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農兄弟或許沒有想過,自己花式烹飪的竹鼠有一天會成為「燙手山芋」。如今,他們再也沒有更新過有關竹鼠的視頻,而是畫風巨變,開始直播挖竹筍、採蘑菇。
2月24日,《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發布(以下簡稱「《決定》」),被稱為史上最嚴「禁野令」。地方政策也不斷收緊,3月26日,北京市第十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二十次會議對《北京市野生動物保護管理條例(草案)》進行了第一次審議,擬全域禁獵禁食野生動物。非典之後,禁食野生動物再一次成為社會共識。
暫停鍵突然按下,包括華農兄弟在內的特色養殖戶們站在了十字路口,下一步何去何從,他們在迷茫中期盼新政策能夠帶來轉機。
緊急叫停
「新型冠狀病毒很可能來自野味,可能性比較大的比如說像竹鼠、獾這類的野生動物。」1月20日晚,針對病毒溯源問題,鍾南山院士在接受央視連線時首次披露。
一個月後,《決定》出臺,全面禁止食用國家保護的「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俗稱「三有動物」,以及其他陸生野生動物,包括人工繁育、人工飼養的陸生野生動物。
△ 2月26日,吉林省警方展示收繳的部分野生動物製品。(圖片來源自新華社)
「禁野令」生效後,近些年被一些食客偏愛的黑斑蛙、虎紋蛙、蛇、竹鼠等特色野味不能再現餐桌,溫飽之外的味覺追求被迫按下暫停鍵。但具體哪些能吃,哪些不能吃?詳細的禁食目錄尚未出臺。
自然科普作者、動物保護專家任輝在接受《中國報導》記者採訪時表示,此次新規發布之前,《野生動物保護法》中也有對禁食野生動物的明確規定,即「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和沒有合法來源、未經檢疫合格的其他保護類野生動物」不可食用。「這種界限更科學,也更合理。野生動物作為自然資源的一種,人類不過度食用,威脅到一些物種的生存,食用本身一般是沒有問題的。」
「但這個界限在當下的中國缺乏可行性,最終導致了今天的亂象。」按照《野生動物保護法》規定,取得林業部門頒發的「馴養繁殖證」養殖而來的野生動物就是合法來源,「這裡存在一個問題:如豬牛羊之類是馴化動物,東北虎大熊貓之類是野生動物,但在這些馴化動物和純粹的野生動物之間,還有一個龐大的中間地帶。」由於監管不力,它們可能會以非法方式流入市場。任輝認為,也存在一些擁有「馴養繁殖證」的企業常年收購野生動物並將其「洗白」為合法養殖產品。
「可以看到,因技術不足、監管缺失、多頭管理等因素,原本的禁食界限實際上沒能很好落地實施。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後,看似『一刀切』地從源頭禁食野生動物可能就是最快奏效的方法。」任輝說。
2月25日,深圳在全國率先開出禁食野生動物「白名單」,儘管引起了很大爭議,但這種模式得到了有關部門的認可。
目前,農業農村部表示已基本摸清畜禽遺傳資源的家底,新版《畜禽遺傳資源目錄》將儘快公布,這本質上也是一份「白名單」。目錄中所列的允許食用的動物種類,其人工養殖種群是被允許食用的,但其野外種群和該目錄以外的其他所有陸生野生動物均屬於禁止食用範圍。一旦公布,該目錄將成為衡量禁食與可食的標尺。
期盼春天
當野生動物被證實可能是病毒的中間宿主時,往往交易市場已經準備開始重新洗牌甚至停擺,最早被懷疑可能攜帶有新冠病毒的竹鼠也沒能逃脫這種命運。按照《決定》,包括人工繁育、人工飼養的陸生野生動物被禁止食用,竹鼠就位列其中。自1月21日起,竹鼠被全面禁食。
禁食不難,難的是遍布各地的養殖戶們。2016年統計數據顯示,全國野生動物養殖產業的專兼職從業者有1409多萬人,創造產值5206多億元人民幣。
△ 網紅視頻博主華農兄弟的成員之一劉蘇良在河邊向網友直播吃竹鼠。(圖片來源自網絡)
四年時間過去了,規模還在壯大,華農兄弟就是其中一員。此前,他們因被網友戲稱為「吃掉竹鼠的100個理由」系列視頻而躥紅網絡,也是因為他們,更多人認識了竹鼠,並將其奉為餐桌「新寵」。而《決定》發布以來,華農兄弟的竹鼠再也沒有出現在鏡頭裡。
憑藉積攢的知名度,華農兄弟另尋他路或許難度並不算大,但對於普通養殖戶來說,竹鼠養殖是否能迎來春天,還是一個未知數。
往年這個時候,廣西馬山縣古零鎮喬老村的潘耀軍不是為竹鼠繁殖做準備,就是在接待慕名前來取經的散養戶。而眼下這個春天更像是一場漫長的寒冬。11年前,只有小學文化、視力一級殘疾的潘耀軍從兩隻竹鼠開始養起,發展到如今存欄2000多隻,年利潤20萬元,並無償將養殖技巧傳授給其他養殖戶,成為當地的致富帶頭人。
「十幾年堅持走到現在,萬一真的不讓養了,損失是肯定的,返貧也不是不可能。」潘耀軍告訴《中國報導》記者,他能理解外界流傳竹鼠與這次疫情有某種聯繫,但他更願意相信,依靠廣西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養殖竹鼠是兩全其美的事。」
而潘耀軍並非個例。停擺近兩個月以來,養殖戶們正遭受著疫情和政策的雙重影響。「每日飼料減量,有的竹鼠被餓死,心疼,但是沒辦法。」「也有剛貸款投入幾萬、幾十萬準備大幹一場的養殖戶,現在沒開始就已經結束了。」廣西壯族自治區畜牧研究所高級畜牧師劉克俊說。
劉克俊向《中國報導》記者出示的一份報告顯示,不完全統計,目前全國竹鼠數量達6600萬隻,產值約100億元,從業人員26萬人。其中廣西的養殖規模在全國排名第一,人工馴養繁殖竹鼠存欄量約3600萬隻,從業人員達18.2萬,貧困戶佔從業人數的18.7%,竹鼠養殖一度被認為是當地貧困地區的脫貧產業。
也不是沒有希望,「如果竹鼠能像牛羊那樣被列入《畜禽遺傳資源目錄》,或許竹鼠養殖業還有機會重獲新生。」在等待新政策的日子裡,劉克俊向廣西有關部門遞交了關於將竹鼠列入《畜禽遺傳資源目錄》的建議書,他認為,竹鼠養殖已經有30年的歷史,人工養殖的竹鼠不應該被納入野生動物範疇。
但據任輝預測,鑑於疫情的嚴重性,新的《畜禽遺傳資源目錄》所包含的可食用動物門類可能會大範圍收緊。儘管如此,養殖戶們仍寄希望於竹鼠能被收錄進去。
遍尋出路
△ 《決定》出臺前,潘耀軍的竹鼠養殖場每隔一段時間就會迎來一批參觀者。(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每天只有投入,沒有產出,留給養殖戶們等待的時間並不多,首先需要考慮的是如何處置現有的存欄野生動物。
一個不得已的方法是放生野外。任輝說,非典的時候,果子狸被放生到野外,「但效果不理想。」「放生是個非常科學的事,需要綜合考量放生地的承載能力、這個物種以前是否在當地生存過、養殖場的動物是否存在過度近親繁殖而引發的遺傳多樣性缺失……養殖戶顯然沒有這樣的能力組織這樣的科學放生。」
「如果管理方希望養殖戶全部退場,就應當出臺相應的補償措施和無害化處理細則,也就是滅殺,無害化焚燒等。」任輝表示,補償能否達到養殖戶預期,或者無害化管理是否嚴格,都可能影響到養殖戶遵循這些政策的積極性。
彌補停止養殖帶來的損失,《決定》第七條給出相關建議:國務院和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採取必要措施,為本決定的實施提供相應保障。有關地方人民政府應當支持、指導、幫助受影響的農戶調整、轉變生產經營活動,根據實際情況給予一定補償。
關於特色養殖受到的衝擊以及後續政策疏導問題,國務院扶貧辦也在3月12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表示,將通過多種形式給予幫助、轉產。
為落實《決定》精神,近來,黑龍江、江西、廣東等多省市採取收回野生動物人工繁育許可證、對養殖戶進行適當補償、統一收購存欄動物等方式解決燃眉之急。劉克俊表示,廣西是竹鼠養殖大省,「如果竹鼠養殖業被取締,養殖戶們會接受政府補貼,考慮轉產,只希望能快快出臺相關政策。」
轉產是一條出路,卻也意味著要重新學習新的技術、建造不同的設施、重新適應市場變化……「如果新規延續很長時間,最終要解決的是這些養殖戶徹底從養殖市場退出之後的就業問題。」任輝說。
對養殖戶們來說,未來的變數還有很多。
撰文:《中國報導》見習記者 陳珂
責編:何晶
△ 圖片設計by宋垚學——「我們在一起」2020抗擊「新型冠狀病毒」全球招貼設計公益徵集活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