大猩猩發現某處有香蕉,然後他會對同伴做出相反方向的暗示3.猴王在族群裡就相當於皇帝,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利,心理醫生把一隻猴王鎖進鐵籠子裡,到了餵食時間,把一隻香蕉扔在籠子附近,猴王可以看見,但是夠不到。所有猴子都在看著這串香蕉,不敢取食,猴王嘗試幾次,也放棄了。漸漸地,開始有膽大的猴子靠近香蕉,猴王齜牙咧嘴,大聲吼叫,猴子又跑開了。就這樣,幾次之後,終於有猴子拿到了香蕉,猴王暴怒,但是阻止不了猴子們分享香蕉。
  • 【農科智庫編譯】國際聯合基金項目:歐洲動物傳染病研究(ICRAD)
    (ICRAD)是歐盟「地平線2020」計劃下的一個新的聯合基金項目,該項目將有望推動全球在「新興的和主要的動物傳染病」(ERA-NET EMIDA)、「動物健康和福利」(ERA-NET ANIHWA)方面的研究和發展。
  • 我的太陽系形成——(三)(3)旋轉宇宙眾多觀測證據
    (3)在合併星系中恆星正在瘋狂誕生哈勃空間望遠鏡最新發表的圖像顯示兩個星系合併形成的湍流區域。這一碰撞星係為Arp220,是空間這類事件中最近、最明亮的樣本。兩個星系的碰撞相互撕裂——你難以想像的壯觀(1)1996年3月,哈勃空間望遠鏡拍攝 到星系代號為NGC6745,照片顯示,它的形狀就像一隻鳥,鳥嘴正要啄食,天文學家們認為,這是兩個星系碰撞的結果。
  • 森林(林地)類別
    1.重點公益林(地):位於重點保護地區內,實行全面封禁或定期封禁的公益林(地)。國家級公益林地均為重點公益林,其它還包括:(1)國家、省級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2)自然保護區的緩衝區與實驗區;(3)國家三級保護植物集中分布的原生地,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棲息地與繁殖地;(4)幹擾程度較輕且集中連片的原始林;(5)大中型城市及城鄉結合部;(6)流程 500km 以上河流及一級支流的源頭匯水區,以及流程
  • 消失的小動物(之一)
    動物是人類的朋友。尤其是野生動物。給大自然增添了不少色彩和活力。 小時候,我們這一帶野生動物相當多,比如:禾鼠,金雕,石雞,烏鴉等,幾乎天天可見。這些動物,給兒時的生活帶來了不少樂趣。 每當春天來臨,麥苗返青時,禾鼠結束了冬眠。麥田裡。到處是「吱吱」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