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邊野餐》是一部意識流電影

2020-12-05 阿冰音樂匯

那個地方的地形與氣候瞬息萬變,朝向每一個角度的風景都不同,每一個時刻的光線都不同。自然好像在這裡陷入陰鬱的徘徊與沉思中,灰濛濛的天色、在山頂與江面氤氳著的水氣、難得的陽光,都給本來就峰巒起伏的周遭增加了層次感,在這縱深的空間裡,時間也因此走得有些慢,意識更容易投射在那些細微而易逝的點滴上:一個映著多雲天空的水塘;桌子上像野貓一樣躡手躡腳的陽光;從身後彎彎曲曲的石板路上傳來的婦人的低語聲;水井旁邊那棵冷颼颼的蒿草;河對岸時而明晰時而白霧遮掩的青山。。。在這些日復一日閉塞生活的意象裡,意識卻展開了夢的翅膀,在繁雜錯亂又搖曳不定的時空中,唱起了一支歲月的告別之歌。

這就是電影《路邊野餐》與我的故鄉印象的夢境般的融合。不過最初看完時,我就像闖入某一個陌生人最平常不過的日常意識的流動中,不知何起,也不知何終。但我從電影院走出來直到兩天後的現在,它卻一直讓我回味,我還在男主角那張捉摸不定的臉上尋找著某種意義的表達,被它滲透的情緒感染裹纏。

《路邊野餐》是一部意識流電影,情節零碎而情感飽滿,結構模糊而場景詩意化,有朋友錯過了前面的30分鐘內容,後來問我,前面講了什麼?我竟然無言以對。不過,電影可以在內容與結構上做一個簡單表述,比如,我們可以從時間上、空間上進行一個大致劃分:

從故事發展的時間線來說,是講在貴州的凱裡,小診所醫生陳昇要去鎮遠尋找被弟弟拋棄的侄子,順便幫老醫生帶些東西給她在鎮遠的舊情人。而去鎮遠的路上,經過一個叫麥蕩的地方,陳昇在這裡卻經歷了過去、現在和未來,並且得到了某種程度的圓滿,最後,他到了鎮遠,完成了他想做的事情。

從空間上來說,就是凱裡—麥蕩—鎮遠。

無論是文學,還是號稱第七大藝術的電影,優秀的作品總是有一種普遍適用性,儘管它表現的形式可能是現實主義的,或者是魔幻色彩的,但它都能讓你從中看見自己的影子,要麼是一種生活狀態,要麼是心底隱藏的訴求。而《路邊野餐》就是不著痕跡,荒誕零碎地表現了真實的人生,裡面充滿了非常多的隱喻,「空間有幾何學,時間有心理學。」電影時間在心理的跳躍下撕裂穿梭,而故事仍然可以從空間上來梳理分析。

在凱裡,陳昇是一個邊緣人,一個混過社會有過九年牢獄生活的診所醫生,他是「沒有了心臟」地活過了那九年;他沒有家庭,老婆已在他坐牢的時候死了;沒有工作成就感,以老醫生的話說,「不曉得醫這些病人有那樣用?醫好了又迴轉來要生病。」;他唯一的情感支柱是弟弟的兒子衛衛,卻又被弟弟送給朋友領養。他滿懷心事,就像那瓶怎麼灌都灌不滿的開水瓶,時光靜默,而心思卻煙霧繚繞。由於失去了親情,他格外珍惜跟侄子的感情,於是他決定去鎮遠尋找他。老醫生也拿出三樣東西給他,請他交給在鎮遠的情人。這三樣東西很有意思,一件花襯衣,一盒磁帶,一張照片。我總覺得在這裡,鎮遠是一個象徵,一個屬於「詩與遠方」的遠方,在那裡陳昇可以找回親情—衛衛,找回愛情—磁帶,找回青春—花襯衣,找回過去—老照片。總之,那是一個可以安放自己執念的地方。

在路途中,他搭車到了一個叫麥蕩的地方,其實我認為這個地方的經歷就是陳昇的一個夢。首先,對貴州稍有了解的話都知道,凱裡、鎮遠是確實存在的地名,而麥蕩卻是完全虛構出來的;另外,進入麥蕩的方式很特別,《小茉莉》這首兒歌是一種引領,它有時間倒流的意味,又有一種終於要接近「遠方」的愉悅,當眼前的景物有些搖晃模糊時,夢境已經開始,於是當摩託車手被人反綁雙手站在道路中間時,兒歌突然嘎然而止,夢境徐徐展開。因此,在麥蕩的那些人的奇怪行為似乎都可以解釋清楚了。

摩託車手說自己就叫衛衛,他也的確就是小衛衛的隱喻。陳昇幫他開摩託車的鎖,帶他去吃粉,跟電影開始他給小衛衛開家門的鎖,並且帶他去吃粉一樣,這是陳昇希望長大的衛衛跟他還能親近如舊;衛衛在手上畫手錶,被人捉弄還數數,小衛衛也喜歡畫鐘錶,喜歡數數,這是隱喻時間的流逝;而老是打不燃的摩託車,是現實的焦慮在夢境的反映,陳昇擔心衛衛未來會遇到挫折。他因此對衛衛有一種不可言說的感情,責怪他,「你怎麼這麼憨喲,老遭別個欺負」。

洋洋是這部電影的美麗點綴,是一種停留與憩息。她坐船說要過河,但是轉了一圈又回來了,我覺得它一是暗示夢境的存在,二是她其實走了一個圓圈,暗示了時間的輪迴。

在這個夢境裡,酒鬼這個人物也有交待,他總是跟野人聯繫在一起,據導演自己說,野人的設置就是一個時間節點,另外引起人情緒上的依託。野人第一次出現剛好是陳昇快出獄時,九年後,野人的消息又一次出現。現實中的酒鬼開車撞死了老醫生的兒子就是他說因為看見後座上有一個野人,但是酒鬼瘋癲之後,卻得到陳昇與老人的收留與照顧。而在夢境裡,酒鬼已經清醒,並且成了陳昇夢境的帶路人,這也是陳昇潛意識裡的一種出於因果報答的願望吧。

在縫紉店外,陳昇遇到了像他老婆的女理髮師時,他慌忙中穿上「花襯衣」就追出去,隱喻也很明顯。在已經關門停止營業的情況下,陳昇呆立在門口,仿佛往日重現。他請求那個女人給他理一次髮,因為他擔心再次失去他的愛人!女理髮師跟他婆娘一樣,也想去看海,也喜歡海豚。他給她唱剛學會的《小茉莉》,因為當年結婚聚會時讓他唱歌,他推辭不唱;他給她看捂著手電筒的紅色光亮,問像不像海豚;他給她講監獄裡的那個藍色的水塘;最後他把老醫生的磁帶送給了她,告訴她裡面有李泰祥的《告別》。這完全是現實中無法實現的願望在夢裡得到了虛幻的慰藉!他是多麼愧對他的愛人,又是多麼希望能當面跟現實中的愛人來一次真正告別啊!

在麥蕩的這一段是用整整40分鐘長鏡頭來表現的,因為夢本身就是這樣,它代表了意識的持續流動的狀態,用長鏡頭最合適不過。但是,導演手法非常高明,他故意混淆了現實與夢境的邊界,將一切不動聲色地揉合在一起,讓你分不清現實與夢境,以期達到消解時空的目的。因為其中許多的細節耐人尋味:比如,如果真的是夢境,那為什麼麥蕩的衛衛的望遠鏡最後還是到了陳昇的手裡;陳昇在麥蕩裁縫店拿來的扣子,小衛衛在手工課上卻用上了;陳昇在麥蕩送給女理髮師的那盒磁帶,因為老醫生的情人去世,磁帶正好沒有送出去等等。總之,虛與實的交叉跟含蓄蘊藉的情感相互糾結在一起,讓人回味悠長。

最後,在去鎮遠的火車上,小夥子衛衛畫的時鐘在運動著的火車窗外逆時針轉動,空曠的車廂裡陳昇目視前方,好像沉浸在對往昔的深深回憶之中。

全劇中時鐘的鏡頭有好幾處,火車、摩託車、數數等都有時間的象徵,呼應了電影開頭金剛經的那一段:「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關於時間的刻畫,但這句話卻是對於時間的否定,是人世中完全不可得的。因此,當唐曉詩、李泰祥的《告別》唱起,尖細憂傷的聲線鑽入耳膜,「再看一眼,一眼就老了,再笑一笑,一笑就走了......讓原來的歸原來,往後的歸往後。」這該是多麼的無奈悲慟呢?也許只有在電影裡、小說裡、在人們的夢裡才能前後奔突,馳騁於時間之上吧。

相關焦點

  • 這部電影講了一個奇幻的故事《路邊野餐》
    之前有部電影《闖入者》,沒去電影院看,後來下映後等了很久也沒看上。所以呢,不要讓自己失望畢贛導演的電影《路邊野餐》,之前忘了在哪看到過一次,沒想到這麼快就上映了。我只想說《路邊野餐》電影裡令我覺得眼前一亮的東西。1演職員表由一口地道的貴州土話念出來。由旁白讀出演職員表,這本身就是一個不錯的想法。
  • 西方最好的電影雜誌都怎麼說《路邊野餐》?
    《電影手冊》將《路邊野餐》定義為一部「自我走失」的電影,不同於將劇情設定在某類刻意的、示意圖式的表達習慣中,這部影片以一根根錯綜複雜的故事線,用或盤旋或直敘的方式,將所有主角自然有機地串連到了一起。仿佛是河流的條條支流,但又都淺嘗輒止,不求深入。
  • 俗中窺雅的文藝片,為什麼我會說《路邊野餐》是一部國產五星神作
    近幾年看的一些中國年輕導演的創作中,《路邊野餐》的深刻與氛圍實在很難不從中脫穎而出,在看《路邊野餐》時,我腦袋一直浮現了臺灣導演侯孝賢與中國大陸第六代導演賈樟柯這兩位電影創作者的元素與畫面,甚至還想到了蔡明亮導演的《青少年哪吒》。
  • 《路邊野餐》上映時間僅10天 被稱作是「神作」
    ­  雖然票房一般,但《路邊野餐》這部在海外收穫13座獎盃的國產文藝片,依然是最近不少文藝青年們的熱門話題。­  昨日記者意外得知,導演和發行商當初竟然定了《路邊野餐》的上映時間是「僅10天」。­  也就是說,《路邊野餐》只放到7月24日,25日就下檔了。
  • 《路邊野餐》宣布改檔7.15
    改檔7月15日的文藝片《路邊野餐》雖然還沒有在國內上映,就因為已在國內外斬獲眾多含金量高的電影節獎項而屢次成為關注焦點。影片故事講述了主人公陳昇在尋找侄子的路上,陷入了一段連結現實與夢境的旅途,同時以過去、現在和未來三段展開,並揭示出時間的感悟。
  • 影片《路邊野餐》,講述了平凡人的人生有詩人氣質的非商業電影
    《路邊野餐》這部電影,所謂長鏡頭就是一次性拍成沒有中斷的連續攝影,這在現代用手機和相機其實人人可拍,只是要在這個長鏡頭裡融入故事和理念就不是那麼容易,故事片裡的場景調度和拍攝手段都是需要相當技巧的。《路邊野餐》的原生拍攝的長鏡頭可謂創了長度紀錄,這些用數位相機拍攝的鏡頭看似粗陋,卻是全篇的核心表達所在,那就是那個人生夢想的全部,因為是夢境,模糊點有什麼關係呢!那個長大的衛衛,美女洋洋,長相酷似陳昇妻子的洗頭女,那首叫《小茉莉》的老歌,那來來去去的曲折,時間倒流又流回,正是這部電影的靈魂和獨特魅力所在。
  • 電影《路邊野餐》票房並不慘 文藝片票房低不是恥辱
    「只上映十天」的《路邊野餐》,第8天總票房收穫531萬元,與它相比,《冬》的狀況要慘烈許多,只有20多萬元,但有一點值得欣慰的是,某視頻網站購買了《冬》的網絡首播版權,應該能給該片增加一些收入。
  • 「路邊野餐」背後的「潛行者」
    安德烈·塔可夫斯基,前蘇聯殿堂級電影詩人,最偉大的光影聖徒,靈魂豐沛的長鏡頭大師;在這些驚人的盛譽背後,我們始終在期待著雕刻時光的後來者。  1979年,安德烈·塔可夫斯基遠赴愛沙尼亞拍出了科幻傑作《潛行者》,改編自斯特魯伽茨基兄弟的經典短篇小說《路邊野餐》。
  • 畢贛與《路邊野餐》:27歲的貴州導演和他的大師雛形之作
    畢贛不是科班出身,他在本科的專業是電視編導,畢業後做過婚慶公司,考過爆破證,《路邊野餐》差點成為他的告別夢想之作。《路邊野餐》獲得了眾多榮譽和佳評。在《路邊野餐》中有個42分鐘的長鏡頭,很多人問畢贛怎麼可以把調度做得那麼清晰。他回答道:「我從前就開始打實況足球,它就有個很小的地圖,都是那麼調度的,對我來說很習慣。」畢贛與他下鋪的關係很好,在他沒有錢買電影DVD的時候,他就向下鋪吹噓某部電影多麼好看,他發現下鋪往往第二天就會將那部電影買回來,於是他大學期間就看了許多的電影。
  • 從《路邊野餐》《地球最後的夜晚》中讀懂導演畢贛
    其中2015年的洛迦諾獎得主《路邊野餐》和入圍坎城電影節的影片《地球最後的夜晚》可能是你從未見過的。作品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涉及到時間的浮躁和記憶的變幻莫測,這種矛盾是畢贛作品的核心。《路邊野餐》的中文名最初是根據費爾南多·佩索阿的《惶然錄》命名的,而《地球最後的夜晚》則來自智利小說家博拉尼奧的同名短篇小說集。
  • 《路邊野餐》《地球最後的夜晚》——畢贛導演,請且行且珍惜!
    《路邊野餐》是青年導演畢贛處女作,作為國內新晉的文藝片導演,第一部作品就獲得比較大的反響,業界認為畢贛是一位很有潛力的年輕導演。這部電影在只有幾十萬的資金預算情況下完成,而且出來的成果可圈可點,確實體現了畢贛的電影才華。前面紀錄片形式的敘事,貼近生活的人物形象,緩慢瑣碎的節奏,後面的魔幻主義色彩,雖然不是很完美,幾十萬的預算能拍出這樣的電影已經很難能可貴了。
  • 《地球最後的夜晚》:是一部「不好看」、但卻值得回味的作者電影
    相信很多人18年最後一部電影,或是19年第一部電影,就是畢贛的《地球最後的夜晚》。看過《路邊野餐》的影迷都知道,畢贛才不會那麼親民,這部電影絕不可能是《志明與春嬌大跨年》!電影像一個未知的黑洞,觀看過程中你絕對猜不到下一秒要發生什麼,甚至連上一秒發生了什麼也一概不知。
  • 跨年夜,除了吃喝,還可以去看這部電影
    該片是畢贛導演,繼成名作《路邊的野餐》之後又一力作,提起畢贛,相信很多人都不認識他,也沒有聽說過他的名字,要不是前段時間上了近年大火的《吐槽大會》,現在可能還是很少人認識,但實際上,畢贛就已經很有名氣了,2015年,執導個人首部電影作品《路邊野餐》,憑該片獲得第68屆洛迦諾國際電影節當代電影人單元最佳新導演銀豹獎以及第52屆臺灣電影金馬獎最佳新導演獎,同年,獲得第7屆中國電影導演協會年度青年導演獎,
  • 「地球最後的夜晚」,是支離破碎的故事,也是如夢般的電影!
    留著長捲髮、穿著墨綠色的修身連衣裙、塗著優雅美豔的紅唇,湯唯和黃覺仰拍的親吻畫面,也讓粉絲認為這是一部浪漫深情的愛情電影,《地球最後的夜晚》光是預售票房就突破了一億,可以說是2018年最成功的一次電影營銷。
  • 意識流與蒙太奇
    (一)意識流1、含義:主要是指作家在設置文本結構時,將人幽晦的潛意識活動狀態作為文本內容展開的邏輯依據加以模擬,從而生成文本結構的一種文本布局方式。兩次世界大戰對人類肉體和心靈的摧殘,在戰後的西方世界形成了一種帶有普遍性的消極厭世的人生觀,危機、焦慮、荒謬、虛無、無意義等心理成為常態,這些詞彙也成了描述人類心靈狀態(意識)的主題詞,「意識流」技法作為對這一現狀的回應,合邏輯地應運而生,意識流小說盛極一時。
  • 這個冬天,迷上了藍藍藍色系電影!
    ~ 哈嘍,大家好鴨 ~ 就算 藍色 不是你的最愛 想必你也對它討厭不起來~ 它 時時處處 滲透在我們生活當中 無論是在攝影 還是電影中
  • 《地球最後的夜晚》:用「載入電影史的長鏡頭」,完成畢贛的電影野心
    他發明了屬於自己的電影語言,關於時空和記憶,去解讀變化中的中國。」    當然,另一種聲音也越來越多,而且幾乎和《路邊野餐》時的反饋無異:長鏡頭就是一切了嗎?敘事呢?能不能說人話?敢不敢不矯情不做作?法國媒體給該片的評價也呈現兩極,《電影手冊》的評分為1星。
  • 《喧譁與騷動》中意識流比較
    因為《喧譁與騷動》不僅是第一部真正的關國意識流小說,而且還是一部在創作技巧和藝術風格上對英國意識流小說既有繼承又有發展的意識流作品。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填補了20世紀意識流小說創作中的某些空自。福克納不但在推動意識流小說的發展過程中獨步一時,在美洲大陸獨領風騷,而且也為意識流文學的創作提供了一條新的思路開闢了一個新的天地。
  • 又一部史蒂芬·金小說改編的電影,值得一看
    《高草叢中》改編自史蒂芬·金與兒子喬·海爾共同撰寫的同名小說,劇情講述一對兄妹卡爾和貝琪在前往聖地牙哥的路上,聽見路邊茂密的叢林中傳來一位小男孩兒迷路的求救聲,兩人冒險闖入這片高過頭頂的草叢,然而隨著男孩兒的呼叫聲越來越絕望,他們也漸漸進入這迷宮的草叢深處,當他們察覺到異樣時,才發現這並不是他們該來的地方
  • 2016年十大熱門國產電影,堪稱「冰火兩重天」!
    電影裡的重慶元素富有地方特色的防空洞火鍋店網友評論:小豫淺評:電影正如名字一樣,有著火鍋般的辛辣氣質,充分利用了重慶這個城市特性,拍出了一部富有人間煙火氣的電影,黑色幽默的運用和打鬥場景看的很爽,豐富又有趣的優秀商業電影。《中邪》劇情:一部關於兩個大學生拍攝鄉村迷信文化的偽紀錄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