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最後的夜晚》:用「載入電影史的長鏡頭」,完成畢贛的電影野心

2021-01-20 南方都市報·奧一網

    湯唯更像是電影裡的一個符號和意象。在這部電影裡,她只需要做到氣質的最大化,而非演技的最大化。

    李鴻其(上圖)和張艾嘉(下圖)雖然戲份有限,但舉手投足都有戲。

    畢贛(左二)帶領演員黃覺(右二)、李鴻其(左一)、陳永忠(右一)走上了電影在坎城的首映禮紅毯。

    當地時間15日早,畢贛的《地球最後的夜晚》在坎城亮相。這部被選片人福茂形容為「繼承了侯孝賢和大衛·林奇風格」的藝術電影,不負眾望收穫大面積好評。那段長達60分鐘的3D長鏡頭成為了大家討論畢贛的核心話題,甚至有點兒除此之外的評論都是「政治不正確」或偏題的意思。充裕的資金也讓畢贛構築的這場「如夢之夢」,比他的處女作《路邊野餐》要來得更加大膽瘋狂、極致精美。它的故事還是如幻影,對於普通觀眾來說相對艱澀難懂——但也許「看懂」從來就不是關鍵。那麼多人都在討論、好奇,大家都關注著這位8 9年出生的年輕導演,我們也在坎城和他進行了一次專訪,一起進入他的造夢之旅。    PART1 映後反應

    大部分好評之外,也有一星評價

    觀影之後,國內影評人近乎集體好評,大讚畢贛在視覺創作和美學藝術方面的超高水準,甚至有人說出了「給跪」、「看了這個片覺得以前自己沒看過長鏡頭」和「必將載入電影史的3D長鏡頭」的評論;外國影評人也不吝溢美之詞,稱讚影片在視覺和美學上震撼人心、大膽驚豔,《好萊塢報導》說《地球最後的夜晚》是一部「文本複雜、影像技術上吸人眼球」的作品,影評人Jordan Cronk稱之為「傑作」,而畢贛是「繼阿彼查邦後將電影的感官體驗發揮得最為極致的導演」;The Playlist撰稿人Aaron Stewart評價:「兩部電影下來,畢贛正躍升為中國的塔可夫斯基。他發明了屬於自己的電影語言,關於時空和記憶,去解讀變化中的中國。」

    當然,另一種聲音也越來越多,而且幾乎和《路邊野餐》時的反饋無異:長鏡頭就是一切了嗎?敘事呢?能不能說人話?敢不敢不矯情不做作?法國媒體給該片的評價也呈現兩極,《電影手冊》的評分為1星。

    PART2 觀影感受

    影像鏡頭特別美,3D長鏡頭很炫酷

    《地球最後的夜晚》由兩部分組成,前半段是現實和記憶的交織,後半段轉入3D長鏡頭,畢贛請君入甕,將所有人拉入深不見底的魔幻夢境。

    黃覺飾演的羅紘武是一名殺人犯,刑滿後回到故鄉貴州凱裡,尋找由湯唯飾演的神秘女子萬綺雯。兩人曾有過一段地下戀情。但隨著劇情推進,越來越多愛情之外的東西加入———驚悚的謀殺案,礦洞裡的屍體和墜向深處的手推車,為影片蒙上了一層黑色陰影;死去的兄弟「白貓」,除了驚鴻一瞥的流淚吃蘋果鏡頭,只在對話中出現;關係親暱的老闆娘和一杯蜜糖水……前半部分的電影,將人物鋪展開來,但關係如何……真看得人挺蒙圈的。再加上對白全是貴州方言,理解起來也是隔層紗,需要過一次腦。

    前半部分的現實,留下許多謎題和不解,但虛幻的記憶部分,則相當攝人心魂:潮溼的山洞、落水滴答的聲音、迷幻的電子配樂、迷醉的燈光、失焦的光影……影像風格和整體氛圍都非常迷離氤氳,好幾個鏡頭都讓人想起王家衛的愛情電影,文藝而有範兒。畢贛在影像方面的天才,簡直要溢出屏幕。坦白講,前半段的觀影讓我心情複雜———畢贛強悍的視聽語言仿佛將我帶進了雲霧裡和雨水中,這裡有戀人溼熱溫柔的吻、也有現實悽風冷雨的苦澀,我感受到了很綿長的濃烈情感;可是,另一方面,畢贛的故事敘述又讓我雲裡霧裡,內心不斷有問號蹦出來……心情真的很複雜。

    第二段,「載入電影史的長鏡頭」、一場瘋狂的造夢。一路漫步的黃覺來到一家昏暗老舊的戲院,陷坐沙發、戴上3D眼鏡———那段逗笑觀眾的「本片非3D電影,請觀眾在觀影時自尋正確時機佩戴」的溫馨提示,所說的「正確時機」就是此時,片名《地球最後的夜晚》才終於姍姍來遲。黃覺搖著煤礦礦車,深入到十二年前的那個黑暗的夜晚,和白貓、紅衣女、同萬綺雯長得一模一樣的女子一一照面,鏡頭上天入地、旋轉漂移,甚至劇情一路飛到打桌球、騎摩的、打桌球……時空在不斷推移,鏡頭卻始終連續流暢,一鏡到底。

    影片中,有不少致敬塔可夫斯基的鏡頭,比如水杯裡晃動的水,導演說這不僅僅是致敬,它其實也讓湯唯和黃覺逃亡的動蕩氛圍再添幾分。

    張艾嘉李鴻其表演相當搶鏡

    表演方面,張艾嘉和李鴻其的表現相當搶眼,雖然戲份有限,但真真每一個眼神、每一句臺詞和每一個舉手投足都有戲。湯唯更像是電影裡的一個符號和意象,就像作為一個演員,她更代表的是她身上獨特的文藝氣質而非演技本身,而在導演構築的記憶世界和夢境中,她只需要做到氣質的最大化,而非演技的最大化。其實這對每一個演員來說,也大抵如此。此外,貴州話成為了他們演好自己角色的基本門檻,在這一方面大家都相當敬業。

    《地球最後的夜晚》在影像方面的天才毋庸置疑,但敘事呢?不少人將《地球最後的夜晚》視為《路邊野餐》的升級,這其實不僅僅指影像質感方面,在故事方面兩者也有著類似的反轉和結構。所以不免有人吐槽重合度太高、自我重複……角色的部分對白也不太說人話,略矯情啊。

    PART3 導演專訪

    畢贛:這次是想把《路邊野餐》沒能完成的東西,用3D來講述它

    對於導演、編劇、電影創作者以外的身份和狀態,畢贛都是多少有點「不耐煩」的。拍電影對他來說很純粹,至於電影之外的評價、議論,他都無所謂、更不在乎。問及他野心,他說現在的《地球》就是他想用電影去完成的野心。

    南都:首映完觀眾的反應很熱烈,這是你預料之中的嗎?

    畢贛:坎城的觀眾都比較有禮貌,播完一部電影都會鼓掌的,我覺得其實比較尷尬(為什麼?)做完這個電影,我就知道它是一部品質不錯的電影,所以爭議也好,好的評價也罷,我覺得都是正常的反應,屬於意料之中的。但我沒做完,回北京以後還有大量收尾工作要處理。

    南都:影片最開始的源頭是《雙重賠償》?

    畢贛:因為我寫劇本會先寫成一個偏類型的電影,比如說他最開始的樣貌是像《雙重賠償》那樣的,然後我再破壞它,不斷地破壞它到我想要的那個樣子。寫劇本目的就是為了破壞,(劇本)寫好後就開始拆散和重組;另外我也根據現場和演員的狀態,做了很多改變。

    南都:為什麼用3D?

    畢贛:拍《路邊野餐》的長鏡頭時,戈達爾、海洛依絲·戈多和卡邁勒·阿德裡拍了一部3D集錦《再見語言》嘛,當時《野餐》我們用的是調色或者移軸的方式,那其實也有研究很多3D包括它的美學、歷史等等。我在寫《野餐》之前也寫了好多故事,其實有很多人物還沒有進入到《野餐》裡面,這次就想把《野餐》沒有講的東西框進來,然後就用3D的材質去講述它。

    南都:設計長鏡頭時,會有想超越《野餐》、做得更酷炫的想法嗎?

    畢贛:沒有這種想法。《野餐》有很多技術問題,這一次技術問題就非常非常少,只是光斑去不掉,其他的都很滿意了。其實大家之前說《野餐》炫技我從來不說什麼,因為炫技的實質是你技術沒做好,所以別人才會覺得你炫技。那這一次大家在看的時候,我個人來看是體會不到技術的,因為他的情感已經全部傳遞出來,本質就是因為技術做得好。

    南都:有人說捨棄了敘事和故事性,優先了美學,你怎麼看?

    畢贛:就看怎麼界定這個故事性,如果說《地球》損失了故事性,那我也可以說《地球》多了1000個故事,它每場戲就有一個故事。對於這種說法,我無所謂。

    南都:大家說到你,第一反應就是長鏡頭。

    畢贛:其實我從來都不太介意它是不是長鏡頭,可能是《野餐》宣傳時,大家是不是找不到別的點了,就說明我的電影其他的地方對大家來說其實挺無聊的。

    南都:但你確實每一部都在用長鏡頭。

    畢贛:我才拍了兩部。因為它就是時間的容器,《野餐》剛好是關於時間的,那這次雖然是關於記憶,但記憶總是圍繞著時間,所以也是使用了一些在《野餐》的經驗,所以大家可能會覺得有相似的地方。

    南都:會介意別人評價說在你身上看到××大師的影子嗎?

    畢贛:一點都不在乎。隨便大家怎麼說都沒關係,大家花時間看電影,想怎麼說就怎麼說,挺好的。無所謂,我也不是搞服裝生意的,要在意那個服裝品牌是什麼,我不太在乎。

    南都:有人說臺詞挺矯情的。比如最後主演說煙花那麼短暫,為什麼不一切盡在不言中?

    畢贛:我也是這麼想的,劇本也是這樣處理的,但在那個狀況下,男女主角這麼美好,你不覺得他們的感情要多逼真一些嗎?我也做過選擇,最後覺得還是說吧——— 那個地方突然泛濫一下挺美好的,他們也沒有機會做這樣的事情,除了接吻的時候。

    南都:資金充足拍起來會比《野餐》更順利嗎?

    畢贛:電影工業的支持對我來說我覺得是很重要的,但它並不會讓我把電影很順利地完成,它只是讓觀眾更容易閱讀電影。如果找不到錢,我就會把它拍成《野餐》的樣子,那觀眾就更難以進入。所以,是為觀眾找的錢。

    南都:電影裡的貴州,是你有意構築的魔幻現實世界嗎?之後還會繼續拍貴州?

    畢贛:不是我有想法或企圖塑造的,可能下次就沒有了。這次去拍好多場景都用過了,沒有辦法我只能搭出來,已經很費力了,所以我也在考量,下次看有沒有其他地方可以拍。

    採寫:南都記者 劉平安 實習生 王盈祺 發自坎城

相關焦點

  • 《路邊野餐》《地球最後的夜晚》——畢贛導演,請且行且珍惜!
    《路邊野餐》是青年導演畢贛處女作,作為國內新晉的文藝片導演,第一部作品就獲得比較大的反響,業界認為畢贛是一位很有潛力的年輕導演。這部電影在只有幾十萬的資金預算情況下完成,而且出來的成果可圈可點,確實體現了畢贛的電影才華。前面紀錄片形式的敘事,貼近生活的人物形象,緩慢瑣碎的節奏,後面的魔幻主義色彩,雖然不是很完美,幾十萬的預算能拍出這樣的電影已經很難能可貴了。
  • 從《路邊野餐》《地球最後的夜晚》中讀懂導演畢贛
    30歲的中國導演畢贛在他年輕而傳奇的職業生涯中完成的兩部讓人既陌生又熟悉的影片。其中2015年的洛迦諾獎得主《路邊野餐》和入圍坎城電影節的影片《地球最後的夜晚》可能是你從未見過的。作品在形式和內容上都涉及到時間的浮躁和記憶的變幻莫測,這種矛盾是畢贛作品的核心。
  • 「地球最後的夜晚」,是支離破碎的故事,也是如夢般的電影!
    留著長捲髮、穿著墨綠色的修身連衣裙、塗著優雅美豔的紅唇,湯唯和黃覺仰拍的親吻畫面,也讓粉絲認為這是一部浪漫深情的愛情電影,《地球最後的夜晚》光是預售票房就突破了一億,可以說是2018年最成功的一次電影營銷。
  • 地球最後的夜晚,預售2億,結果貓眼評分低至冰點,比豆瓣還低3分
    《地球最後的夜晚》導演:畢贛主演:湯唯 / 黃覺 / 張艾嘉 / 李鴻其 / 陳永忠豆瓣:7.5分並非我故意潑冷水。這種頗有現象級意味的奇觀,既是意外之外的意外,也是意外之內的意外。今年5月,《地球最後的夜晚》首發預告,便開始直撓我的好奇心。
  • 《地球最後的夜晚》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電影,一個專門奪獎的電影
    地球最後的夜晚用不同的角度去理解電影,一個專門奪獎的電影12月31號萬眾矚目的《地球最後的夜晚》開始了它的上映,面對著商業宣傳的這樣一部愛情片,但是並沒有給我們帶來很好的效果,小編當時也不是知道抽什麼瘋了在跨年夜竟然去看這種電影,如果不是為了電影票錢我是絕對不會在裡面強硬的看完的。
  • 《地球最後的夜晚》:是一部「不好看」、但卻值得回味的作者電影
    相信很多人18年最後一部電影,或是19年第一部電影,就是畢贛的《地球最後的夜晚》。到位的宣傳,吸引了無數對地球最後的夜晚滿懷憧憬的朋友們,手牽手走進影院,一睹畢贛的夢境世界。看過《路邊野餐》的影迷都知道,畢贛才不會那麼親民,這部電影絕不可能是《志明與春嬌大跨年》!
  • 電影《地球最後的夜晚》怎麼樣,主要表達的是什麼
    《地球最後的夜晚》結構跟《路邊野餐》一樣,前半段是人物的經歷和困境,後半段的長鏡頭裡用人物經歷寫詩在夢裡跟困境和解。畢贛不是深刻的導演,他不關心世界,不探尋深刻。他只拍出一場夢,但可以走進一個人的夢裡這件事已經足夠美了,不是嗎? 看不懂的可以再多看幾遍,真的沒有很晦澀。
  • 去掉複雜的電影技術,《地球最後的夜晚》講了一個尋人的故事
    《地球最後的夜晚》也是2018年最後一個誤會。為什麼說是誤會?因為:《地球最後的夜晚》並不是愛情片,也不是災難片,很多想看愛情片「一吻跨年」或者中國版《2012》的觀眾要失望了。表演開始前,他進入一家電影院,他戴上了3D眼鏡,開啟了將近一個小時的、3D長鏡頭營造的悠長夢境。夢境中,他碰見了3個人:一個12歲的少年,少年像自己與萬綺雯那從未出世的孩子;一個像極了萬綺雯的女子,名叫凱珍(湯唯飾);一個紅髮女子(張艾嘉 飾)正準備和一個陌生男人私奔。
  • 《地球最後的夜晚》:想要看懂這部電影,只需要三個竅門
    作為2018年的最後一部電影,畢贛導演的《地球最後的夜晚》。用一吻跨年的概念吸引了大量觀眾,一部藝術電影這麼賣座,這確實是今年中國電影的一次現象級事件,一提到藝術電影,很多人首先的感受就是悶,其次就是看不懂,一臉懵圈,根本不知道電影在講什麼。
  • 跨年夜刷屏朋友圈的電影《地球最後的夜晚》,你看懂了嗎?
    地球最後的夜晚我以為看的是愛情片,結果色情電影院大媽喊黃覺說來耍嘛。我以為看的是驚悚片,結果小孩跟黃覺在山洞裡打桌球?我以為看的是懸疑片,結果桌球拍轉了幾圈人就飛起來了?地球最後的夜晚整個影片都在做夢。
  • 被全網罵慘的《地球最後的夜晚》,其實很好懂!
    作者|木木這兩天,爭議最大的電影莫過於「天才導演」畢贛的新作——《地球最後的夜晚》了。現實有很多遺憾,但畢贛給我們造了個美夢。所以這部電影,就像羅貝託·波拉尼奧的同名書,《地球上最後的夜晚》說的一樣:好像翻來覆去地在講述電影故事情節,而不是生活中的真事。
  • 專訪畢贛湯唯:跨年夜不浪漫,只想要休息和陪孩子
    鳳凰網娛樂訊(採寫/二十二島主) 在《地球最後的夜晚》首映禮前夕,我們見到了本片的導演畢贛和主演湯唯。畢贛:雖然曾經的劇本我們最後才完成很多細節,但事實上在最開始是先有真實的女人,然後我覺得她應該是一個特別純真的人,有該有的煩惱,有該有的無聊,該有的無奈,該有的不知所措。我覺得男主角跟她在一個夜晚裡面,他們像陌生人,又好像經歷了很多事,他們在這樣複雜的關係中遊蕩在夜晚裡面。基於這樣我才想她對立面的那個角色應該是什麼樣,我覺得應該是黑色電影的那種女人,虛無飄渺的,很難捕捉。
  • 一篇《地球最後的夜晚》的影評
    在看完《地球最後的夜晚》兩天後,我何時回憶起電影裡的場景,仍然會突然鼻酸。上一次這種體驗還是本科時期的拉片課上,播放我已經看過十幾次的《阿瑪柯德》,當小鎮春來,馬勃菌的種子隨風飄揚時,我也在第十幾次的落淚。我相信費裡尼有多愛裡米尼,畢贛就有多愛凱裡。
  • 《地球最後的夜晚》跟隨著湯唯,在最漫長的夜晚做最迷人的夢
    沒錯,我只pick將於12月31日公映的《地球最後的夜晚》,原因很簡單,第一因為主演湯唯,第二因為電影一個小時的3D長鏡頭。單憑這兩個賣點,就將大眾審美與迷影情懷一網打盡,足以讓該片成為跨年首選。《地球最後的夜晚》,她帶著致命的美麗回到大家的眼前,她在這部電影裡就是最迷人的夢,讓我這顆沉寂的心又躁動了起來。羅紘武(黃覺飾)因父親離世再次回到貴州。12年前,好友白貓(李鴻其飾)被殺,羅紘武在追查兇手左宏元(陳永忠飾)的過程中,被兇手的情人萬綺雯(湯唯飾)所利用。
  • 影評大師畢志飛發表觀後感,批評了《地球最後的夜晚》的不足之處
    他曾先後對市面上出來的一些重量級電影表達過自己的觀點,比如他覺得《我不說藥神》的實力不如他的《美麗心靈.逐夢演藝圈》,《阿修羅》是中國電影史上罕見的經典之作、想跟姜文合拍《美麗心靈.逐夢北上廣》等等。如果不是他光彩炫目的身份,我差點因為這些言論而直接把他歸類於鍵盤俠。我們的畢導,最近又開尊口,為元旦節增添了喜慶的氣氛。
  • 愛情,也許不是《地球最後的夜晚》的打開方式
    《地球最後的夜晚》(以下簡稱《地球》)也是如此,已經有敏感的影評人發現了影片是畢贛「戀母情結」的體現,電影真正的主角不是黃覺、湯唯,而是導演畢贛在通過晦澀的方式,來講述一個男孩與拋棄他的母親和解的故事。
  • 南方電影新浪潮:創造一種全新語言的野心
    在過去幾年,南方以一種截然不同的面貌,開始作為中國電影創作的一個重要場域登上舞臺。 從潮溼迷醉的黔東南出發,畢贛的《路邊野餐》和《地球最後的夜晚》、陸慶屹的《四個春天》、饒曉志的《無名之輩》,紛紛將鏡頭對準貴州社會生活中的小人物。神秘主義、親情回憶、人性幽微……南方的夢境成就一種風格。
  • 電影是認識當代社會的一種方式——以對《地球最後的夜晚》的討論...
    電影實際上呈現的是男主角找尋母親的過程,但又好像存在著他作為父親和母親談戀愛的感情線索,所以我感覺電影一開始便存在兩條故事線,一條是從前往後講述的時間線,即我們看到的時間線索,還有一條從最後向前追溯,即最後那個交待了男女主角互相認識的長鏡頭。其中,不知道大家是否意識到一個問題——故事的結尾實際上是在電影長鏡頭開始前的中間部分。
  • 這20位導演是下一代電影大師?畢贛趙婷入選名單
    這20位導演是下一代電影大師?1905電影網訊 近日,在英國電影雜誌《視與聽》2020年2月刊上,坎城金棕櫚獲得者,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得主奉俊昊以客座編輯身份列出了20位他認為將在未來10年對電影形態發展有重要影響力的導演。
  • 湯唯主演的2018年最後一部電影《地球最後的夜晚》,心動了嗎?
    大家好,我是小編娛樂叭快樂鴨,今天小編要跟大家分享一部即將上映的電影。由湯唯,黃覺,張艾嘉等人主演的《地球最後的夜晚》將於2018年12月31日全國上映,這部片名看似有點災難類型題材的影片,其官方聲明著實引起了我的興趣,一起來看看!