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還能不能養?清遠蛇類養殖戶盼望能延續特種養殖產業的脫貧路

2020-11-27 騰訊網

廣東人吃蛇和養蛇的歷史很長久,從餐廳到肉菜市場都很常見,然而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蛇肉還能不能吃,蛇的養殖何去何從?這些都是一個問題。

在今年1月底疫情爆發後就接到林業部門的通知,停止了銷售蛇類產品,但1個半月的封控期當中,羅瑞祥與兒子羅興偉繼續餵養家裡的蛇。

2月2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下簡稱「《決定》」)。

3月9日,《廣東省野生動物保護管理條例(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簡稱「《條例》」)掛上了廣東省人大的官網。

3月11日,廣東省人民檢察院聯合省公安廳、省農業農村廳、省市場監督管理局、海關總署廣東分署、省林業局,制定下發了《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依法嚴厲懲治涉野生動物違法犯罪活動的通知》。

連續的重磅消息除直接針對野外野生動物的非法捕獵、販賣、運輸、食用等違法行為外,也進一步收緊了對現行合法飼養、食用、製藥功能的野生動物管理。其中《條例》還明確表示:全面禁止食用國家保護的「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以及其他陸生野生動物,包括人工繁育、人工飼養的陸生野生動物。對違法食用行為,條例新設處罰規定,要求包括對食用者處二千元以上一萬元以下罰款,對組織食用者處一萬以上五萬元以下罰款……這些新規直接影響到了現存的特種養殖行業。

清遠的蛇戶仍被「封場」中

蛙類養殖和蛇類養殖均屬於特種養殖行業,疫情大背景下新規陸續出臺後受影響的「重災區」。水律蛇,學名滑鼠蛇(Pt yas mucous);屬於國家保護的「三有陸生動物」(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其在2000年8月1日頒布的《國家林業局令第7號文》中,附表目錄可見,水律蛇屬於遊蛇科,序號323。水律蛇與大部分的蛙類、鼠類、龜類同在該目錄序列中。

2020年3月11日,在羅瑞祥的蛇場門口,林業部門的告示嚴禁外來人員和任何野生動物及製品進出。

2月26日一早,在廣東清遠清新區白鶴頭村羅興偉一家的蛇場來了林業局的人,一張「疫情期間 封控隔離」的標示貼在了家旁邊蛇場鐵閘門旁邊,明確寫著「嚴禁外來人員和任何野生動物及製品進出」。這正是2月24日全國人大通過《決定》後,職能部門直接對養殖戶落實法規的舉動。

3月中旬,正是今年第一批蛇蛋陸續誕下的時候,南都記者來到羅興偉家中。工商營業執照、馴養繁殖許可證、經營利用許可決定書等合法文件一一展示,在採訪的當天,羅興偉和爸爸羅瑞祥很希望記者能了解自己合法經營多年的事實。羅瑞祥則是這十裡八村出了名的第一代「蛇佬」。羅興偉一家雖然在今年1月底疫情爆發後就接到林業部門的通知,停止了銷售蛇類產品,但1個半月的封控期當中,家裡的蛇還需要繼續餵養。當下是水律蛇產蛋旺季,家人們與平日一樣忙著工作。他家蛇場現在有5000多條水律蛇和少部分眼鏡蛇,每天投料,300多元的成本。還沒有算上要維持蛇生存的鍋爐燃料、水、電的花銷。

2020年3月11日,羅瑞祥蛇場養殖的水律蛇。

羅瑞祥的兒子羅興偉在查看蛇蛋。

羅瑞祥從2000年開始慢慢摸索著如何養殖蛇,是清遠中部山區地帶蛇場的養殖戶的「眾人師父」,他10年前開始把養殖場開在家中,前來學習的徒弟由幾個到幾十個,然後幾年間再有徒孫。

羅瑞祥的兒子羅興偉在查看蛇蛋。

羅興偉在查看冰庫存放的餵蛇飼料。

在清遠市的中部山區幾個相鄰的鎮,數百家特種養殖戶和大家公認的祖師爺羅興偉一家一樣,以飼養水律蛇和眼鏡蛇為主業,少則幾千條,多則幾萬條的規模。春天雨水季節看著馬上要到來,這段時間正好事第一批蛇蛋產出的日子。去年的這個時候,蛇戶門忙得很,一邊育種孵化,一邊冬天褪去的蛇皮要打包,一邊大量採購飼料……而今年,對於蛇戶的冬天還沒過去,並可能還要延續一段時間。

業戶望生計延續,期待政策的明晰

3月9日下午,《條例》掛網,這在全國人大的《決定》後出臺「徵求意見稿」,成為全國第一個制定相應落地政策的省。廣東不但是野生動物養殖大省、消費大省,也是做出舉動最快的省份。

《條例》明確禁食四類野生動物,一是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和其他有關法律禁止食用的野生動物;二是三有保護野生動物以及其他陸生野生動物;三是所有人工繁育、人工飼養的陸生野生動物;四是禁止生產、經營使用上述野生動物及其製品製作的食品,或者使用非食用性利用目的獵捕、人工繁育、購買的野生動物及其製品製作的食品。

同時,《條例》第十七條:【人工繁育非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 對人工繁育技術成熟穩定的非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經省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組織評估、廣泛徵求意見後,納入人工繁育非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實行與野外種群不同的管理措施。人工繁育非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由省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制定、調整,報省人民政府批准公布。

對列入前款規定名錄的野生動物及其製品,可以憑合法來源證明,按照縣級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核驗的年度生產數量取得專用標識,憑專用標識出售和利用,保證可追溯。

羅興偉來到蔡紹鵬的蛇場,一起查看水律蛇的養殖情況。

蔡紹鵬,從2018年開始回老家養蛇,師從羅興偉,第一批的蛇種和部分建造資金都是羅興偉一家賒借而來,本到了收成的時節可以還清債務,如今在疫情影響下是進退兩難。

蔡紹鵬在檢查水律蛇。

蔡紹鵬在清理蛇皮。

蔡紹鵬在查看冰庫的餵蛇飼料。

蔡紹鵬在查看蛇蛋的受精情況。

《條例》讓業戶們的心還吊在半空。「新《條例》現在看來,還是對野生的蛇和養殖的蛇有區別對待的。我們合法合規的繼續養,看來還是可以的。但現在不能賣,也不能食用,我們只能繼續投入,養著,耗著,看情況吧!」說話的是蔡紹鵬,他和羅興偉是高中同學,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畢業的他2018年入行,跟著同學羅興偉一家學著養蛇,在新洲鎮開闢了新的農場,規模比羅家還要大一些,更現代化一些,但卻背了一屁股的債,其中就包括他向老同學家裡賒借的種蛇和部分資金。他說,按照養蛇的周期規律,辛苦了兩年,第三年是開始豐收的時候,本來預計可以還掉一大部分的債。

另一個養殖戶王志通,他和蔡紹鵬一樣,向羅家取經,2019年開始投入超過150萬元的資金開蛇場,規模是臨鎮裡面最大的幾個之一。阿通表示,之所以有信心投入,一方面看到是目前大家共用的養殖技術都很成熟,試錯成本不高,另外,在疫情之前,蛇的銷售可謂是供不應求,「只要的有貨,就有人要,沒有滯銷這一說。價格有時候有波動,但很少虧本。」

據業戶們向記者透露,全國的特種行業養殖戶門在社交軟體上一個多月來開出了好多大群,其中各地養蛇的行家們500人的大群就已經開了四五個。「以前都是一百幾十人的小群,主要溝通技術、貨源等信息,現在,一片哀嚎,大家都關心的是手頭上少則幾千,多則數萬的蛇,到底還養不養?怎麼辦?有些悲觀的情緒的人,也有積極主動的人;我是比較樂觀的,但說實在的,我也有悲觀的時候,掉過眼淚。不開心的時候,彈下吉他,默默等待。」蔡紹鵬說。

蔡紹鵬邊彈邊唱打發如今的閒暇。

紹鵬說,自己三十出頭,還算年輕,就算一身債,如果產業完全沒有了,出去重新打工,熬幾年還是可以還清的。但很多四五十歲以上的老行家,就更難了。

歸集業戶們的共識,更希望落地法規能明晰水律蛇和眼鏡蛇這些成熟飼養的品種可以得到養殖和食用、藥用的合法性。而合法性的前提則是加強檢驗檢疫的技術規範,讓放心的蛇產品能安全地上餐桌。退一步,如果「一刀切」不允許再養蛇、吃蛇,那麼現在全國、全省、全市,數以萬計,甚至過億現存的養殖蛇該怎麼處理,集中銷毀的話怎麼補貼;蛇場設施怎麼處理,如何引導轉產轉業,這筆帳能否算得民生一些。

攝影:南都記者 黎湛均

文字:南都記者 任磊斌

相關焦點

  • 人工養殖蛇類能食用嗎?蛇類疾病調查結果不容樂觀
    來源:一財網調查結果表明,臨床發現蛇的許多疾病是人獸共患病(如蛇曼氏裂頭蚴病),已成為嚴重的公共衛生安全問題。 禁野之後,人工飼養的蛇類還能食用嗎?蛇類養殖者憂慮叢生,並且認為純養殖的蛇類沒有問題。但記者調查發現有關蛇類疾病問題不容忽視。
  • 受疫情影響,北海人工繁殖養野生動物不能銷售的養殖戶全部獲政府...
    市縣兩級制定人工繁育陸生野生動物處置補償工作方案,精心組織對全市124戶符合條件養殖戶的存欄野生動物進行處置。各縣區野生動物主管部門依法與符合資質的企業籤訂合作協議,綜合運用轉型藥用、展示觀賞、綜合利用以及無害化處理等方式,科學合理處置存欄野生動物。在處置補償過程中,北海市優先保障參與養殖的貧困戶利益。
  • 上千萬特養戶如何尋找出路?行業...
    有「中國養蛇之鄉」的廣西靈山縣,養蛇規模和數量居全國前列,人工養殖蛇類已有近三十年歷史。據相關報導,2017年靈山縣養蛇農戶約1300戶,年銷售蛇180萬條,銷售收入4.5億元。2019年養蛇業更是成為10億元產業。據不完全統計,整個廣西登記在冊的合法養蛇業主達15萬名之多。在廣西,養蛇被作為扶貧項目獲得重點扶持,崇左、梧州、百色、欽州等市皆有大量蛇養殖戶。
  • 「禁野令」下濟南螞蚱養殖戶「慌了神」,能不能吃盼有說法
    近年來,這一「害蟲」的營養價值被逐漸發掘,或油炸食用,或打碎成為高檔魚禽類飼料,或冷凍之後出口海外,養殖螞蚱成為一種新興產業。在濟南章丘多個村莊,不少農戶把養螞蚱當成一門「致富經」,一年忙碌五六個月,收入能有二三十萬元。然而,今年2月全國「禁野令」出臺後,螞蚱養殖戶們集體「慌了神」,今後還能不能售賣和食用螞蚱,目前仍沒有得到明確的說法。
  • 去年還賣上千元1克,今年被拉入禁養黑名單,養殖戶:虧得底朝天
    但是很多野生動物不僅能夠食用,它本身還有著更高的價值,市場需求也很大,於是便發展起了人工養殖,也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特種養殖。曾幾何時,特種養殖被很多農民看成是「脫貧致富」的好路子,畢竟野生動物貴,市場需求大,只要養好了就能賺錢,早先年確實是這樣,但是今年一開年卻給這些從事特種養殖的農民來了當頭一棒,因為今年出了個「禁野令」,大批特種養殖被禁養,其中就包括眼鏡王蛇。
  • 青蛙還能養能售嗎?四川蛙農在「等」
    原標題:我省以食用為目的的人工繁育青蛙存欄約7000萬隻,當前遭遇一大難題——青蛙還能養能售嗎?蛙農在「等」進入4月,蛙類的產卵季進入尾聲。去年這個時候,正是營山縣黑斑蛙養殖戶盧平最忙碌的時候——孵化蛙卵,賣掉成品蛙,再買飼料,餵養小蝌蚪,一環緊扣一環。
  • 廣東近億隻人工養殖鷓鴣被當做「野味」賣不出
    千億特養牽連廣大,養與不養農戶難抉擇我國特種經濟動物養殖由來已久,尤其近十幾年來在媒體宣傳、地方政府鼓勵、國家政策扶持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特養產業已頗具規模。據統計,我國以供應食品、毛皮、藥用原料、科研試材為目的人工繁育野生動物種類約100種。
  • 河北新樂回應「養殖眼鏡蛇跑出」:數日排查未發現蛇類蹤跡
    針對「網傳新樂市協神鄉南青同村養殖眼鏡蛇跑出」一事,8月18日傍晚,河北省新樂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一名工作人員告訴澎湃新聞,眼鏡蛇屬於食用肉蛇的種類之一,經排查,南青同村內有3戶養殖戶養殖眼鏡蛇,共計約一萬多條。
  • 隨著風靡一時的特種養殖「禁食」傳統養殖會受哪些影響?
    一些所謂合法養殖的野生動物,表面上不違反《野生動物保護法》,但普遍存在野外獲取種源,或證件合法但來源非法的「盜獵洗白」問題。這些物種包含:雁鴨類、鷺鳥、蛇類、果子狸等。 還有一些物種,例如蛇、竹鼠、獾,冠以「養殖」之名,容易產生迷惑,到底能不能吃?我們想說的是,沒有證據表明,養殖野味能夠緩解同一物種的野外盜獵生存壓力,養殖野味催生的消費市場,反而很可能加重野外捕捉。因此,一定不要迷信所謂人工養殖的野味。
  • 數千萬斤田雞滯銷壓塘,讓養殖戶吃下「定心丸」!
    養殖戶田先生介紹,他們從事田雞養殖已經近20年,這一次的禁銷讓他們手足無措,「如果暫停餵飼,田雞每天都會大規模死亡,如果繼續餵飼,又不知道什麼時候能恢復交易」。更大的難題是,目前這一大批成品田雞壓塘無法處置。 田雞滯銷已經持續兩個多月,蛙農田先生表示,當地大部分養殖場都是借貸來投資養殖,保守估計養殖規模最小的都要面臨不少於20萬元損失,要轉型也沒有本錢。
  • 養了又不能賣 九江野生動物養殖戶遭遇尷尬境地
    葉久怡養殖場養的雁鴨,已經是人工繁殖的第N代了,現在養的這些雁鴨,外形與野生大雁差別較大,生活習性也完全與野生大雁大相逕庭,說它是大雁,又不是純種的野生大雁,說它是鵝又不像普通的家鵝。本來,正常情況下,這些養殖的雁鴨春節後就要銷售出去一批,但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他接到野生動物保護部門的通知,不準養,也不能將雁鴨賣到市場上去。
  • 禁野令下的蛙類養殖戶:牛蛙價格減半賣,20萬斤田雞或無害化處理
    自此決定施行以來,很多相關養殖戶都是膽戰心驚,曾一度懷疑還能不能繼續飼養和銷售。3月4日,農業農村部發文通知明確了,中華鱉,烏龜,甲魚、牛蛙等可以繼續食用。根據最新規定,虎紋蛙(俗稱「田雞」)依然不能食用。3月5日,記者探訪了福建南平兩家蛇類養殖戶處了解到,他們目前已陷入困境,囤積6000條蛇已進入繁殖期但他們卻不敢繁殖!
  • 40家門店復工無望,蛇王輝哥:對養殖蛇一刀切是為什麼?
    蛇宴是否會被全面禁止? 養殖戶手裡的蛇全部得坑埋嗎? 這條產業鏈上的人都要改行另謀生路嗎? 大廚微閱讀:榕記所用的蛇是人工養殖的還是野生的? 輝哥:不瞞你說,早年餐廳出售的蛇的確有野生的,當時還有捕蛇人,每天去野外抓蛇賣給餐館,一天能賺個幾十上百元。
  • 鵪鶉甲魚田雞還能吃嗎?養殖行業呼籲科學劃定禁食名單
    簡單可以概括為各級野生保護動物和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即「三有」保護動物)及其他陸生野生動物不能吃;魚類等水生野生動物及畜禽遺傳資源目錄中的可以食用。因此要知道一個養殖品種能不能吃需要先判斷其屬於哪個分類。禁止食用具體品種尚未明確各級重點野生保護動物名單都已經明確,而難的是已經被養殖利用的野生動物的分類問題。
  • 木棠鎮薛宅村薛慶儒:與蛇共「舞」 舞出致富路
    據《今日儋州》消息   「現在基地裡養的水律蛇、眼鏡蛇總共2000多條,每月有5000元以上收入。」近日,在儋州薛慶儒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早已通過養蛇脫貧的木棠鎮薛宅村委會龍頭村村民薛慶儒告訴記者。
  • 禁養竹鼠的損失,不能讓養殖戶自己扛
    這個目錄通過後,進入這個目錄的,才可進行以商業為目的的養殖和食用。根據該意見稿顯示,該目錄包括豬、兔、雞、鴨等18種傳統畜禽和梅花鹿、羊駝等13種特種畜禽。但竹鼠不在其列。這背後是一個龐大的產業群與從業農民。此前,作為具有重要的科研、經濟和社會價值的動物(簡稱「三有動物」)的竹鼠,的確是被允許養殖的。
  • 等待出路的養殖戶們
    (圖片來源自新華社)「禁野令」生效後,近些年被一些食客偏愛的黑斑蛙、虎紋蛙、蛇、竹鼠等特色野味不能再現餐桌,溫飽之外的味覺追求被迫按下暫停鍵。但具體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詳細的禁食目錄尚未出臺。憑藉積攢的知名度,華農兄弟另尋他路或許難度並不算大,但對於普通養殖戶來說,竹鼠養殖是否能迎來春天,還是一個未知數。往年這個時候,廣西馬山縣古零鎮喬老村的潘耀軍不是為竹鼠繁殖做準備,就是在接待慕名前來取經的散養戶。而眼下這個春天更像是一場漫長的寒冬。
  • 養殖水蛭使螞蟥變「金蟲」
    花田村由清遠市委宣傳部負責對口幫扶後,駐村扶貧工作隊幫助村民搞蔬菜種植、苗圃基地建設、水蛭養殖、光伏發電等多個項目,貧困戶由此脫貧。其中最值得稱道的就是水蛭養殖。&nbsp&nbsp&nbsp&nbsp水蛭俗稱螞蟥,這種吸人血的小東西製造過很多噩夢。近年來,隨著水蛭藥用價值的深度開發,其市場需求潛力巨大。
  • 太白河鎮東青村林麝養殖產業帶領群眾走上脫貧路
    為了打贏脫貧攻堅戰,讓群眾有穩定的經濟來源,早日擺脫貧困面貌,2016年太白河鎮提出了「培育壯大村集體經濟,引導貧困群眾抱團發展的理念」。經過召開村民小組會議、廣泛宣傳動員,並多次赴鳳縣、留壩等地考察學習,最終形成了以村黨支部牽頭,能人大戶帶動,吸納貧困戶自願入股,成立專業合作社的發展模式,於2017年3月成立秦西南林麝養殖專業合作社。
  • 野生動物禁食令下焦慮的蛇老闆:減少投餵後,大蛇一晚吃掉上百條小蛇
    20間鋪設了地暖的恆溫蛇房裡,一萬多條蛇正等著主人唐宇的投餵——昨夜,體質強的大蛇又吃掉了五十條左右小一點兒的蛇。 這種情況持續了將近兩周,是他減少投餵的必然結果。一場疫情,讓他們的行業面臨生死拷問:蛇,還能養殖嗎? 譚群英、唐宇、陳敏慧……,他們都是養殖戶,他們都在等待一個準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