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老藝術家 九行
5888元的野餐籃子,你會不會買?
近日,麥當勞在微博上宣布和著名時尚品牌Alexander Wang推出兩款聯名包包。一款是售價99元的平價手包,貧民窟女孩也能隨手get到。
另一款則是叫價5888元的「黑金籃子」,全球限量三百隻,還一擲千金,請了許多明星網紅來站臺。
品牌方稱,這款輕奢籃子的設計靈感源自野餐籃。沒想到,麥當勞操著賣漢堡的行當,私底下卻藏著一顆愛野餐的文藝之心。
△5888的菜籃子你要嗎?不就個菜籃子嗎,搭上野餐的車還能到5888了?老藝術家心想這到底得裝下什麼貴重的食物,才能配得上這個籃子。
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野餐成了小資中產的代表,任誰只要在朋友圈發個歲月靜好,陽光燦爛的野餐照,就顯得格外有逼格。
難道有錢人才配野餐,沒錢的只能拿20塊的菜籃子買菜了?
輕奢籃子我認慫買不起,但對野餐這事兒,老藝術家還是敢有那麼一點點想法。
中國人是野餐絕緣體嗎?說起野餐,許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紅色格子布、藤製野餐籃、綠油油的大草地和不成調的尤克裡裡。
野餐的野是薛丁格的野,雖然身處野外,但前期的準備與野生、原生態截然不同。
△野餐的高逼格濾鏡/unsplash和野餐最配的特供食物,亞洲有紫菜包飯、壽司飯糰,西方有麵包蛋糕、芝士火腿。
要說中國也有饅頭花卷、絕*鴨脖,雖也說得過去,但未免有點勉強,別的不敢說,反正美食區關於野餐的視頻裡教做大餅的博主,老藝術家是沒見過。
但是,我們中國網友怎麼能這麼俗氣,將食物看作是野餐的重頭戲呢?
無論多少美食博主花了幾噸心思教大家準備春日野餐菜單,永遠抵不過隔壁美妝博主那套粉紅櫻花妝+蝴蝶結大草帽+波西米亞長裙的vlog標配。
△野餐vlog/微博截圖好端端的野餐,在各種各樣的文藝套路和甜美濾鏡之中,逐漸淪為各路網紅博主肝點擊量的最佳布景板。
你說中國人真的與野餐八字不合嗎?老藝術家可就堅決不同意了。
大名鼎鼎的王羲之《蘭亭集序》從本質看來,就是王羲之以華麗大氣的筆鋒,記錄下他和小夥伴們的一場野餐。
這場載入史冊的野餐成功的原因,在第一段就寫得明明白白——
季節選得好:「暮春之初」,正是山花爛漫時;
地點選得好:「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山清水秀,遠離溫室效應;
天氣選得好:「天朗氣清,惠風和暢」,防曬霜雖然鐵定缺席,但慶幸沒有美顏相機,也就沒有顯白豔壓的剛需。
就在這片祥和寧靜的氣氛中,王羲之和朋友們開始了他們的野餐,玩玩喝酒吟詩的小遊戲,吃吃小點聊聊天。
大師心情大好,洋洋灑灑408字,從此遊記史的頂峰有了主人,中國數億中學生也因此分享了一段為了背會此文而黑過眼眶熬過夜的經歷。
在還沒有野餐意識的時代,為郊遊激情寫文的文人墨客多如天上的繁星。
古代中國人那些既接地氣又帶仙氣的野餐,可算得上是有識之士殺時間的必備利器,那些野餐時的歡聲笑語,安安穩穩地穿過了時空隧道,白紙黑字地印在一代代人的語文課本上。
現代中國人,怎麼野餐無能了?來到近代,中國人的野餐雷達卻仿佛陷入了靜止。
一方面是因為正兒八經的野餐是西方舶來品,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不成體統;另一方面是因為中式野餐,實在和普通人有點八字不合。
△外國人的野餐/圖蟲首先,是食物不適合。
中國人對熱食的愛,是早餐午餐都能三文治一口悶的西方人永遠無法理解的。
對於任何五個以上中國人出席的聚會,沒有一盤熱氣噴湧的大菜上桌,就等於德國人喝啤酒沒了豬手,美國人吃漢堡沒了可樂。
讓嗜熱如命、最好還加份羹湯的中國人提著一籃子風乾燻臘肉去野餐,也不是不行,但放冷後又幹又硬的白饃饃,哪怕是伴著和煦的陽光和清風,愛吃的人可能也不多。
其次,是環境不適合。
我們不是沒有想過野餐,是實在找不到地方。人民公園的那塊草坪,豎著「青青綠草,請勿踐踏」的牌子,但凡胸前掛過紅領巾,也不好意思無視。
△在草坪上野餐/unsplash但偏偏有特別「聰明」的人,為了圓自己的野餐合家歡之夢,選擇把西瓜和水果刀帶進了迪士尼,把火鍋架進了大學校園。
一來二去,交替battle,互相傷害,在公共地帶中的室外聚餐,自然也贏不到什麼好名聲。
最受傷的,當然是做好一籃子食物,剛在公園的石凳前鋪好野餐布,就被聞訊而來的保安趕走的野餐愛好者。
再有,就是心態不適合。
中國人愛圍成大圓桌吃飯,巨大的圓形轉盤轉圈圈,無論宴請多少人都可以做到皆大歡喜。
一旦進入了野餐情景,畫面似乎就變得有些不可控,誰主誰次,能不能起身拿別人面前的食物,用手還是用公筷……留給組織者的問題,瑣碎得令人凌亂。
插播一句題外話,雖然許多網友吐槽中餐共食制會引發各種體液和病毒交換,但中餐在這個議題上確實有點冤,因為圍桌吃飯的共食制是在唐宋時期高腳桌傳入中國之後才興起的。
在那之前,大伙兒一直用的都是「高端精緻」的分食制。總之,野餐這種自由的用餐形式,還真沒有寫在我們的行為習慣裡。
△野餐似乎就是有錢人的遊戲/圖蟲再說了,孔子早在幾千年前就在《論語》中寫道:「食不語,寢不言。雖疏食菜羹,瓜祭,必齊如也。」
意思是吃飯是別說話,睡覺時不嘮叨,雖然吃的是粗米飯蔬菜湯,也一定先要祭一祭,一定要像齋戒時那樣恭敬嚴肅。
在中國語境下,這條被無數父母奉為育兒寶典的傳統美德,和目的主要是為了嘮嗑、形式是越隨性越帶感的野餐相遇,自然是殺了後者一個片甲不留。
野餐的歷史,就是一部social史
野餐在中國不帶大名、有興有衰,在外國卻一直有名有姓、蓬勃生長。
最古老的野餐,可以追溯到1649年的一首法國諷刺詩歌,裡面有位名叫「野餐」的兄弟,總是帶著「酒瓶和菜餚」去拜訪朋友。
也有一說,野餐(pique-nique)起源於17世紀法國貴族狩獵後的聚會,其實就像英式下午茶一樣,是不用工作、只管收稅的法國貴族廣交人脈的社交活動。
△隨行隨行的貴族野餐/wiki當法語pique-nique傳到了對岸的英國,就成了我們都認識的picnic。
倫敦最不缺的就是「法吹」,野餐這種新潮的社交方式自然就開始被模仿。有倫敦人組建了一個野餐社,陶醉於組團胡吃海喝,偶爾還排排戲劇。
△藝術家託馬斯·科爾(Thomas Cole)於1860年之前描繪了「野餐」/wiki英國人的野餐食物也保有本地特色,社團成員每次聚會前都要抽籤準備的食物中,牛腳凍赫然在列。這個社團,老藝術家大概是沒有勇氣報名進入了。
當野餐之風吹進了粗獷外放的美利堅大地,烤肉毫無懸念地成為了野餐食物的優選。
帶著移動燒烤爐的美國人,無論在泥漿遍地的樹林,還是灌木整齊的後院,都能玩得風生水起。
△俄亥俄州哥倫布市的野餐聚會/wiki沃爾特·利維教授在他的《野餐史》裡提到,小汽車的發明也許是野餐史上發生最好的事情,因為交通工具的進步,大家出去浪的距離得到了無限延展,那些離城市遠遠的小山丘、小樹林,也在人們的周末消遣地圖上擁有了姓名。
隨著時代發展,在草地上躺平、野餐、和陽光玩遊戲,內核一致的野餐,漸漸也有了花樣玩法。
△美國大學生在野餐玩飛盤/wiki和季節同步直播的,有日本的櫻花觀賞野餐、阿根廷的春天節;
△日本櫻花節也是大型野餐現場/圖蟲和政治相關的,誕生過冷戰時期匈牙利人越境野餐,推進東西德統一的故事;
跟商業掛上鉤的,還有從法國總部統一分發版權,要求一千多號參與者全部傳上白色衣服,活動開始前地點完全保密,熱衷製造打卡盛事的白色野餐會(Le Déner en Blanc)。
△白色野餐/flickr和風格多樣的外國野餐不同,野餐在國內的風向中,已經和小資、奢侈、文藝成了近義詞。中國特色的野餐,什麼時候才能擺脫矯揉造作,回歸到放鬆活動的本質呢?
如果讓老藝術家提名,中國式野餐最容易提升的點,應該是食物標準。手握八大菜系的我們,絕不應該滿足於三文治、法棍包這種全球通用的標準答案。
△野餐似乎天然與中國食物絕緣/unsplash鹽焗鳳爪它不香嗎?五彩大拉皮它不好看嗎?細沙青團它不清新甜美嗎?把媽媽做的蒸肉餅放在保溫燜燒罐裡帶出去,也是一道好菜品呀。
那麼多中國傳統小食小菜,如果要全部翻牌子,估計一年裡得有五十二個周末出門野餐。
△德國足壇名宿克林斯曼,品嘗了地道的中國小吃煎餅果子但是,野餐最重要的不是食物的味道,而是出遊的意義,如果提著食物籃子出門只是為了拍照打卡集贊,那麼跟出國旅行也拿著需求單的996系遊客有什麼區別
——不對,區別就在於別人能去凡爾賽花園,你只是坐在人民公園。
△閒得人能去人民公園的,都是中老年人,年輕人哪有閒情野餐/圖蟲如果是和能夠愉快交談的朋友、家人一起郊遊,哪怕在草地上鋪的是舊報紙,分享的是小膠袋包裝的燈影牛肉,也能算是捕捉到野餐的真正精髓了。
△中國人的野餐,野炊也算一份/圖蟲中國特色野餐,遠有歷史襯底,近也積累了不小現代化的經驗。
看那每年春運路上紋絲不動、幾公裡長的車龍,旁邊總會架起幾張略顯油膩的摺疊桌。
一大家子人,不僅能吃泡麵,甚至還能打個火鍋。將整條高速當做野餐的舞臺,真是有種大地在我腳下的硬核美感。(當然,老藝術家並沒有支持的意思。)
所謂中國式野餐,要的就是接地氣,要的就是快活。
還是祖師奶奶張愛玲說得透徹:「中國人的旅遊,本來就是最長的野餐。」
腳步走到哪裡,嘴巴就吃到哪裡,在流動地攤和街頭小店搜集回來的食物,放在一起分享,就是一場真·流動的盛宴。
【今日作者】
郝香菇
原標題:《「野餐是有錢人的遊戲,你們那叫野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