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天養蟈蟈,以前那是皇帝與有錢人的「遊戲」

2021-01-09 說葫蘆

現如今冬天養蟲聽叫早已不是什麼新鮮事,縱然現在屋外北風凜冽、天寒地凍,屋內鳴蟲依舊振翅高歌、一片春意盎然。然而在過去,冬蟲卻是一件「奢侈品」,非富貴人家不能負擔。

冬蟲蓄養熱潮,緣何而興起?

過去養冬蟈蟈的潮流,很大可能是被清代皇帝帶動起來的。康乾兩代皇帝都對蟈蟈有著特殊的感情,他們不但為其賦詩,更是命內務府下屬的奉宸苑(即內務府所屬管理園囿、河道的機構),每年像在溫室裡養花兒那樣,人工孵化蟈蟈兒。年終設宴時,將它們裝在錦籠中,聽它們的叫聲,這在清代已經成為慣例。

近現代著名學者夏仁虎對清宮養蟲一事亦有記載,他在《清宮詞》中寫道:「元夕乾清宴近臣,唐花列於几筵平。秋蟲忽響鰲山底,相和宮嬪笑語聲。」大致意思為:元宵夜皇帝在乾清宮設宴款待親近大臣,牡丹、芍藥等富貴花卉陳列筵前,秋天就開始飼養的蟋蟀(實際應為蟈蟈)貯籠掛在四周,平添幾分生機與春意。

不過蓄養冬蟲對於清代皇帝而言,除了烘託氣氛、增添樂趣之外,似乎還有另外一層含義。王世襄先生聽世代以繁育冬蟲為職業的趙子臣說,趙子臣父親聽宮裡太監說:每年春節到正月十五,皇宮的宮殿暖閣裡擺設火盆、燒上木炭,周圍架子上擺滿蟈蟈葫蘆,「日夜齊鳴,聲可震耳,蓋取『萬國來朝』之意。」

過去玩冬蟲,都是哪些人?

過去玩冬蟲聽叫之人,大都非富即貴。乾隆皇帝對「萬蟈來朝」喜愛,亦讓蓄養冬蟲在王公大臣中蔚然成風,正所謂「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有記載稱,「少年子弟好蓄秋蟲。」大冬天裡,賓朋聚會宴請之時,忽聽蟈蟈叫聲在眾人喧譁聲中脫穎而出,眾人驚訝之餘尋聲找去,目光最後落在養蟈蟈者身上,並發出嘖嘖讚嘆之聲。而養蟈蟈之人,在眾人的注目中也得到了極大的榮耀。

王世襄先生在《中國葫蘆·秋山捉蟈蟈》一文中提到:古琴演奏大家管平湖曾花五塊大洋買了一隻老蟈蟈,這隻蟈蟈「肚上有傷斑,足亦有缺,明知不出五六日將死去,先生猶欣然以五元易歸(當時洋白面每袋二元五角),笑謂左右曰:『哪怕活五天。聽一天花一塊也值!』」富察頓崇《燕京歲時記》中也說:「又有油葫蘆,當秋令時,一文可買十餘枚。至十月,則一枚可值數千文。」

冬蟲之所以金貴,皆因它們為逆季節人工孵化所得。明代劉侗在《帝京景物略》中稱:「今都人能種之,留其鳴深冬。」具體做法是「其法土於盆,養之,蟲生子土中,入冬以其土置暖炕,日水灑綿覆之,伏五六日,土蠕蠕動,又伏七八日,子出白如蛆然。」為讓鳴蟲上市正趕上冬季,還需採用「壓子」的做法,即將鳴蟲出土破卵的時間由春天推遲至八九月間,這樣成蟲恰好在初冬。

過去繁殖冬蟲並無現代化儀器設備,溫度、溼度的保持全憑手藝人經驗,出產數量自然會受到很大影響。供給少而需求多,且參與者多為貴胄商賈,冬蟲變成「有錢人的遊戲」也就不足為奇了。

冬天養鳴蟲,用什麼器具才最好?

冬天養鳴蟲,最好的器具非葫蘆莫屬。一方面葫蘆為木質材料,質量輕、保溫效果好,十分方便上懷或置於暖水閣之中;另一方面,葫蘆有「蓬音兒」的功能,同一隻蟈蟈,葫蘆內與葫蘆外鳴叫,傳出的聲音能出現很大差別。因此過去人們尋到一隻好蟲,往往還要為它搭配一件上好的葫蘆,因為他們堅信只有這樣做才能將冬蟲的鳴叫聲發揮到極致。

京劇舞臺上流行的一句話:「愣穿破,不穿錯。」這句話放在用葫蘆養蟲這件事上,也是無比正確的。養不同的冬蟲,要用不同形狀的葫蘆:蟈蟈葫蘆底尖肚長、出音的喇叭口(俗稱「翻」)位於葫蘆中上部,而油葫蘆葫蘆底圓平、肚短粗,「翻」位於葫蘆中下部。此外,不同形狀的葫蘆,裝配也有很大差異:蟈蟈葫蘆口上不加框,僅用一瓢蓋兒足矣,因此也無蒙芯,而油葫蘆葫蘆口上有框,框上鑲嵌蒙芯。

過去如果蓄養的冬蟲與使用的葫蘆搭配「不對路」,大概率是會被懂行之人嘲弄一番的,不僅僅是因為錯誤的配置會讓冬蟲的鳴叫聲音打折扣,更為主要的,是行家認為這樣做不注重規矩與講究,未免有些露怯。

相關焦點

  • 這種小動物是古代多位皇帝的寵物,你要不要養上一隻?
    宋代養蟈蟈變得熱門起來,從皇宮到民間養蟈蟈變得較為普遍了。康熙、乾隆、宣統等皇帝都喜歡養蟈蟈。據說乾隆在出遊西山的時候,聽到滿山蟈蟈的叫聲,即興賦詩一首:「……雅似長安銅雀噪,一般農候報西風……」。現在的零零後甚至九零後大多沒見過這種活體的小昆蟲,我們先認識一下蟈蟈的真面目吧。蟈蟈,無脊椎動物,昆蟲類。
  • 青城山發現8cm巨型蟈蟈,和蝗蟲是親戚,一隻極品冬蟈蟈可賣2千元
    在中國蟈蟈的分布範圍很廣,並且與蟋蟀、油葫蘆被稱為三大鳴蟲。另一方面,在封建社會時期,蟈蟈在娛樂欣賞節目中也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比如我們時常能在歷史劇中看到,官僚們特別喜歡玩鬥蛐蛐,鬥蟈蟈等遊戲。那麼這次發現的蟈蟈僅僅是因為體型大才如此珍貴的嗎?其實也並非完全如此,據介紹,其實研究人員早就知道了這種大型蟈蟈的存在,但由於其數量非常稀少,一直都沒有採集到完整的標本。以前只在九龍溝和西嶺雪山發現過它的殘肢,也基本上都是被鳥類吃掉後剩下的殘肢。
  • 蟈蟈好養嗎?它吃什麼?如何養更好?
    蟈蟈吃什麼?如何養更好?蟈蟈又叫蟋蟀,生性愛打鬥,喜歡鳴叫,在過去年代,是一些士大夫、文人、富豪和官僚等階層人士,當作寵物來飼養,作為小巧玲瓏的小型動物,餵養成本低,花錢非常少的一種休閒娛樂活動形式。養殖蟈蟈必須要了解生活習性後,因地制宜,製造一種能適合蟈蟈生活環境,才能養好。
  • 雅俗共賞叫蟈蟈
    宋人韓佑《螽斯綿瓞圖》去城裡探望朋友,未及上樓,卻先聽見一陣歡愉的蟈蟈叫聲,那聲音清脆響亮、悠揚悅耳,使人頓覺精神煥發、心情大好!循聲看去,盛開的紫薇花樹上掛著幾個竹篾編成的籠子,那籠子小巧精緻、形狀不一,圓的方的六角八角的都有。
  • 此次四川發現的8釐米巨型螽斯,它和普通蟈蟈相比有何不同?
    在中國蟈蟈的分布範圍很廣,並且與蟋蟀、油葫蘆被稱為三大鳴蟲。另一方面,在封建社會時期,蟈蟈在娛樂欣賞節目中也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比如我們時常能在歷史劇中看到,官僚們特別喜歡玩鬥蛐蛐,鬥蟈蟈等遊戲。因此鬥蟈蟈遊戲,也衍生出了非常多的民間工藝文化,如在古易州(今河北省易縣)就有幾百年編籠捕蟈蟈的歷史,
  • 蟈蟈吃什麼 蟈蟈一般吃什麼呢
    大家都有見過蟈蟈嗎?那麼,蟈蟈吃什麼?如果你也想養蟈蟈的話,就需要跟隨著小編一起往下看哦。蟈蟈屬雜食性。食肉性強於食植性。天然蟈蟈主要以捕食昆蟲及田間害蟲為生,是田間的衛士,是捕捉害蟲的能手!蟈蟈的飲食注意事項:1、忌新蛻蟈蟈餵食無度,新蛻蟈蟈身體尚未完全硬固。內消化系統也比較虛弱。雖然需要大量的營養。但不可暴食。暴食容易積食傷蟲,同時影響美觀。
  • 詩經裡的吉祥聖物,皇宮內廷的寵兒,北方稱為蟈蟈的音樂家—螽斯
    我國歷來視蟈蟈為寵物,宋代人開始畜養蟈蟈,明代從宮廷到民間養蟈蟈已經較為普遍。明太監若愚在《宮中記》中說到皇宮內有兩道門以蟈蟈的名字命名,一曰 " 百代" ,一曰 " 千嬰" ,這當然是延續了遠古時代對蟈蟈的生殖能力的崇拜。到清代掀起了前所未有的蟈蟈熱。清朝時從康熙,乾隆直到宣統,許多皇帝都喜歡蟈蟈,乾隆遊西山,聽到滿山蟈鳴,即興賦詩,曰:" ......雅似長安銅雀噪,一般農候報西風......" 末代皇帝宣統與蟈蟈的情緣更是帶有濃重的神奇色彩。
  • 蟈蟈?螞蚱?油葫蘆?
    蟈蟈、螞蚱、蛐蛐這幾種你都清楚嗎?【只是覺著好吃,沒想到還可以治病】螞蚱也是蝗蟲的俗稱,沒錯就是田裡蹦的那個(沒想到好吃的螞蚱是農田害蟲),屬直翅目,包括蚱總科、蜢總科、蝗總科的種類,全世界有超過10,000種,我國有1000餘種,分布於全世界的熱帶、溫帶的草地和沙漠地區。
  • 蟈蟈選購,最重要的是底板!
    蟈蟈挑選特別注意兩點:一為膀子,它能決定蟈蟈叫聲的好壞,是鼾叫、亮叫,還是撕紙,全在於此;二為底板,這關係到蟈蟈壽命的長短,有的僅活個把月,有的則能活三五個月甚至更長,蟈蟈壽命固然與餵養有關,但更大程度還是因為底板的差異。
  • 冬話鳴蟲之蟈蟈的叫聲
    這種可愛的小蟲不僅叫聲響亮、鳴叫時間長,好的蟈蟈,還能發出繞梁三日的低沉蛤蟆音。今天,我們就專門講下蟈蟈的鳴叫聲。如果將鳴叫比喻成蟈蟈的「工作」,那麼它每天工作時長几乎都在10個小時以上,而且晚上還要「加班」到深夜。除了「工作拼命」,它還特別「爭強好勝」,見不得其他蟈蟈比它叫得響、叫得長。
  • 長大後我們收穫了許多,僅失去一樣東西,那就是快樂
    我記得有一年捉回許多小蝌蚪養在玻璃瓶中,後來死去一些,剩下的長出了後腿;再後來又死去一些,另一些長出了前腿;接著再死去一些,另一些尾巴變得很短,最後除去一隻尾巴不見了,其它的都死了,於是我通過自己的觀察了解了小蝌蚪變青蛙的全部過程。那隻倖存下來的青蛙,被我精心餵養了許久。
  • 科學網—聽蟈蟈 鬥蛐蛐
    夏日的夜晚,如果你湊近草叢去聽一聽,就能聽到蟲鳴,而且可能不只一種蟲鳴,其中就有蟈蟈和蛐蛐。 蟈蟈屬於昆蟲綱螽斯科,是一種短翅的鳴蟲。蟈蟈的體色是綠色或褐色的,看上去有些像蝗蟲。不過二者也比較好區分,蟈蟈的翅膀比身體短,會鳴叫;蝗蟲的翅膀比身體長,不會鳴叫。蟈蟈的鳴叫不是喊出來的,而是靠前翅的摩擦。當然,也不是所有的蟈蟈都會鳴叫,只有雄性的才可以。
  • 「野餐是有錢人的遊戲,你們那叫野炊」
    人民公園的那塊草坪,豎著「青青綠草,請勿踐踏」的牌子,但凡胸前掛過紅領巾,也不好意思無視。△在草坪上野餐/unsplash但偏偏有特別「聰明」的人,為了圓自己的野餐合家歡之夢,選擇把西瓜和水果刀帶進了迪士尼,把火鍋架進了大學校園。
  • 假面騎士saber:怪物原型考究 蟈蟈與螞蟻的伊索寓言
    蟈蟈王米吉多,其本身擁有不俗的飛行能力與跳躍力。雙臂上有尖利的爪子,可以進行斜線射擊和攻擊,還可以通過摩擦爪子以發出神秘的魔音,普通人聽到會引發頭痛甚至暈厥。並且根據該書的傳統,它的各種戰鬥力也可以用來保護螞蟻王米吉多。值得一提的是,蟈蟈王米吉多的原型其實就是蟈蟈,並非蟋蟀。與蟋蟀通體的黑亮色小型身軀不同,蟈蟈個子較大,外形和蝗蟲相像,身體為草綠色,觸角細長。
  • 老北京人真會玩,冬養秋蟲鬥蛐蛐兒
    蟈蟈兒、 蛐蛐兒等鳴蟲裝進葫蘆, 它一叫喚會震動那蓋上的銅絲彈簧, 葫蘆上的圖字也自然動起來, 這吉祥玩物拿在手中賞玩令人心馳神往。清代皇宮內曾專有孵育蟈蟈兒、 蟋蟀的暖室, 育養好的秋蟲裝入錦囊或精緻的葫蘆中供皇帝們把玩,還常放在宮宴中邊吃邊聽美妙音響以助興。康熙帝曾有首題為《絡緯養至暮春》 的五律 :「秋深厭聒耳, 今得錦囊盛。經臘鳴香閣, 逢春接玉笙。
  • 原來青城山不僅有千年蛇妖白素貞,還有「最帥蟈蟈」—山地亞葉螽
    「青城山下白素貞,洞中千年修此身,啊~~啊~~~勤修苦練來得道,脫胎換骨變成人……」一直以來每次聽到四川青城山都會想到美麗善良的蛇妖白素貞,但青城山這座美麗的仙山還真的是臥虎藏龍,不僅有蛇,還有蟈蟈屆的大帥哥——山地亞葉螽。
  • 那些年我們養過的蛐蛐、竹蛉、金鐘兒
    優雅蟈螽Gampsocleis gratiosa俗稱蟈蟈,也是耳熟能詳的常見鳴蟲,個頭兒大,野外一般生活在郊區灌木叢。以前農民會捕捉後裝入高粱杆外皮編制的籠子進城販賣,現在人工繁殖量非常大,冬天花鳥市場會大量上市。根據顏色不同會分為鐵蟈蟈、綠蟈蟈、翡翠蟈蟈、山青、糙白等品系。優雅蟈螽。
  • 不會飛的螞蟻,自由的蟈蟈,你想做哪個?
    螞蟻和蟈蟈的伊索寓言故事,估計大家都聽說過:炎熱的夏天,螞蟻不斷來往地搬運糧食,為過冬做準備,而蟈蟈悠閒地彈著吉他唱著歌,絲毫不擔心冬天的到來。而相對的,蟈蟈是一種無定居的狩獵型思維,覺得知識和經驗會過時,無法勝任狩獵過程中瞬息萬變的情況,更樂於在各個領域之間上竄下跳,利用相比螞蟻更大的視野去找尋自己想要的東西,所以蟈蟈的思維是「攻」,致力於創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