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馬孫雨林發現專吃蝸牛的蛇類新物種

2020-12-05 中國搜索

蝸牛縮進堅硬的殼裡就能免於被捕食?不一定。一支國際聯合科考隊在南美亞馬孫雨林中發現了5個蛇類新物種,它們可以利用獨特的下顎和牙齒將蝸牛身體從殼裡「挖」出來。

這項研究成果近日發表在國際期刊《生物鑰匙》上。來自厄瓜多、秘魯和美國的研究人員在2013年至2017年期間,在位於厄瓜多的熱帶雨林中發現了這些奇特的小型蛇類。

他們將收集到的蛇類鱗片及DNA(脫氧核糖核酸)同200多個已知物種的博物館標本進行了比對,結果表明這5種蛇均是此前未發現的新物種。

論文主要作者、美國自然歷史博物館比較生物學博士亞歷杭德羅·阿特亞加說,新發現的蛇屬於無毒樹棲蛇類,但與一般樹蛇喜歡捕食蜥蜴、蛙類、鳥、老鼠及蝙蝠等小型動物不同,這幾種蛇的下顎結構決定了它們只能以蝸牛和俗稱鼻涕蟲的蛞蝓為食。它們吃蝸牛不像人們吃牡蠣那樣將肉從殼中吮吸出來,而是將下顎伸進蝸牛殼中,用彎曲的牙齒將蝸牛肉勾住拉出,動作非常迅速且不會將殼壓碎。

儘管是新發現的物種,但其中4種蛇已瀕臨滅絕。研究團隊建議將其中3種列入國際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我們非常幸運,能在它們從地球上消失之前及時發現。」阿特亞加說。

研究人員認為,棲息地的喪失是導致這些新發現的蛇面臨生存威脅的主要原因,厄瓜多是南美洲森林砍伐率最高的國家之一。他們決定將這些新物種的命名權進行拍賣,用所得資金在厄瓜多擴建雨林保護區。(完)新華社北京6月20日電

相關焦點

  • 厄瓜多雨林新物種:吸蝸牛的蛇 無蝌蚪期的青蛙
    站在鉛筆頭上的小壁虎中國日報網消息:據英國《每日郵報》1月15日報導,日前國際爬行和兩棲生物學會(Reptile & Amphibian Ecology International)的科學家在南美國家厄瓜多東部山區的雨林中發現了
  • 蛇類中的一朵奇葩你見嗎?專吃蝸牛和鼻涕蟲!
    但是生活在南美的朋友不服了,誰說蛇不吃鼻涕蟲的,生活在南美的一種食蛞蝓蛇,專門吃鼻涕蟲和蝸牛。食蛞蝓蛇就是它們的學名,就是這麼的直截了當,別看它們相貌長得一般,但是它們對吃的可是相當挑剔,幾乎所有的蛇都喜歡吃小鳥、鼠類還有蛙,但是對於食蛞蝓蛇來說,這些根本提不起它們的興致,正如它們的名字一樣,它們僅以蝸牛,蛞蝓(鼻涕蟲)等陸生軟體動物為食。
  • 半透明的蝸牛, 像老鼠的鹿, 過去10年發現的新物種真的奇特
    儘管每年記錄在冊的瀕危物種有不少,而且每年都會有物種滅絕,但是自然界中每年也會出現一些奇特的新物種。
  • 外來侵略物種大蝸牛,不能碰!不能養!不能吃!
    外來侵略物種大蝸牛,不能碰!不能養!不能吃! 這種蝸牛是非洲大蝸牛,是一種外來入侵物種,多在華南地區出現,夏季尤其多。 據了解,「非洲大蝸牛,不是我國本土物種,是我國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對蔬菜等農作物危害極大,也是中國國家進出境二類檢疫性有害生物。」非洲大蝸牛生長在野外,是許多人畜寄生蟲和病原菌的中間宿主。 它和福壽螺一樣,都帶有廣州管圓線蟲(廣東住血線蟲),會傳播結核病、腦膜炎、腦炎等,食用危害極大。
  • 過去十年發現八種新物種,鼠鹿、硬幣蛙、透明蝸牛,樣子超乎想像
    2011年一項研究估計,地球上大約生存著870萬種生物,人類尚未鑑定出的地面物種佔86%,海洋物種佔91%。每年科學家都會前往偏遠森林和最深海洋對新動物進行認識。他們在極端環境中發現了很多怪異生物以及隱藏在視線中的未知乳動物,在過去的十年中,科學家發現了8種最引人入勝的物種,模樣超乎想像,有些之前被認為滅絕。1.
  • 過去10年發現的7種新物種,老鼠鹿、硬幣蛙、透明蝸牛,你見過嗎
    在人類社會,這十年有人生,有人死;在動物世界有很多物種滅絕,也有很多新的物種被發現。過去10年發現的新物種眾多,以下7種比較特別,其中鼠鹿、硬幣蛙、透明蝸牛,模樣超乎想像。透明蝸牛透明蝸牛是科學家去年在世界上最深的洞穴系統中發現的。它和普通蝸牛最大的區別就在於太的外殼是透明的,它生活中沒有光線的980米地下,或許因為沒有陽光,它才會形成透明的殼。
  • 喜歡吃蝸牛的蛇?你知道嗎,帶你了解了解這類蛇
    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泰國。該物種已被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簡稱《三有名錄》。遊蛇科鈍頭蛇屬小型蛇類。無毒,體表以灰色為主,間有斑紋。主要捕食蝸牛、蛞蝓等軟體動物。
  • 圖跡 | 常見蛇類——遊蛇科
    該物種的模式產地在湖北宜昌。黑頭劍蛇為小型蛇類,體長約50-60公分,頭部為黑色,但有些個體的顏色較淺,身體為棕褐色,腹部為米黃色,頸部有一條白色的頸圈。黑頭劍蛇屬於無毒蛇類,性情溫和,主要在日間活動,以蠕蟲、蚯蚓為食。橫紋斜鱗蛇(學名:Pseudoxenodon bambusicola)為遊蛇科斜鱗蛇屬的爬行動物。
  • 近10年發現的鼠鹿,錢幣蛙,透明蝸牛等7個新物種,你見過嗎
    在動物界,許多物種已經滅絕,也發現了許多新物種。近10年發現的新種很多,以下7種比較特殊。其中鼠鹿,錢幣蛙,透明蝸牛的樣子超乎想像。透明蝸牛這種透明蝸牛是科學家去年在世界上最深的洞穴系統中發現的。它與普通蝸牛最大的不同就是外殼是透明的。它生活在地下980米沒有光線的地方。也許因為沒有陽光,它形成了一個透明的外殼。瓦卡達去年還發現了瓦卡達。
  • 吃還是不吃?巨型蝸牛讓消費者犯難了
    從名字就可以看出,非洲大蝸牛原產於東非,但如今已經成為多個國家的入侵物種,在我們國家更是首批16種外來入侵物種之一。人們將大蝸牛帶到世界各地的理由,主要是兩種:食用和寵物。一開始,人們並沒有意識到,非洲大蝸牛會對環境造成什麼影響,對入侵的概念也不是很深,在不知不覺間,很多大蝸牛就被放養了。被放養後的大蝸牛,來到新地方後,發揮了好養活的優勢,導致數量激增,發展勢頭太好了,甚至影響了本土的生態環境。
  • 盤點那些窄窄窄食性蛇類!|肆養周報
    誰說蛇類只吃老鼠的!還有吃螃蟹的見沒見過?不信?那接著往下看!  一般蛇類在自然界生存不易,對食物不會太過挑剔,蛙類鳥類小型嚙齒類甚至動物屍體什麼的都可能成為食物。但是有這麼一些蛇,它們的食物種類非常單一,不是自己喜歡吃的那類食物寧願餓死也不碰,這就是窄食性蛇類。
  • 非洲大蝸牛:好吃的入侵物種
    在夏威夷拍攝到的非洲大蝸牛。圖片:wiki commons如果你吃過田螺,又吃過非洲大蝸牛的話,你一定會隱約覺得哪裡不對,後者雖大,但是不是少了點兒東西——沒錯,你的直覺是正確的。圖片:Yuri Yashin說回上面一張圖,好端端的非洲大蝸牛為什麼會在夏威夷被拍到?呃,你懂的,它們一定又是一種入侵物種了。如今,這種大蝸牛已經廣泛分布於亞洲、太平洋、印度洋和美洲等地的溼熱地區。自1931年從廈門登陸以來,中國的福建、臺灣、廣東、廣西、雲南、海南等地也都成為了它們的天下。
  • 吃還是不吃?非洲大蝸牛讓消費者犯難了
    從名字可以看出,非洲蝸牛的老家肯定是在非洲了,然後才慢慢的滲入到那些溼熱地區,但現在已經成為許多國家的外來入侵物種,還是我國首批外來入侵物種的第16個種類。 非洲大蝸牛能如此成功的走向全球,走向世界,只有這兩種理由:美食與寵物。
  • 世界上十大最奇怪的動物,每年發現新物種近百種
    世界上十大最奇怪的動物在科技爆發的一百年裡,人類又發現了不少新物種。據說,每年都會發現近百種呢。每當發現一個新物種,都覺得這玩意長得真奇怪。今天我們說說十大最奇怪的動物,也是被發現不久的新物種。科圓頂陸地蝸牛隻有2毫米長,一周只能移動幾毫米或幾釐米。帝王魟學名門查江魟,又稱帝王老虎,老虎魟,為燕魟目,魟科,江魟屬一種淡水魚類。帝王魟分布於南美洲秘魯,外形奇特,色彩美麗,可作為觀賞魚類。2017年,科學家發現了1萬8000種新物種。從這些新物種中,美國國際物種檢定研究所評選出了10大最奇特的新物種,帝王魟名列其中。
  • 美洲有一種口味獨特的老鷹,有蝸鳶地方,專吃福壽螺,讓福壽螺不能泛濫
    在鷹科猛禽中,老鷹的種類繁多,食物也有很大的不同,例如有專吃魚的魚鷹,專吃猴子的食猿雕,專吃蛇的蛇鷹等等,而蝸鳶的棲息地分布在美洲的中部和南部,活動在沼澤,湖泊和有水域的地區,本以為它們也會以魚類為食,卻想不到是以蝸牛屬的福壽螺為主要食物。
  • 東南亞最神秘的毒蛇,外形豔麗無比,專吃蛇類,殺傷力十足
    就拿蛇類來說,人們平常見到的蛇大部分都是一些暗淡的棕色或者是能夠與草木融合在一起的綠色,大部分蛇身上的顏色會跟它生活地區的環境整體顏色非常相似,很少會看到有與眾不同的藍色的蛇出沒,其實這個世界上的的確確是有一種身上帶有藍色色彩的蛇類,這種蛇類是藍長腺珊瑚蛇,它的身上不僅有著奪目的藍色,而且還有著鮮豔的紅色,可以說它真的是一種讓人驚奇的蛇類。
  • 非洲大蝸牛多可怕?物種入侵的另類,水泥都能吃,國人也無可奈何
    人類全球化程度的加深,讓物種入侵也變成各個國家的首要生態問題。從牛蛙到小龍蝦,很多入侵物種都紛紛走上餐桌,非洲大蝸牛當然也不例外。不過,這種來自非洲的入侵物種,不僅沒有成功走上餐桌,還讓各國深受傷害。有研究還表明非洲大蝸牛還能啃食和消化水泥,其複雜的食性確實不得不令人嘆服。這種蝸牛原產於肯亞、坦尚尼亞等東非沿岸地區,一般能存活5-7年,算得上蝸牛家族的長壽物種。旺盛的繁殖能力,更是為日後它們入侵全球提供了結實的基礎。非洲大蝸牛既有雌性又有雄性的性器官,即使沒有交配對象,自己也能繁殖出更多的「後代」。
  • 2014十大新物種:無眼蝸牛一周爬行兩釐米
    雖然人類成為了我們家園的主宰,但地球同時還孕育著其它大量生物,而它們當中的很多仍有待我們去發現。近日,2014年迄今新發現的十大新物種出爐,除了自然界動物之外還包括微生物。無眼蝸牛這種蝸牛新物種生活在完全黑暗的地下環境,在克羅埃西亞西部地下980米深的Lukina Jama-Trojama洞穴中生活,它沒有眼睛,也沒有外殼色素沉積,外殼呈透明狀,像是一種幽靈蝸牛。它移動非常緩慢,爬行一周時間行程不超過2.5釐米,體長其有0.2釐米,喜歡棲息在潮溼的地下洞穴。
  • 世界上首例蛇類琥珀被發現
    此次新發現的蛇類琥珀化石標本共有兩件:一件是蛇皮琥珀,一件是緬甸曉蛇。這兩件蛇琥珀的發現者分別是中國地質大學(北京)的邢立達副教授和石探記科學團隊的賈曉女士,兩人與蛇琥珀最初的相識都很偶然;之後,他們與多國學者攜手對「蛇琥珀」進行了長達兩年半的研究,最終發現了一條有0.99億年「高齡」的「琥珀蛇」,向世界揭示了一個前所未知的新物種。
  • 國外那些外來入侵物種生蠔、鯉魚、大蝸牛,做成菜還真吃不了
    無論中國還是外國,幾乎每一次引進外來物種都是一次災難。因為這些外來物種在本土沒有天敵,而它們又繁殖力極強,短時間內就能泛濫成災。有人說,這對中國人來說都不叫事,做成菜吃掉不就行了?可是,這些外來入侵物種做成菜還真的吃不了。亞洲鯉魚入侵美國幾年前美國政府曾用盡洪荒之力,斥巨資幾千萬美元,就為了防止美國五大湖遭到亞洲鯉魚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