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強者受挫——恐龍第一次劫難
機會終於來臨了,在1億2000萬年前,一顆流星以摧枯拉朽之勢衝擊大陸。這次撞擊強度創歷史新高,除了直接形成火山噴發、地震、颶風等破壞,強烈的衝擊波使有著聯結的大陸徹底分裂了,並在慣性的作用下向各個方向漂移, 各個大陸在漂移過程中相互碰撞、積壓又引起一系列的破壞作用,所以地球上的這次劫難程度大於以往任何一次,地球上的動植物似乎在劫難逃了。的確,這次撞擊對地球上的生物打擊很慘,尤其是動物,恐龍家族中的大哥大基本滅絕了,當然動物對死亡有本能的反抗,這種反抗使它們找到理想的葬身之地——湖泊或大海,與死亡的蛟龍和魚類一起參入造石油的過程。大型動物紛紛滅絕,小型動物藉助於縱橫起伏的溝壑、山嶺躲過了各種自然災害的毀滅性打擊。
(六)弱者擔負重任——恐龍重回霸主寶座
死去的無憂無慮了,活著的生物要歷盡坎坷,與惡劣環境抗爭、為填飽肚子奔波,為繁衍後代操勞。這些現象從地質歷史中可以證實:在白堊紀的中期地層中只有小型的恐龍化石,如似鳥龍(植食、如鴕鳥大小)、恐龍爪(肉食長2-3米)、稜齒龍(1米多)。
弱小者能生存下來的原理還是「適者生存」,在恐龍發展的盛期,弱小的恐龍有的是為了躲避肉食恐龍的捕食來到水草稀少的荒涼地區,這些地區大型恐龍食物供給不足無法生存,當然弱小者適宜這裡的環境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也是經過無數代的適應、進化,身體機能不斷改變,逐步成了惡劣環境的主人。在惡劣的自然環境中,弱肉強食的競爭法則已經退居次要地位,主宰生物命運的法則是適者生存!試想那種動物能與自然抗爭,對於體型龐大空有一身力量而又難於適應環境的動物,其結局只有死亡!當然,弱者生存下來,就要承擔繁衍發展種族的使命,歷史也見證了,殘存的恐龍不辱使命,並且在數千萬年後,又以高大魁梧的身姿傲立在大陸的每一塊土地上!
似鳥龍
分裂開的大陸在漫長的漂移過程中,自然環境一點點地發生變化,最終出現天涯之別。漂向北極的陸地日漸寒冷,其上殘存的恐龍面對寒冷,不被凍死的條件除了具備充足的食物外,最重要的是改變自身的機能,適應日益寒冷的環境,可惜大多數動物在與環境抗爭的過程中被大自然淘汰,只有少量動物抵禦了寒冷的磨難,並隨著歲月的變遷逐漸進化為適宜嚴寒的動物;漂向南極的大陸上的動物,算命運最不佳的一支,它們辛辛苦苦地進化,到最後,南極大陸全部被冰雪覆蓋,完全剝奪了恐龍的生存空間,企鵝可能是恐龍的後代吧,可惜對南極大陸人類知之甚少,無法找到化石;比較幸運的恐龍是分布在澳洲大陸上,這塊陸地歷經一億多年才從北溫帶漂移到了今天的地方,氣候變化幅度較小,所以生活在這塊大陸上的動物進化緩慢,當其他大陸上的動物進入哺乳動物時代時,它還徘徊在爬行動物時代,不過自然界向前發展的趨勢是不可阻擋的,爬行動物被哺乳動物代替是必然的,只是進程慢些罷了,所以澳洲大陸至今有其它大陸上沒有的動物,如鴨嘴獸、有袋類動物等;至於亞歐、非洲大陸上動物最幸運之處是大陸一直在北溫帶附近流浪,雖然流星撞擊造成環境巨大的破壞,生態惡化到極限,但地理形態萬千,有高山大川、平原和丘陵,氣候多樣,如大山之巔冰雪覆蓋,山腰綠樹蒼茫,山腳溫暖如春,再遠處可能沙漠無邊,生態環境的多樣性導致動物進化的多姿多彩,劫後殘生的恐龍很多找到了適宜的生存環境,所以亞歐非大陸成了自然界生物發展的主力軍。
發展之路多險阻,恐龍的發展之路更不平,它們從劫難殘生到恢復元氣經歷了兩千多萬年,到9000萬年前才重新成為地球生物的霸主,這個復原過程如此漫長,主要原因是大陸上氣候有了四季分化,爬行動物的生長期由全年生長改為季節性生長,如有的冬季休眠,有的夏季休眠,實際生長期一年只有一多半時間,這是流星撞擊地球造成陸地漂移的結果,對生物界而言並非壞事,至少對植物而言利大於弊——動物發展遲緩,植物缺少了制約因素,生長繁殖相對加快,所以這個時期是歷史上重要的成煤階段;對動物而言也獲益甚豐,如個體的壽命相對延長了,身體生長速度明顯減慢,巨型動物又笨食量又大的現象達到遏制,一般動物也就四五噸左右,十多噸的恐龍極其少見。同樣原因,恐龍家族達到高潮時間比前幾屆也增加了近一倍時間,這與肉食動物的超速發展可能也有重大關係,在6500萬年前的恐龍盛世,植食動物體重一般不超過10噸,而肉食恐龍如霸王龍、暴龍的體重有多10噸,肉食動物的超速發展能有效遏止植食動物的發展。這種現象是以往所沒有的,以往都是植食動物的體重遠遠大於肉食動物的體重,這應該算生物界的幸運。
植食動物和肉食動物總是相互遏制,植食動物對於肉食動物的獵食總是躲避或反抗,所謂躲避不是機械地逃避,而是採取的策略,發展敏捷和逃跑速度及耐力,因此這類恐龍體型一直不大;所謂反抗不僅包括長出抵禦肉食動物的武器——尾刺(錘)、頭角等,還不斷增大體型,依靠龐大的體型嚇退肉食恐龍的獵食;另外植食恐龍還依靠群體形式發展,為此植食動物不斷增大繁殖速度和數量。因此,在白堊紀末期,植食恐龍成群結隊過著群居生活,群居生活增大了生存機率,競爭的結果是植食恐龍隊伍不斷壯大,肉食恐龍數量相對減少,這樣對環境而言有害而無益,大量群體生活在草原上,當氣候溫暖溼潤時,植物生長迅速,而一旦氣候乾旱少雨,植物將面臨被蠶食絕種的可能,這個顧慮在恐龍時代的末期終於變成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