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常見到一句諺語,說:「秋後的螞蚱——蹦躂不了幾天了。」確實如此,螞蚱、蝗蟲等昆蟲的壽命通常只有一年,經歷了春夏的生長與喧鬧,秋天的繁殖季節過後,曾被指「生命力頑強」的螞蚱一個個都將終結生命,離開這個世界。
今天我們要說的是螞蚱的「近親」,蟈蟈。自古以來,人們都極其討厭螞蚱和蝗蟲,因為它們對莊稼的破壞力超級大,每鬧蝗災,有它們路過的地方變寸草不生。而蟈蟈則完全不同,蟈蟈在我國古代歷朝歷代都被當作寵物一樣,甚至有專門的飼養售賣者。在當代社會,仍然有飼養蟈蟈作為寵物的,並且開設有養殖場,一直蟈蟈的身價頗高,居然有幾元到幾千元不等。蟈蟈一直都被當作寵物對待,並且它的歷史寓意也頗為獨特,歷來都象徵著「多子多福」。
蟈蟈在商周時期被稱作「螽(zhōng)斯」,因其長相和蝗蟲相似,當時人們將它們視作一物。雖然「螽斯」對莊稼危害極大,經常會跟農民帶來災害,但當時的人民並沒有因此而深惡痛絕,反而為它們吟唱詩歌,視為美好的事物。
《詩經·螽斯》先秦 · 佚名螽斯羽,詵詵兮。宜爾子孫,振振兮。螽斯羽,薨薨兮。宜爾子孫。繩繩兮。螽斯羽,揖揖兮。宜爾子孫,蟄蟄兮。
注釋
螽(zhōng)斯:俗稱蟈蟈,跟蝗蟲長相相似,鳴叫聲尖銳清脆,雜食性,兼食部分昆蟲。
詵(shēn)詵:眾多的樣子。振振:盛多的樣子。
薨(hōng)薨:很多蟲飛的聲音。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記載了從西周到春秋年間的從民間到帝王的各類詩歌。《螽斯》是「國風」之中比較獨特的一首詩,它描寫的是一種獨特的昆蟲,蟈蟈。全篇採用重疊的修辭,始終抓住主角「螽斯羽」,以「詵詵」、「振振」、「薨薨」、「繩繩」、「揖揖」、「蟄蟄」此六個疊詞,突顯蟈蟈數量眾多,繁殖能力強的特點,以如此多的詞語來形容「螽斯」,充分表達出對其讚美之情。方玉潤在《詩經原始》中評論「詩只平說,難六字煉得甚新。」這六個疊詞,整齊形象又生動,具有很強的韻味和音樂性,並且逐步遞進,表達出多重效果:一是表達多子多福的願望;二是突出對國家昌盛的祝福;三是體現兒孫滿堂的歡快。
人們非常羨慕蟈蟈強大的繁殖能力,將蟈蟈當作「子子孫孫無窮盡」的象徵,在當時生產力匱乏的時代,體現出人們對多子多孫的美好願望。在《詩經》中就能有如此讚揚,對後世的影響可見一斑。
蟈蟈是如何被當作寵物的
在商周時期,人們把蟈蟈稱作「螽斯」,這在《詩經·螽斯》中最早記載,並且在當時人們就把「螽斯」當做「繁衍旺盛,多子多孫」的美好象徵。到宋代開始,人們生活富足,提倡及時享樂,蟈蟈具有美好的寓意和嬌小玲瓏的外形,非常適合把玩,於是把蟈蟈當作寵物來養逐漸興起。南宋宰相賈似道,對蟋蟀頗有研究,著有我國首部蛐蛐譜——《促織經》,俗稱「蟋蟀宰相」。
到了明代,飼養蟈蟈從宮廷到民間已經較為普遍,因其外觀靈巧,叫聲清脆,寓意美好而深得人們喜愛。明太監若愚在《宮中記》中說到,皇宮內有兩道門以蟈蟈的名字命名,一曰「百代」,一曰「千嬰」,這當然是延續了遠古時代對蟈蟈的生殖能力的崇拜。明代的袁宏道在《促織志》裡專門寫了蟈蟈:「有一種似蚱蜢而身肥大,京師人謂之聒聒,亦捕養之。」
到了清代更是掀起了前所未有的蟈蟈潮,達官貴人幾乎都有養蟈蟈的愛好,各式各樣的蟈蟈籠子,用手一提,就像遛鳥一樣到茶館喝茶。民間市井中也到處有叫賣聲,熙熙攘攘,頗具風氣。乾隆遊西山,聽到滿山蟈鳴,滿心歡喜,便以蟈蟈作詩。
《榛蟈》啾啾榛蟈抱煙鳴,亙野黃雲入望平,雅似長安銅雀躁,一般農候報西風,蛙生水族蟈生陸,振羽秋從能寒促。蟈氏去蛙因錯注,至今名像混秋官。
鳴蟲大盛之時在清,不但王公顯貴鬥玩蛐蛐、賞玩鳴蟲,連戲劇界名人也好玩蟲,像餘叔巖、譚鑫培、王瑤卿等皆愛好把玩蟈蟈。
時至今日,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生活節奏加快,很多人也沒有那個時間和耐心去飼養蟈蟈,但這個傳統文化依然存在,在我國仍然有不少人熱衷於養蟈蟈,作為一種閒情雅致,陶冶情操。
蟈蟈在什麼時候會叫
蟈蟈最突出的特點就是善於鳴叫,是昆蟲「音樂家」中的佼佼者。其鳴聲各異,有的高亢洪亮,有的低沉宛轉,或如潺潺流水,或如急風驟雨,聲調或高或低,聲音或清或啞,給大自然增添了一串串美妙的音符。
第一種:開心的時候,例如曬太陽或吃到美食時會產生鳴叫。有諺語說:「蟈蟈叫,夏天到。」在中國的南北方均有它們的「聲」和「影」。在民間飼養廣泛,深得愛好者的青睞。
第二種:求偶的時候,會長時間鳴叫,大概兩三分鐘後歇一會,然後再繼續叫。雄蟲往往能連續唱很長時間,並常會有幾頭雄蟲同時高歌,雌蟲聞訊趕來,一般選中歌聲洪亮者作為自己的「戀人」。
第三種:驚嚇或警告的時候,受到驚嚇或遇到危險時,會叫一兩聲,聲音比較急促。當倆雄蟈相遇時,其互相也會鳴叫。
「蟈蟈」從古至今居然有這麼多奇聞異事,你還知道哪些有關「蟈蟈」的秘聞嗎?歡迎大家一起分享討論。
部分圖片摘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