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00萬隻竹鼠被判死緩:10萬養殖戶的生計和20億元生意

2021-01-08 中國新聞周刊網


  等待宣判的竹鼠

  本刊記者/古欣

  發於2020.4.6總第942期《中國新聞周刊》

 

  1月22日,大年二十八,桂林市平樂縣古等村村民謝富傑正在大集上辦年貨,卻接到了遠在北京的一位記者的電話。這位記者對他講,新冠肺炎可能是野生動物,比如竹鼠,攜帶傳播的。謝富傑是個竹鼠養殖大戶,那幾天,他的養殖場存欄的最後一批商品鼠剛剛賣光,買完年貨的他回家寫了副春聯,「鼠年養鼠鼠富農,農民務農農興旺」,貼到了自家竹鼠養殖場的大門上。

 

  第二天,林業局的人卻上了門,通知他竹鼠不能賣不能吃,除了工人,任何人不得進出養殖場。

 

  謝富傑這才發現,北京記者給自己打電話的前一天,國家下了緊急通知,禁止轉賣販運竹鼠、獾等可能攜帶新型冠狀病毒的野生動物。

 

  整個春節,謝富傑都密切關注相關的新聞動態。2月24日下午,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六次會議表決通過《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決定》全面禁止野生動物交易與食用,包括國家保護的有重要生態、科學、社會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

 

  這意味著,整個特種養殖產業將迎來巨大轉向,包括人工繁育的竹鼠很可能不再被允許端上餐桌。謝富傑的朋友圈各種消息亂飛,他跟自己養殖場的技術指導、廣西壯族自治區畜牧研究所高級畜牧師劉克俊討論接下來的對策。

 

  廣西是竹鼠養殖大戶,據劉克俊估計,全自治區有10萬人從事竹鼠養殖產業,存欄1800萬隻,產值20億元,佔全國的七成。

 

  「最早是1月20日,鍾南山教授說新型冠狀病毒可能來源竹鼠、獾類。」回憶起這次產業風波的轉折點,桂林秋波竹鼠公司負責人梁秋波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但特種養殖的存廢遠不是專家的一句話這麼簡單,其背後是野生動物經濟價值和公共安全之間的利益博弈。特種養殖行業一直處於一邊被地方政府提倡,一邊又不得不遊走在灰色地帶的尷尬現實之中。

 

  如今在廣西,謝富傑、梁秋波以及許多小養殖戶把最後的希望寄託於 「白名單」 。農業農村部正在起草新的「畜禽遺傳資源目錄」。根據全國人大常委會的《決定》,列入畜禽遺傳資源目錄的陸生野生動物,適用《畜牧法》的規定,不受「禁野令」限制。

 

  竹鼠禁不禁?如果禁,後續的補償方案,存欄的竹鼠如何處理?廣西的1800萬隻竹鼠和它們的主人依然在等待通知。               

 

  「死緩」的產業

 

  每天早上九點,謝富傑開車去養殖基地。去年,他把自己全部積蓄拿出來,又從銀行和民間借貸了一百萬,湊齊四百萬,全部投入到這個佔地2876平方米的竹鼠養殖基地。基地有三個大廠房,每個房間隔出一排排60釐米見方的小間,每間住著一隻到十隻數量不等的竹鼠。三個工人穿梭其中,一起給小房子裡的上萬隻竹鼠投食,每天要做七八個小時。

 

  前年,謝富傑自創了一套糞便運輸設備,用機械化傳送帶把小間裡的鼠糞自動送到外面,這為他贏得了自治區農民工創業大賽,謝富傑說起來很自豪。

 

  謝富傑的養殖基地原本有7個工人,包括村裡5名建檔開卡的貧困戶。疫情期間,為了節省開支,他只叫了三個人來上班。即便這樣,每天飼料開銷也要一千多元,加上人工就是兩千元。

 

  早上,工人把幾百斤的米分兩次煮好,跟糠、玉米拌在一起,給竹鼠做細糧。晚上,竹鼠還要吃一餐粗糧,要麼是從附近的村子裡收回來的竹子,要麼是自家果園裡老化了的沙田柚木鋸成的一段段木塊。粗糧和細糧的比例大約8比1,為了節省成本,謝富傑讓工人多餵竹子、木頭,少餵玉米,增加糠的比重。

 

  工人忙著餵食和清掃時,謝富傑就在基地裡巡查,檢查竹鼠有沒有打鬥,受傷,貓著不動的竹鼠有沒有生病、消化不良。每隔半個月,還要給竹鼠做一次檢查,檢查母鼠的身體狀態,是不是懷孕了,是不是適合下一輪交配。大年二十九林業局上門那天,謝富傑正替竹鼠做常規檢查。

 

  今年37歲的謝富傑初中學歷,養竹鼠之前他種過沙田柚。2005年以前,謝富傑的收入主要來自100多畝沙田柚,收成好時年入二三十萬,但後來柚子染病,產量大減,謝富傑不得不尋求轉型。

 

  謝富傑竹鼠養得精細,他會把懷孕的母鼠放在單獨的房間裡,方便隨時檢查。別人家的竹鼠一年懷胎三次,他家的竹鼠可以懷四次。

 

  謝富傑給《中國新聞周刊》算了筆帳,「母鼠的孕期是47到50天,產崽後一個月斷奶,休養得好,過幾天就可以進入下一輪交配。」這樣下來,謝富傑的一隻竹鼠年產崽可以達到10到12隻。近些年竹鼠市場走俏,價格穩中有升。按照廣西壯族自治區畜牧研究所高級畜牧師劉克俊的回憶,2002年時,竹鼠還賣不出去,價格波動厲害。從2013年開始,收購價開始穩定在六七十元1斤,市場供不應求。謝富傑趕上了這波潮流,前年、去年他的竹鼠銷售量都有一萬多隻。直到疫情之前,收購竹鼠的中間商都是有多少要多少。若不是疫情,謝富傑預計自己今年的年產值能達到四百萬元。

 

  最近,謝富傑把自己的一塊地清理出來,種上甘蔗。竹鼠不喝水,只能從甘蔗和牧草裡提取水分。「今年比往年晚種了一個月左右,因為在等政策。」他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疫情以來,林業局的人來了幾趟,監督有沒有售賣。謝富傑的養殖場裡,已經有2000隻竹鼠成熟了,但脫不了手。

 

  他還是每天九點照常去基地。銀行帳戶也按照5%的利率,自動扣費還貸。「在農村,除了養就是種,沒有別的出路。」他對《中國新聞周刊》感慨。

 

  扶貧

 

  等待宣判的竹鼠養殖業,曾一度是當地致富宣傳的案例,登上過央視七套《每日農經》《致富經》等欄目。在廣西,竹鼠是脫貧攻堅重點扶持產業。2018年,廣西扶貧辦發布《關於實施以獎代補推進特色產業扶貧的通知》,明確把竹鼠列為縣級「5+2」、村級「3+1」特色產業發展。根據該通知,廣西的貧困戶養一隻竹鼠可獲56元到120元不等的補助,而養一隻雞隻能拿7~15元錢。

 

  劉克俊告訴《中國新聞周刊》,目前整個廣西的竹鼠從業人員裡,貧困戶佔到18%。通過各級財政補貼、養殖戶貸款、龍頭企業和致富帶頭人參與的方式,已有約2萬人通過竹鼠養殖脫貧致富。

 

  梁秋波是2005年投入養殖竹鼠的。他回憶,2007年左右,地方政府就開始給予支持政策,幫助他修整養殖場的道路,做農舍,買種苗。「政府總說,要有責任有擔當,多帶帶貧困戶。」謝富傑對《中國新聞周刊》說。

 

  2015年,謝富傑在村裡辦起合作社,帶動全村132名貧困戶加入養竹鼠大軍。合作社給村裡提供種苗,開展技術培訓和現場指導,竹鼠養成後再回收商品鼠,回收價比農戶自己拿到市場賣每斤高兩元錢。合作社的產品進入了農業農村部發布的第二批農民合作社畜禽水產類產品名單。這一舉動也被當地政府部門、媒體作為典型宣傳。

 

  劉克俊介紹,竹鼠屬於短平快項目,年初養,年中就見效益,一隻三斤大竹鼠能賣150到200元,刨掉50元的成本,一隻能掙一百多。貧困戶投入5000元養殖10對竹鼠,一年後可以發展到50對,第二年利潤就可以達到10000元以上。比較而言,養一頭牛要投入八千到一萬,利潤率只有20%到25%。

 

  竹鼠的養殖門檻也低。它對場地要求低,工廠養殖、家庭養殖都可以。竹鼠以竹子、芒草、玉米為主食,食料低廉,可以自種,每隻竹鼠每天成本只需0.2元,對養殖戶的資金投入需求少。由於竹鼠不飲水,患病少,成長期間幾乎不需打疫苗、抗生素,勞動量低,孤寡老人、殘疾人、退伍軍人、返鄉青年都可以養。

 

  古等村地處廣西東北角的大山裡,當地距縣城七十多公裡,當地農民大多選擇種樹種果。當地最主要的經濟作物沙田柚初次種下後,三四年才能出果,一年只能出一次果。但養殖竹鼠一年四季都可以銷售。

 

  近年來,商品鼠一直處於供不應求狀態。基於以上種種原因,廣西竹鼠養殖很普遍。

 

  3月22日,廣西壯族自治區扶貧辦的相關負責人去謝富傑的養殖場調研。「主要是了解如果不能養了,我們怎麼辦?還有對扶貧方面的影響有多大。」謝富傑告訴《中國新聞周刊》。

 

  檢疫缺位

 

  謝富傑的竹鼠養殖區門口有個消毒池,每次進入前要先走過消毒池。疫情發生後,他按照一周一次的頻率給養殖基地消毒。謝富傑參照的是養豬場的標準,「但村裡很多小養殖戶不消毒,也沒有發現什麼異常情況。」

 

  梁秋波告訴《中國新聞周刊》,養竹鼠比養雞鴨豬羊好在無須打疫苗就能長大。「家禽有禽流感,竹鼠不會有疫情。」 他把這歸結於竹鼠的抵抗力比較強。但這也暴露了竹鼠養殖戶中普遍的防疫意識缺失問題。不管是家禽還是家畜,農業農村部都制定了一套完善的飼養標準,養殖戶需要按照規定選種、建設飼養場所、定期打疫苗、消毒。「竹鼠這塊被拖下來了。」謝富傑認為這是竹鼠養殖者目前最大的困境。

 

  儘管自治區質量技術監督局前幾年分別批准形成了《規模化銀星竹鼠場建設規範》 《銀星竹鼠飼養技術規範》等地方標準,但在實際操作中,養殖戶大多按照自己的經驗來。

 

  北京大學山水自然保護中心曾發表文章稱,很多時候,活體動物或生肉的檢驗檢疫,不光要看動物活體/生肉當時已經有什麼症狀,第三方檢測公司還會通過飼料配方、飼養環境、設備、飼養人員、使用的獸藥,來判斷動物有可能存在什麼患病風險(或藥物殘留),在做完所有常規項的同時,為重點檢測某些項目作為一個參考。這就像醫生如果知道你平時鹽攝入量多,就會考慮查你有沒有心血管疾病。野生動物由於無任何飼養信息可以追溯,就更難做疫病的檢測了,而且在疫病發生後也很難去溯源。

 

  1月28日, 謝富傑正 在為養殖場消毒。圖/受訪者提供

 

  中國現行《野生動物保護法》把野生動物分成三類:國家重點保護動物、地方重點保護動物和具有重要的科研、經濟和社會價值的動物,最後一項即「三有動物」,竹鼠就屬於「三有動物」。今年2月24日《決定》出臺前,現行野生動物保護法只禁止食用國家重點保護動物,並沒有對食用「竹鼠」這樣的人工繁育的「三有動物」作出禁止性規定。

 

  竹鼠作為「三有動物」,歸林業部門主管,梁秋波、謝富傑的養殖場都取得了工商執照和林業部門頒發的馴養繁殖許可證和野生動物經營利用許可證。但是養殖以食用為目的的竹鼠,必然涉及流入市場,一旦涉及出售、運輸、屠宰、經營,就不僅僅是適用《野生動物保護法》的問題,還要適用《防疫法》。

 

  根據《防疫法》第42條,屠宰、出售或者運輸動物,以及出售或者運輸動物產品前,貨主應當按照國務院獸醫主管部門的規定,向當地動物衛生監督機構申報檢疫。國務院則下發通知,嚴禁食品生產經營者購進、銷售、使用無合法來源以及無「兩證兩章」的肉品(動物檢疫合格證、肉品品質檢驗合格證,動物檢疫合格印章、肉品品質檢驗合格印章)。

 

  按照《動物檢疫管理辦法》第四條規定,在中國,動物檢疫的範圍、對象和規程由農業部制定、調整並公布。目前農業農村部只頒布了生豬、 家禽、反芻動物、馬屬動物、犬、貓、兔、蜜蜂等10 種陸生動物以及魚類、貝類、甲類3種水生物種的《產地檢疫規程》。竹鼠這樣的陸生野生動物,傳統上被劃分到林業部門管,而林業部門在食用動物檢疫方面並無經驗,最後就造成了謝富傑所說的「林業局也不管,農業局也不管」的局面。「合法」的野生動物一流向市場,就是沒有檢疫合格證明的「非法」產品。

 

  檢疫為什麼重要

 

  春節前的最後一單,謝富傑給中間商打了個電話,對方就開著麵包車上門取貨,竹鼠裝在籠子裡被運往廣東,不需開任何證明。

 

  為了節省飼料成本,謝富傑的養殖基地使用沙田柚木餵養竹鼠。圖/受訪者提供

 

  謝富傑回憶,在2015年或者2016年之前,運輸竹鼠還需要開運輸許可證,省內運輸要縣裡開具許可,如果跨省要去市裡管理部門開。開運輸證不需要檢疫證明,帶著經營許可證就可以了。後來相關部門下了一個文件,省內運輸連運輸證也取消了。

 

  2016年,廣西的運輸部門曾要求運輸蛇類、竹鼠、豪豬等人工馴養的陸生野生動物,憑《動物檢疫合格證明》承運。養殖者把這一情況告到了畜牧局後,畜牧局聯合林業廳向廣西的運輸部門出過一個函告,以農業部還沒有出臺相應的檢疫規程為由,要求運輸部門在運輸環節免去出示《動物檢疫合格證明》的要求。從養殖基地出去的竹鼠,幾百隻一起裝在籠子裡,運往湖南、廣東,到達當地的中間商手裡,集中養殖,又送往各個批發市場和飯店,飯店往往活宰現殺。整個養殖、交易和消費過程都缺乏檢疫。

 

  北京大學山水自然保護中心曾發表文章指出,這種缺乏檢疫的運輸過程可能會造成危險,「有研究表明動物在緊張時容易釋放出病毒。目前來看,野味市場以及伴隨之前的養殖、運輸過程,這種將各地本來見不到的物種混雜在一起,並且衛生條件極差的環境,正適合動物身上攜帶的病毒彼此突變重組,尤其是單鏈不穩定的RNA病毒。」

 

  在2月27日國務院聯防聯控機制新聞發布會上,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副局長韓旭介紹了哪些動物可以被算作畜禽:主要是指人類為滿足肉、蛋、乳、毛皮等需要,經過長期勞動馴化的各種動物。需要滿足四點:一是經過長期人工飼養,並在生產中廣泛地應用;二是其表型和野生動物發生了本質變化,有穩定的人工選擇經濟性狀;三是已經形成穩定的疫病防控體系;四是符合國際的慣例。

 

  檢疫標準應該是進入「白名單」的重要依據。北京大學山水自然保護中心教授趙翔認為,野生動物進入「白名單」,必須要滿足兩個要求:一是從公共安全的角度講,必須具有檢疫規程以及完整的檢疫體系,或者至少對以上工作有明確的時間計劃;二是從野生動物保護的角度講,人工繁殖對於野外種群不能有負面影響。

 

  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綠色發展基金會副秘書長馬勇同樣認為,安全性與養殖技術成熟是進入「白名單」的關鍵。一個標準的檢疫流程,需要檢疫標準、檢疫人員、檢疫技術設備,最後形成檢疫合格證明。人類對雞鴨牛羊有上千年的馴養歷史,形成了相對完備的防疫體系,卻仍然時時受豬瘟、禽流感困擾。

 

  馬勇對《中國新聞周刊》解釋,家禽家畜經歷漫長的馴養過程,建立了相對完善的防疫檢疫系統。竹鼠人工馴養只有30年時間,當前科學研究對於野生動物疾病的臨床觀察和疾病研究還太少,從保障公共衛生安全的角度考慮,短期之內出臺檢疫標準較困難。

 

  這意味著,竹鼠進入「白名單」的前景尚不樂觀。曾經在政策風口的竹鼠養殖,接下來面對的可能是整個產業轉型的問題。但轉型需要成本,謝富傑算過一筆帳,如果自己的竹鼠養殖基地改造成養豬場,需要花費至少80萬元進行改造,加上他現在還有貸款,他需要16年時間才能掙回前期投入。

 

  圖片來源:受訪者供圖

責任編輯:郭惠芬

相關焦點

  • 成都「淡定姐」 大樂透攬下1800萬大獎
    成都「淡定姐」 大樂透攬下1800萬大獎 2019-04-25 15讓周女士沒想到的是,這張花了她15元的體彩票,竟帶來了1800萬元的驚喜。  「我買彩票也沒有什麼技巧,主要是根據店內的走勢圖,以及往期的數據分析後,進行投注。」周女士稱,自己也算是老彩民了,每周都會到體彩店內買上幾張碰碰運氣。此次攬得大獎,周女士顯得很淡定:「感覺自己沒有特別興奮。」
  • 25萬公斤名貴舌鰨魚滯銷愁煞養殖戶
    25萬公斤名貴舌鰨魚滯銷愁煞養殖戶圖為養殖戶向記者展示長成的舌鰨魚。記者董鈞攝  環渤海新聞網消息 春節期間,老百姓最愛說的一個詞就是「年年有餘」。然而,我市一些舌鰨養殖戶如今卻一籌莫展,往年這時節不愁銷路的舌鰨現在遭遇嚴重滯銷。飼養成本一天天增加,魚卻賣不出去,有些養殖戶已經面臨血本無歸的結果。  近日,記者來到曹妃甸區柳贊鎮一處舌鰨養殖基地。這裡是唐山地區唯一一處也是華北地區規模最大的舌鰨養殖基地。主廠區20餘萬平方米,有養殖戶10多家,以合作社方式經營。
  • 廣東近億隻人工養殖鷓鴣被當做「野味」賣不出
    據報導,我國特禽年出欄總量達10億隻以上,全國約500萬的特禽養殖戶。其中規模最大的肉鴿達7.6億隻以上,其他過億的品種有鵪鶉、綠頭鴨、鷓鴣等。蛇和竹鼠的養殖,廣西佔據舉足輕重的地位。有「中國養蛇之鄉」的廣西靈山縣,養蛇規模和數量居全國前列,人工養殖蛇類已有近三十年歷史。
  • 「調查」豪豬養殖業被判「死緩」之後
    這意味著,豪豬產業進入「死緩」。直到今天,大部分地方仍未出臺補償政策,更多的養殖戶仍在繼續飼養著豪豬,他們也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升級的封控隔離禁養豪豬早有風聲。該養殖場的養殖戶賴妙靈養殖豪豬已有3個年頭,這幾年來,他一直在擴大養殖規模,總共投入了500多萬元,去年還在建欄舍。對於養殖戶而言,2月24日是豪豬養殖行業被判「死緩」的日子。
  • 白色海參現身青島 20萬隻裡才有1隻
    隨後,記者在合肥路一酒店看到了這隻白色的海參,個頭很大,身長18公分,渾身雪白,只有幾處刺頭為深色,在黑色的海參中格外顯眼。李先生表示,這隻海參是自己當天從石老人附近的漁民手中購入的,長在海邊的巖石中。據養殖戶介紹,白色海參非常少見,即便是整天接觸海參的漁民,也要四五年才能見到一隻。
  • 「十幾萬斤魚,說沒就沒了!」養殖戶卻誰都「惹不起」!
    這給當地養殖戶出了一道棘手的「選擇題」——保魚還是護鳥?他們似乎誰都「惹不起」。連結:200畝塘只出了10斤魚?養殖戶欲哭無淚!1300多隻白鸛圍著吃,不吃完魚蝦不走!「我今天下午回來前,塘裡差不多得有1000多隻東方白鸛。知道它是保護動物,不能捕殺,現在它們在附近待了20多天了。」張秋生說,往年能夠見到六七百隻東方白鸛,「今年我估計周圍的東方白鸛是往年的四五倍。要是放開讓鳥兒吃,真的是扛不住的。」有關部門的工作人員和動物保護志願者知道東方白鸛正在遷徙中轉站補充食物,也會向養殖戶普及知識。
  • 禁野令下竹鼠養殖戶的無助:積蓄一夜全無,我們該...
    4月20日,據《北青深一度》報導,57歲的竹鼠養殖大戶楊玲說"我幹竹鼠養殖這行20多年,日子一年比一年好,生意也讓下一代接手了。現在大家好像都覺得我做錯了,還成了罪人。"
  • 漁民打撈出白海參:20萬隻裡才有1隻
    據養殖戶介紹,白色海參非常少見,即便是整天接觸海參的漁民,也要四五年才能見到一隻。據悉,白海參也稱白玉參,是刺參的一種遺傳變異,平均20萬隻海參中才有一隻。白海參對海水水質要求極為苛刻,稍有汙染便無法存活,因此非常珍貴。醫院專家表示,白色海參應屬於基因突變,不容易成活,極容易得病死亡,因此較為少見,這也符合自然界優勝劣汰的規律。
  • 溫氏公司「五統一分」模式助養殖戶致富 今年1至10月帶動養雞戶和...
    記者 夏佟 攝據《今日儋州》消息 在儋州市如果有人問哪個公司的人流、物流和資金流在一個晚上流動最頻繁,那麼答案肯定是位於我市北部灣大道11公裡處的海南溫氏禽畜有限公司。11月1日晚間8點到10點,記者在該公司的肉雞市場看到了車水馬龍、熙熙攘攘的一片繁忙景象——公司的養殖戶開來裝滿雞籠的農用車,在市場的西側忙著卸車、領錢,前來公司購買肉雞的大小客戶的車輛,則在市場的東側忙著裝車、付錢。
  • 四川瀘州納溪區70萬畝竹林撐起一片綠色天空
    2007年,納溪區成功引進河南銀鴿集團落戶「原料車間」,先後投資2.5億元,用於技改升級,擴大產能,現已形成年製漿能力8萬噸,造紙10萬噸的生產能力,去年,年實現銷售收入10.5億元。同時,四川銀鴿公司結合市場需求,走「竹漿一體化」發展之路,注重提高資源的利用率,提高產品檔次,增加附加值,投資5億元年產5萬噸竹纖維項目有序推進,預計在今年10月建成投產。
  • 7萬股民嗨了 1800億醫藥巨頭狂拉漲停!
    7萬股民嗨了 1800億醫藥巨頭狂拉漲停!】牛市喧囂,業績對股價刺激更為猛烈!剛剛,1800億市值醫藥巨頭長春高新突然漲停,再創收盤新高,中午該公司發布業績預告,上半年業績同比增長70%-90%。   牛市喧囂,業績對股價刺激更為猛烈!
  • 白色海參現身青島 20萬隻裡才出1隻
    「開了15年的酒店,賣了幾十萬隻參,頭一次見到白色海參。」9月24日,市民李先生向記者爆料說。隨後,記者在合肥路一酒店看到了這隻白色的海參,個頭很大,身長18公分,渾身雪白,只有幾處刺頭為深色,在黑色的海參中格外顯眼。 李先生表示,這隻海參是自己當天從石老人附近的漁民手中購入的,長在海邊的巖石中。
  • 萬條東星斑魚黑夜「越獄」 瓊海一養殖戶損失200多萬元!
    萬條東星斑魚黑夜「越獄」直接損失200多萬元 瓊海一養殖戶懷疑人為作案已報警  專門來瓊海投資養魚的張國強在今年春節遭遇經營重創,七個魚池養的1萬多條東星斑魚,市場價值200多萬元,就一個晚上全部遊回大海了。據張國強介紹,1月27日(除夕)晚上,他和一名工人在養殖場過年看守魚池。
  • 最長的冬眠:全面禁食野生動物下,四川7000萬隻養殖蛙「不敢醒來」
    來自權威渠道的數字顯示,目前四川全省以食用為目的的黑斑蛙等蛙類人工繁育單位有1000餘家、存欄約7000餘萬隻。僅是以青蛙為招牌美食的自貢,年均黑斑蛙的銷量就在2700噸至3000噸之間。除去家庭消費,全市餐飲店每年的產值約3.2億元。冬眠青蛙「一睡不醒」,持證養殖戶何去何從?上遊廠家生產的飼料誰來消化?
  • 新冠病毒疫情,竹鼠和眼鏡蛇養殖戶心中的痛
    他看到自己在湖南中部的大約800隻老鼠的適度商業耕種分崩離析。 「我沒有下一步的明確計劃。」 38歲的劉將六年前的舊家庭住宅的六間房間(深陷於蜿蜒的山路)改造成了老鼠農場。 去年,他才剛剛開始獲得可觀的回報,而且像其他許多農民一樣,終止他的生意的政府補償方案還不夠。
  • 美國男子臥室養20萬隻蟑螂當寵物(圖)
    圖片來自臺灣東森電視臺網站  中新網8月28日電 據外媒報導,美國密西根州20歲男子坎迪利恩非常喜歡養蟑螂當寵物,他的臥室牆壁上安裝了很多木盒和板條箱,零零總總養著約20萬隻蟑螂。  坎迪利恩的臥室目前是高達130幾種品種、20萬隻蟑螂的窩,他從來不遮掩自己的愛好,反而經常在熱血沸騰的談論蟑螂,試圖改變人們對蟑螂的看法。  但是對於坎迪利恩來說,養這些對他而言很可愛的寵物們其實也需要花點腦筋。坎迪利恩表示,有一天他的媽媽告訴他,他養的寶貝蟑螂跑進捲筒衛生紙裡面,這會造成家人很大的困擾。
  • 等待出路的養殖戶們
    11年前,只有小學文化、視力一級殘疾的潘耀軍從兩隻竹鼠開始養起,發展到如今存欄2000多隻,年利潤20萬元,並無償將養殖技巧傳授給其他養殖戶,成為當地的致富帶頭人。「十幾年堅持走到現在,萬一真的不讓養了,損失是肯定的,返貧也不是不可能。」潘耀軍告訴《中國報導》記者,他能理解外界流傳竹鼠與這次疫情有某種聯繫,但他更願意相信,依靠廣西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養殖竹鼠是兩全其美的事。」
  • 今日頭條:未來一年幫萬名專業創作者收入10億元
    【TechWeb】11月25日消息,2020今日頭條生機大會今日在北京舉行,大會發布了最新的創作者扶持計劃「頭條行家計劃」,在未來一年幫助1萬名專業創作者收入10億元。數據顯示,過去一年,健康、財經、科學、教育等多個專業垂直領域內容,在今日頭條大受歡迎。
  • 魚塘變食堂:國家保護動物吃光十幾萬斤魚,養殖戶卻「惹不起」
    「東方白鸛的全球總數量已經達到9000多隻。截至目前,天津市監測到的數量超過5000隻。其中,在七裏海及周邊地區發現的就有4000多隻。」天津市規劃和自然資源局一級巡視員路紅介紹。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官方數據上,全球的東方白鸛僅3000隻左右。
  • 海葵讓養殖戶損失慘重 水退了養殖戶往自家圍塘撒鹽
    它登陸的象山縣鶴浦鎮楊柳坑坑口,有1200多畝養梭子蟹和魚蝦的圍塘,這次被暴雨和海水灌滿了。梭子蟹和魚蝦跑的跑,死的死。  昨天下午3點多,40多歲的養殖戶葉顯昌守在自家的圍塘邊,等著水退去——他要自救。  從早上7點多出門,他水米未沾。記者見到他時,他已餓癟,拿著記者給的麵包,狼吞虎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