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動物禁食令下焦慮的蛇老闆:減少投餵後,大蛇一晚吃掉上百條小蛇

2020-11-29 騰訊網

飼料從6噸減少到1噸,本來可以賣出的蛇只能囤著,每天蛇廠的消耗將近4000元,唐宇感覺已無力負擔。減少投餵的結果,是大蛇吃小蛇,一個晚上至少吃掉50條,多的時候上百條。他「看著心裡痛」,但也沒有更多辦法。

【版權聲明】本作品著作權歸瀟湘晨報獨家所有,授權深圳市騰訊計算機系統有限公司獨家享有信息網絡傳播權,任何第三方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一公裡外,山鳥的聲音不再婉轉動聽,更像是一種催促。

唐宇聲音嘶啞,眼睛發澀。手機屏幕上的時間是早上6點20分——儘管很不情願,但必須起床了。

20間鋪設了地暖的恆溫蛇房裡,一萬多條蛇正等著主人唐宇的投餵——昨夜,體質強的大蛇又吃掉了五十條左右小一點兒的蛇。

這種情況持續了將近兩周,是他減少投餵的必然結果。一場疫情,讓他們的行業面臨生死拷問:蛇,還能養殖嗎?

譚群英、唐宇、陳敏慧……,他們都是養殖戶,他們都在等待一個準確信息。

蛇房

「為什麼受傷的總是蛇?」

唐宇早起餵蛇的時候,譚群英正乘高鐵趕往長沙。譚群英是永州異蛇科技實業有限公司董事長,一個由政府部門和養蛇大戶參加的會,正等待著她。這個上午,至少3個養殖戶打來電話:譚總,現在有辦法了嗎?

2月24日,全國人大出臺「決議」,要求「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決定》中提到,要全面禁止食用國家保護的「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以及其他陸生野生動物,包括人工繁育、人工飼養的陸生野生動物。

而蛇就屬於陸生野生動物。譚群英看到消息,第一反應「不敢相信」,冷靜之後,又覺得是「意料之中」。

2003年非典,譚群英的蛇廠大約有2000條蛇,因為懷疑病毒來自野生動物,林業局的工作人員來到蛇廠,要求對現有的蛇現場處理。譚群英把蛇殺了,全部用來泡藥酒。

後來,蛇又「平反了」,「說不是蛇,是果子狸,」譚群英說,那麼就又可以養蛇了。很快,她擴大了養蛇規模,直到現在公司發展成為存欄量9000條蛇,籤約養殖戶有100多戶,固定資產近3億元的大型蛇類行業公司。

譚群英出生於婁底雙峰釀酒世家,嫁至永州。1983年的端午節,她去柳子廟參觀。牆壁上雕刻著柳宗元的名句:永州之野產異蛇……譚群英眼睛一亮,福至心靈,「這不就是我初中讀過的那篇課文嗎?我來到了產異蛇的地方!」

她當時養的是豬,但養蛇的念頭已經在心裡發芽。譚群英上山拜師學藝,找到了一個民間的養蛇高手,此人40多歲,治癒過許多鄉民的毒蛇咬傷。南嶺溼熱,喀斯特地形青蛙眾多,捕食青蛙的蛇也很多,尤其以「異蛇」也就是劇毒五步蛇為多且出名。這種蛇多被用來泡酒,山民們用它來治療風溼和瘴氣,效果神奇。

譚群英的豬圈和牛欄被用來養蛇,從幾百條到幾千條,慢慢蛇房也規範。最初,為了琢磨蛇的習性,譚群英不斷去接觸甚至冒犯蛇,她的手被蛇牙鉤住,撕扯得鮮血淋漓,現在雙手還有十多個疤痕。

但在譚群英心裡,養殖蛇跟雞、鴨、兔子一樣溫順,「它們就跟寶寶一樣,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從不主動攻擊人。」譚群英說。

除了2003年非典譚群英不得不對她的蛇「下手」,2008年冰凍凍死了一批蛇,譚群英和她的「蛇寶寶」們一直相處融洽且命途順利。在譚群英的操持下,異蛇公司發展成集高科技異蛇養殖、異蛇蛇毒研究、產品精加工、休閒旅遊於一體的高新技術企業,其中裕順和異蛇酒獲評「湖南老字號」,異蛇王酒、異蛇鞭酒獲國家發明專利,其釀泡技藝列入永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而在譚群英的內心,與蛇相關的一切不僅僅是她的事業,「它們也是我的青春,是我的人生,是像我眼睛一樣重要的東西。」

《決定》出臺的當天晚上,儘管表現鎮定,到了晚上譚群英還是哭了。這個自稱見過大風大浪,一手創立全國標杆性異蛇酒企業的女老總,意識到「這次問題比較嚴重」。

「為什麼受傷的總是蛇?」她說。

疫情期間,林業局工作人員來永州一家蛇廠檢查

減少投餵後,大蛇一晚吃掉幾十上百條小蛇

唐宇的蛇廠離住處只有1公裡遠,建在一座山下,面積有2600平米,20間蛇房全部安裝地暖和空調。

在養蛇之前,唐宇養豬。前年,他響應政府環保政策,把豬圈都拆了,全部改成蛇房,豬圈獲得了70元每平方的補貼。

養蛇也不錯,唐宇說。他很有信心,畢竟,永州是柳宗元筆下著名的「異蛇」產地,氣候和文化都利於蛇產業的發達。

最開始,唐宇養的大部分是銀環蛇、五步蛇之類的藥用蛇。這些蛇都是毒蛇,大部分用來泡酒,蛇毒、蛇肝等可用製藥。

因為缺乏經驗,唐宇的第一批蛇死了3000多條,一條銀環蛇賣到170元/斤,五步蛇價格更高,算下來,損失近六十萬元。

唐宇沒有灰心。去年5月份,他從廣西、湖南、江西等地引種食用蛇蛇苗,比如大王蛇、水律蛇等。為此,他全面改造升級蛇房,全部地暖加空調,以及自動換水設備。像照顧嬰兒一樣,唐宇從最開始的徒手餵食,到後來機器和人工投喂,日夜與蛇寶寶們呆在一起,幾乎廢寢忘食。

一年時間,蛇苗長到了半斤到一斤左右,還有之前一批兩到三斤的蛇。它們每天嗷嗷待哺,等待唐宇每日三餐的投喂。

疫情剛剛開始,林業局的通知下發到了他這樣的養殖戶手裡。蛇廠封閉,消毒等防控措施升級。唐宇以為時間不會很長,往年春節是蛇出手的最好時機,菜市場、餐館、酒店等訂單早早就籤訂好了,但是今年無人問津。

緊接著,唐宇在朋友圈看到了《決定》的消息。他有點懵,「我的都是食用蛇,這可怎麼辦?」

他今年已經37歲了。經歷過此前的一系列「失敗」,不可能再重新開始別的門路。更何況,家中還有兩個上學的小孩,一個初一,一個小學四年級。

唐宇說,蛇不知道外面發生了什麼,在地暖房裡悠哉遊哉,又胖又笨,它們不知道主人的焦灼。

每天天亮,是唐宇「最害怕的時刻」,因為又要去餵蛇了。以前這是他一天當中最開心的事情,因為蛇吃得越多,長得越快。現在蛇吃得越多,他心裡越急,索性就減少投喂,「以前一天餵養700斤飼料,現在一天200斤都不想餵」。飼料從6噸減少到1噸,本來可以賣出的蛇只能囤著,每天蛇廠的消耗將近4000元,他感覺已無力負擔。

減少投餵的結果,是大蛇吃小蛇,一個晚上至少吃掉50條,多的時候上百條。他「看著心裡痛」,但也沒有更多辦法。

「不管是什麼方向,養殖戶肯定跟著政策走」

相比唐宇,陳敏慧的處境顯得稍微從容。

他的2000條蛇雖然條條體肥膘重,完全到了出欄標準,但是,它們中很大部分是藥用蛇。陳敏慧注意到,「決定中說,因科研、藥用、展示等特殊情況,需要對野生動物進行非食用性利用的,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實行嚴格審批和檢疫檢驗。國務院及其有關主管部門應當及時制定、完善野生動物非食用性利用的審批和檢疫檢驗等規定,並嚴格執行。」

食用不行了,那藥用是不是可以呢?對此,陳敏慧的想法相當樂觀。作為土生土長的永州人,蛇的藥用價值從小耳濡目染,「放眼看去,只有蛇救人,沒有養殖廠裡的蛇去害人的。」

他對「蛇可能成為病毒的中間宿主」一說持懷疑態度。「蛇是冷血動物,與人的關係疏遠,不太可能成為病毒宿主。幾千年了,全國這麼多養蛇戶,沒聽說哪個人感染了什麼病毒。」陳敏慧說,他已經在考慮轉型,但是具體怎麼轉,心裡還沒譜。

與此同時,在他看來,經過馴化,圈養蛇已經跟雞鴨沒有區別。野生蛇身型修長、性烈、機敏,而家養蛇矮胖、溫順、懶洋洋,毫無攻擊性。

陳敏慧上世紀九十年代是永州一家火柴廠的下崗員工。和唐宇一樣,他嘗試過多種創業模式,最終選擇了養蛇。前幾年,養蛇產業興旺,一般的養殖戶年收入十幾萬元不成問題。在湖南,永州、郴州、衡陽、湘西等地養蛇的比較多,光永州有一百多家,整個湖南有2000多家,持證的1000多家。而在全國來看,廣西、貴州、雲南、四川都可以算作養蛇大省,相關的從業人員也不少。

這次,疫情突然來臨,林業部門將所有蛇廠貼上了封條。禁止交易後,顯而易見的是,蛇廠面臨巨大壓力。

現在,陳敏慧的2000條蛇每天的成本包括電費、人力、飼料等,大約600元。與唐宇一樣,陳敏慧也嘗試適當減少投餵量,但不敢減太多,「萬一政策放寬,蛇都餓瘦了就划不來了。」

他還是寄希望於細化規則儘快出臺。「不管是什麼方向,我們養殖戶肯定跟著政策走。是完全不讓養,還是只能養藥用蛇,藥用蛇的養殖環境標準是什麼樣的,檢驗檢疫有哪些具體要求,這些出來後,我們心裡就有底了。」他說。

裝有地暖的蛇房,水律蛇等待主人投餵

「是困難,但也是機遇」

養殖戶望著不能出欄的蛇乾瞪眼,譚群英的焦慮則更多體現在鈔票的流失。疫情期間,異蛇公司600個經營網點全部關停,公司還與100多戶蛇類養殖場籤了上億元訂單,定金流失只是一方面——養殖戶因為接到大量訂單從而擴大養殖規模,但是目前情況下,這些蛇也只能在蛇房裡囤著,處理方式待定。

與蛇打了半輩子交道,譚群英說,她相信自己和老夥計的命運。她安慰公司總經理、85年出生的兒子郭德志:目前是困難,但也是機遇。

失眠的半個月時間裡,譚群英已經想好了公司的新出路。3月10日,她來長沙開了一個重要的會,與會者包括省農林業、司法、人大等政府部門工作人員,以及像她一樣的野生動物養殖產業大戶。

在這個會議上,譚群英做了主題為《關於加快推進永州異蛇產業行業轉型升級的建議》的發言。她提到,《決定》中「因科研、藥用、展示等特殊情況,需要對野生動物進行非食用性利用」,意味著,人工養殖蛇類項目可以在法律法規框架內,採集蛇毒、蛇蛻等藥材來生產國內緊缺的多種成品藥及製藥原料藥。「轉產、轉項養殖是最好的出路。」

在長沙,這個快60歲的女人一天也沒閒著。她聯繫了醫藥公司,對方也對合作項目感興趣。她說,異蛇公司不能完全依靠政府的支持來轉型。如能順著「藥用」的道路走下去,前途應該比較光明,合作社社員的利益能得到保障,公司花費巨資打造的品牌價值在賦予新的內涵後也能得以延續。

她不斷接到養殖戶的電話,最多的時候一天有20多個,大多詢問這個蛇養殖行業的「大姐大」能給出建議。譚群英告訴他們:不要急,等細化的政策出來。

3月11日,郭德志在永州召集蛇養殖協會的養殖戶們開了會。會開了一天,大家表現積極踴躍。近20位養殖戶中的大多數人表示,儘管會有風險,但大家都願意嘗試轉型,只等國家的相關政策出臺。

儘管他們也承認,從食用到藥用,毫無疑問「藥」字的門檻更高,審批和管控更為嚴苛。在技術和終端方面,更是全新領域。此外,轉型的資金投入也不容小覷。

「養殖場有沒有完全的實力,現在還需要打一個疑問號。但是,我們相信政府、相信政策,一個比較明確的方向很快會出來。」參加了該次會議的蛇養殖戶陳敏慧說。

瀟湘晨報記者王歡

相關焦點

  • 卵胎生 見證大蛇生下小蛇
    一條即將「分娩」的大蛇蛇是卵生的,就像其他爬行類動物有部分蛇是卵胎生的,但卵胎生也是卵生的一種,和胎生一點關係也沒有。只不過卵胎生的蛇卵孵化過程是在母蛇的體內(而不是體外)進行。那為什麼還說卵胎生和胎生一點也不同呢?
  • 疫情下的「野生動物禁食令」:鱷魚鴕鳥梅花鹿這些養殖動物,還能吃嗎?
    這意味著,爭議多年的野生動物禁食令終於出臺了。全國範圍內的食用野生動物市場和交易將可能被取締,從事以食用為目的的野生動物人工繁育的,許可證也可能被撤銷。 野生動物馴養繁殖許可證。
  • 民間故事:老婦人餵養小蛇長大後卻惹殺身之禍後來蛇化龍報仇
    每次她做好飯準備吃的時候,不知道就從哪裡冒出來一條小蛇,顏色豔麗,頭上生有角,在碗盤間遊走。這老婆婆就可憐這小蛇,每頓飯也就餵它東西吃。幾年後這條蛇就漸漸長大了,足有一丈多長。可是老婆婆家裡窮困,這大蛇只能到外邊找食物。縣令有一匹馬,這天出巡的時候忽然被這條蛇吸去給吃了。
  • 深圳禁食野生動物條例草案 擬禁食用於科研實驗動物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深圳禁食野生動物條例草案徵求意見:擬禁食用於科研實驗動物最新公布的《深圳經濟特區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動物條例(草案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徵求意見稿》)顯示,經人工繁育、飼養的龜、甲魚、蛇、鳥、昆蟲等野生動物不允許食用,用於科研實驗的動物、貓狗等寵物也被列入禁止食用範圍
  • 南寧一倉庫3天抓到十幾條小眼鏡蛇!遇到蛇這樣做……
    倉庫內發現好幾條幼蛇 南寧市星光舊貨市場位於星光大道和亭洪路口,是一個大型的二手貨物交易市場,在市場的西側是一排倉庫和宿舍,這裡的商家們說,就在24日中午,這一片幾十平米的路面和倉庫裡就發現了好幾條幼蛇。
  • 眼鏡蛇、滑鼠蛇、鱟!最嚴「禁野令」下廣東多地仍賣、吃野生動物
    2020年2月1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出臺「禁野令」,全面禁止食用國家保護的「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以及其他陸生野生動物,包括人工繁育、人工飼養的陸生野生動物。4月1日,廣東省修訂《廣東省野生動物保護管理條例》,率先將「全面禁食野生動物」明確寫入省級地方性法規,這也是廣東省今年第一部通過的地方性法規。
  • ...蛇、滑鼠蛇、鱟——最嚴「禁野令」下廣東多地仍在賣、吃野生動物
    2020年2月14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出臺「禁野令」,全面禁止食用國家保護的「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以及其他陸生野生動物,包括人工繁育、人工飼養的陸生野生動物。  4月1日,廣東省修訂《廣東省野生動物保護管理條例》,率先將「全面禁食野生動物」明確寫入省級地方性法規,這也是廣東省今年第一部通過的地方性法規。
  • 陸生野生動物全面禁食!養殖的青蛙、蛇今後還能吃嗎?
    長沙市林業局野生動植物保護處處長鄧偉強在接受記者採訪時介紹,24日出臺的《決定》對於全面禁食野生動物的界限有明確的界定。例如,魚類等水生野生動物不列入禁食範圍。也就是說,水庫魚、小龍蝦、泥鰍等,這些市民餐桌上常見的水產品種,不屬于禁食範圍。
  • 世界上最大的蛇是什麼蛇?是不是大蛇的壽命更長?
    無獨有偶,還有傳言說:廣西桂林的一個施工隊在2009年的時候意外挖出兩條超過15米長的大蛇,其中一條相對較小的蛇跑了,已經死亡的那條蛇已有140歲的年齡,體重也超過了300公斤。由於這個說法還有現場圖片,所以很多人當時都信以為真,但實際上相關部門後面還專門進行了闢謠。蛇這種東西能有多大?
  • 山東省確定13種在養禁食陸生野生動物,濰坊市為主要集中區域
    近日,省自然資源廳印發《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根據《通知》,全省需要按照規定進行處置的在養禁食陸生野生動物近29萬頭(只),包括虎紋蛙、王錦蛇、藍孔雀、鴻雁、刺蝟等13種,濰坊是主要集中區域之一。對此,養殖戶幾家歡喜幾家愁。
  • 全面禁食野生動物 路有多遠?
    原標題:原標題:全面禁食野生動物 路有多遠?原標題:全面禁食野生動物 路有多遠?疫情當前,追本溯源,人們又一次把目光聚焦到蝙蝠等野生動物身上。據相關科研結果,新型冠狀病毒可能來源於蝙蝠。吃人工養殖的野生動物 安全不安全?「野生動物」這一概念,不僅指自然狀態下的野生動物,還包括人工繁育的除家畜家禽之外的所有動物。因此,同樣是一種動物,如果捕食自然野生狀態下的就可能觸犯法律,但如果是人工養殖的則沒有問題。
  • 有眼鏡蛇、水律蛇!防城港查獲940公斤活體蛇,大蛇重達5至10斤
    12月30日,防城港邊境管理支隊對外通報,該支隊那梭邊境檢查站於23日查獲無合法手續活體眼鏡蛇、水律蛇活體共55箱,總重940公斤。23日凌晨1時40分,那梭邊境檢查站巡邏民警在檢查崗兩翼便道開展巡邏時,從一輛農用後推車上查獲一批活體蛇,運輸者黃某未持有相關合法手續。
  • 大蛇「胎生」10條小蛇
    「我活了64歲,只看過蛇生蛋、蛋孵蛇,還是第一次親眼看到蛇直接生『崽』。」昨日上午11時許,住在長沙市嶽麓區靳江村漁灣市小組的胡早華,聽說鄰居剛買的一條泥蛇直接產下了幼蛇,趕緊放下手中的活,跑到鄰居家去看稀奇。  這條蛇被村民稱為泥蛇,長約1.5米,黑褐色,是租住在該村的湖南師範大學大四學生寧某買來的。
  • 56歲大伯8年拍上百條蛇 蛇年想拍到最毒銀環蛇
    老蔣在杭州的各路「拍客」中以拍蛇聞名。8年來,老蔣背著相機,跋山涉水,到處尋找各種毒蛇。至今,老蔣已經拍到過上百條蛇,包括眼鏡蛇、竹葉青、蝮蛇等20種有毒或無毒的蛇,都成了他鏡頭下的「模特」。一個偶然機會迷上了拍蛇老蔣迷上拍蛇,純屬偶然。
  • 禁食野生動物須儘快劃定範圍
    全面禁食野生動物業已成為社會共識,全國人大常委會也通過了決定,全面禁止食用「國家保護的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以及其他陸生野生動物,包括人工繁育、人工飼養的陸生野生動物。但野生動物「禁食令」出臺後,具體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尤其是龜、鱉、蛙這類餐桌上常見的兩棲動物是否還能繼續人工養殖、食用,還存在一些爭議。
  • 「禁食令」後在養野生動物處置出新規:外來物種不得放歸自然
    來源:澎湃新聞原標題:「禁食令」後在養野生動物處置出新規:外來物種不得放歸自然野生動物「禁食令」出臺後,養殖場內的在養野生動物將如何處置備受關注。另外,人工養殖的動物可能存在近交、雜交等問題,積累較多有害基因,如果進入野生環境可能會影響野外種群的遺傳多樣性。「養殖的野生動物可能是外來物種,攜帶病原微生物或不具備野外生存能力,因此不能隨意放生,否則會增加生態安全、公共衛生安全等方面的隱患。」
  • 「禁野令」下 江西果子狸之鄉掙扎中求變
    2015年,在政府扶持下,唐九壽得到一組政府發放的果子狸種苗,一公兩母。隨後政府組織貧困戶到果子狸基地實地參觀,讓他進一步了解基地的實力和果子狸的養殖方法,第二年,他又買了六隻,直到現在他已經有了二十餘只果子狸。養殖是門學問。果子狸為毛皮動物,怕高溫、高溼,要保持狸舍乾燥、清潔,通風良好,以減少疾病的發生。
  • 長沙小夥自行孵化1300多條蛇 將於25日放生
    他家裡足足有1300多條蛇。   瀟湘晨報記者駱一歌   22日上午11點,彭漢來到他家樓下。當他走進自家單元大門時,門衛大爺立馬探出腦袋衝他喊:「餵!你家的東西昨天晚上跑出來一條!就藏在地縫那邊,現在不知道跑哪裡去了。」79a瀟湘晨報網   彭漢顯得有些尷尬,著急向對方解釋:「這周末就會處理掉了!」
  • 首個地方禁食野生動物「黑白名單」擬出爐
    關注 首列禁食「黑、白名單": 狗、甲魚、蛇、鳥等禁食 天津、福建率先立法禁食野生動物。
  • 全面禁食野生動物:該不該、行不行?
    「野生動物」這一概念,不僅指自然狀態下的野生動物,還包括人工繁育的除家畜家禽之外的所有動物。因此,同樣是一種動物,如果捕食自然野生狀態下的就可能觸犯法律,但如果是人工養殖的則沒有問題。  例如,自然生境中的梅花鹿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獵捕會受到法律嚴懲。但由於人工繁育技術成熟,在一些地方,人工養殖梅花鹿已成為作為藥用、食材等的新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