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了三伏天后,花鳥市場裡的秋蟲開始熱鬧地鳴叫起來。記者這兩天在南山花鳥市場打探後發現,現在賣得最火的秋蟲是蟈蟈和蟋蟀,平均價格在幾十元一隻,全市場一天能賣上千隻。記者還探訪到,秋蟲的裝備價格普通走高,行家介紹,想要玩得好,一套下來怎麼也得好幾萬。而玩秋蟲的群體也越來越壯大,「一玩上就扔不了了」。
蟈蟈蟋蟀之後 油葫蘆、黃蛉上市
還沒走到南山花卉市場,各處傳來喧鬧的蟈蟈叫聲。四五家賣鳥的攤主都掛出幾掛草籠子賣蟈蟈,脆亮的叫聲引來不少市民駐足。「這個季節的秋蟲主要就是蟈蟈和蟋蟀。」南山花卉市場二樓的三怪鳴蟲專賣店老闆劉銘祥告訴記者,雖然叫秋蟲,實際上青島從七月中旬就開始賣了,立秋後買的人越來越多,現在賣得最好的是蟈蟈,平均一天就能賣出200隻,而周末兩天蟋蟀也能賣出300多隻。記者算了一下,南山市場上賣秋蟲的店有四五家,銷售情況基本相似,整個市場一天售出的蟈蟈至少上千隻。
劉銘祥說,八月到十月是秋蟲的旺季,這時候的蟈蟈蟋蟀都是野生的,青島市場上的蟋蟀來自山東濟寧,價格從十元到三四百元不等。而蟈蟈則有嶗山和河北兩種,嶗山的蟈蟈平均在20元,好的甚至能賣到上百元,而河北的蟈蟈只需要10元,價格差了十倍!除了蟈蟈和蟋蟀,青島市場上的秋蟲還有油葫蘆、黃蛉、馬蛉、金蛉子、竹蛉等品種,它們都屬於鳴蟲,買回家主要是聽個聲兒。不過油葫蘆等鳴蟲要等到十月以後才能上市,那時候的鳴蟲都是人工孵化的,可以過冬,寒風瑟瑟的日子揣在懷裡叫個一兩聲也別有滋味。
玩蟋蟀最花錢 養蟈蟈很便宜
同樣都是濟寧捉來的蟋蟀,為啥價格能差好幾百呢?劉銘祥告訴記者,蟋蟀是用來「打架」的,因此價格與品相有關,頭大、牙硬、肩寬、六足粗大的蟋蟀打架厲害,價格自然也高。他將兩隻蟋蟀放進一個盒裡,用草須輕輕撩撥了兩下,只見倆蟋蟀都張開牙齒,振翅躍躍欲試。「蟋蟀本身不算貴,但玩蟋蟀的裝備不便宜。」一個普通的黃泥蟋蟀罐子都要好幾百,而一些出自名家之手,或是明清時期的古董蟋蟀罐子價格則高達上萬元。紅木的蟋蟀提籠價格也要200元,就連撩撥蟋蟀用的草須子,行家用的是老鼠須,價格也要幾百塊錢,算下來一套價格肯定要過萬。
如果只是喜歡聽秋蟲叫聲,也沒有養秋蟲的經驗,劉銘祥建議可以買一隻蟈蟈。蟈蟈算得上是最好養的秋蟲,只要每兩天餵點胡蘿蔔、大蔥,放在陰涼的地方,養三個月沒有問題。蟈蟈的價格與它的個頭有關,個頭越大,叫聲越響亮,價格自然也就越高。劉銘祥拿出一隻嶗山蟈蟈和河北蟈蟈,可以看到,嶗山蟈蟈個頭大出河北蟈蟈一倍,也難怪價格高出十倍了。如果喜歡自己動手體驗捉蟈蟈的樂趣,劉銘祥建議可以去浮山後、櫸林山這些地方碰碰運氣,沒準就能捉住幾隻。
蟋蟀玩家下本錢 一次買200隻
記者在鳴蟲店看到,除了老年人,不少二三十歲的小夥子也在店裡挑選鳴蟲。劉銘祥告訴記者,青島現在長期玩蟋蟀的人大約有一千人,很多都是上世紀四五十年代出生的人,一直將這個興趣保持到現在,還有一部分是30歲到50歲的中年人,也多半是從小捉蟋蟀玩培養出的興趣。一位正帶著孩子挑選蟋蟀的市民李先生告訴記者,自己從小就愛和小夥伴捉蟋蟀,長大後青島很難再捉到野生的好蟋蟀,他便帶著孩子來鳴蟲店,希望可以培養孩子在這方面的興趣。
「蟋蟀這小東西,一玩就扔不了了。 」24歲的小吳是一位白領,同時也是一位秋蟲愛好者,三年前被朋友帶著鬥了幾次蟋蟀,從此產生了濃厚了興趣。正在上班的小吳沒有老年人那麼多空閒時間,經濟能力也差一些,因此他都是買幾十塊錢的蟋蟀,三年下來也買了60多隻,「我這算什麼,有的資深玩家一次就買200隻蟋蟀。」除了蟋蟀,蟈蟈也是很多人的最愛。劉銘祥說,今年蟈蟈剛到貨時,就有一位老大爺一口氣買了幾十隻回家,說是聽著蟈蟈叫,有一種置身大自然的感覺。而很多家長也會給孩子買上一隻蟈蟈,讓孩子體驗養秋蟲的樂趣。(記者 高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