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人韓佑《螽斯綿瓞圖》
去城裡探望朋友,未及上樓,卻先聽見一陣歡愉的蟈蟈叫聲,那聲音清脆響亮、悠揚悅耳,使人頓覺精神煥發、心情大好!循聲看去,盛開的紫薇花樹上掛著幾個竹篾編成的籠子,那籠子小巧精緻、形狀不一,圓的方的六角八角的都有。近前觀之,每個籠子裡都養著一隻通體碧綠、不帶絲毫雜色的蟈蟈,在裡面蹦蹦跳跳。這小小的尤物讓人一見鍾情,愛不忍釋。
蟈蟈是田間常見的鳴蟲,它曾是鄉村的標誌。記得兒時,走進村莊的每個院子,幾乎都可以看見樹上掛著的蟈蟈籠子;置身村莊的每個角落,都能聽到帶著金屬音的蟈蟈叫聲,其音響亮渾厚,聲聲相接、陣陣如浪,似美妙的音樂到處迴響飄蕩。那籠子是用高粱梃子或麥稈編成的,有股淡淡的莊稼味,更貼近蟈蟈野外的生活環境;那蟈蟈,當然都是主人親自捕來的。夏日的原野,莊稼碧綠、芳草萋萋,一隻只蟈蟈伏在豆棵、瓜蔓、野草叢中,引吭高歌、鏗鏘有力,天氣越熱,叫得越歡。如果你有過捉蟈蟈的經歷,想必你終生不會忘記:蟈蟈感覺有人靠近,便不出聲,這時要屏息靜氣、耐心等待——等其再度發聲,看準位置,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背後突襲,用手掌猛撲上去,蟈蟈便乖乖成為俘虜。
蟈蟈是人們喜愛的寵物,它與我們的結緣從原始社會末期大禹時代就開始了。在古文中,禹就是「蟲」,大禹是以禹蟲——蟈蟈來命名的,於是禹蟲便成了該氏族之圖騰,後世便以禹蟲的習性來崇拜、祭祀大禹。三千年前《詩經》中有世界上最早的記載蟈蟈的文字,《螽斯》有雲 :「螽斯羽,薨薨兮,宜爾子孫,繩繩兮…… 」這裡所說的螽斯,就是蟈蟈。《螽斯》一詩,節奏歡快,整篇文字都在頌揚蟈蟈的種族興旺,是一首祝人多生子女的喜慶民歌,由此,就產生了一個成語 「螽斯衍慶」,用來作為喜賀子孫滿堂的吉祥祝福。宋人韓佑曾作《螽斯綿瓞圖》,描寫田間一角,花葉生長茂盛,瓜果也已熟透,引來了兩隻覓食的螽斯。該畫表達的是《詩經》「螽斯振振,瓜瓞綿綿」之意,意思是說瓜蔓綿延生長,如同蟈蟈一直振翅,蘊含有祝願子孫眾多的寓意。
蟈蟈雅俗共賞,是無論高官貴族抑或下層百姓都喜愛的一種昆蟲,既是皇家奉若珍寶的寵物,也與普通民眾結下了不解之緣。據說,自宋代開始已經有人飼養蟈蟈了,到了明代,養蟈蟈之俗已蔚然成風、遍及朝野。明太監若愚在《宮中記》一文中說:皇宮內有兩道門竟以蟈蟈的名字命名:一曰「百代」,一曰「千嬰」。另外,故宮裡也有一道門名為「螽斯」, 以此命名,既顯示了對蟈蟈的崇拜,也包含著對人丁旺盛的期盼。
清代寵愛蟈蟈之風尤盛,人皆言「夏蟲不可語冰」,但為了冬季也能賞玩蟈蟈,從康熙年間起,皇宮內就開始在溫室裡人工孵化蟈蟈。每年春節到正月十五,宮殿暖閣裡擺設火盆、燒上木炭,周圍架子上擺滿蟈蟈葫蘆,「日夜齊鳴,聲可震耳,蓋取『萬國來朝』之意」。
宮中如此,民間對蟈蟈的追捧更勝,喜愛者甚至蟈蟈不離身。滿人唐魯孫在《盤鴿子·養蟈蟈》中寫道:「冬天養蟈蟈,能揣著蟈蟈葫蘆,照樣外出辦事毫無妨礙才算個能手。」當時有人作《都門竹枝詞》說:「二哥不叫叫三哥,處處相逢把式多。忽地懷中輕作響,葫蘆裡面叫蟈蟈。」為了能聽到蟈蟈更美的聲音,人們甚至發明了一種「點藥術」,即用硃砂、松香等配製成特殊的藥膏,點在蟈蟈的翅膀上,使得叫聲更加悅耳動聽,酷似交響樂。
葫蘆是冬日蓄養蟈蟈的最佳蟲具之一,分為範制與本長兩種。範制是人工迫使葫蘆按模具的形狀長成,本長則是天然長成的。製作蟈蟈葫蘆是專門的手藝,要經過多道繁複的工序,品相好的蟈蟈葫蘆,也是收藏界的寵兒。蟈蟈養在這樣的器具裡,鳴叫時能與葫蘆發生共鳴,發出的聲音渾厚低沉,具有較強的穿透力,故廣受玩家青睞。另外,蟈蟈也是眾多藝術家喜歡表現的題材,最著名的有關藝術品當屬現存臺北故宮的翡翠玉石「蟈蟈白菜」,大畫家齊白石的「蟈蟈」畫作形神俱佳、活靈活現,流傳下來許多佳作和故事。
當今生活安定,人們有了更多的閒情逸緻蓄養蟈蟈。蘇東坡在《寶繪堂記》中說:「君子可以寓意於物,而不可以留意於物。」飼養鳴蟲為的是娛樂,喜愛、寄託情意可也,卻不可過於執著痴迷。「玩物」而已,切勿因此喪志!
【來源:西安日報資訊】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